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教學設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世界各主要區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對人類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教材分析】本課“歐洲文化的形成”屬于第二單元“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三個子目:古典希臘、羅馬文化;中古西歐文化;拜占庭、俄羅斯文化。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幾個問題:第一,歐洲各個時期文化的時代特征、文化發展背景及主要貢獻。在梳理時代特征時,要讓學生明白其文化本身的價值;在梳理文化發展背景時,讓學生理解文化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綜合作用的產物,受到地理環境、政治發展程度和類型、經濟發展程度和類型、周邊文化的影響。第二,理清不同時期文化之間的關系,本課的三個子目存在兩層邏輯關系,一是源與流的關系,表現為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發展為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化和拜占庭、俄羅斯的東正教文化,以及拜占庭文化對俄羅斯文化的影響;二是區域文化的平行關系,即西歐基督教文化與拜占庭、俄羅斯東正教文化的關系。通過梳理清楚這些關系讓學生明白文化的發展具有穩定性、多樣性、傳承性的特征。【教學目標】1.線索材料串聯各部分內容,形成較為嚴密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且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圖片、實物、文獻等史料解讀古典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3.通過編寫歷史情景劇再現王權與教權的演變關系,通過史料論證,辯證認識基督教文化在歐洲文化史上的作用。涵育學生的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能力。4.通過讀圖說史、試題研習等方式,了解東歐東正教文化的地域特點。【學情分析】本冊書為選擇性必修,學習本冊書的學生業已完成必修的學習,高中學生在認知水平上對于中外歷史大致發展脈絡已有所了解,對于歐洲文化應有初步的知識基礎,但雖有縱向發展的知識,卻缺乏橫向比較研究;僅知道個別知識點,無法連成體系;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接觸到歐洲文化相關內容,但又缺乏深入了解,尤其對于本冊專題式學習還存在不足。學生在面對陌生材料時往往忽略教材各部分的內在聯系,缺乏深入思考,針對此學情,需要老師帶動梳理,從日常學生們能接觸到的事物入手,拉近生活與課本內容的關系,并啟發思考,幫助學生梳理歐洲文明發展史實,思考其特點。【教學重難點】重點:歐洲文化的源頭與文化傳承發展的脈絡。難點:宗教、地理因素與歐洲兩大區域文化的關系。【講授新課】《雅典學院》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桑西于1510~1511年創作的一幅壁畫作品。現收藏于意大利梵蒂岡博物館。該畫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之逸事為題材,以極為兼容并蓄、自由開放的思想,打破時空界限,把代表著哲學、數學、音樂、天文等不同學科領域的文化名人會聚一堂,以回憶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形式,寄托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表達了對人類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贊揚。今天我們就一起領略一下歐洲文化的魅力。一、源頭底色,澤被后世——作為源頭的古希臘羅馬文化1.古典希臘文化:(1)時空概況:古代希臘的中心區域在巴爾干半島的南部。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古代希臘文化處于高度發展的時期,被稱為“古典時代”。(2)主要成就:哲學:古希臘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它的哲學更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哲學的源頭,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開端)。希臘人對宇宙起源和人生意義等自然與社會問題的知識追求。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和解釋世界。“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致力于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他用對話形式提出的哲學思想由其學生記錄下來,流傳后世;柏拉圖創建的“學園”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在幾何學發展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為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能力提升】指出古希臘哲學有何特點?希臘哲學致力于宇宙起源和人身意義等自然和社會問題的知識追求,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因此古希臘哲學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和科學理性色彩。而且這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系統為歐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文學:《荷馬史詩》將荷馬其人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議先擱置一邊,單從《荷馬史詩》開創了西方文學的先河來說,荷馬堪稱西方文學的始祖,以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精湛的藝術特色成為古希臘文化的杰出豐碑,它猶如百科全書,古希臘人民從中吸取了關于天文、地理、歷史、社會、哲學、藝術和神話的各種知識,后世歐洲及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作家、藝術家從中汲取了無限豐富的養料,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西方學者將其作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它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學思之窗】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從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的定義中了解古希臘戲劇的表演形式和教育功能。答案提示:(1)表演形式:古希臘戲劇多半包含音樂和舞蹈的元素,歌隊和角色朗誦、吟唱的韻文都附加伴奏,并附加伴奏和動作模仿。以增強戲劇效果,以便完全融入角色。(2)教育功能:悲劇中描寫的沖突往往是難以調和的,具有宿命論色彩。悲劇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堅強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氣概,卻總是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遭遇失敗。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凈化。藝術:雕刻家米隆的《擲鐵餅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是建筑藝術的代表。古希臘雕塑藝術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是《擲鐵餅者》(多媒體展示圖片)。《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刻家于約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銅雕塑。這件作品取材于希臘現實生活中的體育競技活動,刻畫的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鐵餅擺回到最高點、即將拋出的一瞬間的畫面,有著強烈的“引而不發”的吸引力。雖然是一件靜止的雕塑,但藝術家把握住了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達到了使觀眾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效果,成為后世藝術創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臘雕刻的重要資料。帕特農神廟,是衛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筑,又譯“巴特農神廟”。帕特農神廟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別名。位于希臘雅典衛城的古城堡中心,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占地面積2116平方米。它采取八柱的多立克式,東西兩面是8根柱子,南北兩側則是17根,東西寬31米,南北長70米。東西兩立面山墻頂部距離地面19米。柱高10.5米,柱底直徑近2米。史學:古希臘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希羅多德的《歷史》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思維升華】古希臘早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淵源古希臘早期人文思想淵源經歷了“以神為中心”到“以自然為中心”再到“以人為中心”三個階段。在古希臘神話時代,人們稱宙斯是眾神之王、人類之王,人們按神諭安排事情,這是“以神為中心”的時代。公元前6世紀,泰勒斯提出“萬物皆源于水”的論題,將研究中心從神轉向自然界。公元前5世紀中葉,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主張以人取代神的地位,這被稱作人文主義的起源。但這種思想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泛濫,因此,蘇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彌補了其缺陷和不足,繼承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早期人文主義者的思想在當時具有反傳統的意義,他們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但在當時以“超自然的神”為世界和社會的中心仍是傳統的、普遍的觀點,人文精神并沒有被大多數公民所認可。2.古羅馬文化:(1)時空概況:古羅馬,起止時間一般指從公元前8世紀中期羅馬城建立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先后經歷了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三個階段。古羅馬文化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文化,在法律、文學、史學、建筑和歷法等領域多有建樹。(2)主要成就:法律:公元前450年左右頒布的《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它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多個方面,雖然其內容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財產利益為核心,但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契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后來陸續頒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礎。羅馬法體系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對后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羅馬法是以個人權利為本位的法。梅因曾把人類法律文明演進史概括為“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亦即個人逐步擺脫血緣家族等群體關系的束縛而確立自身法律主體地位的過程。繼希臘之后,羅馬建立了共和憲政制度。較之希臘憲政,羅馬憲政在規模上一度覆蓋了意大利全境及其海外征服地區,超越了城邦憲政的狹小空間。在結構上更加重視各權力要素之間的分立與制衡,在制度細節上更加切實有效,呈現出“實用科學與技術遠比理論科學發達”的特點。在法律制度建設上成就尤為突出,法治色彩更為濃厚。其中關于公法和私法的明確劃分及其發達的私法自治制度,為限制公權力的肆意擴張發揮了顯著作用,即使在走向帝制以后,以個人為本位的羅馬私法傳統也未被湮沒中斷,而是為中世紀的歐洲所繼承。如果說希臘憲政以民主的肇始而著稱,那么羅馬憲政則是以法治的溢觴而見長。——據程漢大《西方憲政史論》文學、史學:古羅馬的文學和史學在繼承古希臘文化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古羅馬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他們的作品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后來歐洲文人學習和模仿的典范。李維的《羅馬史》、塔西佗的《編年史》代表了古羅馬史學的最高成就。建筑:萬神殿,又譯潘提翁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筑。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余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巖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后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筑規模羅馬斗獸場(意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建于72-80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遺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墻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筑可以容納近九萬的觀眾。歷法:儒略歷在歷法改革上,古羅馬也有重要貢獻,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歷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儒略歷采納埃及亞歷山大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計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歷法的一種歷法。儒略歷中,一年被劃分為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366日為在當年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實際使用過程中累積的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布、推行了以儒略歷為基礎改善而來的格里歷,即公歷。【史論生成】為什么說古希臘、羅馬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古希臘時期誕生的哲學、政治、思想、文化對后來的羅馬乃至整個西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人文主義精神影響著歐洲,打破了中世紀的神學枷鎖,從而建立起歐洲自由、平等、法治的文明社會和普世價值。羅馬法的自然法思想具有超越時空和地域的普世價值,英法等近代歐洲國家大多以羅馬法為藍本制定本國的法律制度,故古希臘、羅馬文化是西方文明之源。二、交融創生,斷裂延續——基督教信仰下的中世紀西歐文化1.中古西歐政局的變化——中古西歐文化形成的政治背景(1)大致歷程:西羅馬帝國滅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日耳曼人建立法蘭克王國等封建國家→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賦予教會多項特權→國王丕平獻土(羅馬周圍)給教會教皇建立“教皇國”,教會介入世俗權力。(2)主要影響:歐洲漸成王權(國王)與教權(基督教會)并立共存、競爭、互相利用的二元政局;信仰基督教成為西歐的文化符號。2.中古西歐文化的表現及特征:(1)基都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基督教徒,中世紀只有一種意識形態,還有神學家們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教義,維護基督教會和封建主的統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托馬斯·阿奎那。這些都說明了基都教會對西歐精神生活的控制。但另一方面,神學家們的思維方式則源于古希臘哲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2)《圣經》對西歐的文學藝術也有重要影響。在中世紀,基督教思想有極強的滲透力,各類文學無不打上宗教的烙印,占統治地位的教會文學以宣傳原罪觀念、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為宗旨。文學的作者以基督教的教士居多。教會倡導的文學作品的內容幾乎全部來源于《圣經》,嚴格講,是對《圣經》有關內容的演繹,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性。(3)騎士文學與市民文學也占有重要地位。騎士文學,就是一切關于歐洲封建騎士的文學作品,包括抒情詩、傳奇、小說和反騎士小說。騎士早期替大封建主打仗,從后者獲得土地和其他報酬,成為小封建主,后來形成為固定的騎士階層。市民文學,適應城市居民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文學。內容大多描寫市民社會的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階層的思想和愿望。3.中古西歐文化影響:中古西歐文化并不是單一的宗教文化。一方面,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思想受教會控制,束縛了人性,少有科學成就出現。另一方面,又傳承了古希臘、古羅馬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哲學思維。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后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經院哲學就是利用哲學來為神學服務。它的目的和任務就是論證基督教義。經院哲學家們耗費大量的精力以形式邏輯的推論方法,成年累月去爭論一些空洞無物的問題,人們稱之為“煩瑣哲學”。然而,經院哲學的爭論中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學問題,如唯名論和唯實論的論戰。唯名論具有唯物主義頹向,它對唯實論的批判,在當時具有進步作用。唯實論為羅馬教會絕對權威作辯護。而唯名論往往成為反對羅馬教會統治的“異瑞運動”的思想武器。【思維拓展】全面認識歐洲中世紀文化的特點:(1)基督思想制約著中世紀文化。歐洲中世紀文學是基督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在整個中世紀,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學、文藝乃至整個精神領域里,占絕對統治地位,成為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2)在各種文化的交融中,特別是在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封建國家形成與確立的歷史條件的作用下,中世紀文學突出了各民族文學遺產中的一個基本思想——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3)中世紀文學是縱向(主要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與橫向(主要有來自蠻族部落,希伯來和拜占庭文化,基督教會文化的影響)文化交融的產物。中世紀作為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形態,還出現了特定階層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例如騎士階層、市民階層的出現,就使得在正統的基督教文學占統治地位的同時,世俗文化的傳統也以新的形態發展著,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反映。(4)中世紀的文化都有對封建經濟或多或少的反映。無論是反映在文學作品上,還是反映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中,無論是封建主的維護,還是市民階級的反抗。歐洲中世紀文化在多種碰撞與交融中,不斷成長與發展,承前啟后,等待著歐洲文藝復興的到來。意大利并非是中世紀保存古希臘羅馬文化最完善的地方,甚至它的這些文化也是文化回傳的結果。這個時期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繼承較多且以復興羅馬為己任的卻是在東邊的拜占庭帝國。三、東西匯流,別具一格——別樣的拜占庭、俄羅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西亞和北非文化(1)帝國建立:拜占庭帝國的核心位于君士坦丁堡和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領土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2)文化特點:由于地處亞、非、歐三洲交界處,拜占庭又地處原羅馬帝國東部的希臘語區,加上長期以來該地區東西方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融合,其文化淵源除了希臘和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之外,東方文化的影響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它直接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兼收并蓄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明是亞歐中世紀文明中一支獨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東方希臘化地區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從其產生的那一時刻起就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還具有明顯的羅馬因素。在許多方面,特別是在政治法律體系及官僚統治體系方面,拜占庭幾乎全面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使之成為中世紀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徐家玲《走進拜占庭文明》(3)文化成就: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時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為傳承羅馬法作出了貢獻,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查士丁尼有感于西羅馬帝國的覆滅,積極革新內政。他登基后的第二年,便委托一個專門委員會進行整理、編纂帝國的法律大全。查士丁尼時期共完成四部法律匯編,即《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又稱查士丁尼法典。法典為傳承羅馬法作出了貢獻,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建筑藝術:公元125年,愛建筑、狂熱地尊崇希臘文明的哈德良皇帝親自設計并重建了萬神殿。從外面看,萬神殿顯得非常樸素,而且像堡壘一樣笨重,甚至可以說有些俗氣。但是,當你穿過那精美的三角門,走進內部時就會立刻被它宏偉壯觀的氣勢和精美的裝飾而深深折服。【思考點】拜占庭帝國的地理位置對拜占庭文化的發展有何重要影響?(1)拜占庭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所以能夠吸收各地的文化。古希臘古羅馬沉淀積累下來的智慧結合拜占庭境內多民族多文化的氛圍,被巧妙地融合發展起來,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拜占庭文化。(2)更重要的是,在11世紀后,拜占庭帝國逐漸衰落的期間,大量的書籍和人才西遷進入意大利,人文主義的思潮開始涌動,并拉開了文藝復興的序幕。拜占庭帝國推動了歐洲文明向前跨越了重要的一大步。2.俄羅斯文化:拜占庭文烙印,屬東正教文化圈(1)特征: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同時,由于俄羅斯位于歐洲東部邊緣,疆域延伸到亞洲內陸,因13—16世紀受蒙古統治,在俄羅斯文化的構成中,來自本民族的歐洲東部文化和來自蒙古的亞洲文化因素占有更大的比例,俄羅斯文化具有典型的歐亞接合部文明的特征。具體表現:接受東正教的信仰,10 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統治者在與拜占庭帝國的交往中接受基督教,使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再比如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創制了自己的民族文字等。(2)表現:宗教: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治者在與拜占庭帝國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拜占庭帝國滅亡后,東正教中心轉移到俄羅斯。東正教逐漸成為專制君主統治國家的工具。文學: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創作于12世紀,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歷史、傳說和風土人情,是基輔羅斯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作品。《伊戈爾遠征記》是基輔時期文學,也是整個俄羅斯古代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史詩以伊戈爾遠征失敗為素材,刻畫出了伊戈爾等俄羅斯勇士的形象,表達出了維護羅斯統一的愛國主義思想。 馬克思評價:“這部史詩的要點是號召俄羅斯王公們在一大幫真正的蒙古軍的進犯面前團結起來。”建筑:俄羅斯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與西歐中世紀時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鮮明對比,被視作東正教的象征。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俄羅斯教堂建筑從拜占庭建筑中汲取了圓頂技術并加入了個性化元素--獨特的洋蔥頭型多圓頂建筑風格。【教學反思】本課內容在備課時即遇到很大挑戰,相關史實眾多,而且諸如盧克萊修、西塞羅等學生極為生僻的人名與丕平獻土等歷史事件層出不窮,遠超過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因此如何找出本課的線索是關鍵。我在本課設計中找到歐洲文明起源、發展、擴展的線索,并引用課本中基督教的變動進行講授,盡量靠近學生生活。在教學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與問題,比如課堂名詞眾多,學生接受起來很困難,又如課本材料中缺少相關解釋的史料,課本提供的圖片如圣索菲亞大教堂與圣瓦西里大教堂,僅強調其穹窿頂,史學思想與指向不明確。另外,本課涉及時間線長達二千年,過長的歷史線對于時空觀念的形成構成另一挑戰。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應該以史料教學為基礎,通過對史料的研讀,幫助學生梳理史實,重要人物或事件補充細節,讓枯燥的名詞有血有肉;多給學生提供素材與不同觀點,幫助學生在眾多史事中保持分析能力與清醒頭腦;找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線索,梳理課本知識。【問題探究】結合所學,想一想:古典希臘文化、羅馬文化與中古時期的歐洲文化有哪些聯系和區別?1.聯系:從文化發展方面來看,中世紀西歐文化通過宗教形式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也為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后來的科學革命準備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基礎。從政治文明看,古希臘雅典的民主制度,羅馬法的誕生和發展都為中世紀的法律制度提供了有利條件和理論基礎。2.區別:古希臘、羅馬文化有自己的完整的神學體系,里面包含希臘神話、宗廟建筑、宗教信仰等;中古時期的歐洲文化以信仰基督教為主,是由教會統治人的信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古希臘、羅馬和中古時期歐洲文化的差異也就是人文主義和宗教、封建主義上的差異,前者宣揚人性,后者宣傳神性;前者贊揚自由主義,后者宣傳禁欲,階級主義。【學習拓展】希羅多德在《歷史》第一卷開頭語中說:“在這里發表出來的,乃是哈利卡爾那索斯人希羅多德的研究成果,他所以要把這些研究成果發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載下來。”司馬遷在闡述《史記》撰寫宗旨時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比較希羅多德《歷史》和司馬遷《史記》的撰寫宗旨,思考東西方史學傳統之異同。1.不同點:①希羅多德:研究歷史、撰寫史著,目的在于訓世教誨,即用歷史事實來進行道德規范教育。希羅多德撰寫《歷史》,不僅是為了記述戰爭本身的過程,而且也是為了尋找戰爭中發生的歷史事件的原因,又是為了對人們進行教育。②司馬遷:通過史實揭示本質,探究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通曉從古到今社會的發展演變,進而尋找歷代王朝興衰成敗之道理。通過史實記述,有所取舍褒貶,寄寓理想,形成自己獨特的自成一家學說。2.相同點:二人歷史觀基本一致,認為研究歷史要分析歷史現象背后的原因,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為后世提供經驗教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