資源簡介 2.3世界大家庭 練習--2022-2023學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級上冊1.傳統的民居建筑往往會留有自然環境的烙印。下列組合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是A.窯洞——黃土高原B.蒙古包——內蒙古草原C.冰屋——北極地區D.吊腳樓——非洲沙漠地區2.下列不同地域之間的聯系,屬于信息交流的是( )A.茶山的楊梅銷往溫州各市區 B.浙江溫州的商人到江西投資設廠C.潘橋中學學生在網上查詢廈門旅游信息 D.溫州市科協到潘北社區開展科普下鄉活動3.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魚為生的人是( )A.印度人 B.孟加拉人 C.阿拉伯人 D.貝都因人4. 下列大洲的國家全部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是( )A.亞洲 B.歐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5.現有70多家外資銀行落戶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上海的外資金融機構數量超過了全國的一半。以此作為上海“城市名片”的內容,標題可以擬為( )A.世界航運中心 B.國際金融中心C.世界高科技中心 D.中國工業基地6.小李是個愛旅游的青年。一天,他在朋友圈曬出一張近期旅游照片(見下圖)并配以下留言。你認為可信的是 ( )①“我看到許多伊斯蘭教的信徒在朝拜”②“我見到眾多河流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流淌”③“我聽到很多來來往往油船的鳴笛聲”④“我覺得這里的天氣和我們的寧波差別不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暑假,小明同學去日本旅游,對他見聞描述不符合實際的是( )A.享受美味的生魚片 B.登美麗的富士山C.觀賞剛剛盛開的櫻花 D.欣賞具有中國古建筑風格的京都下圖是某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隨時間變化的示意圖,據此回答下題8.關于該國人口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③時期人口總數達到最多 B.②到③人口總數不斷下降C.②時期人口的出生率最高 D.③與⑤人口總數一定相等9.針對該問題,最恰當的措施應該是( )A.實施計劃生育 B.提高人口質量 C.積極鼓勵生育 D.提高社會保障10.冬冬的班級來了一名新同學,他在自我介紹時說道,我家鄉的住房墻體相對單薄,門窗開得較大,并建有較完備的排水系統。你認為他家鄉的自然環境特點是。A.干熱B.暖濕C.干旱D.高寒11.下列地點不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礦產資源豐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12.下列關于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觀基本相似B.全球的聚落分布比較均勻C.目前,全世界都在大力保護傳統聚落D.為了發展旅游業,必須嚴格禁止拆除傳統民居13.下列關于安第斯山區的說法錯誤的是( )A.秘魯是印加文化的發祥地 B.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開拓者C.安第斯山區自然景觀差異不明顯 D.駱馬是安第斯山區的主要交通工具14.世界上人口分布是不均勻的。下列地區人口稠密的是( )A.青藏高原地區 B.印度河平原 C.西西伯利亞平原 D.亞馬孫平原15. 下列關于領土的表述,正確的是( )A.國界線和領海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總稱領土B.領海是指一個國家的領土至大洋的邊界線C.領空是指陸地以上的天空D.領土是國界線以內的陸地16.下列建筑物,受當地的自然環境影響不明顯的是( )A.新疆吐魯番的晾房 B.云南西雙版納的竹樓C.北京的奧運會場館──鳥巢 D.山區的吊腳樓17.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中國 巴西 新西蘭 德國 坦桑尼亞 加拿大上述國家中,屬于發達國家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們分別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18.【立足亞洲放眼世界】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和繁榮,是亞洲和世界各國的共同使命。閱讀地圖,回答問題。(1)請對應寫出以下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A.________洋;B.________洲;C.世界上最大的半島________;D.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咸水湖________;E.世界上最高的山脈________。(2)請用箭頭在圖中標注出河流F的流向,并說說該河流的流向與地勢之間的關聯。(3)請用字母“H”在舟中標注出洲界線中“蘇伊士運河”的位置。(4)G國是________(填寫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其耕海牧魚的特點與其國土的________特點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C2.C3.B4.D5.B6.B7.C8.A 9.C10.B11.B12.C13.C14.B15.A16.C17.新西蘭、德國、加拿大 中國、巴西、坦桑尼亞 亞洲、南美洲、非洲18.(1)北冰;亞;阿拉伯半島;里海;喜馬拉雅山脈。(2)箭頭指向北冰洋。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分布,因此河流F受亞洲地勢影響流入北冰洋。(3)H標在圖中最大半島C的西北角。(4)發達國家;南北狹長,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