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1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必備知識:了解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了解按勞分配的地位、基本內容、要求、意義。了解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內容、意義。理解居民收入的來源。理解勞動的重要性、要求。理解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關鍵能力:培養區分我國分配方式的能力,分析我國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二、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 通過學習,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完善我國分配制度,增強對我國實現收入分配公平政策的認同。2.科學精神:認識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觀必然性。3.法治精神:國家保護合法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勞動者要合法經營,依法致富。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按勞分配的地位、基本內容、要求、意義;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內容、意義。教學難點: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視頻《蛋糕做大也要分好》思考:如何把蛋糕做大提高居民收入?又應該如何把蛋糕分好,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本課。總議題: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議題1:我國的分配制度及其決定因素探究與分享:展示視頻:《我國的分配制度》情景探究:思考: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樣的?它是有什么決定的?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我國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為主體。議題2:為什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探究與分享一:看教材回答什么是按勞分配?并根據按勞分配的含義歸納實行按勞分配的意義?自主探究:學生看書并回答。教師總結:按勞分配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地位: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分配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分配范圍:公有制經濟、以及公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行政事業單位【具體包括工人的工資、津貼、獎金】。分配要求: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分配尺度: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數量+質量)為尺度。分配結果: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按勞分配的意義:對勞動者: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提高效率);對 社 會:從根本上否定了剝削制度,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體現公平)。探究與分享二:展示材料:1958年8月26日,湘陰縣洞庭圍人民公社成立,隨后在不到40天的時間里,人民公社一哄而起,將3368個高級社改組成76個人民公社,撤銷鄉鎮建制,實行工、農、商、學、兵一體,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取消按勞分配,勞動實行組織軍事化、生產戰斗化、生活集體化,人民公社內部搞一平二調(一平二調是“平均主義”、“無償調撥”的簡稱。)、平均主義、刮共產風。1959年春,各縣變公社核算為大隊核算,按勞力工分分配。1961年3月,中央制定《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1961年6月, 中央下發《關于堅決糾正平調錯誤,徹底退賠的決定》,解決“一平二調”的問題。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目前勞動還是謀生手段,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我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存在著明顯差別。這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情景探究:平均分配是否行得通?為什么?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平均主義干多干少干好干壞等等大家都一樣,效率低。這些嚴重挫傷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探究與分享三:展示材料:在列寧所著的《國家與革命》中論述〈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這一節,引用了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論述:"在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 工的情形已經消失之后,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的時候;當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時候;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 力也隨著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本主義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目前勞動還是謀生手段,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我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存在著明顯差別。這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情景探究:“平均分配” 行不通,那我國目前可以實行按需分配嗎?從以上問題的探究你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目前我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夠高,勞動產品也沒有極大地豐富。按需分配目前在我國是行不通的!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按勞分配的原因:前提:生產資料公有制;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直接原因:勞動的性質和特點。議題3: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會迸發出怎樣的活力?探究與分享一:展示視頻:按生產要素分配展示材料:近日,F村舉辦了分紅儀式。過去一年,鎮合作社總計盈余100.7萬元,發放工資31萬元。前者為合作社盈余分紅,后者為村民在合作社務工收入。F村于今年完成整村脫貧,相比過去,村容、村貌也有了不小的變化。在收入方面,村子脫貧主要依靠近幾年成立的三大合作社,包括以種植香菇為主的蔬菜產業合作社、養蜂合作社以及F村的優勢項目---勞務合作社。去年村民自發成立了勞務合作社,也是省里首家,通過相關培訓,村民掌握建筑行業各類技能,通過整村承包工程項目,拓寬了收入渠道。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已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可以帶來科學理論的突破和技術進步,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更多價值。同時也順應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對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有重要意義。情景探究:村民在合作社盈余分紅中獲得的收入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屬于什么分配方式?國家允許這種分配方式的存在,有什么樣的經濟意義?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什么是按生產要素分配:按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分配。(注意區分按勞分配與按勞動要素分配:區別→適用范圍不同,按勞分配適用于公有制及公有控股的經濟,按勞動要素分配則適用于非公有制經濟或非公有制控股的經濟。聯系→都屬于勞動收入)。為什么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探究與分享二:展示圖片:不同個人的獲得收入途徑情景探究: 個人獲得收入的途徑有哪些 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我國個人收入途徑:主要途徑→勞動性收入:通過勞動所獲得的收入【工資、獎金、津貼等】。財產性收入:通過自己所擁有的各類財產獲得的收入財產性收入【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紅利等】。其他途徑:經營性收入→通過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收入。【即企業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以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收入】轉移性收入→是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住戶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之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養老金、社會救助和補助、政策性生產補貼、政策性生活補貼、救災款等。】課堂鞏固:你能快速判斷下列收入嗎?國企:單位月基本工資3000元,獎金1000元。每月單位用車補貼500元;家里一套閑置房出租,每月租金1500元。固定購買某平臺理財產品,收益一般為200元左右。私企:每月工資加獎金合計6000元;有一項技術專利,授權公司使用,每月公司補貼2000元持有公司股份,每月分紅1000元;家中經營一家餐飲企業,每月能營利50000元。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國企:單位月基本工資3000元,獎金1000元。每月單位用車補貼500元;(勞動性收入)家里一套閑置房出租,每月租金1500元。(財產性收入)固定購買某平臺理財產品,收益一般為200元左右。(財產性收入)私企:每月工資加獎金合計6000元;(勞動性收入)有一項技術專利,授權公司使用,每月公司補貼2000元;(財產性收入)持有公司股份,每月分紅1000元;(財產性收入)家中經營一家餐飲企業,每月能營利50000元。(經營性收入)。探究與分享三:展示材料:2020年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出席并頒獎。習近平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情景探究: 勞動有何重要性?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勞動?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重要性: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我們獲取的任何收入歸根結底都來自勞動創造。要求:要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牢固樹立正確勞動觀念;要鼓勵全體勞動者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議題4: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探究與分享一:展示視頻:《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存在的不足》交流展示:情景探究: 看視頻總結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存在的問題?怎么解決?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國家、個人、企業分配不公平,個人分配比重太少;個人財富差距大,貧富差距大。探究與分享二:展示視頻:《什么是三次分配》情景探究:現共同富裕要經歷哪幾個分配環節?如何區分這些環節?于共同富裕的財富分配邏輯,結合我國收入分配存在問題,你認為國家應如何對癥下藥?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如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根本措施→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社會財富和居民收入。制度基礎→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總體要求→理順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收入分配關系,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具體要求:①堅持“兩個同步”: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②初次分配: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③再分配: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④第三次分配: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⑤收入結構方面: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勵勤勞致富,保合、增低、擴中、調高、清隱、取非。⑥堅持消除貧困。探究與分享三:展示材料:2021年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今年以來,我國脫貧地區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首要任務,發展提升各具特色的富民產業,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國家鄉村振興局最新發布,截至2021年8月底,全國共認定防止返貧監測對象500多萬人,其中78%以上已消除返貧致貧風險。截至今年9月21日,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3103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3%。在易地搬遷群眾后續幫扶方面,各地已全面完成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對有勞動力的搬遷脫貧戶,確保每個家庭至少有一名勞動力實現就業。目前,全國新增發放小額信貸335億元,支持79萬脫貧戶發展產業。縣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入庫產業項目達到20多萬個,涉及資金1300多億元。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駐村干部輪換工作基本完成,全國在崗駐村第一書記18.3萬人、駐村干部56.3萬人,機構隊伍銜接基本到位。情景探究:材料體現了我國在實現完善個人收入分配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為什么要消除貧困?新時代我們如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交流展示:學生交流并回答。教師總結:必須堅持消除貧困:①必要性(原因):貧困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難以避色的社會現象,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脫貧摘帽不定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②取得成就: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③要求: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名詞解讀: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対個人所得征收的一種稅種。如何征收?居民個人每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重要性?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轉移支付→又稱無償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業無償支付財物給其他經濟主體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具體內容及相應目的?政府向個人的轉移支付大都具有社會保障性質。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主要是為了平衡各地區的政府收入差距。企業對非盈利組織的捐贈也是一種重要的轉移支付。課堂總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