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近代以來,隨著世界各州之間貿易的擴大,全球貿易網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各國文化隨同其商品一道,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文化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展。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近代全球貿易網的形成,深入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主要角色。認識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共兩個子目,存在因果邏輯關系。第一子目全球貿易網的形成是因,第二子目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是果。第一子目主要講述全球貿易網形成的過程、因素。第二子目主要講述隨著商品的流動,各國文化也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同時在相互借鑒中向前發展,例如茶的傳播、各國服飾的變化、鐘表的傳入等。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在初中和必修教材中對本課第一子目的內容有所了解,但對于第二子目的內容接觸較少,因此本課的重點在第二子目,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吸收、融合、借鑒。教學目標1.從“時空觀念”“唯物史觀”的角度梳理全球貿易網形成的背景、過程。2.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的角度來理解貿易活動推動了文化交流的國際化。3.從“家國情懷”的角度樹立文化自信,認識到文明的平等性、多元性。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原因及對文化交流的影響教學難點國際貿易對文化交流的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 提問:近代以來,推動文化交流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思考問題。 近代以來推動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商業貿易活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解決課前預習問題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原因閱讀教材第一子目,思考推動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新航路開辟;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二戰后關貿總協定的簽署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兩極格局瓦解及“冷戰”的結束,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2.全球貿易網形成的表現閱讀教材第一子目,歸納全球貿易網的形成表現在哪些方面?(1)國際流通中的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2)股份貿易公司的出現和發展(3)快速的交通工具3.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影響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及第二子目,全球貿易網的形成有哪些影響?(1)形成新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工業革命后,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2)世界貿易突飛猛進二戰后,全世界的貿易出口總值從約610億美元增加到61328億美元,增長約100倍。產生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一些產品往往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3)文化交流國際化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文化交流國際化的原因閱讀教材第二子目,歸納文化交流國際化的原因。國際貿易的開展;買賣雙方的接觸;商品對文化習俗的傳播2.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表現閱讀教材第二子目,概括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表現。(1)茶的外傳及影響:①外傳:16世紀之前,中國茶主要在亞洲大陸傳播;近代以來,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西洋等地區。②影響:中俄之間形成“萬里茶道”,荷蘭的家庭設有“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國形成了“下午茶”。(2)服飾的變化:①17世紀末,中國服裝隨著傳教士傳到法國。②20世紀初,法國設計家波烈設計的女裝采用了東方女裝的樣式。③中華民國建立后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飾的特點。(3)鐘表的傳入:①鐘表誕生于歐洲,約16世紀中期由傳教士傳入中國內地。②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大。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 閱讀教材,歸納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原因閱讀教材,歸納全球貿易網形成的表現。閱讀教材分析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影響。閱讀教材,歸納文化交流國際化的原因。閱讀教材,概括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表現。 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教材,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論證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教材,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論證問題的能力。課堂探究 探究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區域的世界·聯系的世界·多樣的世界材料一圖1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貿易路線示意圖圖2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貿易路線和白銀流向示意圖圖3 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貿易品路線和鐵路示意圖 圖4 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對中國商品網購需求預估示意圖閱讀圖1至圖4,以世界洲際貿易的發展為視角,結合所學,對材料一所蘊含的歷史信息進行解讀。(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考點】(2)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海陸絲綢之路;新航路的開辟;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第三次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解析】解讀方式一:分別描述四個階段世界洲際貿易的概況,圖1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開辟前各大洲雖有聯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貿易為主;圖2反映的是1400—1800年間,新航路開辟和早期的殖民擴張開始后,世界各地經濟聯系加強,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范圍拓展;圖3反映出19—20世紀,隨著兩次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的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圖4反映出20世紀90年代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開展,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發展。解讀方式二:從世界貿易的范圍、發展速度,貿易過程中反映的科技進步,貿易中心的變化等三個方面,結合四幅圖從總體上分析世界洲際貿易的發展。【答案】示例1: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類活動分為若干區域,彼此雖有聯系但不密切。亞歐大陸間有陸上和海上絲路,但歐亞與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較少;貿易以農業和手工業產品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貿易為主,缺乏穩定的洲際貿易路線,這與生產力水平低下關系密切。1400~1800年間,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歐洲人將貿易范圍擴展到全世界。他們通過三角貿易從美洲和非洲掠奪大量白銀、黃金,并用來購買亞洲商品運回歐洲。中國和印度曾經成為白銀匯集的中心,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20世紀,在工業革命推動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貿易路線出現了。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在世界貿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國等地淪為西方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建立起來。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聯系有了突破性發展,網購讓洲際貿易更加多樣化和便捷化。這一時期美國在世界貿易中保持了領先地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迅速發展壯大。示例2:從發展程度看,世界貿易經歷了從局部、間斷、緩慢逐漸向全局、密切、快速的發展過程。古代亞歐大陸間有陸上和海上絲路,貿易以地方物產交換為主,與其他地區聯系較少。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系日益密切,這與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經濟開始呈現出全球化趨勢。20世紀90年代后,互聯網成為更先進的聯系方式。從貿易過程中反映的科技進步看,古代貿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則以工業文明成果為主,如輪船、火車。20世紀90年代后,網購成為更便捷的貿易方式。從貿易中心的變化看,古代以區域貿易為主,沒有世界性貿易中心。1400~1800年間,中國和印度是白銀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為大西洋貿易的中心。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后來美國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探究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材料一:商業的溝通從來就是文化的交流。清前期中國對西方國家出口的商品以茶葉、生絲、絲綢、瓷器等為主。18世紀,這些商品曾風靡歐洲的主要國家,對西方的生活習俗產生了影響,也為工藝界、思想界、藝術界注入了活力、靈感和理念。清前期,西方國家對華出口的商品,始終未能贏得中國的市場,然而,西方商人可以一年一度地光顧粵海關,他們的衣食住行文化必然會在當地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為了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清代外銷產品制造業也必然要吸納與其貿易國家的文化因素,西歐和北美的文化也因此得到傳播。 ——摘編自吳建雍《清前期中西貿易中的文化交流與融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參考論題:①商業貿易促進了文化交流。②清前期的中西貿易對西方的生活習俗產生了影響。③清前期的中西貿易為西方的工藝界、思想界、藝術界帶來了活力、靈感和理念。④清前期的中西貿易促進了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材料二:自鳴鐘、時辰鐘,皆來自西洋。鐘能按時自鳴,表則有針隨晷刻指十二時,皆絕技也……西洋遠在十萬里外,乃其法更勝,可知天地之大,到處有開創之圣人,固不僅羲、軒、巢、燧已也。 ——趙翼《檐曝雜記》(2)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文化觀念?認為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具有開放的包容的文化理念 小組合作探究,解答問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探究一是一道高考題,通過四幅地圖,給學生創設了新的情景,勾勒出從古至今的世界貿易路線圖,展現出了貿易路線的變化,特點等信息。培養學生閱讀歷史地圖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歷史地圖的能力,以及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本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闡述和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閱讀史料使學生理解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文化是多元的平等的開發的包容的。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理念與原則,認識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課堂小結 回憶本課的知識點,梳理本課的知識結構 梳理本課的知識結構,理清兩個子目的邏輯關系。PAGE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