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課標要求】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教學目標】1. 了解現代交通運輸新變化的表現。2. 理解現代交通運輸新變化的原因。3. 認識現代交通運輸新變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4. 理解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時空坐標】【教學重難點】重點:陸海交通的發展、航空的發展,主要是20世紀水陸空交通的發展變化。難點: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突出交通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響。【教學內容】知識點01 陸海交通的發展特點:A高速化、便捷化B由一國發明到各國迅速普及C中國起步晚,發展快,如今已居于世界前列。1.汽車的發展(1)福特T型汽車時間 1908年地位 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車,它的生產是當時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與管理的典范影響 汽車的設計越來越科學化、人性化和精細化。汽車逐步成為現代社會廣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汽車工業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起來,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②到2018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2.4億輛。2.高速公路的發展(1)原因: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著道路的建設。(2)概況世界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高速公路出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高速公路在各國廣泛發展中國 1988年建成的上海滬嘉高速,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位居世界第一(3)高速公路意義: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②方便了人們的生活;③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④有利于世界經濟發展。思考 哪些因素推動了高速公路的誕生?①社會經濟的進步②汽車工業的發展③戰爭的需要思考 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的特點和意義(1)特點:①起步晚;②發展快,成就巨大;③投資主體多元;④投資形式多樣。(2)意義: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②方便了人們的生活;③推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④推動了改革開放進程;⑤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⑥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發展。3.高速鐵路的發展(1)世界:1964年,日本的“東海道新干線”通車運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后來,許多國家都修建了高鐵。(2)中國①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中國進入高鐵時代。②中國高鐵在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創新,整體技術領先世界。③中國高鐵積極“走出去”,在眾多國家開展高鐵項目。【拓展補充】青藏鐵路建成開通的意義(1)完善中國鐵路版圖:青藏鐵路全線建成,結束了西藏自治區沒有鐵路的歷史。(2)打破西藏長期封閉狀態:青藏鐵路的終點不會止于拉薩,它還會以拉薩為樞紐連接西藏各地的網狀支線,把西藏和世界緊密聯系起來。(3)鐵路沿線將崛起一批高原新城鎮:青藏鐵路開通,有望為中國西部兩個省區青海、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機遇,鐵路沿線將會崛起一批新的高原城鎮。(4)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成果①擴大了鐵路對西部地區的覆蓋,強化了西部大開發的基礎設施。②對于青藏兩省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生活,對于增進民族團結和鞏固祖國邊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4.航運業的發展(1)世界①航運技術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航海雷達的使用和海事衛星通信系統的發展。②船舶制造呈現出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和自動化等多種趨勢。③船舶制造技術發展:最大郵輪可搭載乘客和船員約9 000人。④航運交通的發展:1994年開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長的鐵路隧道。(2)中國航運業的變化:1978年前主要是為國防建設服務,后逐漸融入市場。【拓展補充】近代以來中國交通工具發展變化的特征(1)動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機械力發展。(2)技術:由從西方引進到中國自制自研。(3)地區發展差別:城市近代化進程顯著,鄉村緩慢。(4)對象:由權貴富紳向平民化、普及化發展。(5)進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種勢力的阻撓,發展緩慢,后來進程日益加快。(6)種類:鐵路、公路得到發展,海上和內河航運發展較快,航空事業有所進步。【拓展補充】中國近現代交通事業發展的不同特征(1)近代:中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呈現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發展困難。近代鐵路主權被列強把持,便于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現代:中國交通運輸業在國家獨立、國力強盛的前提下迅速發展。鐵路主權等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發展地區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知識點02 航空的發展1.現代航空的發展時間 概況1903年 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1914年 美國開通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航線,是世界上第一條空中航線1919年 定期的國際航班在歐洲開通20世紀70年代 寬體客機成為空中運輸的主流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空發展(1)1950年,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開通中蘇國際航線和國內航線。(2)2018年,中國民用航空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1 674萬噸。思考 中國的民航領導體制在1980年前有何特點?為什么?(1)特點:①體制變動頻繁;②軍隊領導為主,政企合一,半軍事化行業;③軍事供給(2)原因:①適應戰爭和國際形勢的需要;②結合中國國情;③技術水平的要求;④改革開放新形式。【拓展補充】20 世紀以來世界航空發展的原因(1)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2)航空制造業的資本和生產日益社會化,出現了跨國公司。(3)兩次世界大戰為飛機制造業提供了機遇。(4)受美蘇“冷戰”的影響,飛機制造業成為美蘇冷戰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5)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強。【微點撥】航空運輸及作用航空運輸是指使用飛機或其他航空器進行運輸的一種形式,運送速度快,運輸安全準確,是交通運輸業的一個新興與高科技產業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運輸需求的變化,運輸范圍的擴大,航空運輸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航空運輸業對國民經濟具有較高的直接貢獻率。同時,航空運輸業推進了工業發展,刺激相應配套經濟體系的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思考 :新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的原因和特點。原因①政治上:新中國成立,中國逐漸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政府對發展交通運輸大力支持;②經濟上: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綜合國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動;③科技上:科技創新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為交通事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2)特點:發展迅速;規劃科學;道路成網;追求速度;注重安全;方式多樣……知識點03 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1. 交通的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時間的縮短。(1)整合了交通、倉儲、通信、包裝等行業的物流業,更快捷和精準地輸送物資。(2)各種交通網絡把整個世界聯系成為息息相關的整體,世界成為了“地球村”。2. 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及影響(1)發展:始于19 世紀,交通工具起初為公共馬車,后發展為有軌電車、市內鐵路和公共汽車等。(2)影響①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區面積的擴大。②城市區的人口與資源,沿著交通路線的軸線向四周輻射擴展,使城市居民的工作與生活更為便捷。3. 交通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1)工業革命后建立起來的現代時間觀念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2)工作時間制度的確立以及住宅區與工作區的分離,促使人們在每天近似時段集中乘坐公共交通,導致早晚上下班時間出現成群出行、交通擁堵等現象。4. 隨著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們收入的增加,大眾旅游的潮流出現。【知識拓展】“中國速度”世界矚目從1876年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上海吳淞鐵路算起,中國鐵路迄今已有144年的歷史了;如果從1909年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干線鐵路——京張鐵路算起,中國鐵路也有111年歷史了。真正讓中國鐵路取得翻天覆地大發展的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的70多年。70多年來,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18萬公里,到2019年年底13.9萬公里以上,其中高鐵運營里程超過3.5萬公里,居世界第一。70多年來,中國鐵路從落后到領先,歷盡艱辛,創新發展,在高速、重載、高原、高寒等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復興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從“跟跑”到“領跑”,中國鐵路實現了從高鐵技術輸入國到輸出國的完美轉身,演繹了自主創新的“中國速度”。【知識拓展】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旅游事業的發展(1)第一個10年是初創階段。1978年、1979年,國家為改革開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發展旅游事業”。(2)第二個10年是產業化進程階段。從1986年國民經濟“七五”計劃,到199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旅游業明確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10年,是開啟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進程的10年。(3)第三個10年,是旅游業市場化進程深入的階段。從1998年到2009年,“假日制度”推出,大眾旅游風生水起,旅游市場繁榮興旺。(4)第四個10年,是“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國家《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旅游業以主動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更大格局,以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方協同的改革精神,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知識拓展】現代交通的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1)積極:①科技:促進了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②經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地跨地區調度經濟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效益,促進各地經濟交流和發展。③人流:加快了人口流動,加速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各地區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④信息:促進信息的傳播,開闊人們的視野。(2)消極:①交通擁堵、航班延誤等突發性交通事故可能造成經濟損失、時間浪費和人員傷亡。②可能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或對人文環境造成傷害。(3)認識:現代交通的發展是人類文明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是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但其可持續發展必須兼顧環境的保護。【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