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一、教材分析本課屬于教育部統(tǒng)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八單元,本單元意在闡述20世紀下半期的歷史發(fā)展主流與大趨勢,共有四課內容,分別是冷戰(zhàn)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fā)展。四課內容整體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與第三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呈并列關系,共同起到了時間上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社會結構的新變化、“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四個子目,講述了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概況,展示了資本主義國家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成就與問題。資本主義國家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現了一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層面的新變化,經濟在高科技推動下迅速發(fā)展,社會矛盾有所緩和,說明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二、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經過一學期多的高中歷史學習,已初步具備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能用發(fā)展的眼光來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歷史知識。但由于選科剛分班的第二周,還在與學生磨合中。教材四個子目僅“科學技術新發(fā)展”初中有所了解,其他三個子目對學生來說完全陌生,且涉及到許多重要的歷史概念,如國家壟斷資本主、福利國家、第三產業(yè)、新經濟等,學生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供相關史料,引導學生有效閱讀教材,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精心講解、循循善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歷史概念,厘清各變化的具體內涵,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認識各變化之間的關系和其實質,全面認識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本質。三、教學目標(一)課標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認識其發(fā)展中的成就與問題。(二)學習目標:1.通過不同史料的呈現進一步明晰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具體表現。(素養(yǎng)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通過對史料的深度解讀,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層面厘清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間的關聯,并從中認識其“變”與“不變”的實質,形成對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整體認知。(素養(yǎng)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通過本課學習,探通過對資本主義弊端的分析,理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人的充分發(fā)展,感知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得出當今和平局勢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共謀發(fā)展的認識。(素養(yǎng)目標: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分析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背景;理解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內容。教學難點:認識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教學方法教法:講授法、提問法結合多媒體演示學法:史料研習、合作探究六、教學過程(一)熱點導入師:展示打新冠疫苗的圖片,問為何打疫苗?誰組織大家打疫苗?生(預設):疫情——風險——打疫苗;政府/政策的制定師:資本主義國家也需要政府來組織打疫苗活動,其實體現了國家的宏觀調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9課(二)新課講授1、感知現象,明晰變化——新變化的表現師: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面對時局為謀求自身發(fā)展都進行了哪些調整?生(預設):回答課本四個子目的內容(如上截圖)2.國家的宏觀調控師: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個新變化是經濟運行機制上采取國家宏觀調控,然后闡釋國家宏觀調控的概念。接著播放視頻,引導學生結合課本114頁內容,思考戰(zhàn)后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何急需調整?生(預設):根據視頻,結合學案預習內容,得出戰(zhàn)后歐美國家為何要進行調控。師:請大家根據圖片并閱讀教材,在經濟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選擇了哪些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危機?結果如何?生(預設):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yè)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yè)機會,刺激消費需求;制定經濟發(fā)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fā)展;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師:這些行為的主體是政府,體現出二戰(zhàn)后,國家的調整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因此,各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后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又帶來了怎樣的問題?請大家看這張數據表,老師給大家一個參照,2019年,全球經濟平均增速是2.3%。從左邊的數據可以看出戰(zhàn)后到70年代,經濟得到恢復,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得到提高,國家宏觀調控取得一定成效。師:但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從右邊的數據可以看到,70年代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率下降,通貨膨脹率上升,物價下跌,出現新的經濟危機——滯脹現象。這時該怎么做?生(預設):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過渡】現代世界經濟已經聯成整體,僅依靠國內調節(jié)不能穩(wěn)定運行。二戰(zhàn)后,為了恢復國際貨幣體系,為了克服貿易保護主義,也為預防新的風險,必須從國際層面進行協調。國際:加強國際協調——建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師:閱讀教材114頁第三段,列舉二戰(zhàn)后初期成立了哪些國際經濟組織?通過這些組織,資本主義國家從哪些領域協調世界經濟秩序?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以美國為中心。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當時成立的時候就是有一個運作機制:黃金與美元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由此形成以美元為支柱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大家再來看關貿總協定,自1995年變?yōu)槭裁戳耍繎?zhàn)后國際經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有什么影響生:世界貿易組織師:這個更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體系。兩大支柱成立,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體系由此形成。這樣更加有利于經濟全球化,加強國際協調,維護經濟秩序。師:總體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在市場主導和放府調節(jié)之間尋找平衡,既強調市場機制,又主張國家適度調控與國際協調,保持經濟社會發(fā)展。3.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師:這一時期的第二個新變化體現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大家根據教材與視頻,思考為何二戰(zhàn)后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興起?生:①20世紀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②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一定程度的促進師:根據如下圖片,概括20世紀科技發(fā)展的主要表現有哪些?進一步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生: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有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fā)展;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有原子能的開發(fā)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fā)明和互聯網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師:科學理論的發(fā)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這使社會發(fā)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過渡】而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動,人們的職業(yè)選擇,社會階層也發(fā)生改變,社會結構新變化。4.社會結構的新變化閱讀二戰(zhàn)后美國、聯邦德國、日本就業(yè)人口分布的變化,分析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生:農業(yè)和工業(yè)的就業(yè)人口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從事服務業(yè)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階級結構發(fā)生變化——中間階層增加。師:他們一般不擁有生產資料,但有較高的收入,有可觀的生活資產。中間階層的壯大會使得社會更加穩(wěn)定,社會結構的變化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在生產關系上的反映。【過渡】你以為這樣就夠了嗎?不是的,為了讓國家變得更好,資本主義國家為所有公民鋪了一張安全網。“國家福利”師: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 (我們的)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請問同學們,“安全網”是指什么?生:福利國家。師:二戰(zhàn)結束之際的英國大選,艾德禮出人意料地戰(zhàn)勝了有赫赫功勛的丘吉爾,他是以“構建福利國家”的競選辭贏得了選民的支持,并將其付諸于實踐。“福利國家”,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合作探究】材料:現代歐洲各國的福利國家制度主要包括醫(yī)療、疾病、養(yǎng)老、事故、失業(yè)、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業(yè)保險規(guī)定:凡出于年老、殘疾、疾病、分娩、工傷、失業(yè)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喪失或暫時喪失勞動能力者,國家將提供一定的社會津貼。 ——劉玉安《北歐福利國家剖析》 師:據材料一,思考“福利國家”有何特點?生(預設):覆蓋面廣、種類豐富、低收入群體受益更大、政府主導師:如此體系周全的“福利國家”存在著怎樣的局限?閱讀學案材料二和三思考并回答問題。材料二 在一些國家,如德國,失業(yè)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過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過多的公民寧愿領取社會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很多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是其財政總支出中的最大項目,一般在30%以上。如2010年2月份,希臘債務高達2940億歐元,人均負債2.67萬歐元左右,債務危機空前嚴重。材料三(課本117學思之窗) 過去對窮人的援助計劃已經失敗,這些計劃使窮人墮落,使納稅人受騙。家庭援助計劃代表了近40年里我們在社會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廣泛、最深遠的努力。……家庭援助計劃是以四個基本原則為基礎的:鼓勵工作和訓練的強烈動機;公平地對有工作的貧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個人的選擇與家庭的責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納稅人的信任。——《尼克松總統(tǒng)關于擴大福利改革建議的聲明》(1970年6月10日),齊世榮總主編,黃安年主編《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2分冊師:原因:一是福利制度是必要的,有其歷史進步性;二是福利制度存在的問題,如加重國家財政負擔,造成納稅人的稅款增加,引起納稅人的不滿,出現懶惰現象;三是家庭援助計劃,希望使福利制度更為合理。師:所以這是一種社會財富再分配,也是國家財政的一大負擔,所以再70年代國家出現經濟危機時減少福利,80年代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社會公平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過渡】這樣的調整和完善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但是我們感覺資本主義在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時,在國內卻不斷地出現爭權反戰(zhàn)的運動,主要有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的婦女運動,以及反對越南戰(zhàn)爭的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迫使國會通過民權法案保障黑人平等權利;女權運動——獲得與男子同等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學生運動——要求自由發(fā)展,追求生命平等。師:這些社會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生(預設):因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沒有改變。師: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了這些變化:一是國家宏觀調控,包括個別資本主義國家的干預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建立;二是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三是社會結構的新變化,從事服務業(yè)比重和中間階層人數增加,四是福利國家和社會運動,社會運動包括黑人、婦女、學生等。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生:促進經濟繁榮,推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增加財政負擔,打擊工作熱情,引發(fā)經濟衰退,出現“滯脹”現象;師:據材料并結合小組討論,思考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進行總結:資本主義國家變化的實質是在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因此我們說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實質其實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課堂升華】中美抗疫來凸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總結】七、教學反思1.充分運用教材的學習聚集、思考點、歷史探究等欄目分析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表現,其中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福利國家為重點,其他淡化處理。在對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新變化的具體表現明晰后,又通過材料的呈現幫助學生理解變化的實質,即到底什么在變,什么又不變,從而全面客觀地看待資本主義。2.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整體把握教材,建立課文標題和子目之間的聯系,分析新變化之間的相互聯系,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選用精當的史料,運用唯物史觀進行解析,引導學生認識歷史新變化的特點和本質。3.延伸探討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對當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啟示是本課升華部分。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明白,資本主義在其發(fā)展歷程中,成就與問題并存,但作為一種生產關系還能容納并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過程,于是在當今和平局勢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可以相互學習借鑒,共謀發(fā)展4.由于本課知識容量大,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稍顯局促。有些內容講授得有些匆忙,留給學生思考回答的時間不夠。在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需要再做調整或許教學效果會更好。新課標新教材需要不斷嘗試,多實踐多反思多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