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四單元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本課通過三個子目(絲綢之路、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講述了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概況。1.重點:認識古代商路開辟的背景和影響2.難點:理解古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西漢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大家思考一下,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概況如何?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絲綢之路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絲綢之路的概念如何?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又有何影響?學習探索1.概念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它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鑿空”——張騫通西域(1)經過①時間:公元前138年。②內容: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虜,羈留十余年,后輾轉抵達大月氏。③影響: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發展(1)開辟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2)地位下降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②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合作探究探究一 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材料 2 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主要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絲綢之路的主要作用,并歸納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及興盛的原因。提示:作用:(歷史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今天)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從古今兩個層面回答)特點:以東南沿海港口為起點;貿易范圍較廣;出口貨物以手工業品為主,進口貨物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原因:地理環境優越,政府政策的支持,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視頻情境播放視頻——西漢絲綢之路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歐亞大陸還有哪些其他重要商路?分別有何影響?學習探索1.“草原絲綢之路”(1)路線: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影響: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遷。2.“西南絲綢之路”(1)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2)影響:溝通了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3.“海上絲綢之路”(1)概念:指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它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開辟①西漢: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能夠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載數百人的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磁羅盤,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頻繁。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诎?成為重要交易樞紐。③明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具體狀況如何?學習探索1.物質和技術交流(1)中國物質和技術西傳①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瓷器,反映出當地人在審美等方面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2)西方物質和技術東傳中國①西漢一度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汗血馬”,引進飼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胡桃、胡蘿卜等帶有“胡”字的物種,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④宋元時期,棉花傳入中國,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2.精神文化交流(1)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逐漸中國化,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2)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4)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合作探究探究二 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材料 16世紀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東學西傳”為主。起始于西漢,中國文化傳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態文化(包括科技和藝術成果);從16世紀開始,在近現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并由此產生了數百年的“西學東漸”現象。在“西學東漸”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深度、廣度上都大大超過了前一個時期。——摘編自李翠玉《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考察》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東學西傳”的途徑和主要特點。提示:途徑: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特點:沒有大規模地展開;沒有深入了解和認識;交流的層面大多停留在物態文化,如絲綢、瓷器、茶葉、四大發明等。探究三 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特點和認識(1)特點①唐朝中期前以陸路貿易為主,唐朝中期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我國古代的對外交通,可以唐朝中期為界分為兩個階段。漢朝至唐朝中期,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同西亞、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與交流;唐朝中期至明朝,海路對外交往日益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北方戰亂不止、經濟重心的南移和造船技術的長足進步所致。②對外關系以友好交往為主流。例如隋唐同朝鮮、日本有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對彼此經濟文化產生了影響。南宋的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到非洲一些國家。元朝時亞、非、歐國家和地區不斷有使團、商隊來大都,泉州港異常繁忙。明朝鄭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亞非各國的聯系。③由對外開放走向閉關鎖國。漢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統治者實行對外通好政策,加強了中國同亞、非、歐各國的聯系,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清前期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2)認識①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交流的重要條件。②包容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了中外物質技術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