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年歷史中考備考復習專題專題一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熱點:鄭和完成第七次下西洋590周年重點掌握的朝代:秦、漢、唐、元、明、清邊疆管理:加強對臺灣、西藏與新疆的邊疆管理史實民族關系:重要史實和發展趨勢對外關系:對外政策及影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歷程一、重點朝代:秦、漢、唐、元、明、清(一)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秦朝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定都咸陽,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秦始皇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①政治上:創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P44頁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地方:建立郡縣制。 【P43頁秦朝形勢圖】 (影響: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②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促進各地區貿易及文化的交流)③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便利了經濟的發展)④軍事上:南鑿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北筑長城(抵御匈奴南侵)秦朝滅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嚴刑峻法等)。公元前209年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西漢和東漢漢朝的盛世:漢初的文景之治、鼎盛時的漢武帝的大一統、東漢的光武中興1、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始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1)背景:漢初經濟殘破;統治者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訓;(2)具體措施:注重發展農業生產,輕徭薄賦;提倡節儉;減輕刑罰;重視“以德化民”等(3)影響: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局勢穩定,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3、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措施:①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并實現“削藩”,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②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辦太學培養儒學人才。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后為歷代王朝推崇,影響深遠。③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專賣。④軍事上: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威脅。影響:漢武帝從政治、思想和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4、光武中興:公元25年皇族襄陽人劉秀建立東漢,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光武中興”(三)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繁榮——隋唐1.隋朝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中的歷史地位:①結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統一;(589年隋文帝重新統一了全國);②開鑿大運河(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③創立了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1905年停止)④隋煬帝暴政而亡的教訓為唐初統治者汲取。唐朝的興盛興盛的原因:A.吸取隋朝滅亡教訓:唐太宗“以民為本”重用賢能;唐太宗時期魏征、“房謀杜斷”;武則天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唐玄宗任用姚、崇宋景等革新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D.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生產;E.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F.對外開放的政策(2)興盛的表現:A.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盛世局面。B.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民族之間和睦友好: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等;C.中外交流頻繁:唐都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D.文化昌盛:詩歌、書法、繪畫佛教文化等都處于鼎盛時期。(四)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交融——元朝1.元朝統一:①統一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草原,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②統一全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9元滅南宋統一全國,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③元朝疆域: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封建王朝。版圖包括今新疆、西藏、云南、東北、臺灣、南海諸島,元朝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教材P51圖】2、加強行政統治,實行行省制度,維護統一國家:(1)行省制度:①在中央:設中書省(掌管行政事務),下設六部;設樞密院(掌管軍事事務);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②在地方:設行省。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朝,這一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2)因地制宜的設置管理機構管理邊疆地區:①最早對臺灣正式管轄: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行政機構;②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軍民事務;從此西藏成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3、民族交融:邊疆民族內遷、南遷;回族的形成;元朝境內大規模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五)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明清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2、明朝加強皇權的舉措:①全面改革官制,強化皇權。(明太祖 特點:分化事權實現權力制衡,強化皇權)在中央廢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直接對皇帝負責。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散權力。(六部三司制)分散兵權。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②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對官民的監視。③“八股”取士:它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只死讀“四書”“五經”,使錄取的官吏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也使中國逐步落后于世界。)3、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滿洲,1636年改國號為清。建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4、清朝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①雍正帝設軍機處,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②大興文字獄和實行文化專制,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進步。(中國日益落后與世界主要因素)二、邊疆管理:加強對臺灣、西藏與新疆的邊疆管理史事1、對臺灣的管轄①最早對臺灣正式管轄: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行政機構;②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明末侵占)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③1684年,清政府統一臺灣后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④1885年臺灣正式設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近代史)2、對西藏地區的管轄:①最早對西藏的管轄: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軍民事務;從此西藏成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②清朝初期中央政府通過冊封佛教首領達賴和班禪,加強對西藏的管理;(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朝廷批準。③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④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標志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制度化、法律化;⑤此后達賴和班禪的繼承轉世,實行金瓶摯簽制度,并報請中央政府批準。3、對新疆的有效管轄:①最早對新疆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西漢中央政權管轄。②清朝康熙三征噶爾丹,平定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③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軍政事務;④清朝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⑤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清政府于1884年設新疆行省管理新疆事務。(近代史)●以上史事說明:臺灣、西藏、新疆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堅決反對任何分裂國家、制造臺獨、疆獨、藏獨的行徑,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三、民族關系:重要史事和發展趨勢(一)民族關系的發展1、部落聯盟時期,相傳炎帝、黃帝等部落聯盟后逐漸形成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2、春秋爭霸過程中,中原華夏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交往和爭斗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3、秦朝:(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2)開鑿靈渠,加強了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聯系;(3)修筑長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的南侵。4、漢朝:(1)張騫通西域:前138年、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2)西域都護的設立: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意義: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管轄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在民族大交融的背景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一系列漢化措施,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6、唐朝: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1)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為“天可汗”;(2)加強民族地區的友好關系和管轄;①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唐蕃友好關系,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②冊封民族政權首領(如唐玄宗冊封渤海郡王、云南郡王等);③設置管理機構管理少數民族地區(如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天山南北。)7、宋元時期:民族融合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1)民族交融:唐以來的波斯、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內大規模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2)元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①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臺灣地區),這是中央政府在臺灣正式建立行政機構;②在中央設宣政院,地方設管理機構,屯駐軍隊等。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域。③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軍政事務。8、清朝:奠定我國遼闊的版圖,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不可分離的關系。(1)清政府先后設府、行省,加強對臺灣的管理:(2)清政府通過冊封、設管理機構、頒布法律加強對西藏的有效管理:(3)清政府通過平叛、設管理機構、安置回遷少數民族等加強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管理;(1771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從中亞回歸祖國。)9、新中國成立后基本政策: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國有5個民族自治區: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寧夏)中華民族是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總稱,是中國各民族在歷史、文化、社會、共同利益等多方面密切結合、密切交融的多民族共同體。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融合,各族人民為中華文明的發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中華文明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維護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就要要堅決反對臺獨、疆獨、藏獨等一切破壞祖國統一的分裂行為。四、對外關系:1、西漢:絲綢之路開通:(開放)①開通:西漢漢武帝時正式開通;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②陸上絲綢之路:長安(起點)--河西走廊--敦煌---西域--中亞---西亞---歐洲大秦【P64頁 路線圖】③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通往南亞(最遠到印度、斯里蘭卡)各地的海上交通要道。【P65頁 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④作用:(雙向交流) 漢朝的絲綢、漆器、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良種馬、寶石,核桃葡萄、石榴、歌舞等傳到中國;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地區的貿易、文化交流。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P21頁 路線圖】、遣唐使元朝:開放的對外政策①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中國的發明、驛站制度等傳向西方,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傳向中國;促進中外經濟、文化、技術的進一步交流和發展;②意大利馬可·波羅旅居中國17年。明朝:從開放的對外政策,到倭患擾邊①鄭和下西洋——開放的對外政策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顯示中國富強”,換取海外的奇珍。特點:時間長(1405-1433年)、規模浩大、慷慨送禮;(非等價交換)航線:從劉家港出發---經東南亞----(最遠)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P72頁 路線圖】;意義: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地位);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作用);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②戚繼光抗倭背景:明朝中期后,國力減弱,東南沿海倭患猖獗;史實:戚繼光受命訓練“戚家軍”,1516年在臺州九戰九捷,其后剿滅東南沿海倭患;評價:戚繼光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戰爭,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只留“廣州十三行”特許統一經營對外貿易。背景: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擴張,清朝統治者擔心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害怕中外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影響:A、對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動曾起到一定的自衛作用;B、因閉關自封,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時代潮流:發展資本主義)反沙俄入侵:1685年-1686年康熙領導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侵略軍;于1689年中俄簽訂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五、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歷程1、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創立中央集權專制封建制度、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縣制;——為后來王朝的管理奠定了基礎。2、漢朝: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促進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見資料P1頁 】①政治上大一統:漢武帝頒布“推恩令”,進行“削藩”,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建立刺史制度,大大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②思想上大一統: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③經濟上大一統:收鹽鐵經營權歸國有,中央統鑄五銖錢,全國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④領土上: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西漢中央政權管轄。隋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繁榮(1)隋朝結束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分立的長期分裂局面,實現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勢。(2)繁榮原因:經濟:A、重視生產,減輕賦稅勞役,減輕農民負擔;(汲取隋朝速亡的教訓)政治:B、勤于政事,任用賢才;C、重視吏治,考核官員;D、建立和完善科舉制,培養選拔人才;(隋煬帝建立)E、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F、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4、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交融。(1)1279元滅南宋統一全國;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交融奠定了基礎;(2)元朝疆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遼闊的疆域進一步促進國內各民族交流、發展和融合;(3)建立行省制度,加強行政統治,維護統一國家;因地制宜的設置管理機構管理邊疆地區: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在中央設宣政院管轄西藏事務;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軍政事務;(4)民族交融:邊疆民族內遷、南遷;回族的形成;元朝境內大規模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5、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1)政治上:①明朝建立六部三司制、五軍都督府分化事權方式,實現權力制衡加強皇權,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加強對官民的監視。②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使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強化,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2)思想文化上:明清通過“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和實行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在國內也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君主集權專制統治;但也是中國在明清逐步落后于世界主要因素。(3)明清政府通過反抗外來侵略(明朝戚繼光抗倭、康熙雅克薩之戰)、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設置管理機構、制定法律、平定叛亂加強對臺灣、西藏、新疆的有效管理),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6、新中國成立后維護國家統一:(1)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2)“一國兩制”:①含義:在維護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②實踐:1997年7月1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意義:香港、澳門的回歸標志著中國洗刷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90年代外交領域的巨大成就)。(3)臺灣、香港、澳門歷史問題的由來①臺灣問題: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領土,反對“臺獨”。臺灣與大陸的分與合: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分離)清初,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回歸)C、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給日本;(分離)D、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日本投降,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回歸)E、1949年國共內兩黨內戰,國民黨敗退臺灣。(再分離)——臺灣與大陸的統一是主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香港問題由來A、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B、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北京條約》,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C、1898年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強租新界。租期99年。D、1997年我國恢復在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香港的失,主要是由于清朝的落后和腐敗無能;香港的收回,主要是由于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③澳門歷史問題的由來A、明朝末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留權;B、1999年12月20日我國恢復在澳門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六、弘揚中華古代傳統文化(一)先秦文化1、原始人類:我國170萬年前的云南的元謀人,是我國最早的古人類;70-20萬年前的北京人會制作使用工具,還會保存火種;——考古發現2、原始農耕:黃河流域——半坡人;長江流域——河姆渡人;我國最早種植的農作物:長江流域的水稻;黃河流域的粟;3、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結成部落聯盟,逐漸形成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外華人自稱為“炎黃子孫”;4、燦爛的青銅文明: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5、甲骨文:甲骨文是已知我國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6、建筑科技:都江堰,由戰國時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一直造福至今)。7、老子:提出“無為而治”;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著《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其思想具有辯證的觀點。認為要順應自然;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8、孔子: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①大思想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愛人”;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②大教育家:а、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ь、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提出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孔子的言論, 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③影響:孔子的學說和提出的道德規范,后來被封建統治者(漢武帝)利用,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9、百家爭鳴(1)背景:戰國時期由于新的生產工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社會大變革時期,各國都在尋找強國之道,出現百家爭鳴現象。(2)主要學派代表及思想觀點:墨家:墨子,墨家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的攻伐戰爭,提出選賢能治國、提倡節儉。)儒家: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荀子,主張“禮治”,明確等級尊卑,維系社會秩序(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道家:莊子,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追求人生精神自由和獨立人格。法家:韓非,法家代表人物。他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3)作用: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二)昌盛的秦漢文化1、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①最早:西漢早期用麻造紙。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②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③意義: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繼承和傳播。)2、華佗:東漢名醫,他發明麻醉藥劑“麻沸散”,開創了麻醉外科手術的先河,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創編出“五禽戲”,能強身健體。3、張仲景:東漢末年名醫,著有《傷寒雜病論》,提出辯證施治,還提出“治未病”的預防理論。張仲景是中醫臨床治療理論體系的開創者,后世尊稱為“醫圣”。4、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時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5、司馬遷和《史記》: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他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3000年的史事。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文學史也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三)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1、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步完整的農書;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祖沖之與圓周率:祖沖之是我國南朝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字(3.1415926),領先世界千年 。3、“書圣”王羲之:東晉,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書法家。他的字端秀清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人尊稱他為“書圣”。代表作有《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四)燦爛的宋元文化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指南針的發明、火藥的廣泛使用,是這一時期科技的重大科技成就。1、活字印刷術:北宋時,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作用: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促進人類文明的繼承和傳播)2、指南針: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后來制成羅盤。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作用: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3、火藥:唐朝時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唐末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作用: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由冷兵器時代步入熱兵器時代),推動了歐洲社會變革。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與傳承。4、宋詞:是宋朝主要流行的文學形式。北宋的蘇軾,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擴展了詞的內容,詞風豪邁奔放兩宋之交的李清照,詞風委婉清新南宋的辛棄疾,發揚了豪放的詞風,傾吐對河山分裂的悲痛。5、元曲是元朝的主要流行的文學形式。包括雜劇、散曲和南戲。代表:關漢卿《竇娥冤》(五)明清文化:北京城:明朝在元大都基礎上改造而成,包含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就是紫禁城(今故宮),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是世界奇跡之一。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就是明長城。故宮和長城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3、李時珍,明朝卓越醫藥學家,《本草綱目》是他撰寫的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4、《天工開物》:明代杰出科學家宋應星編著。書中對我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國外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5、《農政全書》:明代科學家徐光啟所著。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6、小說《紅樓夢》:清朝的曹雪芹創作,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趨勢。地位:是一部思想性極強和藝術性極高的小說,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昆曲代表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京劇:是徽調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的基礎上改進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