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必三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設計分為三個部分:路通千載、世界交融、絲路新生。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古代絲綢之的類型及其貿易轉變,認識到通過絲綢之路上的物質、技術與文化交流,使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納,使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在傳播中得以發展和擴大影響。通過老師創設歷史情境與問題引領,學生閱讀史料并對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形成對人類文化交流的正確認識。通過了解中國在絲綢之路中對世界文明所做的貢獻,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對“一帶一路”戰略更強烈的認同。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從人類歷史上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現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間的聯系和互動,理解文化交流與傳播在文明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商業貿易活動在古代經濟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9課重點介紹古代商路------絲綢之路,教材第一目“絲綢之路”,主要介紹西北(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它是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狹義的絲路就是指這條絲路;第二目“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介紹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并闡述海上絲路的發展歷程;第三目“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意義,它是東、西方之間物質、技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對促進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由古代絲綢之路歷史所匯聚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是人類文明進步繁榮的精神內核。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不只是人們的記憶,更是“一帶一路”建設繼往開來的底蘊所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增加學生對“一帶一路”戰略更強烈的認同。學生情況分析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選修歷史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和分析能力,加之初中也接觸過相關的知識,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所以這節課對學生而言相對簡單。其次這節課內容史實性內容較多,比較枯燥,學生興致不高,所以很容易上成“雞肋課”。基于此種情況,我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課程資源,通過圖片展示、視頻解說、情境問題的設置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目標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料,激發學生結合已學的歷史知識,在新材料下運用多種類型的材料,建立對各種類型的絲綢之路的直觀印象。(時空觀念)通過史料閱讀與課堂探究分析宋代發生的貿易轉變,培養學生在具體歷史情境下分析與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3、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史料閱讀與課堂探究,了解古代絲綢之路與今天“一帶一路”的聯系,感受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與發展;古代絲綢之路的貿易流通促進了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教學難點理解商路貿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史料、視頻史料、多媒體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2020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各國展品圖片,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的大背景下,中國如期高質量舉行這屆進博會,體現了中國堅持貿易開放、堅持互利共贏,愿與各國一道,在合作中創造機遇、破解難題的大國擔當。 播放短視頻引出問題:那么在交通不便、阻礙重重的兩千年前,人類又是怎樣跨越千山萬水,實現各個文明間的探索與交流呢 ——導入“絲綢之路”。 觀看圖片與短視頻,初步感受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中的偉大地位。 古今呼應,先聲奪人,激發學生探究熱情。一、路通千載:絲綢之路的開辟與歷史變遷 絲綢之路的概念解析: 2、出示陸上絲綢之路路線圖。提出問題:為什么將張騫通西域稱為“鑿空”?3、利用表格介紹不同類型的絲綢之路及其發展歷程。4、重點講述陸上絲綢之路。出示絲綢在希臘、羅馬受歡迎的圖文材料。重點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在宋代發展了顯著變化,播放視頻,出示材料。展示三則關于古代絲綢之路盛況的文字材料。“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舶交海中,不知其數”記載屢屢見于古文獻之中。 了解概念,初步感受絲綢之路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上)的西漢與《中外歷史綱要》(下)的古代文明的相關知識,結合老師提供的材料,感受“鑿空”之含義與歷史意義。領悟絲綢之路是一條共建共享之路。了解絲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起有伏。了解絲綢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是中國人民為世界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觀看視頻,閱讀材料,概括宋代貿易發生的兩個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多角度分析)發生轉變的原因。感知絲綢之路不是獨唱,而是大合唱,是沿線各國人民共同經營的交流之路。 溫故而知新。學會提取信息及分析問題能力,培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能力。樹立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同時培養對待各國文明的包容心態。 培養時空觀念、時代變遷的唯物史觀和論從史出的歷史解釋能力。結合材料,聯系所學知識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為下一部分——世界交融——的學習做好鋪墊。二、世界交融 1、播放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講話視頻。讓學生閱讀教材,舉例說明絲綢之路上的物質、技術、文化交流的史實。(1)互利共贏的商品流通交互傳播的技術創新包容互鑒的文化交流合作探究二:古代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雖然古代絲綢之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起伏,但通過東西方的陸海通道,最終實現了人類文明史上商品物產大流通、科學技術大傳播、多元文化大交融。古代絲綢之路的興衰史,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答案。通過圖片資料及老師補充的史實,更直觀地感受絲綢之路通過商路貿易帶來的文化交流的歷史價值: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生命線;是中國與沿線各國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重要紐帶。在老師所給出的八段材料中,至少選擇、組織其中三段,運用相關歷史術語,對“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原因”提出自己的解釋,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晰。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仔細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創設具體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把握關鍵詞,學會閱讀、分析、總結、概括。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及歷史解釋的能力。三、絲路新生 古代絲綢之路奏響了道路互通、貿易流通、文化互通的歷史序曲,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互贏”為核心要義的偉大絲路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重新煥發生機。 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觀察“一帶一路”路線圖,與古代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對比,領會21世紀的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是在更廣泛區域內的貿易與交流。 以史鑒今,通過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學習,增強對“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課堂小結 梳理本課知識脈絡。理解絲綢之路開辟的偉大意義,感悟絲綢之路所體現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梳理本課脈絡,同時為第10課打下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