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分立和民族交融第5課 從三國鼎立到南北朝對峙【教學目標】1.知道三國鼎立的形成,認識到三國鼎立也是局部的統一;2.了解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初步理解西晉短暫滅亡的原因;3.了解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對峙的政權分立狀況,認識到分立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把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的基本線索與階段特征教學難點:在歷史長河中認識政權分立與國家統一【教學方法】講授法、分組討論法等【課時安排】2課時【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新課導入】導入新課: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兼并激烈,人民流離失所。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時期的社會情況:政治上軍閥割據,百姓生活民不聊生。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這段歷史。【新課講授】第一課時三分天下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PPT展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腐朽的朝廷根本無力平叛,在黃巾軍沖擊下,岌岌可危的東漢王朝決定飲鴆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備,雖成功鎮壓了黃巾起義,但卻使地方州郡長官擁兵自重。公元188年,太常劉焉目睹漢靈帝朝綱混亂、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議說:“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借以鎮守安定天下?!眲⒀芍^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權輕。用宗室、重臣為州牧,在地方上凌駕于刺史、太守之上,獨攬大權以安定百姓,史稱“廢史立牧”。州牧的設立和州刺史權力的提升,埋下了漢末軍閥割據的禍根。包括劉焉在內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軍閥是指擁有軍隊,割據一方的軍人集團。為何會出現軍閥呢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掌握地方政權的豪強地主開始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農民起義被鎮壓后,這些軍閥之間長期爭奪,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那么,當時在北方主要有哪幾股勢力,各自情況如何呢 袁紹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在軍閥混戰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勢力,“門生故吏遍于天下”的家世背景,稱雄北方,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占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等地,即今天河北、山西和山東東部,兵多糧足,有十萬兵力。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占據河南一帶,實力也在不斷增強?!皰短熳右粤钪T侯”,并以軍事編制的形式,推行屯田,發展成為北方地區唯一能與袁紹抗衡的力量。2.官渡之戰(1)時間:公元200年(2)交戰雙方:袁紹和曹操(3)結果:袁軍主力喪失殆盡,曹操隨后基本統一北方200年,曹操和袁紹決戰官渡,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袁紹以十萬大軍對戰兩萬人組成的曹操軍隊,但是他剛愎自用,驕傲輕敵,相反曹操能夠采用正確的戰術,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因此曹操在此戰中大獲全勝。這里有一個小故事叫作曹操赤腳迎許攸: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不滿,而來投奔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赤足出迎,之后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軍隊秘密行軍,換袁軍軍裝連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之后袁軍主力喪失殆盡。3.赤壁之戰(1)時間:公元208年(2)交戰雙方:曹操 、劉備、孫權(3)結果:促成了三國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官渡之戰后,曹操開展一系列軍事行動,基本統一北方。那在統一的道路上,他面臨的新敵人是誰呢?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他手下有關羽、張飛兩員大將,又三顧茅廬請了臥龍先生諸葛亮,諸葛亮向其提出,要想在此亂世中有所作為,就需攜手聯合孫權共同抗擊曹操。孫權,字仲謀,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據說是孫武的后裔。幼年跟隨兄長孫策平定江東,孫策英年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任賢用能,挽教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208年,曹操與孫權、劉備聯軍對壘于赤壁,孫、劉以少勝多,曹操退回北方。赤壁之戰促成了三國立格局的步形成。4.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蜀、吳的建立220年曹病故,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史稱孫吳。至此,三國立局面最終形成。曹操和他的后繼者一直重視屯田,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保護農桑。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景象。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蜀國的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諸葛亮治理國家時賞罰分明、寬嚴并用。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保持尊重,教會他們謀生的技術,幫助他們改進生活。以理服人,沒有選擇殘酷的手段來實行統治。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2)三國鼎立的意義三國鼎立的40余年間,為謀求全國統一,三國都在自己統治的范圍內致力于恢復和發展經濟。三國時期,是中國從東漢末年的割據狀態走向局部統一的歷史階段。相對于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三國鼎立的局面促成了局部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二、短暫統一1.西晉的建立和統一司馬懿出身于世族豪門,他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馬師、司馬師之弟司馬昭掌權。司馬氏家族權傾朝野,篡權野心路人皆知,因此留下了之前我們所熟知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笔駶h政權在劉備駕崩后,太子劉禪繼位,由托孤大臣諸葛亮輔助朝政,諸葛亮抱定“興復漢室不偏安”的志向,先后五次北伐中原,最終出師未捷,病逝五丈原,劉禪昏庸,此后蜀漢開始衰落。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漢,劉禪被送至洛陽,封安樂公。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先被滅的政權。蜀漢滅亡后,準備稱帝的司馬昭突然病死。其子司馬炎于266年廢魏稱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280年,晉武帝派大軍攻滅孫吳,天下一統,三國鼎立局面結束,西晉完成統一,三國盡歸司馬氏。同學們來看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西塞山懷古》。你知道這首詩描述的是什么事件嗎 這首詩的前四句描寫的就是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樓船”組成的西晉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完成統一的歷史事件。2.西晉的短暫而亡但是,西晉的統一只是曇花一現。西晉社會的統治階層昏庸腐朽,本性驕淫,奢靡浮夸。司馬炎本人“怠于政術,耽于游宴”,多數貴族大臣也貪戀奢華、胡作非為,晉武帝后期一改節約簡樸的生活習憒,好大喜功,在朝廷內外起一股奢華之風,自上而下遍及群臣??梢钥吹?,統治集團奢侈腐化。除了統治階層生活腐朽,晉武帝為鞏固統治,大封皇族為王,又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這些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晉武帝死后,晉惠帝即位,他昏庸無能,朝政腐敗。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十六年,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造成社會動蕩,西晉從此衰落,此時出現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徒高潮——北方民族遷往中原,中原漢族遷往江南。北方民族遷往中原,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內遷后,西晉向其收重稅,征兵派役,掠賣人口。由于受到西晉統治者的壓迫,民族矛盾開始激化。公元316年,劉曜率領匈奴軍攻破長安,西晉滅亡。我們現在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西晉的統一只有如此短暫的時間 PPT展示:材料一: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晉書·惠帝紀》材料二:“錢之為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還說錢“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材料三:王愷用干米糖洗鍋,石崇用白蠟當柴;王愷作紫絲布障四十里,石崇用錦作步障五十里;王愷涂墻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材料四: 290年司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賈南風欲獨攬大權與輔政的大臣楊駿發生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一連串的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后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參與其中,歷史16年之久。材料五:少數民族內遷示意圖原因:統治集團奢侈腐化。八王之亂,耗竭國力。少數民族內遷,民族矛盾激化。因此,從西晉短暫而亡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一條教訓:奢靡之風抬頭,如同衰亡種子破土,政權傾覆與事業敗亡往往由此產生。成由勤儉敗由奢。結合教材P33議一議思考:西晉短期而亡的歷史教訓是什么?根源:皇權專制下的權力之爭是西晉短期而亡的;主要原因:錯誤的制度設計和統治階級的奢侈腐朽是西晉短期而亡的;直接原因: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引發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貴族起兵反晉。第二課時我們在上節課給大家說到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最終西晉完成統一,短暫而亡的歷史,本節課我們繼續前面的內容,給大家講述一下西晉滅亡以后中國歷史的發展走向。三、偏安與混戰1.東晉十六國(1)東晉建立西晉滅亡后,鎮守江南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稱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2)十六國的出現西晉滅亡后,各國彼此攻戰,北方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人民顛沛流離。西南和北方地區則陷于割據混戰之中。在130多年間,先后出現了多個割據政權,其創立者多為匈奴、鮮卑、氐、羌、羯等少數民族首領,這些政權史稱“十六國”。東晉的統治幾乎是與十六國相始終的。十六國時期的一些政權統治殘暴,如夏國王赫連勃勃不但在戰爭中大批擄掠和坑殺人民,平時也無故殺人。各政權之間爭戰不休,導致“上下離德,百姓思亂”。所以十六國政權的壽命一般都不長,有些政權僅僅維持十余年就在混戰中被其他政權攻滅。2.淝水之戰(1)時間:383年(2)交戰雙方:前秦、東晉 兵力對比:80萬:8萬(3)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前秦戰敗,迅速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狀態。那么,有沒有一個能夠統一北方,結束戰亂的朝代呢 公元4世紀后期,(公元376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前秦大軍南征,與東晉軍隊在淝水交戰。結果,只有八萬多人的東晉軍隊大敗前秦,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淝水之戰后,東晉軍隊乘勝出擊,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部分失地。前秦政權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戰狀態。3.東晉偏安東晉統治者滿足于偏安的局面,茍安江南,這與其門閥政治具有密切的關系。東晉是在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起來的,王朝建立之初就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東晉一代,王氏、桓氏、謝氏等幾個大族輪流把持東晉朝政,皇帝幾乎沒有什么權力。結合P34議一議:“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宰輔執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边@則材料說明了東晉政治的特點是什么?(皇帝大權旁落,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世家大族輪流執政,幾乎貫穿東晉一朝。)4.北魏統一北方鮮卑是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拓跋部是鮮卑族的一支,它發源于大鮮卑山(黑龍江流域大興安嶺的北段)為黃帝后裔。4世紀后期,(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黃河流域,宣告割據混戰的“十六國”時期的終結,也標志著南北朝對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四、對峙與消長1.南朝建立隨著政治日益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和統治集團內斗激烈,東晉統治名存實亡,軍政大權落入劉裕之手。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晉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劉裕“清簡寡欲,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車馬之飾,后庭無紈綺絲竹之音”。有一次,寧州地方官吏獻上一個琥珀枕。劉裕聽說琥珀可以治刀劍創傷,馬上命令左右把它搗碎分給將士。他衣著簡樸,常常拖著連齒木屐,在神虎門散步,左右從者不過十余人。他睡的床,床頭掛的是土布做的帳子,墻壁上掛著布做的燈籠,麻繩做的拂灰掃把。他的這一做法大大改變了東晉時期的奢華之風。從420年到589年,中國南方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城均在建康,史稱“南朝”。2.南北朝對峙PPT展示:南北朝政權更迭與對峙示意圖大約與南朝同一時期,從439年到581年,北方出現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王朝,史稱“北朝”。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進入內部動亂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發了六鎮起義,再過十余年,統一的北魏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二國,實權分別落入高歡、宇文泰之手。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統一北方,黃河流域再度統一。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全國統一,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那么,南北朝之間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呢 南朝和北朝在相互爭奪地盤中長期對峙。南北之間的戰事多發生在劉宋和北魏之間。劉宋政權兩度大規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人力與財力消耗殆盡。北魏在戰爭中死傷過半。此后,軍事上的男弱北強之勢日趨顯著。但是,南北政權內部都有避免不了的皇權與宗室間的爭斗、帝王與權臣間的斗爭,以及其他社會矛盾,雙方都暫時沒有實力統一全國,南北朝處于對峙狀態。隨著北方政權的實力增強與不斷南進,國家重歸統一,南北朝的歷史宣告結束。課堂延伸: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治亂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只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才會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老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脊梁,我們要有擔當,要先自立自強,才能夠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從三國鼎立到南北朝對峙的相關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看到西晉末年以來,由于政權更迭頻繁,北方黃河流域社會受到嚴重破壞,相對而言,長江流域所遭受的破壞較小。【作業】同步訓練【板書設計】一、三分天下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2.官渡之戰(1)時間:公元200年(2)交戰雙方:袁紹和曹操(3)結果:袁軍主力喪失殆盡,曹操隨后基本統一北方3.赤壁之戰(1)時間:公元208年(2)交戰雙方:曹操 、劉備、孫權(3)結果:促成了三國鼎立格局的初步形成。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蜀、吳的建立(2)三國鼎立的意義二、短暫統一1.西晉的建立和統一2.西晉的短暫而亡三、偏安與混戰1.東晉十六國(1)東晉建立(2)十六國的出現2.淝水之戰(1)時間:383年(2)交戰雙方:前秦、東晉 兵力對比:80萬:8萬(3)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3.東晉偏安4.北魏統一北方四、對峙與消長1.南朝建立2.南北朝對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