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結合列寧主義形成的過程,分析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背景,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通過《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通過二月革命和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等事件識記十月革命的過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時期的體制內容和影響,探究蘇聯建立社會主義實踐的探索,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并分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對俄國和世界的歷史意義,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進步性。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難點重點:十月革命原因、歷史意義;蘇聯的社會主義探索難點:十月革命歷史意義;社會主義探索的經驗教訓課前準備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課前導讀部分,導入本課內容。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形成了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罕見局面。為了引導革命勝利前進,1917年4月,流亡國外的列寧回到彼得格勒。這幅圖表現了工兵代表熱烈歡迎列寧的場景。【新課講授】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列寧主義形成的背景【教師活動】PPT展示歷史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列寧主義形成的背景。材料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壟斷組織已分布于各工業部門,在國家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計算,俄國的國民經濟人均收入只及美國的1/7,英國的1/5,法國的1/4。俄國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存在著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農村保留有貴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剝削形式。材料二:在俄國統治者眼里,農民階級是畜生,必須施以恫嚇、束縛和監視……1861年獲得解放之后,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許多農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惡化了。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背景:(1)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2)政治:沙皇專制統治不斷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3)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4)思想:1900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為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做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2.列寧主義的形成【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列寧主義的形成的內容。材料一:1898年3月1~3日,來自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地的“斗爭協會”和俄國西部地區工人組織的九名代表,在明斯克秘密舉行了這次大會。大會宣告黨的成立并發表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言》,宣言指出,俄國無產階級將擺脫專制制度的桎梏,用更大的毅力繼續同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作斗爭,直到社會主義勝利為止。材料二: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先在布魯塞爾、后在倫敦,秘密召開了這次代表大會。大會由普列漢諾夫主持,主要議程是制訂黨綱、黨章和選舉中央委員會。大會討論的黨綱草案,是由《火星報》編輯部提出來的。它把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斗爭作為黨的主要任務提出來。經過激烈爭論,大會通過了綱領草案。【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列寧主義形成: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舉行(1)時間:1903年(2)意義: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列寧主義。3.列寧主義的主要內容【教師活動】PPT展示主要內容,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列寧主義的主要內容。材料一:布爾什維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作為一個政黨而存在,是從 1903 年開始的。——[蘇]列寧《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選集》第四卷材料二:我們將立刻由民主革命開始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并且恰恰是按照我們的力量,按照有覺悟有組織的無產階級的力量開始過渡。我們主張不斷革命。我們決不半途而廢。……我們決不陷于冒險主義,決不違背自己的科學良心,決不追求廉價的聲譽,我們能夠說的而且要說的只有一點:我們將用全部力量去幫助全體農民實現民主革命,從而使我們無產階級的黨更容易并盡快地過渡到新的更高的任務即社會主義革命。【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內容(1)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2)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3)“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4)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教師活動】知識拓展: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1)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后,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較低,保留了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具有明顯的軍事封建色彩,對外國資本依賴嚴重。(2)沙皇專制制度與壟斷資本相結合,使俄國政治落后,帝國主義的各種矛盾在俄國表現得特別突出,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與農民反對地主階級的革命結合起來,革命力量十分強大。(3)俄國無產階級的戰斗性、組織性和革命性都優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且有成熟的政黨領導,這些構成了對統治階級和舊秩序的嚴重威脅。4.列寧主義的評價【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分析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列寧主義。材料一: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更確切些說,列寧主義一般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材料二:列寧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等問題進行了認真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帝國主義論”,并根據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做出了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一國勝利”的判斷,還提出了社會主義時期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建設根本任務的論斷。【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評價(1)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2)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革命進程(1)二月革命【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二月革命的相關史實。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軍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國內危機加劇,“和平、面包和土地”成為民眾的迫切要求。1917年2月,首都彼得格勒面包供應短缺,食品價格猛漲,工人和市民舉行罷工抗議。3月8日(俄歷2月23日),示成人群走上街頭,革命爆發奉命鎮壓的軍隊轉而支持民眾,宣布起義。工人和起義士兵建立了革命領導組織——工兵代表蘇維埃在革命浪潮的沖擊下,眾叛親離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壽終正寢。由資產階級政黨組成的臨時政府宣布接管政權。【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時間:1917年3月結果:推翻了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出現了工人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并立的局面。【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0頁第二段內容,思考:二月革命后為什么由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接管政權?【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二月革命勝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領導人認為,俄國無產階級尚無能力管理國家,便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達成協議,將政權交給臨時政府,自己則處于次要地位。(2)四月提綱【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四月提綱的相關內容。材料:《四月提綱》指出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的手中,第二階段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背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權,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一直沒有滿足人民的要求,并鎮壓人民的反抗。1917年3月,二月革命勝利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權,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一直沒有滿足人民的要求,并鎮壓人民的反抗。內容:1917年4月,列寧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并親自領導了組織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3)十月革命【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十月革命的內容。材料一:政府成立后發生政權危機,于是企圖通過戰爭來擺脫危機。但軍事冒險遭到慘敗。激起了人民的憤怒,特別是士兵。7月3日,工兵們進行街頭示威,示威即將激化的時候,布黨緊急做出勸阻,但起義還是發動了。布黨又決定于第二天進行和平示威,使游行成為和平有組織的運動。材料二:七月事變把小資產階級推向了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為保權,調和矛盾,推舉小資政黨社黨人克倫斯基出任總理。但無力解決工兵農強烈要求的“和平、土地和面包”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背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無法滿足人民對于“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并且繼續參加一戰,對內鎮壓人民。時間:1917年11月過程:11月7日晚九時,列寧領導赤衛隊員、士兵和民眾包圍了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冬宮,并于8日凌晨兩點占領之。結果:冬宮被攻占,革命取得勝利。2.召開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材料一:在8日晚至9日清晨舉行的第二次會議上,代表們聽取列寧的報告,批準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選出由列寧任主席、名為人民委員會的蘇俄臨時工農政府和以加米涅夫為主席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告了嶄新蘇維埃國家的誕生。材料二:《和平法令》強烈譴責帝國主義的戰爭罪行,建議一切交戰國立即停戰談判,簽訂公正民主的和約,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內容: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2)影響: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3.十月革命的影響【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十月革命的影響。材料一: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當天,劉境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電報中說:“近俄內爭益烈,廣義派勢力益張,要求操政權,主和議,并以暴動相挾制。政府力弱,鎮壓為難,恐變在旦夕。”材料二: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觸發了此后各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范圍的擴張,許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運動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影響:(1)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3)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4.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思考: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材料一: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俄國帝國主義具有封建軍事色彩,對國外資本依賴性很大,各種矛盾表現突出,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的最薄弱環節。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其他帝國主義國家較低,保留大量封建殘余。材料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未滿足民眾要求,繼續參加世界大戰,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各種矛盾:資產階級同工人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沙皇專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同東方殖民地的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腐朽、反動的俄國沙皇專制統治已經陷入深刻的危機,革命出現高潮。【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客觀原因:(1)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成為帝國主義各種矛盾表現最集中、最尖銳的國家。(2)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革命的發展,為俄國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俄國反動軍隊集中于前線,后方薄弱。主觀原因:(1)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廣大貧苦農民成為革命的同盟軍。(2)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3)及時通過政治、經濟、外交等措施來鞏固政權。(4)各國無產階級的支援。(5)革命軍隊的英勇作戰。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的背景,內容和影響等。材料一:戰時共產主義,是蘇俄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爆發時期,為適應戰爭需要而采取的臨時措施,為集中國內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國武裝干涉、從而贏得國內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二:主要內容為:進一步剝奪資產階級,所有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實施國有化,小工業企業則實行監督;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貿易,實行產品實物供應以及主要消費品配給制;取消貨幣和核算制,實行總管理局制,國家直接給每個企業制定產、供、銷計劃;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俄進入國內戰爭時期。(2)目的:集中有限的力量來保證戰爭的勝利。(3)措施:實行余糧收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4)評價: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但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新經濟政策的措施和評價。材料一: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但同樣必須知道這個功勞的真正限度。“戰時共產主義”是戰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蘇】列寧《論糧食稅》,《列寧全集》第四十一卷材料二: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三四年來我們稍稍學會了實行急劇的轉變……學習實行“新經濟政策”。——【蘇】列寧《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新經濟政策(1)時間:1921年3月(2)措施: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同時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3)評價: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3.蘇聯建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4.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背景、內容和結果。材料一:我門優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門應皆在十年內跑完這段距離。或者我門做到這一點,或者我門被人打倒。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歸根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制造業。——斯大林材料二: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2)只用了4年零3個月便提前完成。到1932年,蘇聯已由農國變成了工業國,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70%,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方面的差距大大縮小,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的優越性。1933年~1937年,經過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產量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幾乎增長5倍,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蘇聯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較大提高。“二五”計劃也以四年零三個月提前完成。【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1)背景: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2)內容: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3)結果: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評價蘇聯模式?材料一:斯大林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形成的。領導國家的權力需要集中起來,才能有效對付外部的挑戰這一模式使蘇聯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但這一模式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材料二: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文選》第3卷【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4)評價①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后被稱為“蘇聯模式”。②它在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③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④但蘇聯的發展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課后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爆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此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并存與競爭,深刻影響著歷史進程。在列寧主義指導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宣告蘇俄的誕生。由于處于一戰的環境背景下,為適應戰爭的需要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暫時鞏固了新生的政權,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解決了蘇聯初期的困難,但后來被終止。列寧逝世后,斯大林上臺執政,帶領蘇聯人民進行工業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后來也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板書設計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列寧主義形成的背景2.列寧主義的形成3.列寧主義的主要內容4.列寧主義的評價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革命進程(1)二月革命(2)四月提綱(3)十月革命2.召開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3.十月革命的影響4.十月革命勝利的原因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2.新經濟政策3.蘇聯建立:4.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