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五單元第13課《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本課通過三個子目(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講述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與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概況。1.重點:了解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殖民體系的影響2.難點:認識兩次世界大戰推動了不同文化的碰撞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在一戰中為英國作戰的印度騎兵。大家思考一下,一戰對印度文化有何影響?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又有何關系?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民族民主意識是如何覺醒的?這些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有何表現?學習探索1.歐洲、西亞和北非民族民主意識覺醒(1)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2)一戰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2.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①民族自決原則成為理論武器:一戰期間,英、法將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戰場,但是殖民地人民認識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應當統治有色人種的種族。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②亞洲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斗爭:中國:在俄國十月革命和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影響下,五四運動爆發,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馬列主義,成立中國共產黨。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在法國參加共產黨,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③非洲、拉丁美洲爭取獨立、民主的運動: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合作探究探究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背景材料 一次戰期間交戰各國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這些地區的民族工商業獲得較快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之壯大,更加強烈地要求擺脫殖民主義和本國的封建統治。列強的互相殘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參戰經歷,使他們擴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十月革命還將馬列主義思想傳播到亞非拉各國,那里的先進分子,開始尋求新的解放道路。一戰造成歐洲列強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義體系與反殖民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思考:根據材料,概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出現新高潮的時代背景。提示: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這些地區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逐漸壯大;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進了被壓迫民族的新覺醒;民族解放運動有了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探究二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材料 “我對于這個一錯再錯,以袒護它的罪惡的政府,斷不能再有什么尊敬和愛護?政府一定要有悔過的日子。因此,我起來提倡不合作運動,這運動是那一般要與政府斷絕關系的人要實行的。而倘若沒有暴動發生,則它將使政府收回它的成命并痛悔它的錯誤。”思考:材料中的“我”是誰?如何評價他所領導的這場運動?提示:甘地。評價:積極: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獨立的愿望,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消極:“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把民族獨立運動局限在非暴力的框架內,影響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動搖性和妥協性。探究三 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的特點(1)在地區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興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運動。(2)運動領導具有更高的層次性:①由共產黨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②由民族主義政黨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如印度國大黨領袖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3)參加者具有廣泛性:參加斗爭的主體更加廣泛,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民等都參加進來,逐漸具有了全民族運動的規模。(4)民族自決原則成為各國斗爭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5)運動具有持續性:如中國在俄國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影響下,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6)呈現不平衡性:①斗爭訴求不同。亞洲在爭取民族獨立的同時,提出爭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拉丁美洲以爭取民主革命和改革為主要任務。②領導階級不同。(7)影響更加深遠: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民族自決原則成為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的原因和標志如何?學習探索1.瓦解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1)戰爭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2)戰爭結束后,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2.瓦解的標志——20世紀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1)日本戰敗,朝鮮獲得獨立,中國收復臺灣(2)二戰結束后,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3)二戰結束后,法國總統戴高樂不得不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視頻情境播放視頻——阿爾及利亞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的背景和內容如何?學習探索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2.內容①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種姓因素仍然影響著印度政治與社會生活。②以新加坡、韓國為代表創造現代的東方文化: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作為東亞的新興工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儒家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③現代埃及文化是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二戰后,埃及成立共和國,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也廣泛使用。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合作探究探究四 怎樣理解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1)這種文化復興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民族國家的獨立為前提的。(2)明顯具有多樣性的特征。例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3)都非常注重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如獨立后的印度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