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四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一、教學目標 1、課程標準: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 2、唯物史觀——通過學習文化傳承的演變過程,認識到從古至今不同的文化傳承載體,分析影響文化傳承的因素。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學校教育對文化傳承的影響,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 3、時空觀念——以時間軸和地圖梳理文化傳承的過程,能夠確認四種文化傳承方式的時空定位。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 4、史料實證——通過分析概括史料與圖片,使學生能夠總結學校教育的作用、印刷術發展對文化延續的意義、博物館和圖書館在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作用,學會從史料中歸納歷史規律,運用史料論證自己的觀點。 5、歷史解釋——運用唯物史觀對史料進行分析,理解文化交流與共享對于文化傳承的巨大作用,解釋新時代下如何進行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 6、家國情懷——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之靈魂,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認識中華文化為世界治理提供中國智慧,進而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文化自信。二、重難點 重點:學校教育的發展過程及其對文化傳承的作用。 難點: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新時代應如何傳承中華文化。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探究,美學欣賞四、課前準備 Ppt,學案五、教學過程 導入: 這一學期從剛開始的文化多樣性和交互性兩個角度,展示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這一課我們從文化的傳承性的角度,去闡述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共享。 文化傳承最開始出現是以什么形式進行的? 口頭的傳說、史詩 隨著后面人類慢慢地聚集成一個整體后,開始出現學校,書籍,圖書館,博物館,這些都可以把他作為一個載體去認識。 這節課我們以變與不變的主題,去探討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歷程。 新課: 我們首先來看一組圖片。這是歷史教科書的演變。其中就承載著我們所說的變與不變的特性。他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變:內容、外表。不變:為歷史教育服務,為高考服務。 這節課我們從歷史教科書用的最多的場所,學校,入手。看一看學校的變與不變。 自主學習,梳理學校教育的發展,思考學校教育的變與不變。 *梳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 材料一 漢武帝時,在中央設立太學,地方設立郡(國)縣學,以后歷代都依例設立。太學里博士(教師)與博士弟子(學生),是享受國家俸祿的公職人員。在太學,教學以傳授儒家經典為主,定期考棱,學生成績優秀者可以直接進入仕途。教學形式有教師講授和學生之間次第相傳等。唐時官學穩定發展,玄宗“敕天下曇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送”,規定凡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必須經過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的學習。宋朝地方學校一般均有學田,作為學校經費的主要來源,這一制度為后來元、明、清三朝所長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詔天下立社學”。《松江府志》記載:“國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禮部符,仰府州縣每五十家設社學一所,延有學行秀才教訓軍民子弟,……于是本府兩縣城市鄉村皆設社學。”兒童進入社學,先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學習經、史、歷、算等知識。同時也須兼讀《御制大誥》、明朝律令以及習冠、婚、喪、祭之禮。洪武十五年頒禁例,不準生員參與國家政治,議論朝政得失。 ——摘編自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 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 答:中國古代教育歷史悠久;形成了系統、嚴密的教育體系,并具有穩定性;將嚴格的等級性和廣泛的庶民行有機統一;教學形式靈活變化;經費有政府保障;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兼及文史和實用性知識,著重發揮道德教化功能,但輕視科技理論研究,后期文化專制愈發嚴重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對中國古代教育進行評價。 答:培養了服務于封建社會的人才,鞏固了專制皇權的統治。根植于小農經濟,并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但后期的文化專制阻礙了教育的發展。 *梳理西方教育與中國近代教育 材料一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西方殖民勢力不斷深入,外國傳教士在中國開設學校以輸入他們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國人布朗在中國澳門開辦的瑪利遜學堂,“校中教課,為初等之算術、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以后,洋務派在國體基礎上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興辦洋務教育。1862年設立京師同文館,此后洋務派相繼在各地興辦了大量新式學校。洋務學堂將西方自然科學作為主要課程,包括數學、格物、化學、具體的技術等課程,另外開設了“四書”“五經”課程,進行封建倫理道德教育。曾先后派出多批學生赴歐美、日本學習自然科學、先進技術。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學,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進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發展。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 根據材料,概括清末教育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末教育發展變化的背景。 答:教會學校產生并發展;救亡圖存,鞏固清王朝統治;課程設置東西結合;教育逐漸與國際接軌,開啟教育近代化。 答:列強入侵,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小農經濟逐漸解體,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西方思想和科技不斷傳入。 *梳理近代留學教育 *梳理新中國教育 材料二 1949 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了全國教育工作的總方針,其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面向廣大工農開門。會議認為,必須對舊教育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造。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教育性質的根本變化。 答:從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轉變。 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后來,國家還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改革開放40多年……高校年畢業生,人數從16.5萬增長到820萬,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著眼于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領域、不同職業群體學習和深造的愿望與需求,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不斷發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選擇性必修三》 材料二 1946-1965年全國中等學校學生人數變化示意圖(單位: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附錄》 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成就,并探究各階段背景 我們此時談到了大學,你們心目中一定有理想的大學,即便沒有具體的名字,也一定考慮過大學應當是什么樣子的。你要有你的追求。如果沒有,那么你對大學是非常茫然的。你希望你的大學,應當是什么氛圍,它具備什么精神。我們看一看蔡元培對于大學的描述,思考一下你心中的大學,應當具備怎樣的精神? 學術自由,求真務實,全面發展,不僅教授知識,也培養能力。 大學是包容的,成績好不代表一切,但是學習是一項技能,會學習的人能夠迅速適應新的環境,成為優秀的人才。 縱觀古今中外的學校教育的發展變化,什么在變,什么沒變? 答:學校在變;學制在變;教學內容在變;教育的形式在變;教育服務的對象在變。 但是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不變。 我們再回到書籍本身,我們現在的書籍都是印刷書,古代的書籍都是這個樣子的嘛? 答:簡牘,帛書。 埃及莎草紙書是早期塑書籍的雛形,我國古代有帛書、簡牘。有了紙,難道就有印刷書了嘛?不,即便有了紙,印刷書也不是唾手可得之物。 印刷書被稱為新一代的書籍。為什么被這樣稱呼,我們來看一看下一部分內容:印刷書的誕生。思考書籍的變與不變。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了解文化傳承的載體變遷 帛書簡牘的缺點:⑴、笨重,不便攜帶;⑵、價格昂貴、不易收藏流傳; 活字印刷的優點:節約人力、物力、財力 1457年,歐洲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書誕生,印相甚佳。此后,許多印刷工坊開始進行大規模商業印刷:拉丁文法入門書、用方言編寫的日歷、贖罪券收據等。同時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孫,逐漸遍及歐洲,并在各地傳授技藝。印刷商、書商,賣書營生,但求以更賺錢的方式經營事業。而在知識陷入危機、道德興起論戰之時,很多學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對古代經典,或改行印書、販書,此種行為,在16世紀初影響力最強。 ——摘編自[法]費夫賀、馬爾坦《印刷書的誕生》 印刷書的誕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答:印刷書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傳播。 尤其是對宗教改革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印刷的大量圣經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通過這個表格和材料,我們能看出,古今書籍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答:多種多樣的書籍,不變的知識與交流。 紙質書降低了書籍成本,不僅推動了文化在本國的傳承與發展,更是推動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古今中外都有著名的翻譯活動,你能舉出哪些例子? 答:唐朝玄奘翻譯天竺經書;阿拉伯帝國開展百年翻譯運動;古代儒學廣泛傳播;近代西學東漸…… 孔子和論語在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十分受到西方的推崇,與孔子有關的書籍也被廣泛翻譯到了世界各地。那么大量的儒家典籍保留在何處呢? 答:圖書館 沒錯,但隨著時代發展,圖書館的職能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圖書館不單單是一個保存書籍的場所,那么他還蘊含著什么職能呢?我們來學習下一個部分,圖書館的成長。 【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三目,填寫下面表格】 解釋1:公共圖書館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工人和市民。免費的、開放的公共圖書館的建立,在圖書館事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材料一: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傳教士們,想利用教育文化這個陣地來征服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他們在中國開辦教會圖書館,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產生樹立了模式和榜樣。 ——摘編自卿玉弢《簡析中國近代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 材料二:鴉片戰爭以后,針對中國古代藏書樓重藏輕用的弊端,中國藏書界出現了一股要求“藏書公開”的新理念。 ——摘編自徐凌志《中國古代藏書樓向近代圖書館轉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使政府及知識分子更看重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強國民素質。近代圖書館就是在這種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覺醒中被提到歷史日程上來的。 ——摘編自蘇健《關于中國近代圖書館產生過程與意義的探討》 材料四:無論學者們把近代圖書館的產生劃分成幾個歷史時期,其產生過程都離不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這三次社會變革運動……在這三次變革運動的推動下,中國圖書館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開。 ——摘編自蘇健《關于中國近代圖書館產生過程與意義的探討》 【探究思考】中國的藏書閣近代轉型,大力發展公共圖書館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教會圖書館的示范;舊式藏書樓“重藏輕用”的弊端;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社會變革的推動。 *繼續梳理現代中國圖書館的發展 我們看到書上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介紹,館藏文獻數量眾多。那么結合我們的表格,圖書館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答:變的是圖書館的形式,職能。不變的是對知識的傳承與保護。圖書館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擔負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儒家典籍除了保存在圖書館,還能保存在哪里呢? 答:文物會說話 *觀看視頻 我們從視頻中看到,文物也具有文化傳承的作用,那么我們來學習第四個部分,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請同學將時間,博物館名稱及其地位進行連線。 19世紀中葉,西方的博物館開始被介紹到中國,并陸續在中國創辦了一些博物館,但這些并不是中國近代博物館事業的真正發端。1903年,著名實業家張寒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實業;萌生了創辦搏物館的念頭,呼呼清政府興辦博物館,未果。直到1905年張寒憑借個人財力興辦了南通博物范,其藏品包括天然、歷史、美術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歷史與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博物苑最初僅向張塞創辦的通州師范學校開放。 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國政府便讓教育部規劃建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在教育部的推動下,1924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對外開始展覽,這是中國最早籌備建立的公立博物館。 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博物館行業經歷了較快的發展。如今,我國的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行業,根據社會需求,逐步呈現出綜合類、歷史類、藝宋類、科學類、人物類、行業類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類型,按運營出資方劃分可分為公辦、民辦、民辦公助三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12年約有3400多座博物館。 --王鵬《文化自覺下的中國近代博物館起步與發展》 概括近代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特點。 答:國家重視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博物館事業發展日益壯大;博物館數量、類型增多;運營出資方向多元發展。 補充闡釋:中國古代是沒有博物館的,就連博物這個詞也是近代翻譯而來。但古人也會有一些文物收集、研究的行為,我們稱這些人為金石學家。他們收藏一些古董,青銅器,印章等文物,或研究,或把玩,或留給子孫,或帶入墓葬。 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意義。 答:①進行文物收藏和保護,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增強群體記憶和愛國情懷; ②推動知識傳播和普及,培育公民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養 ; ③推動開展社會科學研究,推動思想解放,促進社會發展進步。 補充闡釋:近代的博物館,相比于個人收集,內涵更豐富,職能更明確。不論是文物,還是地質、植物、動物等,都可以是博物館的組成要素。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所能教給我們的,遠比死板、冰冷的書籍,要豐富得多。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從四個方面學習了解的文化傳承的載體及其發展,變化的是發展程度,不變的是其中蘊含的文化傳承要素。當今時代,除了這些載體,你還知道有哪些新式文化傳承方式? 答:網絡,影視,vr,中國數字博物館,中國數字圖書館……七、板書設計 多樣性、交互性、傳承性 變 不變 學校 教育與培養 書籍 知識與交流 圖書館、博物館 傳承與保護八、課后作業 《課時作業》九、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