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9.1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中華文化復興之路的探索;2.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3.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4.判斷文化生命力的標準;5.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決定因素;6.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意義。二、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2.科學精神:理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3.公共參與: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學難點: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原因和意義。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視頻《覺醒年代》片段。思考:近代以來,泱泱中華幾千年文明遭遇史上前所未有的強敵。如何復興中華文化,再造中華文化新輝煌?(二)新課講授總議題: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議題一:艱辛探索,尋中華文化復興路議學情境(展示材料):20世紀初的四種實現中華文化復興主張:材料一:自由主義我們如果還想把這個國家整頓起來,如果還希望這個民族在世界上占一個地位,——只有一條生路,就是我們自己要認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材料二:保守主義“中國立國數千年,禮義綱紀,云為得失,皆奉孔子之經,若一棄之,則人皆無主... 是大亂之道也。”要“冒萬死以力保舊俗,存禮教而保國魂”。(康有為)材料三:無政府主義無政府主義者”主張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統治,廢絕首領及威權所附麗之機關學說也“。(劉師復)材料四: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就是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這三個主義和美國大總統林肯所說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層意思,完全是想通的。議學任務: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和中國近代史知識完成下面表格,并分析為何上述主張都不能讓中華文化走向復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1.中華文化復興之路的探索:為了民族復興,再鑄中華文化的輝煌,無數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尋找救國良方,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各樣的文化思潮進入中國,各種主張紛紛登場亮相,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都不能解決中國文化走向何處的問題,無法使中華文化走向復興之路。議學情境:當新文化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之時,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 指出: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20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非把知識階級同勞工階級打成一氣不可”。他號召知識分子到工農群中去做宣傳和組織工作,培植革命力量。在中國,李大釗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一年,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刊登一批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隨后,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如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湖南的“俄羅斯研究會”等。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來等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這些組織創辦工人補習學,向工人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還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勞動界》,《勞動者》和《勞動音》深受工人歡迎。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議學任務: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①指明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為中華文化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②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③文化發展進入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議題二:中國共產黨成功開創中華文化復興之路議學情境:革命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作為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第一個重要成果,上承中國傳統文化,下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由衰敗走向復興的轉折點,地位特殊、作用非凡,不僅在革命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有重大現實意義。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習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來”,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也涵蓋在此基礎上產生并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可割裂。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決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堅持不忘本來,要堅定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度認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揚。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漢語熱方興未艾,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廣受歡迎,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吸引力、影響力。習近平同志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把它當作古董擺設,也不能食古不化,而是要發揚光大,推動其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務現實。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議學任務:中國共產黨在建黨百年來的文化建設中創造了哪些文化,這其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文化發展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議題三: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議學情境: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力量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內涵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如何助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是需要進一步明確和闡釋的重大命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了戰略部署,為我們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要堅持守正創新,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議學任務:運用所學知識,結合上述材料,闡明“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道理。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1.文化是否有生命力的標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有沒有生存發展的土壤,人民有沒有對它的需求。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決定因素(必要性)①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②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③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④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決定;⑤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3.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意義: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課堂小結:課堂訓練:1.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2022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從北京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宣誓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繼承和發揚延安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如果請你對這件事寫一篇新聞報道,其中恰當的題目應是( )A.融通不同資源,正確對待外來文化B.堅定理想信念,自覺繼承革命文化C.回答時代問題,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D.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夯實文化自信基礎2.某地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推動“紅色+”系列產業協調、融合發展,研發紅軍馬燈式水杯、紅軍挎包、紅軍馬燈式路燈等專利紅色旅游文化產品10余種,開發紅軍茶果系列商品,力促“紅色+”系列產品研發與交易,助力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紅色+”系列產品的研發( )①發揮了紅色文化推動經濟發展的功能②借助產業發展推進了紅色文化的傳承③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交融④堅持了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創作導向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長期以來,劉三姐的故事在八桂大地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歌舞劇和電影中的“劉三姐”展現了壯族人民“美麗、勤勞、睿智”的形象,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共鳴,“劉三姐”的歌聲至今仍然為各族人民所喜愛。這一文化成就( )①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②再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③涵養了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④賦予了傳統藝術作品新的呈現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習近平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這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①是我國取得一切進步的根本原因②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③源自于中華民族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④是激勵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B 2.A 3.B 4.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