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的國際秩序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時空觀念: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及日德蘭海戰的概況,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識記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內容,分析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秩序的影響,認識全人類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愿望。教學重難點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關系。難點: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以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系。課前準備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課前導讀部分,導入本課內容。1898 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美國勝利。根據和約,西班牙放棄古巴,將波多黎各和關島等殖民地割讓給美國,將菲律賓的主權以2000 萬美元轉讓給美國。美西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拉開了帝國主義時代更大規模戰爭的序幕。【新課講授】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時間、原因、措施和影響。材料一: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趨勢加強,推動企業間競爭的加劇,促進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少數采用新技術的企業擠垮大量技術落后的企業。材料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取得了迅猛發展世界工業生產在1850——1870年的20年間只增長了一倍多而1870——1900年的30年間卻增加了近兩倍,20世紀初的13年又增長了59%。【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時間: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2)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產生。(3)措施:奉行殖民擴張、建立龐大帝國的帝國主義政策,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4)影響:亞洲諸國很快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盡。2.歐洲列強矛盾尖銳【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歐洲列強之間矛盾尖銳的內容。材料一:1897年,英國雜志《星期六評論》談到英德矛盾的尖銳化時說: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爭。無數小沖突會成為大戰的借口,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假使德國明天從地面上被消滅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個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國人。過去,各國為爭奪某一城市或某種遺產而廝殺若干年,難道現在它們不應該為每年五十億英鎊的商業收入而從事戰爭嗎?——周一良、吳于座總主編,蔣相澤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材料二:1900年,英國占有327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和3.67億人口;法國占有1098萬平方公里殖民地和5000多萬人口,俄國吞并了鄰國172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500多萬人口;就連荷蘭、比利時、葡萄牙等小國也占有674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和6500萬人口,遠遠超過德、美、日三國殖民地的總和。【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2)表現①英德矛盾:爭奪在歐洲甚至世界的領導地位。②法德矛盾: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和爭奪北非殖民地。③德俄矛盾:因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④俄奧矛盾:爭奪巴爾干半島。3.兩大軍事集團形成【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相關內容。材料一:列強為了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在復雜的競爭角逐中都極力拉攏同伙,削弱對手。德國的崛起改變了歐洲大陸外交格局,它企圖進一步削弱法國,保持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材料二:在列強們互相猜忌、互相提防且互相仇恨的背景下,英國、法國和沙俄形成了三國協約,而德國和奧匈帝國、意大利,形成了三國同盟。【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2)時間:20世紀初(3)表現: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協約國。(4)影響:導致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一戰”爆發【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一戰”爆發的相關內容。材料一: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的“國恥日”),奧匈帝國皇儲與妻子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槍殺。協約國和同盟國集團利用這一突發事件,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材料二: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蘇]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選集》第二卷【學生活動】小組討論,(1)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2)戰爭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3)性質: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教師活動】知識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的目的是什么。德國 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摧毀英國的海上霸權,奪取英法的殖民地奧匈帝國 控制巴爾干地區英國 維持世界霸權地位,打敗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瓜分德國的殖民地,在西亞肢解奧斯曼帝國俄國 摧毀奧匈帝國在巴爾干等地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些地區的統治日本 為了奪取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和在中國山東的權益,進一步侵略中國意大利 企圖在地中海地區建立霸權美國 保證自身經濟利益及參與戰后分贓和奪取世界霸權【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進行思考:為什么說一戰是帝國主義戰爭?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給參戰各國帶來巨大的災難。這場戰爭,各方都大量使用現代化戰爭裝備,以給敵人最大的殺傷,戰況空前慘烈,人員傷亡慘重。參戰國家達33個,投入軍隊超過7000萬人,15億人被卷入戰爭,有1000多萬人喪生,2000多萬人受傷(其中350萬人終身殘疾)。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而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使其實力對比發生重大的變化,列強之間的矛盾也變得更加繁復。【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從戰爭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2)從戰爭的進程看,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爭目標和瓜分殖民地的要求,進行了長期而殘酷的爭奪,顯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非正義性質。(3)從戰爭的結果看,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了瓜分或掠奪,巴黎和會便是戰勝的協約國之間的分贓會議。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三條戰線【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三條戰線,并完成表格。材料一:一戰時候發生在西線戰場上的著名戰役。德國同英法聯軍在馬恩河流域200公里的戰線上展開會戰,雙方共150萬人參加戰斗,是一戰中第一次大規模的決戰,穩定了西線局勢。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戰爭分布在三條戰線上,分別是:西線英法同德國作戰;東線德奧同俄國作戰;南線奧匈對塞爾維亞和俄國。其中西線是一戰的主要戰場。【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和史料,完成表格三條戰線:戰線 作戰雙方 作戰方式西線 英法軍隊——德軍(決定性戰場) 陣地戰東線 俄軍——德奧聯軍南線 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奧軍2.戰爭進程【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并且完成下面表格。材料一:1914年是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里,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由于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決戰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雙方修筑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材料二:1915-1916年,此時戰爭處于膠著狀態。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兩次戰役分別被稱為“絞肉機”和“地獄”,雙方均投入巨大兵力,傷亡慘重。材料三:凡爾登戰役中一位戰地記者寫道“整個樹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彈痕累累……到處都是殘骸、擊破的戰車、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擊毀的大炮,幾個月都是如此。”【學生活動】小組討論,閱讀教材,完成表格。戰爭進程:時間 重大事件1914年 德軍進攻法國,9月發生馬恩河戰役,德軍戰敗,“速決戰”破產日本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1915-1916年 意大利在英法拉攏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1916年,西線發生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兩大戰役分別被稱為“絞肉機”和“地獄”1916年發生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917年 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1918年 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戰爭;1918年11月11日,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教師活動】知識拓展:中國參加一戰。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戰爭。中國參戰的意圖在于戰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主權。十幾萬中國勞工在歐洲戰場從事各種艱苦工作他們的技術、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協約國官兵的稱贊,約有3000名華工在這次戰爭中獻出了生命。在法國南部,有一個華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盡瘁”“雖死猶生”“流芳百世”等字樣,默默記錄著華工在一戰中的犧牲。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內容。材料一: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對戰敗國媾和的會議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官召開。3月下旬起,美國總統威爾遜、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意大利首相奧蘭多“四巨頭”控制了會議。4月下句,奧蘭多因為和會未滿足意大利的領土要求而回國,和會的決策就由“三巨頭”掌握。德國等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會議之外。美、英、法的政府首腦操縱了和會。材料二: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體系。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鞏固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秩序,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使中國回到了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支配的局面。材料三:1920年初,國際聯盟正式成立,總部設于瑞士的日內瓦?!秶H聯盟盟約》宣稱,國聯宗旨在于“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目的是向大小國家同樣提供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相互保證,但實際上它是英法等國家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建立: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英、日等國海軍軍備。④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⑤成立國際聯盟A.性質: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B.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C.原則:全體一致。D.評價:國聯成為英法維護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無法有效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教師活動】知識拓展: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特征。(1)《凡爾賽條約》是以英、法、美為代表的戰勝國強迫德國簽署的條約,戰勝國列強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嚴懲德國。(2)凡爾賽會議上列強不顧中國戰勝國的地位,將德國在中國的權益全部轉給日本;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列強侵略中國的基本原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又使中國恢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勝國強加給戰敗國的“強制的和平”。2.“一戰”的影響【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歷史史料和課本內容,概括總結出有關于“一戰”的影響的相關內容。材料一:總的來說,德國失去了其戰前領土的13%,而其殖民地則變成了協約國中此國或彼國的新屬地。這些領土的分配并不盡如人意,多數國家都對業已設定的國界線心存不滿,這給后來的爭端種下了禍根。材料二: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重大成果是它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戰爭后期,地處歐洲東部邊陲的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戰后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的分贓不平衡的帝國主義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如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一戰”的影響(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改變。(3)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課后總結由于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矛盾,出現了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它們瘋狂擴軍備戰,終于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戰后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國際聯盟。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板書設計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2.歐洲列強矛盾尖銳3.兩大軍事集團形成4.“一戰”爆發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三條戰線2.戰爭進程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一戰”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