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三章《內能》復習提綱第一部分: 基本知識梳理:一、分子熱運動1、物質的構成:常見的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 、 構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的,其直徑以 m來量度。注意: 由于組成物體的分子是很小的,所以說物質是由 的分子構成的。2、分子的熱運動:①擴散: 不同的物質在 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做擴散。②擴散現象表明:A ,B 。③課本中的裝置下面放二氧化氮,這樣做的目的是: 防止二氧化氮擴散被誤認為是重力作用的結果。實驗現象: 兩瓶氣體混合在一起顏色變得均勻,結論:氣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④固、液、氣之間都可以發生擴散,擴散速度與 有關。結論: 越高, 運動越劇烈, 越快。由于分子的運動與 有關,所以我們把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分子的熱運動。⑤分子運動與宏觀上物體的運動要區分開: 擴散、蒸發等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而飛揚的灰塵,液體、氣體對流是物體運動的結果。⑥通過直接感知的現象,推測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這是物理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叫 _______法。3、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①當分子間的距離d=分子間平衡距離 r ,引力=斥力。②當分子間的距離d<分子間平衡距離r時,引力<斥力,作用力表現為_______力。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是因為:分子之間存在____力。③當分子間的距離d>分子間平衡距離r時,引力>斥力,作用力表現為_______力。固體很難被拉斷,鋼筆寫字,膠水粘東西都是因為分子之間存在____力。④當d>10r時,分子之間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計。利用分子間的作用力可以解釋: 如固體為什么能保持一定的體積和形狀;而氣體具有流動性,容易被壓縮,沒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液體有流動性,能夠保持一定的體積,而沒有一定的形狀。破鏡不能重圓的原因是: 鏡塊間的距離遠大于分子之間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圍,鏡子不能因分子間作用力而結合在一起。4、分子動理論的主要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內能1、內能:(1)、我們把分子的熱運動與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進行 ,得出了構成物質的分子既有分子_______能又具有分子_______能。(2)、物體內部所有分子 和 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內能的單位是 。(3)、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內能: (思考為什么?)既然物體內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和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那么內能是無條件的存在著。無論是高溫的鐵水,還是寒冷的冰塊。(4)、內能與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機械能是宏觀的,是物體作為一個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內能是 的,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能的總和。內能大小與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有關。這種無規則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的運動,而不是物體的整體運動。(5)、影響物體內能大小的因素:①溫度: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 __;溫度降低,內能 _。②質量: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 __,物體的內能越 __。③此外,物體的內能還與物質的 _有關。注意: 物體的內能增大,溫度 _升高。(填“一定”或“不一定”)2、內能的改變:(1)、內能改變的外部表現:物體溫度升高(降低)——物體內能增大(減小)。物體存在狀態改變(熔化、汽化、升華)——內能改變。反過來,不能說內能改變必然導致溫度變化。(因為內能的變化有多種因素決定)(2)、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A、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①熱傳遞是能量從 物體向 物體或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的現象。②熱傳遞的條件是: 。熱傳遞傳遞的是能量,而不是溫度。③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 ,熱量的單位是 。熱傳遞過程中,低溫物體吸熱,溫度升高,內能 ;高溫物體放熱,溫度降低,內能減 。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越多,物體內能的改變就越大。④熱傳遞的實質是 。B、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①做功可以改變內能: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會 。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會 。②做功改變內能的實質是 。③如果僅通過做功改變內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內能的改變大小。(W=△E)注意: 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的區別:由于它們改變內能上產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說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上是 。但做功和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實質不同,前者能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后者能的形式不變。D、溫度、熱量、內能三者的區別:△溫度:表示物體的 程度。溫度升高——→內能增加不一定吸熱。如:鉆木取火,摩擦生熱。△熱量:是一個過程。(絕不能說一個物體含有熱量)吸收熱量 不一定升溫。如:晶體熔化,水沸騰。△內能:是一個狀態量內能增加 不一定升溫。如:晶體熔化,水沸騰。不一定吸熱。如:鉆木取火,摩擦生熱三、比熱容1、實驗: 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本實驗主要采用的科學方法是: 。實驗表明:給質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進行加熱,當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對水加熱的時間比較 ,這說明 的吸熱能力更強。2、比熱容:(1) 定義: 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與它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 _______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2)比熱容的單位是 ,符號是 。(3)物理意義: 表示物體吸熱或放熱的本領強弱的物理量。(4)比熱容是反映物質自身性質的物理量。不同物質,比熱容一般不同。比熱容的大小與物質的 、 有關,與質量、體積、溫度、密度、吸熱放熱等無關。(5)記住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 水常調節氣溫、取暖、作冷卻劑,是因為水的比熱容大。生物體內的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調節生物體自身的溫度。3、熱量的計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Q=Cm△t4、熱平衡方程:不計熱損失 Q吸=Q放第二部分:中考考綱對本章的要求:1、能準確表述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即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在做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知道內能的概念,知道內能是物體能量的一種基本形式;知道內能和物體溫度之間的關系,即對于確定的物體,它的溫度越高,其內能越大。3、知道熱量是指在熱傳遞過程中內能的改變量4、知道比熱容的概念,能舉例闡明比熱容的物理意義;能利用比熱容概念解釋一些簡單的自然和生活現象;能運用關系式Q=mc(t2-t1)進行簡單的計算。5、能舉例說明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的內能的兩種途徑。第三部分:中考主要考查的知識點:1、分子動理論的內容。2、內能、溫度和熱量的區別。3、比熱容,熱量的計算。第四部分:安徽省近年中考試題精選 內能部分(2004安徽3題2分)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無規則的運動,密閉的氣體總是充滿整個容器就是很好的例證。然而液體和固體卻能保持一定的體積而不會散開,用分子動理論解釋,這是由于: 。(2005安徽6題2分)如圖所示,在分別盛有冷水和熱水的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從看到的現象可以推斷:分子的運動隨著 而加劇。(2006安徽1題2分)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在空氣不流通的房間里,只要有人抽煙一會兒房間里就會充滿煙味,這是分子的 現象.[吸煙有害健康,因此請你不要吸煙](2007安徽15題3分)能用分子動理論解釋的是 ( )A.風吹時,風車轉動 B.滴在地磚上的污漬,時間越久越難擦凈C.水往低處流 D.煙從煙囪里冒出采(2008安徽12題3分)水具有比熱容大的特點,下列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與此特點無關的是 ( )(2008安徽14題3分)下列關于功、能和熱量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嫦娥一號”飛船在加速升空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B.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有潛在的危險性,是因為積蓄在高處的湖水有很大的重力勢能C.物體的溫度越高,具有的熱量就越多D.物體的內能越多,具有的功就越多(2009安徽3題4分)為了預防甲型HlNl流感病毒的傳入,防疫人員在小區內噴灑消毒液,一會兒在小區外也能聞到藥味,這一現象說明 。生活中可以用酒精為高燒病人實施物理降溫,這是因為 。(2010安徽2題2分)大到核電站、火力發電廠,小到小汽車,都是使用水作為散熱的物質。用物理知識來說明:這是因為水的_________比其它液體物質大得多的緣故。(2010安徽14題3分)分子動理論是從微觀角度看待宏觀現象的基本理論。以下現象,能用分子動理論進行解釋的是( )A.風的形成 B. 煙從煙囪中冒出C.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能吸引輕小物體 D.離花園較遠處就能聞到花香(2010安徽17題3分)下列現象中,用物理知識解釋正確的是( )A.風吹過,人便感到涼爽,主要是因為流動的空氣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發B.吃冰棒感覺涼爽,是因為升華要吸熱C.物體的溫度高,是因為它具有較多的熱量D.運載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氫,是因為液氫的比熱容大(2011安徽1題2分)寫出下列事例中用到的物理知識:(2)夏天的晚上,為了驅趕蚊蟲,小敏在房間里使用電蚊香,過了會房間里就充滿蚊香的氣味,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安徽8題2分)某汽車的散熱器用水作冷卻劑,散熱器中水的質量為5kg,水的溫度升高10℃時吸收的熱量是_______J。[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2012安徽15題3分)下列關于功、內能和熱量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物體的溫度不變,內能一定不變B.做功和熱傳遞都能改變物體的內能c.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比溫度低的物體多D.熱量總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向內能小的物體傳遞(2013安徽4題2分)古詩“花氣襲人知驟暖”的意思是,從花的芳香氣味變濃可以知道周邊的氣溫突然升高。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因為溫度越高, 。(2013安徽15題3分)關于能量及能量之間的轉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火山具有內能,冰山不具有內能B.火箭在加速上升時,機械能保持不變C.攔河大壩使水位升高,增加了水的重力勢能D.墜落的隕石在空中劃過一道亮光時,內能轉化為機械能(2014安徽4題4分)運用分子動理論,可以對液體的蒸發現象作出合理地解釋:由于液體表面的分子在做 無規則運動,所以在任何溫度下蒸發現象都能發生;溫度越高,分子的 無規則運動(熱運動)越劇烈,從而蒸發越快。(2015安徽2題2分)挖開多年堆煤的地面,會看到地面下一定深度的土層帶有黑色。這一現象表明煤的分子在不停地 ,擴散到地面的土層中了。(2016安徽3題4分)液體和空氣接觸的表面存在一個薄層—--表面層,如圖所示。由于液體分子做無規則運動,表面層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較大能量的分子,它們可以克服分子間相互作用的 力,脫離液體跑到空氣中去。其宏觀表現就是液體的 _(填物態變化名稱)。(2016安徽11題3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物體的內能增加,則一定是外界對物體做了功B.物體的溫度升高.則一定是從外界吸收了熱量C.物體的溫度越高.含有的熱量越多D.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第五部分:部分省市中考試題精選1、有四位學生,為了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做了如下實驗:在四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樣的加熱器加熱,下表是他們實驗記錄,根據記錄回答下列問題。燒杯號 液體 質量/g 初溫/°C 末溫/°C 加熱時間/minA 水 200 20 28 8B 水 100 20 28 4C 煤油 200 20 28 4D 煤油 200 20 24 2(1)比較A、B兩燒杯的實驗記錄,得出的結論是 。(2)比較C、 D兩燒杯的實驗記錄,得出的結論是 。(3)比較A、C兩燒杯的實驗記錄,得出的結論是 。(4)綜合上述結論,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的多少與 等因素有關。2、為研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某同學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酒精燈,分別給質量和初溫都相同的甲、乙兩種液體同時加熱,分別記錄加熱時間和升高的溫度,根據記錄的數據作出了兩種液體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10所示。(1)根據圖像,某同學認為:“加熱相同的時間時,甲升高的溫度高一些,這說明甲吸收的熱量多一些。”這位同學的判斷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答: .(2)要使甲、乙升高相同的溫度,應給________加熱更長的時間,這說明________的吸熱能力強些。(3)如果已知甲的比熱容是1.8×103J/(kg ℃),則乙的比熱容是 ________J/(kg ℃)。3初溫、體積相同的水和食鹽水,用相同酒精燈加熱直到沸騰.(1)分別測量出水和食鹽水的沸點,發現食鹽水的沸點比水高.其中水沸騰時溫度計的局部放大圖如乙圖所示,水的沸點為 ℃.(2)實驗中加熱食鹽水到沸騰需要的時間長,說明食鹽水吸收的熱量比水 (選填“多”或“少”).(3)能否僅由“加熱食鹽水到沸騰需要的時間長”得出食鹽水比熱容大的結論?答: ;其原因是: .4、太陽能熱水器是把太陽能轉化為內能的設備之一,熱水器每小時平均接收4.2×106J的太陽能,在5小時的有效照射時間內,將熱水器中質量為100kg、初溫為20℃的水溫度升高到40℃.求:(1)熱水器中的水吸收的熱量Q吸;[水的比熱容C=4.2×103J/(kg.℃)](2)熱水器5小時內接收到的太陽能E;(3)熱水器的效率η;5、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汽車已走進家庭。一輛小轎車以某一速度在平直路面上勻速行駛100km,消耗汽油10L。若這些汽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有30%用來驅動汽車做有用功,所用汽油的熱值為4.6×107 J/kg,密度為0.7×103kg/m3,求:(1)這些汽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2)這輛轎車以該速度勻速行駛時受到的阻力。第六部分:自主招生和全國競賽試題1、我國北方地區冬季用燃煤取暖所造成的大氣污染,己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現在有些家庭已經改用燃油取暖,以降低對大氣的污染。小明家的住房面積約110m2,若將住房的門窗關閉好,用燃燒柴油來取暖,并使室溫升高10℃,已知柴油的熱值為4.3×107J/kg,空氣的密度約為1.3kg/m3,空氣的比熱容為1.O×l03 J/(kg.℃),所需的柴油約為( )A.0.01kg B.0.1kg C.1kg D.10kg2、1kg20℃的水吸收4.2×105J的熱量后,它的溫度在下列給出的四個溫度中,最多有幾個可能的溫度( )①80℃ ②100℃ ③120℃ ④130℃A 、一個 B 、兩個 C 、三個 D、四個90100℃乙甲第20題圖PAGE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