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教學設計一、學習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對歷史還有比較濃郁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孫中山及相關的事跡都有所了解,這些都為學習本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直觀感知到理性思考的過渡時期,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課的設計,就是企圖利用大量的材料、故事素材和問題引導,讓學生神入歷史,置身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去看待歷史、理解歷史,同時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從而培養辯證的、批判性的思維。二、教學目標1.立足時空觀念了解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動。(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理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和作用。(史料實證)3.立足唯物史觀分析理解三民主義的內容和含義。(史料實證、唯物史觀)4.從家國情懷學習孫中山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奮斗的精神,從而樹立為民族的復興而矢志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教學難點:如何從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中認識到他的“革命先行”解決重難點措施:通過補充適當的材料、設計表格,引導學生了解同盟會成立的背景、綱領等細節。通過閱讀和分析材料,幫助學生解讀三民主義的內涵,了解三民主義的意義。在講述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中,注意補充孫中山所處時代的背景和孫中山的經歷,結合故事法,引導學生認識到他作為革命先行者的獨特意義。教學設計思路【趣味導入】眾籌達人——孫中山【新課講授】(一)醫人醫國始改志:從醫人到醫國。(二)矢志革命獨險行:從改良到革命;從起義到流亡。(三)三民主義繪藍圖:從反清朝到覓共和;從同盟會到三民主義。(四)革命志士共奮進:從革命到再革命。【感悟升華】學生暢言:我今天認識的孫中山,是____________。【拓展思考】孫中山的另一面五、教學過程【導入】(一)單元概述及概念解析單元概述:這單元主要講述以孫中山為領導的資產階級用武力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統治及中華民國建立的歷史。概念解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指資產階級領導或參與的,以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為目的的民主革命。中華民國:1912——1949,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二)本課導入師:同學們,大家都聽過“眾籌”吧?眾籌,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它利用互聯網,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現在我們接觸的“眾籌”更多是集資救人,然而,當你翻開歷史,你就會發現,其實孫中山那時候就已經有了眾籌。出示材料:孫中山曾經多次強調:“合力籌款以濟革命者,海外同志之任也。”——《孫中山全集:第1卷》孫中山發動“眾籌”的目的是什么?——“醫國”,革命出示材料:在1894—1911年17年間,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包括發動武裝起義、成立革命組織及發行革命報刊等,主要是在海外華僑的財政支持下進行的。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所籌得的款項總額 (包括會員會費 、外國友助、華僑捐助 、貸款)為112.3萬余港元。——《辛亥革命與華僑》他的“眾籌”在海外的影響力非常大,據說連給別人洗衣服的苦阿姨也要認捐五元來支持他的革命事業。孫中山是怎樣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設計思路:一堂好課,開篇導入是關鍵。本課為第三單元第一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開篇。通過“單元概述及概念解析”的設計,高屋建瓴,讓學生初步感知這段歷史和本單元的一些內容,同時了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中華民國”這些學術概念,有助于以后的深入學習。然后再以學生非常熟悉且現今社會流行的“眾籌”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后帶出近代史上的“眾籌達人——孫中山”,點出學習的主題,增加學生對本課探究學習的興趣,為構建和諧課堂打好基礎。過渡:孫中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早年又經歷了什么?孫中山簡介姓名:孫文(孫逸仙)曾用名:中山樵(據不完全統計,孫中山在多年革命當中,曾用過三十多個綽號、名號)興趣:聽故事(太平天國洪秀全、楊秀清的故事,華盛頓、林肯等人傳記)心理特征:愛國、英雄主義孫中山早年經歷設計思路:通過孫中山的簡單介紹和早期履歷表的填寫,讓學生以時間為節點初步認識、歸納孫中山一些經歷、人生的一些轉變及早期的革命活動,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一)醫人醫國始改志:從醫人到醫國。材料:幼年的孫中山很聰慧,博聞強識。崇拜英雄,四處學習。后來在哥哥的幫助下到檀香山、香港和廣東等地學習,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在校學習期間,萌發了“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愿望。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孫中山認為“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便“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尋求救國途徑。依據材料,請回答:孫中山為什么會從“醫人”轉變為“醫國”?——西方思想的影響、愛國心的驅使、民族危機的加重設計思路:通過材料閱讀和分析,了解孫中山早期從“醫人”到“醫國”的轉變的外因和內因,突出孫中山的愛國之心,為后面孫中山踏上革命道路和持之以恒地進行革命斗爭進行鋪墊。(二)矢志革命獨險行:從改良到革命;從起義到流亡。1.從改良到革命材料一: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1894年 6月材料二:(1894年11月)孫中山說:“乃以庸奴(指清政府)誤國,涂(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蠶食鯨吞……。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指國家)之將傾。”(1)1894年6月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勸告清政府實行改革。)(2)1894年11月,孫中山怎么看清政府與當時的國家?(學生:認為清政府誤國,是清政府令到國家處于被列強蠶食的局面。)師:因為李鴻章不接見他就覺得“清政府誤國”嗎?不是的。我們清楚記得1894年發生什么事嗎?是的,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來更戰敗了。但是當時國人對這場戰爭的戰敗并沒有多大認識,還以為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勝利,小日本受到了大清國的嚴厲打擊。孫中山后來回到檀香山,美國輿論卻不一樣了。鏈接: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了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清國政體是一個明顯失敗的政體。——《紐約時報》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報道師:孫中山看到了中日戰爭的真相,清軍在戰場上一簣千里望風而逃,貌似強大的北洋海軍不堪一擊,這些真相一定給孫中山先前純潔的思想一個巨大沖擊,使他意識到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不是別的,就是滿洲貴族統治集團的整體性腐敗和體制性腐敗。由此他萌發了“革命”的思想,從而發生他人生的第二大轉變——從改良到革命。2.從起義到流亡(1)創建興中會: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材料:“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興中會入會誓詞提問:從興中會的入會誓詞可以看出孫中山的革命對象是什么?師:孫中山是最早意識到中國問題癥結并矢志革命的人,他當之無愧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他的號召下,很快招募了二十多名華僑作為會員。甚至先前極端謹慎的孫眉也不再反對他這個弟弟從事這項危險事業,拿出一部分家產作為革命經費。(2)謀劃廣州起義失敗故事1:共和革命犧牲第一人陸皓東,是孫中山的同鄉、幼年的同學。他曾把父親的遺產來資助在海外活動的孫中山。1895年他協助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并決定武裝起義襲取廣州為革命根據地。他親手繪制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旗幟,起義消息暴露后,陸皓東怕被清政府發現,一個人回去銷毀相關資料,結果被清政府逮捕并殺害了。孫中山后來稱他為“共和革命犧牲第一人”。就在陸皓東被殺害的第7天,孫中山憤然地剪去了自己的發辮,脫下長袍,以示自己與清政府斗爭到底的決心。過渡:也就是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開始了海外流亡的歷史。(3)海外流亡故事2:倫敦蒙難廣州起義失敗后,他又去檀香山、美國、英國進行革命活動。清政府把他看作叛徒要犯,通過駐各國使館設法逮捕他。1896年10月11日上午,他剛從倫敦宜家旅店走出,即有三名使館人員將他纏住。忽然,孫中山被左右兩人挾持,強行綁架到波蘭德廣場的清政府駐英公使館。清政府駐英公使用七千英鎊的高價,向格萊輪船公司租了一艘兩千噸的輪船,造了一只木箱,陰謀把孫中山裝在箱內,秘密運回國內殺害,孫中山生命危在旦夕。他老師康德黎和孟生四處奔走,積極設法營救。康德黎找到報社,《地球報》首先發表了這則消息,各報接連刊載。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清使館不得不于23日釋放被囚禁了12天的孫中山。從此,孫中山成為世界級政治流亡人士,他的名字傳遍全世界,受到被壓迫民族和主持正義的人崇敬。孫中山更借此機會撰文發到外國報紙上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從此使國際間對中國革命有了一定的認識。孫中山脫險后,夜以繼日地到大英博物院等圖書館去看書,晚上十分疲倦了,就伏在桌上休息一會兒。他曾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他讀書的目的也是為探求救國真理。定居英國期間,是他革命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用在這時候的孫中山身上最適合不過了。就在這個時候,他找到了革命的理想。設計思路:通過材料的對比閱讀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孫中山從原來支持改良到矢志革命的人生轉折,感悟其變化的歷史原因。再利用故事法,讓學生了解孫中山革命失敗,逼迫海外流亡的經歷。初步感知孫中山革命的不易及其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三)三民主義繪藍圖:從反清朝到覓共和;從同盟會到三民主義。1.革命夢想——建立共和制度師:孫中山的革命理想會是什么呢?中國史上有多次的農民起義、革命運動,旨在推翻一個朝代,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那么孫中山所提倡的“革命”是否欲建立一個“孫氏王朝”?出示材料:“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戲院的演說》1903年提問:孫中山提倡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廢除專制,建立民國,實行共和制度。)“共和制度”概念解釋:是一種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形式。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如美國)。師:是什么促成了他的“共和”之想?出示材料: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孫中山出示知識鏈接:當時世界上已經有很多國家如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俄國都通過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提問:孫中山認為的“天下大勢”是什么?(學生: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體。)2.革命大聯盟——創建同盟會(1)背景a.清政府的極端腐敗材料一:廣州起義(1895)失敗后,孫中山說:“當初次之失敗也,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咀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游也。”材料二:惟庚子(1900)失敗之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若天淵。——孫中山《建國方略》問題設計:是什么導致國民對廣州起義失敗和孫中山看法的不同?(學生: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簽訂了《辛丑條約》,清廷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師:清成為洋人的朝廷,政府與人民的矛盾、對立已達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朝廷腐敗、社會動蕩、民生凋敝、列強環飼。越來越多的人覺醒,越來越多的人宣傳革命的思想。b.革命、民主思想的傳播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c.革命團體的建立:光復會、華興會……小結:國內形勢的變化,使更多人理解革命;著作的流行,不斷激勵更多人投身革命事業;革命團體雨后春筍般地出現,說明已經越來越多的人追隨著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凝聚一切分散的革命力量,同盟會就應運而生了。(2)興中會成立簡表過渡:后來,孫中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高度概括,首創了三民主義。3.革命的藍圖——首創三民主義(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統治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 屢為邊患 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 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其滿洲,漢軍人等,如悔悟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問題探討:你怎么看待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學生:明確提出推翻清朝統治; 但把滿族等同于清政府,是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2)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推翻君主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創立民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問題探討:(1)革命的目標是什么?(學生:創立民國)(2)這個“民國”與之前的國家體制有什么不一樣?(學生:實行總統制而非帝制,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都是由國民選舉產生的。)(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解決土地問題平均地權: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肇造社會的國家,俾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問題探討:“平均地權”,有利于爭取哪個階級支持革命?(學生:農民階級)師:農民是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不發動農民參加斗爭就不會有強大的民族民主運動。(4)對三民主義的評價:孫中山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考慮革命的首要目標,也兼顧各派的主要利益,……使各派勢力能夠在共同的目標下協調行動,大大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的斗爭力量。——《試析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三民主義就是針對著當時中國所面臨急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提出了革命主張。……在三民主義這一革命綱領的指導下,孫中山和一批批愛國志士進行了多次武裝起義,并最終成功領導了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辛亥革命。——《復興之路》解說詞提問:根據材料,說說三民主義的歷史意義。小結: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理想的體現,由于孫中山的認識和受時代限制的原因,三民主義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作為一種相對前人來說更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的革命理論來說,它為世人描繪了一幅革命后的宏美藍圖,是非常難得的。設計思路:這部分為本課的重點,通過引導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了解這時期民主革命思想成為了一種思潮,知道孫中山的革命目標,認識孫中山會匯聚革命力量、提出科學理論指導作出的努力。通過材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意識。過渡:也正是在三民主義的激發下,越來越多人前仆后繼為之奮斗,一次又一次地向清政府的發出攻擊。(四)革命志士共奮進:從革命到再革命。同盟會發動武裝的起義小結:一次革命失敗,再來一次,失敗,再一次……在每一次失敗、每一次失去革命摯友的沉痛中,他依然發出“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有理想的人,大概就是那樣,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敗。在革命者前赴后繼的吶喊中,才終于迎來了中國歷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風暴——武昌起義。設計思路:這部分為本課是第10課的第一目錄的內容,將其置于此,是對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整合。讓學生以時間的順序大概了解同盟會成立后,在孫中山及革命黨人的領導下掀起的一系列的革命起義,感知革命的不易,感悟孫中山及革命黨人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革命精神。提問:同學們,你們是怎么看的?師:孫中山深知革命是需要錢的,為了他的“眾籌革命”,也許在過程中出現一些用現代目光看是不正當的地方。這也是他后來被人詬病的地方。但,也正如韋慕庭學者后面說的:“因為,他的注意力集中于一個偉大的目標:推翻可惡的清王朝,建立一個有利于中華民族的進步政權。”一切,都是為了革命。所以,魯迅先生曾評價孫中山“他是一個全體,永遠的革命者。無論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無論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終于全都是革命。”設計思路:通過這環節的設計,手尾呼應,回歸課題導入部分孫中山的“眾籌革命”;同時,讓學生認識孫中山的另一面,認識到人物面貌的多樣性,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多元歷史觀、多角度看待歷史人物、批判性思維的嘗試。【結語】太陽最偉大的地方不在于普照大地,而在于落下之后還能再升起。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實現“三民主義”,矢志不渝、百折不撓,中山先生站出世間來就是革命,失敗了還是革命,直到臨終之際,他說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山先生和革命黨人的不懈奮斗的革命精神、催人淚下的奮斗歷程,穿透了百年的時光,依然振聾發聵。設計思路:以魯迅先生對孫中山的評價帶出本課的結語,并高度概括本課內容,讓學生再次回顧本課的內容, 為下階段的學習作好鋪墊,承上啟下,培養學生不怕困難、愛國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