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3社會歷史的主體必備知識:知道人民群眾的概念;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論;識記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意義要求。關鍵能力:能夠結合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具體作用的實例,全面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能夠結合當前黨的相關政策和措施,理解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1.政治認同:堅持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培養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2.科學精神: 運用群眾觀點分析黨 相關政策措施。3.公共參與:全面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自覺投身于服務人民的實踐中去。1.教學重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2.教學難點: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1、導入新課◆梁啟超認為,“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按照這一觀點,中國歷史完全是由孔孟老莊、秦皇漢武等大人物創造的。◆三大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各解放區人民以無比巨大的熱情,以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給予前線以空前規模的支援。據統計,僅為支援淮海戰役,動員起來的民工累計達543萬人,向前線運送1 460多萬斤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陳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問題: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歷史的主體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社會歷史的主體》2、新課講授(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材料一:有人說:“英雄造時勢。” 、“歷史者英雄之舞臺也,舍英雄幾無歷史。”也有人說 “時勢造英雄”。材料二:毛澤東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認識。”問:同學們覺得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呢?英雄是歷史發展的主體還是人民群眾呢?學生:結合上述材料展開討論,回答問題教師點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那種認為社會發展是由少數英雄人物決定的觀點,實質是歷史唯心主義,是不科學的。問:那么什么是人民群眾呢? 在我國人民群眾包括哪些人呢?教師講解: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問:為什么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呢?表現在哪里呢?教師講解: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個人都是歷史活動的參與者,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探究與分享】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產活動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什么作用?學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教師: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閱讀與思考】《格薩爾王傳》是在藏族古老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民間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集體創作而成。它以恢宏的氣勢、高超的藝術技巧,反映了藏族發展的歷史。千百年來,我國藏族、蒙古族等民眾世代口耳相傳,保存了這部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部長篇史詩所反映的內容是從哪里來的?●《格薩爾王傳》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格薩爾王傳》這部長篇史詩所反映的內容是從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中來的。《格薩爾王傳》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總結: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閱讀與思考】人民是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每一個經驗的取得和積累,都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創造。結合以上論述,查閱相關資料,說明人民群眾在推進改革開放中的作用。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說明了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一些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在包產到戶的合同書上按下鮮紅的手印,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開端的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就在這里起步了。雖有曲折,但農村改革實踐證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經營管理體制的重要改革,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在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另外,我國的鄉鎮企業和農村的基層民主建設也都體現了我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過渡:既然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那么我們就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1)為什么毛澤東特別強調群眾路線?群眾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中起了什么作用?(2)結合身邊的事例,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黨的群眾路線。學生:小組討論,形成答案教師:毛澤東特別強調群眾路線是因為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堅持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實例:《疫情防控中“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材料: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迅速做出反應,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疫情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關系著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著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疫情防控當屬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于中國社會各領域的治理實踐之中。黨中央對疫情的防控與治理充分展現了“中國之治”的人民價值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動實踐。以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首位的防控要求在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面前,一個國家需要處理的事情較平常時期更為復雜,但是在這種特殊事件和情況面前,一個政黨和政府的應急反應和首位要求最能凸顯該政黨和政府社會治理實踐的價值立場和價值選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筑牢制度防線”“要組織動員更多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深入社區,及時解決人民群眾實際困難”。這充分說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最大關切和最主要的關心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習近平總書記的最大關切同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以及在疫情面前人民群眾的最大關心是一致的、同位的。人的利益可以區分為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根本利益是關系人生命存在的利益,是關乎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面。很明顯,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生命創造財富和價值的重要基礎。只有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保障,人的生命存在才能有保障;只有在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條件下,人的生命才能夠創造出更大的財富和價值。歷來人們都十分珍惜和重視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因為二者是人的根本利益所在,在疫情這種特殊危險面前,人們會表現出對于生命和健康更為顯著的擔憂與關心。黨中央的疫情防控要求與最大關切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最大關心相一致、相契合,這種契合充分展現了中國疫情治理的基本價值立場——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體現。因此,此次中國疫情防控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展現出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疫情防控治理中的貫徹與落實。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防控力量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內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此次疫情防控治理中的具體實踐,不僅包括維護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一根本利益,還包括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展開防疫工作。在此次防疫工作中,黨中央依靠各領域、各行業力量,構筑起了全社會抗擊疫情的牢固防線,要求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敢于擔當;依靠廣大醫務工作者科學救治、精心服務;指令人民解放軍敢打勝仗、英勇戰“疫”;號召廣大志愿者不辭辛苦、真誠奉獻;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居家隔離、眾志成城;呼吁社會各界關注疫情、關心國家百姓等等。與此同時,為了調動各行各業的人員參與到抗擊疫情的戰斗中來,為了能夠真正做到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展開戰“疫”斗爭,針對不同領域和不同群體,黨中央分類部署、精準施策,如十分關注醫護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將救治資源與防護資源最先滿足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需要;全面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從米袋子到菜籃子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居家隔離期間的基本物資需求;對于中小型企業、個體戶出臺并實施疫情期間特殊的稅務政策;對于學校實施推遲開學、停課不停學等政策,穩定并鞏固戰“疫”戰果。通過科學部署、精準施策,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社會各方力量都積極參與到了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全國人民守望相助、團結一致。在疫情面前,黨中央統籌全國一盤棋,真正做到了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構筑起了保衛武漢、保衛中國的人民長城。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制勝法寶,正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中國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才會向好發展。因此,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展開疫情防控治理,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中國此次疫情治理中的實踐表現。以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兼顧的部署安排黨中央提出的各項防控要求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只有疫情防控全面勝利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免受來自疫情方面的侵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還包括重視和保障民生。疫情發生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嚴格管控、科學治理,人民紛紛響應,在群防群治的努力下,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根據全國疫情發展態勢,結合我國脫貧攻堅的戰略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以及應人民群眾的要求,黨中央審時度勢做出了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部署安排,不獲全勝絕不言成功,這一部署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疫情關乎生命,發展關乎民生。穩定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統籌兼顧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部署安排,則體現了保障民生的價值追求。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否則人民的生活需要、生活質量和水平就會受到影響;相反,經濟只有有序有效運行才能夠保障好和發展好民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關系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保障,關系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有序復工復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切實保障民生的有力舉措,也充分展現了疫情防控治理中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來勢洶洶的疫情考驗著我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從疫情防控基本情況來看,可以發現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既有優勢也存在問題,但是從價值立場視角來看,在此次疫情防控和治理中,黨中央將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根本利益作為防控的首位要求、將人民群眾作為防控的主體力量、將以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兼顧作為防控部署安排,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人民的價值立場,是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實踐。知識總結:①我們黨的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②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③群眾路線的意義: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勝利并成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改革開放不斷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3、結束新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另一重要內容:社會歷史的主體。通過學習,我們要認識到只有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因此,要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生活中要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尊重人民群眾的情感,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社會歷史的主體(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群眾觀點①內容②作用2.群眾路線①基本內容②意義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完成本課時學案及同步課時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