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2019)選必3 第五單元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2019)選必3 第五單元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案

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3 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案
學習目標導航:
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
2.認識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
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復興的多樣性,理解階級斗爭對推動社會進步的意義。
【時空觀念】掌握不同地區的人民反抗殖民壓迫的史實。
【史料實證】利用歷史圖片和資料,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過程。
【歷史解釋】了解拉美的民族獨立運動、亞洲的覺醒以及中國辛亥革命的世界意義。
【家國情懷】深刻領會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為民族獨立所做出的努力和不屈的斗爭。
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1.一戰后民族意識的覺醒;
2.二戰后殖民體系的瓦解。
教學難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
教學設計:
(1)搭建時空框架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激發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歷史作用;借助史料閱讀,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探討世界殖民體系解體的原因;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認識戰爭在客觀上為人類文化交流提供契機、促進文化重構。
(2)在教學中設計下面問題,加深學生對歷史的認識: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③怎樣理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
教材內容: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曾想要主宰世界,不斷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文化侵略,隨著現代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西方殖民主義遭到致命打擊,雖然兩次世界戰爭給人類文化帶來巨大災難,但在戰爭結束后,亞非拉地區民族民主意識發展產生了許多新興國家。這些新興民族國家將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新文化,促使世界文化朝著多姿多彩的方向發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概念闡釋:
1.民族民主意識:
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思想意識。
2.民族民主運動:
(1)民族運動:
指對外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
(2)民主運動:
指對內反對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政治民主。
在近現代,“民族運動”或“民族主義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民族獨立的運動;
“民主運動”或“民主主義革命”是指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的斗爭(到帝國主義時代,開始出現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或民主革命,如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 (溫故知新)
1.原因:
(1)根本是帝國主義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霸權。
(2)主要是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之間的斗爭愈發激烈。
(3)直接是薩拉熱窩事件。
2.過程:
(1)三條戰線:西線:英、法—德(決定性戰場);東線:德、奧—俄;南線:奧—俄、塞。
(2)主要戰役: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3.性質:
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
4.結果:
(1)以同盟國集團失敗而告終;
(2)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覺醒。
(二)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教材的“學思之窗”: 一戰后,歐洲版圖發生了什么變化?
提示:
(1)摧毀了四大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奧斯曼帝國;
(2)出現新國家: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塞維利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將19世紀在西歐傳播的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持續傳向東歐、東南歐、亞洲、非洲等地傳播,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推動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的形成。歐洲所代表的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
材料二 民族自決權就是政治上的獨立權,即在政治上同壓迫民族自由分離的權利。這種要求并不等于分離、分散、成立小國家的要求,它只是反對一切民族壓迫的徹底表現。……我們要求民族自決的自由,并不是想實現建立小國的理想,相反,是因為我們想建立大國,想使各民族接近乃至融合?!肋h反對任何用暴力或任何非正義手段從外部影響民族自決的企圖。
——1916年3月 列寧《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
1、覺醒的背景:
(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
(2)一戰進一步激發了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3)一戰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
(4)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決意識增強。
2.覺醒的表現:
(1) 亞洲
①在中國:
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標志。從此,中國共產黨一直領導著中國革命的進程。
②在法屬印度支那(越南):胡志明也曾指望宗主國法國給予印度支那獨立和民主,遭遇失敗后,他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
③在印度: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受到甘地影響與信任的尼赫魯比甘地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并為之奮斗。
(2)非洲:
扎格魯爾領導的華夫脫運動。
(3)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桑地諾領導的抗美斗爭)、墨西哥(卡德納斯進行的民主改革,頒布1917年憲法)等地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
合作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一戰前后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背景及特點?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亞非拉經濟政治的發展和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交戰各國暫時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這些地區的民族工商業獲得相對有利的環境,得以較快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之壯大,更加強烈地要求擺脫殖民主義和本國的封建統治。列強的互相殘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參戰經歷,使他們擴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十月革命還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傳播到亞非拉各國,鼓舞了那里的先進分子,他們開始用新的世界觀來觀察世界和本國的命運,尋求新的解放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歐洲列強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義體系與反殖民主義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民族解放運動有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摘編自黃正柏主編《世界通史》
提示:
(1)背景:
①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被壓迫民族,已經有民族獨立的愿望和行動。
②一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獨立的思想傳播到歐洲和西亞和北非各地。
③一戰中,民族自決的原則傳播開來,成為指導民族獨立、民主斗爭的武器。
④十月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⑤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一些國家指明了斗爭的方向。
⑥本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壯大,接受自由、民主思想。
(2)特點:
①在地區上具有普遍性;
②運動領導具有更高的層次性:由民族主義政黨或共產黨領導;
③ 參加者具有廣泛性;
④民族自決原則成為各國斗爭的普遍所求;
⑤運動具有持續性;
⑥呈現不平衡性。
教材的“思考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一 一位法國官員評論道:“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這17.5萬非洲士兵,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br/>法國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
—— 轉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王紅生等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
材料二 東西文明互有短長……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為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像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一樣,不可缺一。
兩種文明,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實現東方“靜的文明”與西方“動的文明”調和,以創造一種新的文明。
——1919年7月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
提示:
(1)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疲于戰爭,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掠奪有所放松,這在客觀上有利于當地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會。
(3)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覺醒,一戰后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
(4)由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再到民族自決。
高考真題演練:
1.(2015.浙江高考)學習歷史,重在培養史料分析和歷史思維能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6分)
材料二 在國內反帝愛國運動的壓力下,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據理力爭,達成山東問題之解決。隨后,會議通過的《九國公約》又規定:“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br/>——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上)》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的背景及其結果,揭示《九國公約》的實質。(7分)
參考答案:
(1)背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恢復領土和主權完整的要求;帝國主義調整在華利益。(3分)
(2)結果:收回山東主權;日本被迫放棄“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2分)
(3)實質:打破日本對中國的獨占,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
二、二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一)世界殖民體系
1.概念:
指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的體系,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過程:
①開始:新航路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
②初步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③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④動搖:一戰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
⑤瓦解: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迅速崩潰。
第二次世界大戰 (溫故知新)
1.原因:
(1)根本: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2)具體:①德、意、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力圖擺脫其束縛。(歷史原因)
②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專政,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
③歐洲集體安全計劃的落空,蘇聯轉而中立自保,客觀上加速了大戰的爆發。
④英法大國的綏靖政策助長法西斯侵略氣焰。
2.時間:1939——1945年。
3.性質: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4.結果:
①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勝法西斯而告終。
②進一步從政治理論上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與廢除殖民主義的正義性。
(三)瓦解的背景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可阻擋的革命浪潮席卷諸殖民地帝國,極其迅速地結束了歐洲的統治?!捎跀蛋偃f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國和日本的軍隊和勞動營中服役,這種世界范圍的殖民地覺醒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老百姓……還受到了同盟國關于自由和民族自決的宣傳的影響。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各民族中的主權和自治權有橫遭剝奪者,兩國俱欲設法予以恢復。
——1941年8月英美《大西洋憲章》
材料三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5年6月《聯合國憲章·序言》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
(2)二戰期間,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
(3)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
(4)二戰后聯合國的非殖民化活動;
(5)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
(四)瓦解的表現:
1.最終瓦解的標志:
1990年,納米比亞獲得獨立。
具體表現:
問題探究: 所材料結合所學,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的原因及意義。
材料一 1960年,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訪問非洲,他不無感慨地說:“變革之風已經吹遍這個大陸,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民族意識的這種增長是個政治事實。我們大家都必須承認這個事實,并且在制定國家政策時把它考慮進去?!?br/>材料二 1940~1941年,印度發起“個人公民不服從運動”;1942~1944年,印度發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運動;1945年,印度爆發848次工人罷工;1946年增至1600次。
在二戰中,為支付軍需供應,英國出賣了大部分海外投資,黃金儲備幾乎枯竭,截止1945年,僅欠所屬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債務就達到了23.39億英鎊,早已無心無力處理麻煩百出的殖民地事務。
——劉震宇《試論1939—1947年英國對英屬印度的政策兼談印巴分治》
提示:
(1)原因:
①殖民地人民民族自覺意識進一步提高;
②民族獨立、自由等原則的確立和國際社會對獨立運動的支持;
③殖民化是歷史發展大趨勢。
④客觀上兩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帝國主義實力;
⑤社會主義陣營支持與中國革命勝利鼓舞。
(2)意義:
①實現了亞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
②沖擊了兩極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③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
④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高考真題演練:
(2019·全國Ⅱ卷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注:“自然進程”是指人與自然的互動;“人文進程”是指文明與文明、人群與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有史以來,人們試圖以各種方式認識歷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學者對19和20世紀世界歷史的認識,對此認識提出你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參考答案:
示例一:
在人文進程中,應該補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歷史事件。 1949 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增強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深刻影響了 20 世紀世界歷史進程。
示例二:
學習和理解歷史應關注自然。19 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也是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強大的過程,煤、石油、原子能相繼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人類又面臨人口壓力、氣候變暖、全球性傳染疾病的威脅。學會與自然和諧共生,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示例三:
材料未能體現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選擇某些時間節點上發生的事件認識歷史進程,具有隨意性,不能準確地把握歷史發展的內在原因。
三、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一)背景:
(1)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的誕生;
(2)現代化的推進;
(3)受西方殖民主義歷史因素影響。
(二)特征:
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
(三)主要代表:
1.印度:
(1)特征: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
(2)表現:
吸收:
①西方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
②政治體制: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③官方語言為英語。
保留:
①官方語言為印度語;②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
③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
2.新加坡、韓國:
(1)特征:
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
(2)表現:
接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
保留:①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作為東亞的新興工業國,引人注目。
②發揚儒家文化精華: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
教材歷史縱橫: 新加坡的經濟增長與儒家文化關系
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經濟快速發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的差異。儒家社會相信個人脫離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個社會,而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推動了經濟增長。
(3)埃及:
1.特征:具有阿拉伯文化、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
2.表現:
接收:
①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
保留:
二戰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國,復興民族文化:
①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
②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
③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
問題思考: 閱讀教材內容,概括并說明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特點。
提示:
(1)重視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如:獨立后的印度注重發揚傳統文化,崇尚甘地精神,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神,埃及復興民族文化時汲取古埃及優秀文化遺產。
(2)同時吸收借鑒外來文化。
如:印度文化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新加坡、韓國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現代埃及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
(3)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流中創新發展。
如:印度在吸收借鑒基礎上走上獨特的發展道路;新加坡、韓國努力創造出新的東方文化;埃及在吸收基礎發展出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
合作探究: 怎樣理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復興? (教材【思考點】)
材料一 50年過后,亞洲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過的路,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走的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這些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信心,物質的成功帶來了對文化的伸張。一些比較成功的國家領導人,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宣稱自己的發展得益于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即“亞洲價值觀”。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普遍文明的一統天下,而是一個不同文明集團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種文明都要學會與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提示:
(1)西方殖民國家的侵略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方文化的傳播。
(2)文化復興一定是在國家獨立之后,處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的國家無法實現真正的文化復興;
(3)新興民族國家主動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復興,這是國家主權的表現;
(4)重視繼承發揚民族文化,同時吸收借鑒外來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東方與西方的交流中,創新發展;
(5)復興的民族文化,是推動國家發展振興的重要動力。
高考真題演練:
3.(2017·北京高考)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認為,爭取權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對罪惡的消極的不抵抗”,而是“對罪惡的積極的非暴力抵抗”。下列歷史人物與他有類似主張的是(  )
A.華盛頓 B.孫中山 C.凱末爾 D.甘地
答案:正確選D。
【解析】華盛頓領導了北美的獨立戰爭,采取了暴力革命行為,與題目中的“非暴力”不符,故A項正確;孫中山主張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故B項錯誤;凱末爾領導了土耳其革命,故C項錯誤; 材料中“對罪惡的積極的非暴力抵抗”與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張類似,故D項正確。
課堂小結:
教材的學習拓展:
查找資料,結合所學,選擇若干案例,談談現代戰爭是如何影響文化的碰撞、交流與發展的。
提示:
(1)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起蘇維埃政權,人類歷史上由此誕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的理想和觀念,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2)一戰后,民族主義在亞洲發展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國,產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決觀念影響的仁人志士。
(3)一戰促進了歐洲大陸現代主義的發展。一戰使得美國文化進一步發展,戰后很多國家的人移民到了美國,為其帶來了多元化的文化。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一、一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二、二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一)世界殖民體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瓦解的背景
(四)瓦解的表現:
三、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一)背景:
(二)特征:
(三)主要代表:
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能落實“以生為本,以師為輔”的理念,既有探索樂趣,又能避免誤入歧途,是高效培育核心素養較好的選擇。留足空間讓學生充分表達想法,不論對錯,旁收博采;后剔抉,在教師引導下,輔以史料,展開辯論,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
但教學中存在時間的限止,授課的過程中教學有點緊。另外,學生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的認識都誤區,今后在教學中對馬克思主義史觀方面要多介紹、應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苏市| 赫章县| 隆尧县| 玉环县| 平利县| 东乡| 资兴市| 祁东县| 安陆市| 孝义市| 砚山县| 商都县| 临桂县| 满城县| 古田县| 海南省| 天水市| 土默特左旗| 教育| 鄂托克旗| 青冈县| 承德县| 沂水县| 巴中市| 南木林县| 宁夏| 浦东新区| 乐陵市| 霍林郭勒市| 福安市| 博客| 林州市| 中宁县| 泗水县| 日喀则市| 河北区| 启东市| 延寿县| 阿拉善盟| 东辽县|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