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課位于高中歷史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第一課。本課主要內容包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三部分。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范疇,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中國近代史中的里程碑。本課在內容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還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二、學情分析1.初中歷史課程內容對于孫中山早期經歷、興中會、廣州起義、同盟會、三民主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建立、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等事件已經有了大致的介紹。高一學生對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分析和評價辛亥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仍不夠深刻和理性。2經過初中學習,高一學生對歷史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有了初步認知,但其認識僅停留在故事性的層面,如何深入分析進而形成科學認知能力仍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三、教學目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課的要求為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在研讀《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內容的基礎上,制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1.創設情境,通過鄒容、陳天華兩位青年革命者的革命思想,將學生拉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空情境,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通過建立時間軸,再現辛亥革命相關史實。2.通過史料閱讀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并以史料為依據,描述辛亥革命的過程,使學生理解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間的邏輯關系,揭示南北議和的深層原因。3.以唯物史觀為引領,了解三民主義的積極意義與局限性,探究辛亥革命的性質。通過史料分析及合作討論,使學生辯證、歷史地去評價辛亥革命的影響,認識到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深刻意義,也理解最終未能達成目標的深層原因。體會孫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繼的獻身精神和首創精神,體會民主來之不易,激發學生捍衛民主的使命感,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遠大志向。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資產階級興起的必然性、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辛亥革命的過程及意義。2、教學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民主與法治原則、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與局限。五、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教師活動;展示鄒容、陳天華兩位青年的民主革命思想,向學生提問:革命,革誰的命?為什么革命?如何革命?革命結果如何?“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鄒容《革命軍》“我們想要拒洋人,只有講革命獨立,不能講勤王。”——陳天華《猛回頭》《警世鐘》【設計意圖】引用鄒容、陳天華兩位青年革命家的民主革命思想,引導學生思考革命思潮傳播的歷史背景。利用一連串的問題,為學生理解本課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做鋪墊,搭建起本課框架。從而順利導入新課。(二)新課教學1.尋革命之因——背景教師活動:出示關于革命特征材料,并提問革命的爆發具有什么特征?提問上層政府和下層群眾應如何自救?引出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回答。(1)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材料1載澤在密折中以日本憲法為例,說明君主立憲不會損及君權,主張先宣布立憲,明示宗旨,至于實行之期,可寬立年限;還總結出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益處。材料2一、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四、召集、開閉、停展及解散議院之權……五、……用人之權,操之君上——清政府《欽定憲法大綱》(1908)材料3內閣總理大臣奕劻(皇族)內閣協理大臣那桐(滿)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漢)外務大臣梁敦彥(漢)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載澤(皇族)學務大臣唐景崇(漢)陸軍大臣蔭昌(滿)海軍大臣載洵(皇族)司法大臣紹昌(滿)農工商大臣溥倫(皇族)郵傳大臣盛宣懷(漢)理藩大臣壽耆(宗室)——《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上冊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和材料回答問題。根據課本第108頁歷史縱橫的內容,并思考新政的作用?根據材料1,引出預備立憲。根據材料2,思考在《憲法大綱》中皇室的地位、權力有什么變化嗎?根據材料3思考預備立憲能否體現民意,實現民主?學生活動:思考分析。根據課本知識和材料,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一系列侵華條約的簽訂,民族危機深重,尤其是《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根據課本知識可知1901年開始的清末新政涉及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促使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產生了新知識階層和傳播了民主共和革命思想,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但由于政權掌握在權貴手中,無法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也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政府,中國才有希望。根據材料1,可知在新政和革命運動愈演愈烈時,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根據材料2,可知中國依然為君主專制國家,在預備立憲后皇室仍舊享有尊榮,掌握國家大權。根據材料3,可知在內閣中皇族、滿族大臣占半數以上,實為“皇族內閣”。結果: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政治根源:民族危機加劇,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失敗,清政府權威下降,面臨巨大的政治危機。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并提問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在客觀上為辛亥革命準備了什么條件?材料凡五年間(1903年-1908年)報部注冊之公司凡二百六十五,其資本總額138336760元,不可謂一時之盛也。——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教師活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為辛亥革命準備了經濟基礎,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階級基礎,推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教師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108頁至第109頁的內容,思考辛亥革命的組織基礎和思想基礎。學生活動:思考回答。成立興中會、同盟會等組織。教師活動:思考同盟會綱領和三民主義之間的關系。學生活動:思考回答。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就目前的知識分子現狀做了分析,同時又分析了歐美各國推行三民主義使國家強盛的事實以及三民主義在當時中國可以實現的途徑,表達了他對推行三民主義的愿望。同盟會綱領被概括為三民主義。教師活動:對三民主義進行解讀,與學生一起完成表格。教師活動:出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示意圖,資產階級多次進行反清武裝起義,特別是廣州黃花崗起義影響巨大。中國同盟會成立,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除繼續宣傳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外,孫中山還多次組織了反清武裝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這是同盟會在廣州舉行的武裝起義,此役同盟會犧牲會員100多名,其中72人的遺骸被收葬與廣州東郊的黃花崗,故稱“黃花崗起義”。教師活動:出示川漢鐵路、粵漢鐵路地圖,補充保路運動史實,保路運動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時機。1910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迫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投入的民間資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的廣泛反對,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圖文史料,認識辛亥革命爆發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各種因素綜合之下發生的,引導學生描述并揭示表象原因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從而對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有全面、客觀的認識。2.望革命之路——過程教師活動:出示武漢三鎮地圖、武昌起義十八星旗和辛亥革命形勢圖,概述武昌起義勝利的史實。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后,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新軍工程第八營在武昌打響了第一槍,隨后各部士兵紛紛響應,短短三天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了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起義勝利后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概述中華民國建立的史實。學生活動:閱讀后回答。國名:中華民國時間: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意義:新的共和政體產生教師活動:提出問題中華民國成立后是不是意味著天下大定?學生活動:思考回答。中華民國雖然成立了,但北方尚未收復,皇帝尚未退位,封建制度還未完全鏟除,社會的性質仍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袁世凱在英國等列強的支持下,向反清革命陣營施壓,除此之外袁世凱也進行軍事的威逼利誘,而孫中山受到了立憲派和舊官僚的施壓后妥協退讓,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就推舉他為大總統。這就造成了南北議和,革命果實最終落入了袁世凱手里。運用時間軸概括南北議和教師活動:同學閱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并進行分析。學生活動:思考回答。主權屬于國民全體,概括來說就是主權在民,否定了君主專制;全國各族一律平等,擁有自由,體現了自由平等,否定了等級制度;具體說出國家各項權力所屬的部門在哪里,參議院掌握立法權,臨時大總統掌握行政權,法院擁有司法權,實際上是借鑒了美國1787年憲法中三權分立的內容,三權分立有利于防止專制獨裁,確立鞏固民主共和政體。責任內閣制,總理負責國家大事,總統只是象征,這限制了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設計意圖】通過地圖講解武昌起義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武昌起義的印象,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時間軸使學生清晰理解南北議和的時間脈絡。通過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認識,讓學生知道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3.探革命之果——意義辛亥革命性質: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材料1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21910年-1914年機制面粉業和火柴工業新設廠數統計表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機制面粉業 3 2 5 13 7火柴工業 3 1 4 12 10——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舊中國機制面粉工業統計資料》、青島市工商局史料組《中國民族火柴工業》材料3材料4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農民,因戴氏身著日本服裝,老農遂問其國籍。戴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戴季陶集》教師活動:請學生根據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影響。學生活動:思考回答。根據材料1,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根據材料2,可知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材料3,可知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了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根據材料4,可知普通民眾的國民意識尚未覺醒。我們應辯證地、歷史地去評價辛亥革命。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群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啟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國行不通。【設計意圖】以史料為依據,以理解為基礎,對辛亥革命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六、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尋找了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回望了辛亥革命的過程,一起探究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到這里我們可以回答正式上課之前問出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革的是封建君主專制,為的是建立新的民主共和政體,最后革命雖然勝利了,但是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孫中山先生也曾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這個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站了出來,接過了歷史使命,一路帶領我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因此,我們要擁護黨的領導,熱愛我們的祖國,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民主自由。【設計意圖】通過歸納總結,提升學生對本課知識體系的建構能力,聯系回答課前導入的問題,首尾呼應。通過孫中山先生的話抒發情感,落實對家國情懷這一學科素養的滲透。七、課后作業你認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1787年美國憲法相比有何異同?請簡要回答。【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辛亥革命歷史深入研究的興趣,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八、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