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課標要求了解近代以來世界貿易的發展情況;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課標解讀1.從時空觀念角度把握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進程,概括出不同時期世界貿易發展的特點,認識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對文化交流國際化的推動作用。 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進一步探討新航路開辟之后國際貿易發展的表現、工業革命后世界貿易發展的特點及二戰后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的原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探究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提高對世界貿易發展的深入理解,以及辯證客觀地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 3.結合歐洲17至18世紀出現“中國熱”來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歐洲社會生活的影響,通過學習茶路和茶文化的傳播,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4.通過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促進文化交流的學習,理解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增強學生的世界意識,拓寬國際視野,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思想基礎,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判斷,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時空坐標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理論,了解新航路開辟之后國際貿易發展的表現、工業革命后世界貿易發展的特點及二戰后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的原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探究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通過教材和配套課件,認識近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進程,抓住茶葉、服飾和鐘表傳播的時空位置,以加強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文字和數據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讓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之后國際貿易發展的表現、工業革命后世界貿易發展的特點及二戰后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的原因;了解茶葉、服飾、鐘表在世界貿易中的傳播。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對世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了解。 【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教材及課件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讀二戰后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的原因,培養學生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通過分析茶葉、服飾、鐘表在世界貿易中的傳播,理解世界貿易和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提高對文化交流意義的理論分析水平。 【家國情懷】 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歐洲17至18世紀出現的“中國熱”對歐洲社會生活的廣泛影響,通過學習茶路和茶文化的傳播,體會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德育目標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理解隨著世界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全球貿易網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促進了各國的文化交流。各國文化隨同其商品一道,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文化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展。培養學生學會尊重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理解文明的共通性與互鑒性。同時在認識和掌握世界文化發展互鑒的規律中引導其意識并學會珍惜中華文化的價值,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從而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把握近代以來世界貿易發展的基本概況,理解近代以來世界不同時期的貿易特點; 【難點】分析全球貿易發展的原因;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對文化交流國際化的推動作用。教材分析本課題目為《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是部編版高中歷史試用教材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收官部分,在高二年級講授。以貿易發展和文化交流為核心,介紹近代全球貿易的發展及文化的傳播。教材內容按照時間為主線來進行編寫,共分為兩個子目。 第一子目介紹“全球貿易的發展”,內容涵蓋了15世紀前的世界貿易、15世紀后至工業革命前的世界貿易、工業革命后的世界貿易、20世紀上半期的世界貿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世界貿易的發展情況,最后探究了影響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因素。 第二子目講述“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其特點和原因,之后以時間為線索講述了中西方茶文化的接觸,其中包括茶在俄國、茶在日本、茶在英國和茶在荷蘭,闡述了中國茶文化對東西方世界的深遠影響。然后敘述了中西服飾的交流與變化,其中包括法國服飾的變遷,日本明治維新后西裝的流行,以及中國在民國時期中山裝的設計與流行。最后講述了西洋鐘表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深遠影響。第二部分介紹了20世紀文化的交流,其中包括傳統的與吃、穿、用等相關的商品,還有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也廣銷世界各地,重點分析了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本課按照近代以來的貿易與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展開,重在闡述國際貿易的發展對文化傳播的重要影響。課文內涵量較大,知識點零散,需要授課教師按照時間線索對教材進行整合梳理。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近代全球貿易網形成的階段特征,并對其形成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與評價。同時,指導學生利用唯物史觀正確認識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之間的互動關系。學情分析通過初中和高中必修教材階段的歷史學習,學生們已經基本形成對近代以來全球貿易的發展有了初步了解,對20世紀各國文化產品也有過一些接觸,儲備和積累了一定的知識,這就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學生對中西方茶文化的接觸,服飾的交流與變化,西洋鐘表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缺乏認知和了解,知識儲備較少,更多的學生還處于懵懂狀態,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予以重點關注和提升。此外,學生對本課的認識比較膚淺片面,大多還處于感性認知階段,思維深度和理解廣度不足,對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條理和全面把握的理性認識,對歷史現象、歷史概念、階段特征的分析還不夠深入。綜上,本課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師要達到教學目標也需要認真準備。 根據這種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采用“情景—探究—展示—感悟”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例如在課堂上展示歷史圖片,補充歷史材料,進行合作探究等方式,使課程更加生動形象,用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系統深入地理解與學習,以期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整理的能力,不斷提升其歷史學科的綜合素養。課型課型:新授課教學準備1.教師利用教材和網絡資源進行課前準備,制作課件、教案和學案。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情景設計【情景】 課件展示“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線示意圖”,創設歷史情境。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 【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史料研習、小組探究、討論法、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 導入 了解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線示意圖,感悟近代以來全球貿易的發展情況。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形成對本課的時空觀念,并為接下來的新課學習奠定學習基礎。新課 講解 講解: 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 思考: 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為何不具有全球化的意義? 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思考,深化學生對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特征的記憶與理解。新課 講解 講解: 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雛形出現并進一步發展。 看地圖,了解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情況。 通過地圖學習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時空觀念。課堂 思考 思考:新航路開辟之后,國際貿易發展有哪些表現? 結合課件資料及所學知識思考并回答問題。 培養思考、分析問題能力。新課 講解 結合地圖講解:西歐列強在美洲、非洲、亞洲等地的殖民地擴張,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結合地圖,識記15世紀后至工業革命前的世界貿易的具體史實。 通過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殖民擴張示意圖及18世紀初國際貿易狀況示意圖,強化學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時空觀念。學習 探究 指導學生根據材料探究: (1)分析工業革命后世界貿易發展有什么特點? (2)根據工業革命后的世界貿易發展數據表,探究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建立。 結合教材、地圖、史料學習探究。 對探究結果進行展示。 提高學生閱讀結合材料、分析概括、提取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利用唯物史觀進行辯證分析的學科素養。新課 講解 講解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市場的沖擊,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閱讀《國際貿易概論》中關于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的數據,思考: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貿易停滯的原因。 學生通過數據資料閱讀,能夠更加直觀清晰地認知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貿易的發展情況。落實 重點 結合圖表和數據講解: 二戰后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的史實。 結合圖表及所學知識,分析出現表格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落實重點知識,培養學生提取相關信息,提升歸納概括的能力。章節 匯總 總結全球貿易網形成的發展過程,引導學生思考: 影響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 影響全球貿易網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形成文化互鑒的價值觀。教師 講解 講解: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特點與原因。 深入情境理解世界貿易帶來的文化交流,體會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特點與原因。 新課過渡,有助于學生理解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的關系。教師 講解 講解: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結合圖片了解中國茶文化。 通過茶文化的內涵介紹,引出下文對茶文化傳播的講授。講解:中國茶文化的傳播。 識記中國茶文化在俄國、日本、英國、荷蘭的傳播與發展。 通過圖片和文字講解中國茶文化、服飾的交流與變化、西洋鐘表的傳播,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理解。講解:服飾的交流與變化。 識記法國、中國和日本服飾的變遷與發展。講解:西洋鐘表在中國傳播的史實和影響。 識記西洋鐘表在中國的傳播的史實和影響。問題 思考 指導學生根據教材和課件材料思考:趙翼《檐曝雜記》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文化觀念? 結合所學、思考問題。 提高學生分析思考, 歸納總結的能力。合作 探究 指導學生根據資料探究:西洋鐘表文化的傳入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小組探究,合作學習,小組展示。 提高學生閱讀結合材料、分析概括、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 講解 講解:20世紀傳統的與吃、穿、用等相關的商品,以及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在世界各地廣銷的史實。 觀看圖片,了解史實。 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一些圖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小組 探究 探究: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影響? 小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展示探究結果。 培養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知識 拓展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解: 國際貿易與文化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 深入理解國際貿易的文化功能以及文化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深化學生對貿易與文化傳播之間內在關系的理解。引指導學生全面認識近代全球貿易網形成的階段特征與評價。 探究近代全球貿易網形成的階段特征與評價。 深入理解近代全球貿易網形成的階段特征與評價。課堂 小結 總結本課學習重點,點撥文化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展。 感悟文化在不斷交流、借鑒中向前發展。 使學生對本課所學有整體性把握。情感 升華 結合本課知識,深化家國情懷教育,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心,鼓勵學生既要珍惜尊重本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也要不斷吸收學習外來的優秀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一步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不斷將其發揚光大。 感悟中華文明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深遠影響。樹立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的理想信念。 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形成家國情懷的學科素養。板書設計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15世紀前的世界貿易 2.15世紀后至工業革命前的世界貿易 3.工業革命后的世界貿易 4.20世紀上半期的世界貿易 5.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世界貿易 6.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中西方茶文化的接觸 2.服飾的交流與變化 3.西洋鐘表文化 4.20世紀文化交流教后反思一、對課堂教學的認識 本課主要講述了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學生不僅對近代以來世界貿易發展有了進一步了解,而且對貿易發展與文化傳播的關系也有了一定的認知。在感受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中,也堅定了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樹立了中華文化自信心。 本課在授課過程中進行順利,學生認真研讀材料,踴躍發言,氣氛熱烈,總體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取得了預期效果。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對教學問題與不足的反思 1.本課教學內容量大,知識點過于瑣碎繁雜,因時間有限,所以某些問題的處理有些略顯倉促,對一些細節內容把握的還不是很到位。 2.學生在對茶文化、服飾文化和鐘表文化傳播的認知具有陌生感。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還需要加強備課,布置好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強化學生對相關史料的搜集,并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高校史學研究的動向。 3.課堂上仍然存在著氣氛不夠活躍,某些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不夠的問題,在日后的教學中,對于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我還要多思考,多做工作來加強。 在今后的歷史課程設計與教學中,我將繼續以學生發展為本,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不斷加強學習,深入研究課改教學,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一切從學生和教學實際出發,合理安排教學設計,體現新時代歷史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