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 西北地區 同步練習--2022-2023學年浙江省人教版人文地理七年級下冊一、單項選擇題讀下圖黃河流域圖,完成下面小題。1.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以下對其地理意義認識錯誤的是A.與我國1月0C等溫線基本吻合B.橫跨我國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三級階分界線C.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D.是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2.下列詩句與所示區域特征相符的是A.甲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B.乙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C.丙一“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D.丁--“人在水上住,舟從窗下行”3.我國西北地區風沙大,降水少,氣候干旱,主要原因是A.地勢高 B.緯度高 C.地處內陸,距離海洋較遠 D.多盆地4.西北地區氣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A.地勢高 B.緯度高 C.沙漠廣 D.深居內陸5.以下對新疆的人文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A.傳統民居屋頂的坡度較大 B.每年要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C.大巴扎里有各種特色小吃 D.打林卡是人們特有的休閑方式6.坎兒井采取暗渠引水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A.利于灌溉 B.減少蒸發 C.節約成本 D.順勢自流7.“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描述的是A.吐魯番盆地 B.四川盆地 C.東北平原 D.云貴高原8.新疆的瓜果特別甜,主要是因為( )①晝夜溫差大,瓜果含糖量高 ②土質特殊 ③灌溉的水源特別 ④日照充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9.下圖中的四條河流均位于我國境內,對它們的描述正確的有( )①甲河為遼河,注入黃海 ②乙河為嘉陵江,是長江的支流③丙為松花江,位于華北平原 ④丁河為塔里木河,是“時令河”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0.新疆是我國主要棉花產區(見下圖),其發展棉花產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有( ) ① 處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降水豐沛② 地處廣闊的塔里木盆地,土壤肥沃③ 有河流經棉花產區,灌溉水源充足④ 晴天較多,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下列關于內蒙古自治區原住民傳統生活狀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B.七八月間召開那達慕大會C.喜食米飯和面食 D.住在便于拆裝和搬運的蒙古包里1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來形容內蒙古草原非常恰當,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內蒙古草原屬于典型的( )A.熱帶草原氣候 B.亞熱帶草原氣候C.溫帶草原氣候 D.寒帶草原氣候13.暑假的時候,王曉杰和爸爸去內蒙古旅游,沿途看到了一些景觀,以下說法可信的是( )A.漫山遍野的牛羊 B.大片的甘蔗和油菜花C.內蒙古的河流都結冰了 D.藏羚羊和牦牛隨處可見14.位于黃河流域的毛烏素沙漠是我國的四大沙地之一,但經過60多年的治理,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下列治理措施中,毛烏素可能采用的有( )①參加實踐,植樹種草②防風固沙,呵護生態③減少污染,監督舉報④引水拉沙,引洪淤地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5.吐魯番有一怪:“干旱盼太陽”,天氣越干旱,這里的人們越盼望出太陽。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氣溫越高,有利于牧草的生長B.氣溫越高,冰雪融水越多,灌溉水源就越充足C.天氣干旱,河流斷流,吸引游人觀光D.天氣越干旱,太陽能越豐富16.我國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最大的限制條件是( )A.熱量不足 B.水資源不足 C.土地資源不足 D.勞動力不足17.吐魯番加工葡萄的晾房設計為平頂屋,蜂窩狀通透式墻體(如下圖所示)。這種房屋結構體現了建筑的設計與當地環境的和諧。下列說法能體現晾房設計意圖的是A.平頂屋是為了承受積雪的壓力B.通透式墻體有利于葡萄風干,反映當地干旱的氣候特征C.晾房有利于葡萄在加工過程中接受陽光的照射D.晾房的建筑式樣反映了當地濕潤的氣候特征二、非選擇題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位于南北天山之間的伊犁河谷地區一一綠洲廣布,自古人們以種植莊稼和果木為生。伊犁河谷被禰為“塞外江南”,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北道要沖。伊犁河谷及周邊地帶示意圖及氣溫降水圖(見下圖)(1)據圖判斷河谷中河流的大致流向。(2)閱讀材料和圖片,指出伊犁河谷成為“古絲綢之路北道要沖”的人文因素是什么?并結合圖片分析伊犁河谷能成為“塞外江南”的自然條件。(3)當前伊犁河谷地區發展面臨最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什么?針對此問題,請你為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一條建議。19.北方是我們的家園,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北方地區平原廣闊,耕地集中連片,由于降水偏少,耕地多為____(填耕地類型)。這里的氣候類型以____為主,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2)A地區氣候冷濕,發育了肥沃的____色土壤,氣溫條件造成農作物熟制是____。(3)①是____山脈,該山脈以東的B地區淡水資源不足,國家通過____工程將長江水引入該地區。(4)C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____堆積區,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與雨水匯入黃河;在黃河下游地區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人們被迫不斷加高堤壩,黃河成為“____”。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B 2.A3.C4.D5.C6.B7.A8.D9.C10.D11.C12.C13.A14.B15.B16.B17.B18.(1)自東向西流。(2)人文因素:自古綠洲農業條件較好,且沿途城鎮眾多,能夠為過往商人提供食宿。自然條件:河谷地區,地勢較低,相對平坦;北部高大山脈阻擋寒冷的冬季風,冬季氣溫偏高;南部高大山脈可阻擋塔里木盆地的風沙入侵和夏季熱浪侵襲;夏季高溫,有高山上的冰川融水補給,水源充足。(3)問題:荒漠化;建議:因地制宜,種植耐旱、高附加值的農作物;利用科技,發展節水及環保產業等。19.(1) 旱地 溫帶季風氣候(2) 黑 一年一熟(3) 太行 南水北調(4) 黃土 地上河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