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第三單元第6課《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本課通過兩個子目(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講述了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的概況。1.重點:歷史上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2.難點: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古代印歐人。大家思考一下,古代印歐人對人類歷史有何影響?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概況如何?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印歐人遷徙的概況如何?對亞歐大陸區域文化有何影響?學習探索1.印歐人的遷徙概況:(1)印歐人可能起源于東歐平原,他們是游牧民,馴養了馬匹,制造了馬拉戰車(2)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整個遷徙過程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2.影響:他們憑借馬和馬拉戰車等武力上的優勢,或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分別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整個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①赫梯人: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多次入侵兩河流域,一度占領巴比倫城,蠶食埃及在西亞地區的土地。公元前14世紀,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疆域從小亞細亞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與埃及發生爭霸戰爭,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內戰逐漸衰落。②波斯人: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東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爾干半島北部,包括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并數次入侵希臘。在波斯帝國統治下,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被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③希臘人:公元前2000年左右進入巴爾干地區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臘人。他們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文學、建筑和藝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希臘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④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亞地區陸續興起一系列國家,印度歷史進入列國時代。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號,并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合作探究探究一 印歐人兩次大遷徙材料 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是印歐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遷徙。這次大遷徙使得除中國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沖擊并開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間進行了融合。……這次全球大遷徙有三大成就:馬拉車的推廣、青銅工藝的推廣、商路的擴大與延伸。印歐人的第二次大遷徙因公元3世紀起匈奴人的西進而引發。難民們沖破羅馬帝國邊境,并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全線崩潰。原本被安置在帝國東部、北部的邊境游牧部落紛紛涌入,并占領西羅馬帝國崩潰后的廣袤領土,各自據地為王。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印歐游牧民族的兩次大遷徙的不同原因,并簡要分析這兩次大遷徙分別對亞歐政治版圖帶來的影響。提示:原因:第一次: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穩定;自然災害的發生等。第二次:匈奴人的西進。影響:第一次大遷徙導致了眾多古文明的出現。如希臘文明中的邁錫尼文明和荷馬時代、西亞的赫梯文明、南亞的印度文明等;同時還促進了馬拉戰車、青銅工藝的推廣和商路的擴大與延伸。第二次大遷徙主要導致了一些新的國家的先后崛起。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階段性概況如何?又有何影響?學習探索1.概況:(1)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①在中國北方,匈奴勢力強大,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②在歐洲,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2)3—6世紀①在中國,匈奴人逐步內遷,此后,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②在歐洲,日耳曼人各支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3)7—8世紀在亞洲,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征服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2.影響(1)政治格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2)區域文化: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視頻情境播放視頻——日耳曼人滅亡西羅馬帝國合作探究探究二 古代中國人口遷移材料 兩晉、唐、宋時北方人口多是在戰亂發生、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南遷的,遷移的方式往往是整個家族的行為即舉族遷移,并在遷移地聚族而居、聚鄉而居。明清時期……為尋求更為優越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而流動的。因而,這種流動更具有經濟特色,或者說,他們是經濟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時期,也是將人口密集地區的人口遷往人口稀少地區。他們融入當地居民之中,或與他鄉移民、他省移民雜居。從這一意義說,他們更少安土重遷的情結。從中也可以看出社會進步所發生的作用。思考: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移民階段性特點,并分析其影響。提示:特點:移民方向,兩晉、唐、宋時期由北向南遷移,明清時期是由人口密集地區向人口稀少區域流動。移民原因:兩晉、唐、宋時期是由于戰亂,政治特色濃厚,明清時期是為尋找更優越的生產生活環境。移民方式:兩晉、唐、宋時期舉家舉族遷移,明清時期是個人、小家庭遷移。影響:兩晉、唐、宋時期,有利于江南的開發,促進經濟發展和經濟重心南移,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民族交融。明清時期,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利于思想觀念更新,推動社會的進步。探究三 古代民族大遷徙對中西方文化發展的影響(1)對西歐:民族大遷徙使西歐出現了一種嶄新的文化。昔日的羅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羅馬文化、日耳曼文化與正在興起的基督教文化一起,在古典文明的廢墟上,形成了一種以基督教文化為載體的、包容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與東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適應時代需求的新文化。這種文化成為日后西方文化的淵源。(2)對中國:民族大遷徙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自漢代以來,經南北朝直至隋唐統一,所有內遷到中原的北方諸族,逐漸融入漢民族中。不僅為漢民族自身的發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也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貢獻,進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展。【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