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教學設計一、課標分析(一)課標內容通過了解清時期統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通過了解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二)課標分析了解清時期在臺灣、西藏、西北軍務經略邊疆的相關歷程,在此基礎上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與康乾盛世進行深刻認識;把握清朝實行的軍機處、密折制與十三行等基本史實,與同時期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因素進行比較,從內外角度理解清末危機出現的多方原因。二、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專題《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的第二課,上承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變動,作為中國古代發展的新的全高點而備受推崇;下啟中國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融入工業文明而暗含危機。既有貫穿中國古、近代的縱向聯系,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系。本課一共三個子目,分別是“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疆域的奠定”、“統治危機的孕育”。第一目主要講述了以密折制、軍機處的設立、文字獄的興起、攤丁入畝的出現等基本史實,即康雍乾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盛世之象”。第二子目意在說明清朝在明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疆域鞏固和開拓的過程(包括臺灣、西藏、西北邊疆等主要方向),以及這一過程產生的推進民族融合的歷史性意義;最后一個子目意在表現看似強大的王朝所受到的內憂外患正孕育著史無前例的統治危機。三、學情分析1.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學生通過本學期前三個專題的學習,對中國古代史有初步的了解,逐漸學握了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對繼續學習中國歷史應該具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同時,學生也逐漸了解歷史學習的特點,思維較為活躍,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現實型”轉變,開始出現辯證思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歷史。這些有利于學生更加全面的去學習這一課。2.學生在初中階段對于康乾盛世的大致表現,已經學習過,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具備傳統盛世的既定思維。但關于盛世下含的危機,學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觀的系統知識,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認識。因此需要教師提供與西方對比的材料,運用圖片、故事、表格等資料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學習。3.在本課中用了較大篇幅展現清朝疆域奠定的歷史過程,更深層次的用意在于明確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高中學生血氣方剛,較為感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四、教學目標1.參照課本,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現。識記奏折制度、軍機處、文字獄、攤丁入畝的基本史實。2.結合清朝疆域圖,梳理臺灣設府、管轄西藏、鞏固西北邊疆的大致過程,制作年表,加深自身歷史學習的時空觀念。3.根據圖片、材料提取關鍵信息,概括清朝后期由盛轉衰的歷史跡象(白蓮教起義),分析衰象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與資源的矛盾、貧富矛盾等),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4.在把握十三行設立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評價清朝的閉關鎖國意識,辯證看待其產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5.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清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經驗,在此基礎上提高對多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感和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清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發展的歷程和舉措,清朝面臨的統治危機。2.教學難點:通過清朝疆域的開拓和鞏固,把握這一時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六、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師:在正式上課之前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觀看一個視頻,思考盛世的概念和體現是什么?生:觀看后回答。師:盛世是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國家繁榮昌盛、統治集團文治武功到達一定水平的社會現象。體現在人口增多、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等方面。清朝前中期無論是人口、經濟總量、財政儲備、地位上都達到了一個鼎盛,這個鼎盛的時期因為出現在康雍乾時期,因此,我們把它稱作康乾盛世。那清朝是如何達到這個盛世標準的,在盛世之下又蘊藏著怎樣的危機呢?讓我們來走進今天的新課,第十四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一探究竟。【設計意圖】以視頻導入,引起學生興趣,提示清朝鼎盛中也孕育著危機,順利導入新課。(二)新課教學1.盛世之君——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師:首先,我們要明確,清朝前中期是哪一時間段,清朝前期是從1644年清軍入關至1723年,中期是1723年至1840年,因此,清朝前中期是1644年清軍入關至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歷史。這個同學們需要記清楚。師:同學們覺得盛世的出現需要哪些要素呢?或者說什么成就了盛世呢?生:思考回答。師:嗯,沒錯,制度,君主,盛世的出現需要一個賢明的君主,對不對。我們先從君主講起,了解這一時期盛世之君有怎樣的作為,采取了哪些措施。首先,他們都非常勤政,我們看康熙他親自說的,還有雍正從凌晨四點到晚上,除了吃飯就一直不停的處理政務,是不是非常勤勞?同學們都是早上六點多起床,當時雍正比你們還要早兩個小時。除此之外,我們來看,天下大小事務乾綱獨斷,這說明皇帝他怎樣,獨攬大權,那他又是怎樣實現乾綱獨斷,大權獨攬的呢?師:第一步,皇帝想要知曉天下大事,所有事情他都要知道,于是他通過一個匣子來實現,清朝有部分官員是可以直接向皇帝遞交秘密文書的,就靠這個匣子,他們把文書放在這個匣子里,直接呈送給皇帝,皇帝打開批復后返還回去,這個匣子只有兩把鑰匙,分別在皇帝和大臣手中,里面的秘密就只有皇帝和大臣兩個人知道,這樣的制度叫做奏折制度。明朝的官員還需要層層上書才能將文書送到皇帝手中,最后皇帝還沒知道,大臣們就先知道了。對比明朝的制度,清朝的奏折制度有怎樣的特點呢?生:秘密。師:因為是秘密呈送,所以機密。奏折制度的流程是怎樣的?生:簡便。師:只在皇帝和官員之間來回,信息傳遞的速度更快,迅速的信息傳遞又會造成怎樣的作用呢?生:效率高。師:工作效率更高,皇帝也可以更加簡便的從各地的大臣手中知道信息,掌握全國的大小事。此外還有什么作用呢?我們來看雍正對年羹堯奏折的批復。師:雍正在對年羹堯的批復中語氣親昵,從中可以看出君臣關系是十分和諧的,但是我們再來看雍正帝給涼州鎮總兵宋可的批示。材料:年羹堯頗不喜爾,爾須加意防范,勿露破綻,被伊指摘。——雍正帝給涼州鎮總兵宋可的批示師:從中可以看出雍正帝對年羹堯的態度并不是很好,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叫宋可多加防范年羹堯,這樣就可以對清朝的大臣進行監督,加強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師:當皇帝知曉了那么多的天下大小事,那他忙的過來嗎?生:忙不過來。師:忙不過來了,就需要一個秘書,他的秘書機構也就是軍機處,這是他實現大權獨攬的第二步。請同學們閱讀這則材料,尋找出軍機處的設立者、目的和特點。生:閱讀后回答。材料: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大和門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趙翼《檐曝雜記·軍機處》師:雍正年間,用兵西北。這里可以看出誰是設立者,目的是什么?生:回答。師:設立者是雍正,其目的是為了處理西北軍務。我們剛才講到這個秘書是為了皇帝能乾綱獨斷,大權獨攬,那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這又具有怎樣的特點呢?多慮漏泄事機,這就說明4它需要具備怎樣的特點呢?機密對不對。地近宮廷,便于宜召,無論是距離皇帝的寢宮養心殿,還是距離皇帝處理政務的乾清宮軍機處都是非常近的,隨叫隨到。此外,軍機處的內部非常簡陋,而且軍機處的官員都是由大臣充任,數量不會太多,機構也非常簡便。他們跪受筆錄,承旨遵辦,不會多加發表他們的意見,完全制約不到皇權。這會有什么影響呢?生:思考回答。師:軍機處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提高了效率,同時,軍機處的設立也使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師:第三步,皇帝控制了朝廷中的人,他還想進一步控制天下讀書人,于是他加強了文化專制,進行思想的禁錮。他通過什么手段呢?同學們在上一節課和初中有學習過的。生:思考回答。材料: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書肆翻閱書籍,時微風拂拂,吹書頁上下不已。一書生見狀,即高吟曰:“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世宗以為譏諷也,旋下詔殺之。——《清稗類抄·獄訟類八》師:通過八股取士,在課本81頁的學習拓展里面有提到八股取士的解釋,八股是一種文體,他的要求多而嚴格,科舉考生考試時必須嚴格遵守這種格式,不注重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就會禁錮讀書人的思想。除此之外還通過文字獄,我們來看這段材料,世宗微服出訪時遇到一個書生做了一首詩“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世宗認為這是在諷刺清朝不識字,就下令把它給殺了。書生只是有感而發做了一首詩,卻被世宗誤解而被殺,這之后百姓還敢隨便說話,發表自己的言亂嗎?生:回答。師:不能。因此八股取士和文字獄阻礙了思想、學術的進步與發展,對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摧殘。【設計意圖】以明朝內閣制度為比較參照,通過對奏折制度、軍機處、文字獄的解讀,加深理解清朝前中期政治制度高度強化與僵化,從中發現鼎盛與危機。培養學生史料解讀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師:君主就是通過這三步乾綱獨斷、大權獨攬的。在君主專制空前強盛下,盛世大一統的面貌是如何的,讓我們一起揭開它的面紗,了解廣闊疆域的形成與鞏固。2.盛世之疆——疆域的奠定師:雍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外一家,未有如我朝者也。”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朝外還有很多民族,清朝把自古以來與中國有接觸的少數民族地區完整的納入了版圖中。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地區,如臺灣都可以在清朝的版圖中找到。因此,帝國之盛,盛在邊疆的鞏固與統一。師:出示清朝疆域圖。請同學們用兩分鐘時間看一下書本83頁和84頁知識,梳理清朝經略邊疆的舉措。生:閱讀課本。師:好,首先把目光放在東南方向的臺灣,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當時鄭成功與清政府對立,但是因為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的,因此,鄭成功也是一位民族英雄。直到1683年清政府收服三藩之亂后才派兵遠征臺灣,擊敗鄭成功后人,把臺灣收歸旗下,并在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在東北,沙俄對中國領土虎視眈眈,侵犯中國雅克薩,清政府出兵擊敗,迫使沙俄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兩國邊界,規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是中國領土。再看北部的蒙古,明朝時期的瓦剌最后變成了漠西蒙古,韃靼分成了兩部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漠南蒙古早就歸順清朝,漠北蒙古也一直是清朝想要收服的地方,但是遭到了漠西蒙古的阻撓。漠西蒙古厄魯特部中的一支準噶爾地區和清王朝爭奪漠北蒙古。從康熙開始,再到雍正、乾隆,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才把蒙古地區征服。在征服后設立了盟、旗制度,旗其實是滿族人的行政規劃,蒙古也設旗,相鄰的旗可以進行會盟,所以蒙古一共設了19個盟,二百多個旗,這就是盟旗制度。在西北部的新疆本來也是被準噶爾地區占領的,在準噶爾部倒臺之后,在這個地區生活的維吾爾族試圖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最后也被乾隆平定,稱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此后,清政府非常重視對西北地區的治理,設置了伊犁將軍來管轄。在把視線轉移到西藏地區,西藏地區也早就屬于清朝管轄,清朝也在這里冊封過達賴和班禪,但是后來也是準噶爾部派兵襲擊了西藏,清政府震怒,最后康熙皇帝批準用兵,收服了西藏,并派駐藏大臣和當地的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來規范兩者之間的關系,叫做《欽定蔵內善后章程》,規定駐藏大臣和達賴、班禪是平級的,對于軍政、民政事物共同商議,同時也尊重他們的宗教。藏族的轉世靈童是需要經過駐藏大臣的金瓶試簽的監督儀式方可奏效,強化了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除此之外清朝繼續對西南地區進行改土歸流,將土司變成流官,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治理。因為清朝疆域廣闊,因此清朝設立了理藩院,專門管理邊疆少數民族問題,在內地18省采取總督巡撫制,除此之外還有辦事大臣轄區和將軍轄區。師:通過剛才的梳理我們知道清朝鞏固邊疆的方式有哪些呢?其邊疆治理模式又有什么特點?生:思考回答。師:方式:戰爭;設置機構;任命官員;簽訂條約;冊封;頒布法律特點:方式多樣,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師:清朝通過這寫些方式加強了對邊疆的控制,清朝的疆域也穩定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并指出清朝疆域四至。生:根據課本回答疆域四至。師:在學習了疆域的鼎盛后,我們再來思考一下君主專制的強化對歷史發展的作用,在奏折制度、軍機處和文化控制的實行下,清朝的君主專制得到強化,達到頂峰,其積極作用有利的抵御外來侵略,使政局穩定,疆域得到開拓和鞏固,穩定的社會環境又推動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人口的增加,也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但是這也使得政治僵化,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文化控制壓抑了人們的思想,使清政府始終保持天朝上國的思想。【設計意圖】出示清朝疆域圖,讓學生閱讀課本回答清朝經略邊疆的舉措并指出其四至,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師:康雍乾歷時百余年締造出一個盛世,但是在鼎盛中也孕育著危機。3.盛世之危——統治危機的初顯師:出示材料和清朝中期的人口表格。補充“攤丁入畝”的史實,分析清朝伴隨著經濟繁榮、國土開發,人口迅速膨脹,使得資源危機日益暴露,人地矛盾逐漸突出。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積累,農民起義頻發。其中以白蓮教起義和天理教起義最嚴重。師:以馬嘎爾尼訪華和帶來的禮單,解釋說明西方要求擴大對華貿易,但是清政府仍然保持著天朝上國理念,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將四口通商變為一口通商,并設“十三行”代管對外貿易事務。這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補充說明閉關鎖國概念及其積極和消極影響。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績作橫向的考察,即放到當時世界范圍中,與歐美國家相比較,那就會呈現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圖景。雖然清朝與前面的朝代相比較為鼎盛,但是在與西方的橫向上,清朝明顯落下風,這為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埋下了禍根。【設計意圖】從內部危機和外部危機以及與西方的橫向對比中,培養學生學會全面的看問題,思考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聯系世界史的知識,培養全球史觀。七、小結師:出示材料解說在縱向對比上滿族人建立的政權,要比元朝做的更好,但可惜碰到了一個巨變的是時代,從橫向對比上看康乾盛世就是末日的宣言書,造成了中國近代的屈辱史。作為康乾盛世余波的嘉、道兩朝,危機更是日益嚴重。中國歷史就在這一背景下邁向了近代。——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八、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