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位于高中歷史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第13課。從縱向上看,明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時期,專制主義空前加強,經濟、文化發展;從橫向上看在西方新航路開辟,交流發展時,中國閉關鎖國,發展遲緩,逐漸落后。本課從明朝建立后加強君主專制、明朝對外關系的發展和經略邊疆措施的講述,描繪了明朝作為封建社會末期對統治的維護和面臨的危機,為下一課內容清朝的統治做好了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二、學情分析(1)高一學生對明朝廢除宰相、宦官專權、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有初步了解,但缺乏深度與廣度的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史料分析和問題的深入探討。(2)高一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注意力容易受自身興趣影影響,學習上存在較強的依賴性與被動性,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地圖、文字文物史料、思考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歷史核心素養。三、教學目標1、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2、唯物史觀:指導學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分析歷史事件,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看待這一時期的歷史事件,知道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并結合世界歷史發展形勢體會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我們要以史為鑒,不可固步自封、閉關自守,而應順應潮流、進行革新。3、歷史解釋: 理解明朝專制集權的強化、鄭和下西洋、倭寇與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明朝經略邊疆的史實,并學會歷史解釋。4、史料實證:通過對文字和文物史料分析,理解明朝廢除丞相的根本原因、內閣的職能與性質,正確評價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培養史料實證素養。5、時空觀念:通過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和明朝時期的國家版圖,使學生樹立空間概念,從而培養時空觀念素養。6、家國情懷:通過明朝經略邊疆、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措施的了解,使學生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培養家國情懷。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明朝專制集權加強、鄭和下西洋、倭寇與西方殖民者侵犯、明朝經略邊疆措施。2、教學難點:如何理解明朝面臨的統治危機,以及明朝鞏固統多民族國家的意義。五、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兩幅不同的朱元璋畫像,一幅是明代官方朱元璋的畫像,長相端莊,另一幅是民間流傳的異像畫,長相怪異,俗稱“鞋拔子臉”。同學們認為哪張才是朱元璋的照片?對于這兩張畫像的真偽,人們爭論不休,對于由朱元璋的統治以及他一手締造的明王朝也是褒貶不一,那這個朝代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走進新課第13課,來認識一下明朝。【設計意圖】以兩幅不同的朱元璋畫像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順利導入新課。(二)新課教學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元滅明興教師活動:引導分析元末明初的政治形勢,指出明朝建立的經過。學生活動:認真閱讀課本,根據時空變化,梳理明朝建立的史實。元末明初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 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迅速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起義將領朱元璋的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同年,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教師活動:明朝建立后,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2)廢除宰相制度材料1:明初沿襲元朝制度,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鑒于元朝丞相權勢過重,以致皇權不穩、內亂屢生,明太祖朱元璋對丞相的使用一開始就存有戒心。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驕恣擅權……胡惟庸的恣意妄為,向皇權提出了極大挑戰,最終招致殺身之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1》材料2:“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期問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明祖訓》教師活動:引導分析史料,提出問題:朱元璋為什么要廢除宰相?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思考分析。教師活動:對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歷史原因:元朝相權過重,威脅皇權,導致內亂;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教師活動:圖示中央官制的變化(廢除宰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思考廢除宰相制度后有什么樣的影響?影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對以后的政治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皇帝政務繁忙,明太祖力不從心。【設計意圖】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觀念和獨立思考的能力。(3)設立內閣材料1:“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三,洪武十六年九月材料2:“(建文四年)八月壬子,侍讀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尋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入直,并預機務。”——《明史》卷五《成祖本紀》材料3:“(永樂二年)朕與卿等非偏厚,代言之司,機密所寓!況卿六人旦夕在朕左右,勤勞幫助,不在尚書下。故于賜賚必求稱其功,何拘品級?”——[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六材料4:“宣德時,始令內閣楊士奇輩,于凡中外章奏,許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謂之條旨。”——《殿閣詞林》卷九《擬旨》材料5:至英宗時,復命入閣。故宣德以前,內閣與外九卿為平交,執禮持法不相顧忌。宣德以后,三楊眷重,漸柄朝政;英宗以九歲登極,凡事啟太后,太后避專,令內閣議行,此內閣票旨之所由始也。——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二十三《內閣一·文淵典故》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材料,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分析歸納內閣制度的發展。學生活動: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結合課本知識,分組討論后,推薦一名代表分析內閣制度的發展。教師活動:對學生回答進行總結。在朱元璋時期就選用了一些翰林院的助手來備章奏顧問,到了朱棣時期,這些助手就有了固定的機構,入直文淵閣,后來就被叫做內閣,參與機密要政的商議也有代言之司的權力,內閣既是秘書機構也是參與決策的機構,到了宣德皇帝時期,閣臣草擬處理意見,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形成一個常規的制度,最后到了明英宗朱祁鎮這里,“票擬”權力逐漸成型,形成一個常規的制度。內閣成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4)宦官權力的擴張教師活動: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宦官權力擴張的表現。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材料,培養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時空觀念。2、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教師活動:出示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線圖,探討如何看待明朝統治者“下西洋”政策的變化?學生活動:結合課本知識思考后回答。教師活動:對學生回答進行總結。鄭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濟盈利目的,給明朝帶來了較大的負擔,因此不能持久。(2)海禁與倭寇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男孩騷擾,被稱為倭寇。由于走私貿易獲利豐厚,大批沿海商人和居民違禁入海,與外商海上進行秘密交易。……商民與盜寇混雜,走私與劫掠合一,嚴重危及東南沿海地區的社會安定。嘉靖中期,政府實施更為嚴厲的海禁政策,走私集團遂與日本海盜相聯結,公然以武裝相對抗,終于釀成為害甚烈的“倭患”。——王家范《大學中國史》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本,分析明朝沿海形式問題出現的原因。學生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教師活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海禁政策嚴禁海外貿易,走私活動猖獗。教師活動:出示《倭寇圖卷》,引出倭寇問題嚴重,必須通過武力抗擊倭寇侵略。教師活動:出示戚繼光與俞大猷畫像,讓學生閱讀課本,從課本中概述戚繼光與俞大猷抗倭的經歷。在抗倭斗爭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結果:海禁政策在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之后逐漸松弛了下來,明朝對私人海外貿易限制減弱。(3)早期的外來侵略教師活動:結合課本知識講述1553年葡萄牙入侵濠鏡澳(澳門),1623年后荷蘭、西班牙入侵臺灣,指出中國海防局勢嚴峻。【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古論今,表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養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3、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邊疆的治理教師活動:面對遼闊的疆域,明朝對于邊疆地區采取了哪些統治措施?請閱讀課文并完成表格。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蒙古地區 藏族地區 東北地區重新修筑長城,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 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了宣慰司、元帥府等機構,委用藏族上層人士任職。 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封授女真族部落首領官號。教師活動:展示明朝地圖全圖,讓學生感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意義。【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篩選相關教材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認識明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正是明朝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措施,鞏固了明朝的統治,明朝的版圖雖然較之元代有所縮小,但相比于唐宋時期,明朝的疆域有所擴大。(2)明滅清興教師活動:同學們從課本中找出清朝崛起的經過。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講述崛起經過。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并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教師活動:出示關于明朝天氣災害的材料,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所講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生活動: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討論。明朝滅亡的原因:宦官專權;財政衰弱;政治黑暗;天災不斷;邊疆動蕩;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由于天災人禍,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及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但是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李自成的起義軍被多爾袞打敗,多爾袞進占并遷都北京,經過20多年的斗爭,清朝最終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分析、討論明朝滅亡的原因,了解自朱元璋開始建立的龐大的統治體系,經不起后世的揮霍,引導學生思考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的意義。六、課堂小結學習了本節課的知識,我們對明朝的歷史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我們可以認識到,明朝采取的這一系列措施在鞏固統治的同時,也蘊含著危機。但總體上,我們也要肯定明朝對后世的積極影響。費正清先生在《東亞文明史》中指出:“(明朝)有秩序的政府和社會的穩定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肯定了明朝在維護社會穩定、版圖奠定方面的歷史作用。【設計意圖】在總結本課知識的同時,引用費正清先生對明朝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明朝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對維護社會穩定、奠定國家版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七、課后作業明朝經略邊疆的措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如何理解明朝的海防危機?對于今天的中國有何啟示 請闡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少于500字。【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解讀歷史的辯證思維,激發學生對明朝歷史深入研究的興趣,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八、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