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戊戌變法》教學設計一、整體設計思路《戊戌變法》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的第三課,課標要求主要有二個方面:第一,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第二,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本節課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圖片、文字材料來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一開始,我打開多媒體課件,通過展示吳玉章先生的回憶錄《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這段材料導入本節課,由此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和上一節所學的有關甲午中日戰爭緊密聯系起來,由此帶領學生探討公車上書的背景,聯系舊知,以實現知識的關聯性,然后通過展示人物圖片系統介紹公車上書的的代表人物及其內容結果,接著通過課件的展示引導學生掌握百日維新運動主要的知識點,最后,我通過出示一系列人物圖片及相關材料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感悟變法維新運動的失敗,揭示出戊戌變法的性質及為我們提供的教訓,為下面辛亥革命的講授奠定基礎。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其家國情懷的培養。二、教材分析本課選自部編版八年級教材上冊。《戊戌變法》一課在八年級歷史教學中非常重要。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以康、梁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它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具有愛國、進步的意義。雖然最后失敗了,但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國人民探索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一次重要嘗試。本節課在內容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滿清王朝經過與外國列強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就迫使中國的有識之士尋找一條民族救亡之路,維新變法在當時就成為中國一條最合適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變法的失敗又使中國的有識之士明白:在中國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須尋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黨,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因此這一課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沒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國的過渡。三、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對歷史知識已經有一定的儲備,具備基礎的分析能力,教師應進一步提升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的訓練,且他們對未知的事物抱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提供學生展示個性的舞臺,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四、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分析(一)教學目標1.知道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基本史實,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史料實證、唯物史觀)2.認識課文插圖等多種資料,制作百日維新措施的相關表格,初步掌握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以維新人士的愛國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家國情懷)(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2.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五、教法學法1.教法針對課文內容多、理論性強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和直接講授法,輔之以問題教學法法,通過展示圖片材料和史料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并圍繞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設計若干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并通過開展小組討論、辯論等,激發學生合作交流,增強團隊意識。在教學手段上,我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進行整合,采用圖示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提高課堂效率。2.學法指導學生收集歷史證據,了解變法前中國社會形勢和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培養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與能力。通過問題的精心設計,巧妙提出,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探索、組際辯論、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出示吳玉章先生的回憶錄《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的相關資料,并提問同學們,吳玉章提到的“戰爭”和“條約”分別指的是什么?由此導入新課。設計意圖:利用文字史料的方式導入新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歷史事件置身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中,培養時空觀念。【講授新課】一、風云起波瀾——公車上書(一)維新運動的背景教師活動:講解維新運動的發生的背景,主要包括社會方面: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經濟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思想方面: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并向學生拓展知識,講解公車上書的概念,漢代用公家的馬車接送被選拔的讀書人赴京,后來就以“公車”作為進京應試舉人的代稱了。舉人們上書言事也就叫公車上書了。(二)公車上書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公車上書的發起人、請愿內容及請愿結果。學生活動:公車上書的發起人主要是康有為和梁啟超,請愿內容主要包括拒和;遷都;變法。請愿結果為未能上達光緒帝,但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教師活動: 那么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我們教材“人物掃描”板塊,簡要歸納康有為、梁啟超的生平要點。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康有為(1858-1927),香港游歷;研習西學;請求變法;宣傳變法。梁啟超(1873-1929),師從康有為;報刊主筆;宣傳變法。設計意圖:感知歷史人物的生平,有利于加深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連貫性,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過渡:那么接下來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維新派在“公車上書”失敗后為實現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準備活動呢?給學生3分鐘時間進行討論。教師活動:提問各小組代表。學生活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設計意圖: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總結出康有為和梁啟超所做的努力工作,使學生對歷史人物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并提升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三)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教師活動:展示教材相關史事欄目維新運動期間各地重要學會及維新運動期間各地重要報紙,并提問學生學會和報刊主要宣傳了什么觀點?產生了什么影響?讓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介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維新變法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史事內容,提升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及歷史解釋能力。過渡:維新思想的傳播,極大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為百日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二、日月換新天——百日維新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回答問題:什么樣的事件,促使光緒帝決心變法?學生活動:德國強占膠州灣。過渡: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中華民族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為了“不甘作亡國之君”,光緒帝決心變法,以自強。教師活動:展示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的圖片,并出示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上清帝第六書》。設計意圖:讓學生更好地感知維新人士的愛國精神,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師活動:閱讀教材,請同學們列表總結變法的內容,并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各個內容的影響?(含答案)類別 內容 影響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有利于具有維新思想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經濟方面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文化方面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外國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軍事方面 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于提高國防力量過渡:實施變法的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因此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但變法沒能像維新派所期望的那樣長期實行下去,不久變法失敗了。三、無力扭乾坤——戊戌政變過渡: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歷時103的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教師活動:展示光緒皇帝被囚禁于瀛臺的圖片、京師大學堂的圖片、戊戌六君子的圖片,讓學生深入感受戊戌政變。接著出示《譚嗣同殉難畫》、《譚嗣同史實》,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從嗣同始!提問學生如何看待譚嗣同的殉難?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如歐陽予倩所言:“一班青年知識分子,因那一回政變的刺激,從桎梏麻醉中覺醒過來,中國革命也就積極地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倘若那六君子不死,有許多人或者還會對由上而下的改革存著幻想。”并出示這段材料,譚嗣同這種為民族大業不惜犧牲生命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稱贊、學習。過渡: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教師活動:朝廷中大多數高級官員的位置都出自她(慈禧太后)的恩賜并效忠于她……協助皇帝作出重要決策的高級官員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新政詔書連篇頒發……地方只有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比較得力。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撫都觀望、延宕、抵制。——范士華:《戊戌維新——近代中國的一次改革》光緒皇帝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幾年吃的東西不顧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吃了。”——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展示三則材料,請同學們思考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學生活動:1.維新變法觸及了封建統治中頑固派的利益;2.頑固派實力強大;3.維新派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4.維新派不敢發動群眾,僅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5.維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教師活動:性質: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愛國運動。教訓:改良主義在中國行不通。只有用武裝斗爭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中國才有富強的希望。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的。歷史意義:資產階級領導的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社會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社會也起了深刻的影響,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教學小結】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努力奮斗。【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從設計上充分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入相關的圖片及史料,創設教學情境,并通過變法維新興起、高潮、落幕的線索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加深了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和學習的興趣。但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引導方式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學生參與的時間比較有限,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對百日維新內容的處理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總之,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新課改理念,把握歷史教育的特點,并結合教學實際不斷改進,才能設計好教學,也只有從細微處慢慢地改變,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