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基本信息年 級 高二 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7月。 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學習領域/模塊 思想文化史 文化交流、創新、傳播單元教學設計單元學習主題 戰爭與文化交鋒單元教學設計說明 本專題講述戰爭與人類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自從人類產生,就有了文化。隨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它們的文化也隨之交流、傳播。可以看到,人類交往的方式和途徑多種多樣,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方式和途徑也多種多樣,而戰爭就是以最激烈、最直接的方式,使人類相互接觸,使文化相互碰撞,從而對不同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專題以“戰爭與 文化碰撞”命名。 本專題圍繞戰爭的影響,即在破壞經濟、社會,甚至造成文化斷裂的同時,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契機,從而促進人類文化的交融、變化與發展而展開,有三個要點:一是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二是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三是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教科書通過介紹不同時空條件下的一些重大戰爭,揭示戰爭與文化交流、碰撞、交鋒、交融、發展之間的關系。因此,這三個要點都是本專題的重點,但由于時空條件的不同,每個要點強調的重點并不相同。本單元包括三課內容。第11課為《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第12課為《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第13課為《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這三課基本按照時間順序,分別講述古代、近代和現代戰爭帶來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以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在認識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甚至是肉體的陣痛中,主動或被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從而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融與發展,形成了今天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單元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 本單元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以歷史發展的眼光,理解歷史上的戰爭在造成巨大破壞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推動了新的文化現象的形成。 重點是使學生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難點是形成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的正確文明觀。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1.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涉及很多文化現象,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盡可能提供一些課外閱讀材料,通過對比戰爭前與戰爭后該地域的文化變化,加深學生對戰爭既造成極大破壞,如對文化的破壞,又在客觀上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交融的辯證認識。2.學習者分析 由于學生在初中和高中必修歷史課程中已經學過本單元涉及的戰爭,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復習,回憶這些戰爭的時間和涉及的地域,了解戰爭發生前這些地域的文化特點,幫助學生較快進人本單元的學習。3.學習目標確定 1)借助史料的收集、研讀、解析,明確現代戰爭對于人類文化的巨大破壞,認識現代戰爭對于喚醒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理解列寧的民族自決思想的內涵和影響,進一步涵養史料實證素養,客觀認識戰爭具有“摧毀”與“重建”的雙重歷史影響。 2)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歷程和問題,能夠客觀認識現代戰爭為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提供了契機,認識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多樣性特征,理解人類文化發展的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理解和評判,提升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課堂探究,能夠正確認識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進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形成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懷,增強文化創新的意識,深化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文化觀。4.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現代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 教學難點: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東西方文化觀念的轉變5.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導入教師活動1 播放中共一大相關視頻。學生活動1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李大釗、陳獨秀這些早期中共黨人,也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為什么會從學習西方轉向俄國呢?活動意圖說明:聯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環節二:民族的覺醒與世界文化的對話教師活動2 民族的覺醒與世界文化的對話 歐戰成為世界歷史發展轉變點,包含著兩大特征:一是十月革命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著人類歷史進入了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一是世界文化走向對話。 ——鄭師渠《論歐戰后中國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動》 1、一戰與四大帝國的解體 【思考】一戰后,歐洲版圖發生了什么變化? (1)俄羅斯帝國的解體 (2)列寧的“民族自決”思想 世界各民族均應享有決定自身命運的權利,被壓迫民族應從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宗主國的壓迫下解放出來。 ——1916年3月 列寧《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 國家主權,在國際法上是指“最高權威”,一是對內的最高權,二是對外的獨立權,即國家在國際關系上是自主和平等的。 ——【英】勞特派特《奧本海國際法》 【概念明晰】 “民族自決”特指處于殖民統治和外國奴役下的民族。 民族自決權就是政治上的獨立權,即在政治上同壓迫民族自由分離的權利。這種要求并不等于分離、分散、成立小國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對一切民族壓迫的徹底表現。……我們要求民族自決的自由,并不是想實現建立小國的理想,相反,是因為我們想建立大國,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永遠反對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義手段從外部影響民族自決的企圖。 ——1916年3月 列寧《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 2、一戰與“第五帝國”的覺醒 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形勢圖 帝國主義戰爭喚醒了東方……東方各民族為了不再僅僅充當別國發財的對象而參與決定世界命運的時期到來了。 ——《列寧選集》 一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征募新兵116萬余人,派出海外作戰121萬余人,死傷10萬余人。印度人還向英國捐贈了11550萬鎊的“戰時貢獻”,這個數字大大超過印度平均每年賦稅收入總額。連總督都不得不承認,整個印度被“搜羅一空”。 ——林承節《印度史》 一位法國官員評論:“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這17.5萬非洲士兵,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1)一戰后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 (2)五四運動的進步與覺悟 這次運動傳遍了全國商界、學界、勞動界、軍界,所有有集團的地方都受到了觸動,這次的“國民自決運動”是全國國民廣泛參與……這一次民族自決的風潮,比起以前,有許多的進步,有許多深刻的意思,有許多徹底的覺悟。 ——1919.6.8 戴季陶《中國人的組織能力》 【思考】五四運動作為一場“民族自決”運動,有何徹底的覺悟? 一戰喚醒了東方,覺醒不僅表現為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還表現為文化民族主義(維護或重建本民族文化)的突顯。 ——列寧 (二)一戰與文化觀念的轉變 1、從全盤西化到東西調和 文化自卑 → 文化自信 1)中國 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中國要想走向現代,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搗亂。 ——1918年5月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 東西文明互有短長……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為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像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一樣,不可缺一。 兩種文明,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實現東方“靜的文明”與西方“動的文明”調和,以創造一種新的文明。 ——1919年7月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 2)印度 東方民族要自立和助益世界,首先就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要獲得精神自由,與西方人同站在文化的水平線上……東方人珍貴的遺產,怕就要消滅,因為單模仿西方是無益而且可笑的。 ——泰戈爾 文化自信民族自決 泰戈爾關于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調和的演講,在歐洲受到了盛大的歡迎,聽講的人盈千累萬,甚至有人對他施以“禮佛足”的高貴禮節。 ——劉黎紅《五四時期中西文化調和論的互動》 2、從西方中心到文化多元 文化自大 → 文化平等 每一種文化猶如有機體,都有自己發生、發展、興盛和衰亡的過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們當作全部世界事變的假定中心,繞著我們旋轉……(現在)不承認任何文化占有優越地位。 ——1918年7月 【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 歐戰既使許多西人對自己的文化喪失信心,戰后的歐洲出現了“崇拜亞洲之狂熱”。孔子、老子被許多人奉為宗師,僅《道德經》的譯本戰后的德國就出版了8種。劍橋大學等著名大學的入學考試,開始增加包括中國的古代典籍在內的東方文化的內容。 ——鄭師渠《論歐戰后中國社會文化思潮的變動》 【思考】一戰引發東西方的文化觀念發生了怎樣轉變? 中國人所發明的禮讓、和氣、智慧、樂觀的人生之道,則實為西方文化所不及,因為西方人的人生之道以競爭、侵略、不知足與破壞為要素。……中國人要向西方人學習科學,西方人更要向中國人學習其人生之道,以實現這兩種文化要素的優勢互補。 ——【英】羅素《中國之問題》 【思考】一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活動2 閱讀并理解材料。 解析并釋讀地圖。 明晰概念。 閱讀材料并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于民族民主運動高潮的推動。 回顧所學,填寫表格。 回顧所學,閱讀材料,思考問題。 閱讀材料,分析東方對于外來文化態度的轉變。 思考并回答問題,理解一戰對于東西方文化觀念的影響。 回顧、總結第一子目,進一步理解一戰引發的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活動意圖說明 加強解讀地圖的能力,訓練提取關鍵信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深化理解,涵養歷史解釋素養,形成知識框架,強化唯物史觀,涵養歷史解釋素養。 環節三:國際的公理與殖民體系的瓦解教師活動3 二、國際的公理與殖民體系的瓦解 (一)二戰推動“民族自決”成為國際公理 【思考】二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為什么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 【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它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1942年元旦,26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運用自己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反對軸心國及其附庸;保證互相合作。 二次大戰作為一場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戰爭,最廣泛地動員了各殖民地的人民。 ——王斯德《世界通史》 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 ——1941年8月英、美兩國首腦簽訂的《大西洋憲章》 適用范圍:歐洲國家 ……協助從納粹德國統治下獲得解放的各國人民,以及歐洲的前軸心附庸國人民,用民主方式解決他們迫切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通過的 《關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 適用范圍:歐洲國家、納粹統治下的地區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 ——1945年6月《聯合國憲章·序言》 適用范圍:全世界各國 (二)民族民主運動與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 【思考】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丘吉爾明確宣布“不通過戰爭休想從英國奪走任何殖民地或基地”。1946年2月19日,英國首相艾德禮宣布派內閣特使團前往印度,決定正式移交權力以結束對印度殖民統治。 ——整理自劉震宇《試論1939——1947年英國對英屬印度的政策兼談印巴分治》 “他打贏了一場戰爭,卻輸掉了一個帝國” “為英帝國敲喪鐘的首相” 1940~1941年,印度發起“個人公民不服從運動”;1942~1944年,印度發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運動;1945年,印度爆發848次工人罷工;1946年增至1600次。 在二戰中,為支付軍需供應,英國出賣了大部分海外投資,黃金儲備幾乎枯竭,截止1945年,僅欠所屬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債務就達到了23.39億英鎊,早已無心無力處理麻煩百出的殖民地事務。 ——劉震宇《試論1939—1947年英國對英屬印度的政策兼談印巴分治》 ①“民族自決”原則進一步廣泛傳播,民族民主運動浪潮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拼死反抗。 ②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帝國主義各國實力,無心無力再經營龐大的殖民帝國,無力鎮壓被壓迫民族的反抗。 世界殖民體系:是指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的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1990年3月21日,非洲迎來了第51個獨立國家,也是20世紀非洲最后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 對這些新生國家的前途,西方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悲觀的,他們預測新獨立的國家將無法克服面臨的巨大困難,將長期深陷種族矛盾、階級沖突、社會動亂而不能自拔。一種是樂觀的,他們認為,新獨立國家如同十八九世紀的歐洲國家,只要學習西方,走西方所走過的道路,必定會成為現代化的國家。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學生活動3 閱讀并分析材料,思考問題。 閱讀并分析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 分析地圖。 概念明晰。 閱讀并分析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 活動意圖說明 深化理解二戰推動“民族自決”成為國際公理的過程,深化理解,涵養歷史解釋素養。強化時空觀念。回顧以往所學,夯實基礎。環節四:文化的碰撞與民族國家的振興三、文化的碰撞與民族國家的振興 【思考】二戰后亞非拉獨立國家走上了怎樣的文化發展道路? 50年過后,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過的路,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一)文明古國的新生——印度、埃及 1、印度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 2、埃及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元素。 (二)東西文化的融匯——新加坡、韓國 儒家社會相信個人脫離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個社會,而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推動了經濟增長。 ——李光耀《經濟騰飛路》 【思考】怎樣理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 ①文化復興在國家獨立之后,處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的國家無法真正實現文化復興。 ②重視繼承發揚民族文化,同時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東方與西方的交流中,創新發展。 ③復興的民族文化,是推動國家發展振興的重要動力。學生活動4 填寫表格,思考問題。 理解印度、埃及等古老文化在一次次新舊文化交融、創新中實現轉型,邁向新生。 理解新加坡、韓國等東亞文化圈國家,在一次次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創新中發展出了“亞洲模式”,邁向騰飛。 思考并回答問題。活動意圖說明 構建知識框架,夯實基礎,提升教學立意。環節五:總結與提升教師活動5 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鑒,是要取長補短,而非崇洋媚外,對自己的長處視而不見;是要求同存異,而非消弭認同,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失去自我。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 【課堂小結】 學生活動5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創新意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總結本課,構建本課知識結構。 活動意圖說明 夯實基礎,強化唯物史觀。提升教學立意,博古通今,涵養家國情懷。6.板書設計 第 13 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民族的覺醒與世界文化的對話 (一)一戰與殖民體系開始解體 (二)一戰與文化觀念發生轉變 二、國際的公理與殖民體系的瓦解 (一)二戰推動“民族自決”成為國際公理 (二)民族民主運動與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 三、文化的碰撞與民族國家的振興 (一)文明古國的新生 (二)東西文化的融匯7.問題鏈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