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年社會法治中考一輪復習:19 元、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統—多民族國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年社會法治中考一輪復習:19 元、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統—多民族國家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2023年社會法治中考一輪復習:19 元、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統—多民族國家
綜合考試
一、單選題
1.()下面地圖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的南海諸島形勢,其中屬于清朝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 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一全國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南海島礁),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等18世紀的清朝以及部分朝貢國緬甸北部,西盡咸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臺灣、澎湖群島。極盛時總面積達1300萬平方千米。由此可見, D 的圖片是清朝時期的南海諸島,排除ABC,選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以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依托,考查清朝前期疆域,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2.()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共同作用是(  )
A.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驅逐了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
C.增強了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統治
D.保障了邊疆與沿海地區的安寧
【答案】A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他們殘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為無罪之人,不會株連。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了這場分裂祖國的叛亂。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因此,A選項正確;
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屬于民族內部問題,與侵略者無關,B選項錯誤;
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的是西北邊疆,C選項錯誤;
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均不屬于沿海作戰,D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相關史實。需要識記并掌握清朝時期為鞏固西北邊疆采取的措施。
3.()元朝時,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了行政機構,該機構是(  )
A.澎湖巡檢司 B.軍機處 C.伊犁將軍 D.駐藏大臣
【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元朝時期設置澎湖巡檢司對臺灣地區進行了管轄,A符合題意;
軍機處設立于清朝時期,排除B;
伊犁將軍是清朝設立的管理新疆地區的機構,排除C;
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立的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對臺灣地區的管轄。難度較低,掌握元朝對臺灣地區的管轄即可作答。
4.()由于政令統一、交通便利,遍及全國的驛站將山水迢遞、素無往來的各民族聯系到了一起。由此可見,元朝的統一(  )
A.推動了民族融合的進程 B.推動了交通領域的發展
C.便利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維持了政權并立的局面
【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疆域遼闊,國家統一。元朝境內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民族交融。題干“遍及全國的驛站將山水迢遞、素無往來的各民族聯系到了一起”表明元朝的統一推動了民族交融的進程,故 A 符合題意;
“推動了交通領域的發展”和“便利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 B 、 C ;
元朝是統一的國家,不存在政權并立,排除 D 。
故答案為 A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統一的意義的相關史實。
5.()“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下列有關這一主題的史實,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唐朝時,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B.元朝時,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事務
C.明朝時,設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D.清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對新疆地區的統治
【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清朝時設置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故C表述不正確,故C符合題意;
唐朝時,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 元朝時,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事務; 清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對新疆地區的統治 。ABD表述正確,故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1727年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駐藏大臣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6.()始建于公元7世紀的布達拉宮矗立在拉薩紅山之巔,作為西藏的地標之一,它閱盡了千年滄桑,見證了西藏的歷史進程。下列史實中屬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的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順治帝和康熙帝冊封達賴、班禪
③設置駐藏大臣 ④設置伊犁將軍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人關后,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親自入京朝賀。順治皇帝隆重接見,1653 年正式賜予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康熙時,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祥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51年, 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授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1793年, 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因此,屬于清朝對西藏的管轄措施有②③,A選項正確;
文成公主入藏發生于唐朝時期,BD選項錯誤;
伊犁將軍管轄的是新疆地區,C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西藏的管轄措施。需要識記并掌握清朝時期管理西藏的措施。
7.()數十年來,十四世達賴一直企圖分裂中國、謀求西藏獨立。以下能駁斥達賴的反動言行,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史實是(  )
①元政府在西藏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
②康熙帝以后,歷代達賴、班禪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③清朝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能駁斥達賴的反動言行,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①元朝政府設宣政院,使西藏正式歸屬中央管轄、②順治帝冊封達賴、康熙帝冊封班禪,此后達賴、班禪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③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協同達賴、班禪管理西藏,選項D正確;
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后,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措施。
8.()百度關鍵詞“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統一王朝”“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搜索出的結果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C項正確;
唐朝、宋朝是由漢族建立,排除AB項;
清朝由少數民族建立,但疆域不及元朝,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建立以及元朝的疆域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9.()七年級李明同學在學習了明朝的歷史后說:“明朝的官員沒有隱私權,太可怕了。”他評論的是明朝哪項措施造成的后果(  )
A.1368年,定都應天府 B.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
C.廢除丞相,權分六部 D.實行八股取士
【答案】B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明朝的官員沒有隱私權,太可怕了。”可知,為了加強對百官的監督,明朝設立了“廠衛”等特務機構,B符合題意;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這一措施與題目無關,排除A;
廢丞相、權分六部,加強了君主權力,排除C;
八股取士培養了忠實皇帝的奴仆,加強了思想控制,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即可作答。
10.()開疆拓土、并加強邊境管理是我國古代不斷走向強盛的重要舉措。下表所涉及的相關史實應該是哪一歷史時期的(  )
方位 邊疆管理措施
東南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
西北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軍政事務
西南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臺灣。這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實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標志。元朝建立后,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依據表格中管理邊疆措施可知是元朝時期,C項正確;
唐朝是和吐蕃地區,采取和親措施,排除A項;
宋代沒有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排除B項;
明朝時期,臺灣被荷蘭人占領,后來到清朝時期北鄭成功收回,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對臺灣地區管轄的相關史實。
11.()學者鄭石橋指出:“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自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此觀點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  )
A.皇權掌管中央機構,相權主管地方行政,兩者互相監督
B.承相為百官之首,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
D.宰相由充當皇帝顧問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
【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自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選項C正確;
ABD與材料不符,也不符合史實,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古代君權的加強。隨著君權的加強,相權不斷衰落。
12.()《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與此材料相關的舉措是(  )
A.取消行中書省 B.設立錦衣衛
C.廢除丞相制度 D.實行八股取士
【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明太祖實錄》”“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廢除丞相制度的措施,C選項錯誤;
材料與“取消行中書省”無關,A選項錯誤;
材料與“設立錦衣衛”無關,B選項錯誤;
材料與“實行八股取士”無關,D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明朝時期廢除丞相制度。
13.()朱元璋主編的《皇明祖訓》記載:“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互相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選官制度 B.防止武將跋扈
C.強化君主專制 D.加強丞相權力
【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皇明祖訓》記載:“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互相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這一做法的實質是加強君主專制,強化皇權。為了鞏固統治,明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強君主專制,強化皇權。在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為分散兵權,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排除ABD,選項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明初,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昨晚為何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
A.君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
C.君臣關系緊張 D.大臣晝夜忙于政務
【答案】A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材料“朱元璋問他為何昨晚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體現了君主對臣子的監查力度是非常強的。明朝時期,為加強君權,鞏固統治,設立了廠衛特務機構,他們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的約束,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集權搞得強化的標志。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明太祖設立“錦衣衛”,監視、偵查官名的不法行為。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司法部門的管轄。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時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理下了危機。
15.()元朝在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急遞鋪”。鋪卒在接到緊急公文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這反映了元朝(  )
A.疆域遼闊統一 B.中央集權衰落
C.民族交融頻繁 D.對外交往活躍
【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元朝統一后,疆域空前廣闊,超越漢朝和唐朝。材料“元朝在驛道上隔一段距離就設有“急遞鋪”。鋪卒在接到緊急公文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反映了元朝疆域遼闊統一。故A符合題意;
題干未體現中央集權衰落、民族交融頻繁、對外交往活躍,故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元朝的疆域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16.()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共同作用是(  )
A.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驅逐了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
C.增強了清政府對蒙古地區的統治
D.加強了邊防與海防統治,保障了邊疆與沿海地區安寧
【答案】A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康熙帝擊潰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叛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清朝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設置哨所,駐扎軍隊,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等。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共同作用是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鞏固西北邊疆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17.()元朝設總制院作為全國佛教最高領導機構,同時監管某一地區的軍政。因唐代皇帝曾在宣政殿接見該地使者,故總制院后來更名為宣政院。該地區是(  )
A.西藏 B.澎湖 C.琉球 D.西域
【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故選項A符合題意;
B.澎湖,不符合題意;
C.琉球,不符合題意;
D.西域,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宣政院”,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
18.()1206年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政權的是(  )
A.阿骨打 B.元昊 C.鐵木真 D.忽必烈
【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政權的是鐵木真。C符合題意;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排除A;
元昊建立西夏,排除B;
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19.()元朝設置宣政院,“掌釋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據此判斷當時佛教影響的主要地區在(  )
A.中書省 B.西域 C.西藏 D.澎湖島
【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元朝設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的事務和吐蕃地區的軍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設置的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機構,排除ABD,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管理西藏的相關史實。
20.()當代學者劉建軍在《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中稱:中國古代天子傳子,宰相傳賢,權在宮中,能在府中。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其實并不失完美,但“宮府分離制”最終被“宮府合一制”替代。這一變化反映出(  )
A.對皇權的監督限制趨向制度化 B.政治的開明程度大大降低
C.中樞機構的行政效率相對下降 D.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劇了
【答案】B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宮府合一制”,結合所學可知,皇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削弱相權,直至明初廢除丞相制度,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專制制度空前強化,政治開明程度日益降低,故B符合題意。
宮府合一制加強了君主專制,故A不符合題意;
府合一制有利于提高中樞機構行政效率,故C不符合題意;
材料沒有反應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加劇,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強化中央集權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中國古代皇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削弱相權。
21.()如表是一位同學整理的關于明朝加強專制統治措施的學習筆記。請你從下列選項中再幫他補充第一項(  )
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
1  
2 設內閣大學士
3 設廠衛特務機構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設立軍機處 D.廢丞相,權分六部
【答案】D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A.完善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題意;
B.建立行省制度,不符合題意;
C.設立軍機處,不符合題意;
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皇權,地方上,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職權,即權分六部;設內閣大學士輔助皇帝,又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監視官民,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看出這是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再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來分析備選項回答。
22.()元朝的建立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的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武則天 C.忽必烈 D.松贊干布
【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故選項C符合題意;
A.成吉思汗,不符合題意;
B.武則天,不符合題意;
D.松贊干布,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3.()吐蕃作為元代一個單獨的大行政區,未設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宣政院下屬的低級地方官員可由當地僧侶首領按本地習慣自相傳襲。這體現了古代邊疆治理的智慧為(  )
A.訂立盟約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親聯姻
【答案】B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對于吐蕃這樣的大行政區,元朝特意設立宣政院進行管轄,而且采取了特殊的管理制度,這體現了古代對邊疆因地制宜的治理,故選項B符合題意;
A.訂立盟約,不符合題意;
C.武力征服,不符合題意;
D.和親聯姻,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元朝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是(  )
A.設置宣政院 B.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C.設置西域都護府 D.冊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
【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 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故元朝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是設置宣政院,選項A正確;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排除B;
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排除C;
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排除D。
故答案為A 。
【點評】 本題考查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5.()建立年號是中原正統王朝的重要標志之一。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到元憲宗蒙哥,一直沒有建立年號。1260年,忽必烈建立年號“中統”,這反映了忽必烈(  )
A.延續草原的傳統 B.建立元朝的壯舉
C.統一中國的決心 D.征服世界的野心
【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建立年號是中原正統王朝的重要標志之一。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到元憲宗蒙哥,一直沒有建立年號。1260年,忽必烈建立年號‘中統’”可知,這反映了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決心。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C項正確;
延續草原的傳統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建立元朝的壯舉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征服世界的野心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忽必烈的相關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漢化政策的相關史實。
26.()據《太祖實錄》記載,明朝丞相胡惟庸常“不奏而行”“先取奏章視之”。這些行為在洪武十年以前都屬于丞相分內職權,但之后卻被定為越權。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加強輿論控制 B.加強中央集權
C.強化專制皇權 D.緩解丞相壓力
【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進一步強化了皇權,削弱了宰相的權力。因此,在洪武十年以后,“不奏而行”“先取奏章視之”被定為越權。C符合題意;
加強輿論控制,與題干無關,排除A;
加強中央集權,與題干無關,排除B;
緩解丞相壓力,表述錯誤,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君主專制的強化。難度適中,掌握明太祖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學者鄭石橋指出:“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此觀點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  )
A.皇權掌管中央機構,相權主管地方行政,兩者互相監督
B.丞相為百官之首,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
D.宰相由充當皇帝顧問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
【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結合所學知識,秦始皇在中央設立宰相,到宰相的權利被分割,再到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說明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在中央,明太祖廢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設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皇帝的權利空前提高,秦漢以來丞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最終以皇權的勝利而告終。
28.()清朝的統治者根據邊疆地區的情況,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來處理民族關系。以下最能體現這種理念的是(  )
A.簽訂《尼布楚條約》 B.設立北庭都元帥府
C.平定噶爾丹叛亂 D.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答案】D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重視邊疆問題,能夠較好地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清朝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最能體現這種理念的是冊封班禪額爾德尼,D項正確;
簽訂《尼布楚條約》是中俄之間的條約,排除A項;
元朝時為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而設置了北庭都元帥府,排除B項;
平定噶爾丹叛亂與“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內容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9.()中國邊疆最早確立于秦漢之際……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下列屬于元朝對西藏“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的是(  )
A.設立駐藏大臣 B.設立宣政院
C.設西域都護 D.伊犁將軍
【答案】B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對西藏加強管轄,使之成為正式行政區而設置的中央機構是宣政院。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將這一地區劃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B項正確;
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西漢在西域設西域都護,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蒙古統一、元朝的建立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30.()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這反映了元朝的統一(  )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形成了國家認同
C.推動了經濟發展 D.維護了國家統一
【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這反映了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A符合題意;
形成了國家認同,題干未體現,排除B;
推動了經濟發展,題干未體現;排除C;
維護了國家統一,題干未體現,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的民族融合。難度適中,理解題意,明確元朝統一的疆域內,各民族的來往促進了民族融合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題
31.()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很多旅游景點是歷史的再現和紀念。識讀下面三幅圖片,回答問題。
(1)下圖是在平定哪一叛亂之后設置的機構?這一機構的設置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下圖西黃寺是清王朝為達賴五世修建的,它見證了清政府對哪一地區的管轄?
(3)下圖須彌福壽廟位于哪里?它是清朝哪位皇帝為誰修建的?
【答案】(1)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置的。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2)西藏。
(3)承德避暑山莊。乾隆帝為班禪六世修建的。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1)圖1是伊犁將軍府.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西北地區的管轄.
(2)根據“清王朝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可知反映的是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清朝在管轄西藏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冊封達賴、班禪,設立駐藏大臣等。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禪為慶賀乾隆帝70大壽,從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啟程,長途跋涉2萬余里歷經13個月來到承德。乾隆帝為隆重迎接六世班禪的到來,仿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特建須彌福壽之廟供六世班禪講經和居住,所以,此廟又稱“班禪行宮”。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相關知識。
32.()閱讀以下材料后判斷:
清朝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在康雍乾時期(1662年-1795年)至于憲備,這一時期清廷把較多的精力用于鞏固和經營邊疆地區,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清朝在西北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并統一天山北路和南疆;在東北地區清朝加強對俄國蠶食行為的抵抗,通過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中俄的東段邊界。雍正帝在西藏始設駐藏大臣。這些做法主要是為鞏固邊疆地區并加強管理,注意防范來自北部的侵略和威脅……自鴉片戰爭以后,清朝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及治策均有重大改變,即在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下妥協退讓,導致邊疆地區不斷喪權失地……
——摘編自方鐵《邊疆民族史探究》
以下表述是從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正確”;違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錯誤”;是以上材料沒有涉及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未涉及”。
(1)清朝前期較為積極的治邊思想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后日益完備。
(2)康雍乾時期,清朝在安定邊疆和抵抗外來侵略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
(3)17世紀八十年代,清政府統一臺灣,設置臺灣府,鞏固了中國的東南海防.
(4)17、18世紀,清朝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5)清朝統治者在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上,始終保持了一致性。
【答案】(1)正確
(2)正確
(3)未涉及
(4)正確
(5)錯誤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清朝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在康雍乾時期(1662年-1795年)至于完備”可知清朝前期較為積極的治邊思想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后日益完備,故正確。
(2)根據材料“如清朝在西北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并統一天山北路和南疆;在東北地區清朝加強對俄國蠶食行為的抵抗,通過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中俄的東段邊界,雍正帝在西藏始設駐藏大臣”可知,康雍乾時期,清朝在安定邊疆和抵抗外來侵略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故正確。
(3)17世紀八十年代,清政府統一臺灣,設置臺灣府,鞏固了中國的東南海防的說法材料中沒有涉及,故未涉及。
(4)根據材料“在康雍乾時期(1662年-1795年)至于完備,這一時期清廷把較多的精力用于鞏固和經營邊疆地區,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17、18世紀,清朝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故正確。
(5)根據材料“自鴉片戰爭以后,清朝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及治策均有重大改變”可知清朝統治者在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上有了改變,故“清朝統治者在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上,始終保持了一致性”違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故錯誤。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對全國的統治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康雍乾時期,清朝在安定邊疆和抵抗外來侵略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清朝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乾隆帝70壽辰時,班禪六世不遠萬里來京參加祝壽慶典,乾隆帝特建須彌福壽之廟,供他居住。乾隆帝并親撰《須彌福壽之廟碑記》,在碑記中,乾隆帝記述了從順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并突出強調班禪六世前來朝覲,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表明清政府與西藏關系之密切。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誘殺清朝將領,小和卓自立為巴圖爾汗,發動了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亂。他們號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時協從的有幾十萬人,叛軍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1)順治帝以后,清政府是怎樣密切與西藏關系的?這些措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乾隆帝所建的須彌福壽之廟由兩部分組成:廟的前部為漢式寺院的傳統布局,后部為藏式的平頂大紅臺。想一想,這種漢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現說明了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該事件發生在今天的哪一地區?請列舉西漢時期的一例史實,說明該地區早已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清政府是怎樣處理材料二所示事件的?清政府能夠解決這一事件的原因有哪些?
(5)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一下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
【答案】(1)冊封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2)說明了漢藏文化的融合,體現了民族團結。
(3)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叛亂。新疆。西漢政府在今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
(4)派兵平叛。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違背民心,破壞統一;清政府采取正確的平叛政策,順應民心。
(5)平定叛亂;反抗外來侵略;設置機構,加強管轄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1)順治帝以后,清政府冊封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順治帝以后,康熙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并規定以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規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2)這種漢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現,說明了漢藏文化的融合,體現了民族團結。
(3)據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誘殺清朝將領,小和卓自立為巴圖爾汗,發動了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亂。他們號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時協從的有幾十萬人,叛軍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可知,這是位于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亂。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今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4)清政府派兵平叛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清政府能夠解決這一事件的原因是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違背民心,破壞統一;清政府采取正確的平叛政策,順應民心。
(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有:平定叛亂,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反抗侵略,如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的侵略;設置機構,如對西藏的管轄,通過加強管轄,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
34.()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邊疆的安定對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著重要意義,我國歷代政府均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在統治多民族大一統國家方面,清朝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清朝在中央設有專門負責邊疆民族事務管理的機構理藩院。前代的類似機構通常為禮部下屬,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領導。出于統治邊疆民族地區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慶年間,修成《理藩院則例》,這是一部適用于各個邊疆民族地區、具有普遍意義的民族法規。此外,清廷也針對不同邊疆地區頒布了一些區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則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規。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總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廣闊性,決定清代邊疆政策內涵的多樣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區,又根據當地政治、歷史、民族特點實行不同的措施。
——摘編自馬大正《略論清代邊疆政策研究》
材料四:1761年,居住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舉行反抗沙俄的起義,遭到沙皇軍隊的殘酷鎮壓。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領渥巴錫等率部眾于1770年10月再次發動了反抗沙俄的武裝起義,他們高呼:“我們的子孫永不當奴隸,讓我們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經長途跋涉,東歸祖國。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岳麓版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學參考書》
請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疆域是哪個朝代的?為了加強對A、B兩地的管理,這個朝代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
(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朝統治多民族大一統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據材料二,概括清代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皇帝對于少數民族的愛國義舉一種怎樣的態度?綜合上述材料,面對分裂勢力,我們作為青少年應該怎么做?
【答案】(1)元朝;A:宣政院;B:澎湖巡檢司
(2)設立中央機構理藩院,直接歸皇帝領導;強調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協調民族關系,處理民族事務;民族立法兼顧了普遍性和區域性
(3)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
(4)鼓勵,歡迎;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材料一所示的疆域是元朝時期的;依據材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處是西藏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轄,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B處是臺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2)依據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清朝統治多民族大一統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設立中央機構理藩院,直接歸皇帝領導;強調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協調民族關系,處理民族事務;民族立法兼顧了普遍性和區域性;
(3)依據材料三信息“ 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總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意思是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對西藏的管理措施有: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
(4)依據材料四信息“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可以看出, 清朝皇帝對于少數民族的愛國義舉是鼓勵、歡迎等;青少年要怎樣做,屬于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等;
故答案為:(1)元朝;A:宣政院;B:澎湖巡檢司;
(2)設立中央機構理藩院,直接歸皇帝領導;強調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協調民族關系,處理民族事務;民族立法兼顧了普遍性和區域性;
(3)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
(4)鼓勵,歡迎;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等(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即地圖,找出關鍵地名,把它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第二問是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依據材料即地圖,結合所學知識看懂兩處的地區,再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
(2)本題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時,緊貼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對這些語句進行概括回答;
(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讀懂其含義再進行概括回答;第二問是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
(4)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緊貼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進行理解回答;第二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35.()材料解析題
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其主題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發展,同時與世界文明互通有無、攜手前行。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對后世行政區劃影響很大,并對不同地區實施有針對性的管理。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當時在西藏地區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是什么?
【答案】宣慰使司。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轄,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
故答案為:宣慰使司。
【點評】本題考查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課本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2023年社會法治中考一輪復習:19 元、明、清時期鞏固和發展統—多民族國家
綜合考試
一、單選題
1.()下面地圖反映的是不同朝代的南海諸島形勢,其中屬于清朝的是(  )
A. B.
C. D.
2.()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共同作用是(  )
A.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驅逐了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
C.增強了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統治
D.保障了邊疆與沿海地區的安寧
3.()元朝時,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建立了行政機構,該機構是(  )
A.澎湖巡檢司 B.軍機處 C.伊犁將軍 D.駐藏大臣
4.()由于政令統一、交通便利,遍及全國的驛站將山水迢遞、素無往來的各民族聯系到了一起。由此可見,元朝的統一(  )
A.推動了民族融合的進程 B.推動了交通領域的發展
C.便利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維持了政權并立的局面
5.()“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下列有關這一主題的史實,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唐朝時,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B.元朝時,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事務
C.明朝時,設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D.清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對新疆地區的統治
6.()始建于公元7世紀的布達拉宮矗立在拉薩紅山之巔,作為西藏的地標之一,它閱盡了千年滄桑,見證了西藏的歷史進程。下列史實中屬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的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順治帝和康熙帝冊封達賴、班禪
③設置駐藏大臣 ④設置伊犁將軍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7.()數十年來,十四世達賴一直企圖分裂中國、謀求西藏獨立。以下能駁斥達賴的反動言行,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史實是(  )
①元政府在西藏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
②康熙帝以后,歷代達賴、班禪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③清朝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百度關鍵詞“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統一王朝”“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搜索出的結果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9.()七年級李明同學在學習了明朝的歷史后說:“明朝的官員沒有隱私權,太可怕了。”他評論的是明朝哪項措施造成的后果(  )
A.1368年,定都應天府 B.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
C.廢除丞相,權分六部 D.實行八股取士
10.()開疆拓土、并加強邊境管理是我國古代不斷走向強盛的重要舉措。下表所涉及的相關史實應該是哪一歷史時期的(  )
方位 邊疆管理措施
東南 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
西北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軍政事務
西南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學者鄭石橋指出:“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自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此觀點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  )
A.皇權掌管中央機構,相權主管地方行政,兩者互相監督
B.承相為百官之首,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
D.宰相由充當皇帝顧問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
12.()《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與此材料相關的舉措是(  )
A.取消行中書省 B.設立錦衣衛
C.廢除丞相制度 D.實行八股取士
13.()朱元璋主編的《皇明祖訓》記載:“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互相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選官制度 B.防止武將跋扈
C.強化君主專制 D.加強丞相權力
14.()明初,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上朝,朱元璋問他昨晚為何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
A.君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
C.君臣關系緊張 D.大臣晝夜忙于政務
15.()元朝在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急遞鋪”。鋪卒在接到緊急公文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這反映了元朝(  )
A.疆域遼闊統一 B.中央集權衰落
C.民族交融頻繁 D.對外交往活躍
16.()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共同作用是(  )
A.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驅逐了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
C.增強了清政府對蒙古地區的統治
D.加強了邊防與海防統治,保障了邊疆與沿海地區安寧
17.()元朝設總制院作為全國佛教最高領導機構,同時監管某一地區的軍政。因唐代皇帝曾在宣政殿接見該地使者,故總制院后來更名為宣政院。該地區是(  )
A.西藏 B.澎湖 C.琉球 D.西域
18.()1206年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政權的是(  )
A.阿骨打 B.元昊 C.鐵木真 D.忽必烈
19.()元朝設置宣政院,“掌釋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據此判斷當時佛教影響的主要地區在(  )
A.中書省 B.西域 C.西藏 D.澎湖島
20.()當代學者劉建軍在《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中稱:中國古代天子傳子,宰相傳賢,權在宮中,能在府中。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其實并不失完美,但“宮府分離制”最終被“宮府合一制”替代。這一變化反映出(  )
A.對皇權的監督限制趨向制度化 B.政治的開明程度大大降低
C.中樞機構的行政效率相對下降 D.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劇了
21.()如表是一位同學整理的關于明朝加強專制統治措施的學習筆記。請你從下列選項中再幫他補充第一項(  )
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
1  
2 設內閣大學士
3 設廠衛特務機構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設立軍機處 D.廢丞相,權分六部
22.()元朝的建立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的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武則天 C.忽必烈 D.松贊干布
23.()吐蕃作為元代一個單獨的大行政區,未設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宣政院下屬的低級地方官員可由當地僧侶首領按本地習慣自相傳襲。這體現了古代邊疆治理的智慧為(  )
A.訂立盟約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親聯姻
24.()元朝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是(  )
A.設置宣政院 B.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C.設置西域都護府 D.冊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
25.()建立年號是中原正統王朝的重要標志之一。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到元憲宗蒙哥,一直沒有建立年號。1260年,忽必烈建立年號“中統”,這反映了忽必烈(  )
A.延續草原的傳統 B.建立元朝的壯舉
C.統一中國的決心 D.征服世界的野心
26.()據《太祖實錄》記載,明朝丞相胡惟庸常“不奏而行”“先取奏章視之”。這些行為在洪武十年以前都屬于丞相分內職權,但之后卻被定為越權。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加強輿論控制 B.加強中央集權
C.強化專制皇權 D.緩解丞相壓力
27.()學者鄭石橋指出:“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此觀點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  )
A.皇權掌管中央機構,相權主管地方行政,兩者互相監督
B.丞相為百官之首,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
D.宰相由充當皇帝顧問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
28.()清朝的統治者根據邊疆地區的情況,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來處理民族關系。以下最能體現這種理念的是(  )
A.簽訂《尼布楚條約》 B.設立北庭都元帥府
C.平定噶爾丹叛亂 D.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9.()中國邊疆最早確立于秦漢之際……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下列屬于元朝對西藏“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的是(  )
A.設立駐藏大臣 B.設立宣政院
C.設西域都護 D.伊犁將軍
30.()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這反映了元朝的統一(  )
A.促進了民族交融 B.形成了國家認同
C.推動了經濟發展 D.維護了國家統一
二、材料分析題
31.()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很多旅游景點是歷史的再現和紀念。識讀下面三幅圖片,回答問題。
(1)下圖是在平定哪一叛亂之后設置的機構?這一機構的設置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下圖西黃寺是清王朝為達賴五世修建的,它見證了清政府對哪一地區的管轄?
(3)下圖須彌福壽廟位于哪里?它是清朝哪位皇帝為誰修建的?
32.()閱讀以下材料后判斷:
清朝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在康雍乾時期(1662年-1795年)至于憲備,這一時期清廷把較多的精力用于鞏固和經營邊疆地區,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清朝在西北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并統一天山北路和南疆;在東北地區清朝加強對俄國蠶食行為的抵抗,通過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中俄的東段邊界。雍正帝在西藏始設駐藏大臣。這些做法主要是為鞏固邊疆地區并加強管理,注意防范來自北部的侵略和威脅……自鴉片戰爭以后,清朝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及治策均有重大改變,即在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下妥協退讓,導致邊疆地區不斷喪權失地……
——摘編自方鐵《邊疆民族史探究》
以下表述是從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正確”;違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錯誤”;是以上材料沒有涉及的,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涂“未涉及”。
(1)清朝前期較為積極的治邊思想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后日益完備。
(2)康雍乾時期,清朝在安定邊疆和抵抗外來侵略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
(3)17世紀八十年代,清政府統一臺灣,設置臺灣府,鞏固了中國的東南海防.
(4)17、18世紀,清朝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5)清朝統治者在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上,始終保持了一致性。
3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乾隆帝70壽辰時,班禪六世不遠萬里來京參加祝壽慶典,乾隆帝特建須彌福壽之廟,供他居住。乾隆帝并親撰《須彌福壽之廟碑記》,在碑記中,乾隆帝記述了從順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并突出強調班禪六世前來朝覲,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表明清政府與西藏關系之密切。
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誘殺清朝將領,小和卓自立為巴圖爾汗,發動了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亂。他們號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時協從的有幾十萬人,叛軍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
(1)順治帝以后,清政府是怎樣密切與西藏關系的?這些措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2)乾隆帝所建的須彌福壽之廟由兩部分組成:廟的前部為漢式寺院的傳統布局,后部為藏式的平頂大紅臺。想一想,這種漢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現說明了什么?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該事件發生在今天的哪一地區?請列舉西漢時期的一例史實,說明該地區早已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清政府是怎樣處理材料二所示事件的?清政府能夠解決這一事件的原因有哪些?
(5)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一下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
34.()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邊疆的安定對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有著重要意義,我國歷代政府均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在統治多民族大一統國家方面,清朝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清朝在中央設有專門負責邊疆民族事務管理的機構理藩院。前代的類似機構通常為禮部下屬,而清朝的理藩院直接受皇帝領導。出于統治邊疆民族地區的需要,清廷大力推行民族立法工作。嘉慶年間,修成《理藩院則例》,這是一部適用于各個邊疆民族地區、具有普遍意義的民族法規。此外,清廷也針對不同邊疆地區頒布了一些區域性立法,例如《回疆則例》、《西藏善后章程》等多部法規。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總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廣闊性,決定清代邊疆政策內涵的多樣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區,又根據當地政治、歷史、民族特點實行不同的措施。
——摘編自馬大正《略論清代邊疆政策研究》
材料四:1761年,居住在伏爾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舉行反抗沙俄的起義,遭到沙皇軍隊的殘酷鎮壓。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領渥巴錫等率部眾于1770年10月再次發動了反抗沙俄的武裝起義,他們高呼:“我們的子孫永不當奴隸,讓我們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經長途跋涉,東歸祖國。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岳麓版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學參考書》
請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疆域是哪個朝代的?為了加強對A、B兩地的管理,這個朝代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
(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朝統治多民族大一統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據材料二,概括清代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反映了清朝皇帝對于少數民族的愛國義舉一種怎樣的態度?綜合上述材料,面對分裂勢力,我們作為青少年應該怎么做?
35.()材料解析題
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其主題是“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發展,同時與世界文明互通有無、攜手前行。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對后世行政區劃影響很大,并對不同地區實施有針對性的管理。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當時在西藏地區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 結合課本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一全國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南海島礁),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等18世紀的清朝以及部分朝貢國緬甸北部,西盡咸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臺灣、澎湖群島。極盛時總面積達1300萬平方千米。由此可見, D 的圖片是清朝時期的南海諸島,排除ABC,選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以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依托,考查清朝前期疆域,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2.【答案】A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他們殘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為無罪之人,不會株連。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了這場分裂祖國的叛亂。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因此,A選項正確;
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屬于民族內部問題,與侵略者無關,B選項錯誤;
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的是西北邊疆,C選項錯誤;
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均不屬于沿海作戰,D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相關史實。需要識記并掌握清朝時期為鞏固西北邊疆采取的措施。
3.【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元朝時期設置澎湖巡檢司對臺灣地區進行了管轄,A符合題意;
軍機處設立于清朝時期,排除B;
伊犁將軍是清朝設立的管理新疆地區的機構,排除C;
駐藏大臣是清朝設立的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對臺灣地區的管轄。難度較低,掌握元朝對臺灣地區的管轄即可作答。
4.【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疆域遼闊,國家統一。元朝境內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民族交融。題干“遍及全國的驛站將山水迢遞、素無往來的各民族聯系到了一起”表明元朝的統一推動了民族交融的進程,故 A 符合題意;
“推動了交通領域的發展”和“便利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 B 、 C ;
元朝是統一的國家,不存在政權并立,排除 D 。
故答案為 A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統一的意義的相關史實。
5.【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清朝時設置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故C表述不正確,故C符合題意;
唐朝時,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 元朝時,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事務; 清朝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對新疆地區的統治 。ABD表述正確,故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1727年清政府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駐藏大臣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6.【答案】A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人關后,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親自入京朝賀。順治皇帝隆重接見,1653 年正式賜予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康熙時,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祥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51年, 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授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1793年, 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因此,屬于清朝對西藏的管轄措施有②③,A選項正確;
文成公主入藏發生于唐朝時期,BD選項錯誤;
伊犁將軍管轄的是新疆地區,C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西藏的管轄措施。需要識記并掌握清朝時期管理西藏的措施。
7.【答案】D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能駁斥達賴的反動言行,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①元朝政府設宣政院,使西藏正式歸屬中央管轄、②順治帝冊封達賴、康熙帝冊封班禪,此后達賴、班禪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③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協同達賴、班禪管理西藏,選項D正確;
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后,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措施。
8.【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C項正確;
唐朝、宋朝是由漢族建立,排除AB項;
清朝由少數民族建立,但疆域不及元朝,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元朝的建立以及元朝的疆域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9.【答案】B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明朝的官員沒有隱私權,太可怕了。”可知,為了加強對百官的監督,明朝設立了“廠衛”等特務機構,B符合題意;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這一措施與題目無關,排除A;
廢丞相、權分六部,加強了君主權力,排除C;
八股取士培養了忠實皇帝的奴仆,加強了思想控制,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臺灣。這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實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標志。元朝建立后,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依據表格中管理邊疆措施可知是元朝時期,C項正確;
唐朝是和吐蕃地區,采取和親措施,排除A項;
宋代沒有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排除B項;
明朝時期,臺灣被荷蘭人占領,后來到清朝時期北鄭成功收回,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對臺灣地區管轄的相關史實。
11.【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自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選項C正確;
ABD與材料不符,也不符合史實,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古代君權的加強。隨著君權的加強,相權不斷衰落。
12.【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明太祖實錄》”“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廢除丞相制度的措施,C選項錯誤;
材料與“取消行中書省”無關,A選項錯誤;
材料與“設立錦衣衛”無關,B選項錯誤;
材料與“實行八股取士”無關,D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明朝時期廢除丞相制度。
13.【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皇明祖訓》記載:“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互相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這一做法的實質是加強君主專制,強化皇權。為了鞏固統治,明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加強君主專制,強化皇權。在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為分散兵權,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排除ABD,選項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答案】A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材料“朱元璋問他為何昨晚不悅,宋訥大驚。朱元璋拿出一幅畫,正是宋訥昨晚生氣表情的畫像”體現了君主對臣子的監查力度是非常強的。明朝時期,為加強君權,鞏固統治,設立了廠衛特務機構,他們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的約束,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集權搞得強化的標志。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明太祖設立“錦衣衛”,監視、偵查官名的不法行為。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司法部門的管轄。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時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理下了危機。
15.【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元朝統一后,疆域空前廣闊,超越漢朝和唐朝。材料“元朝在驛道上隔一段距離就設有“急遞鋪”。鋪卒在接到緊急公文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反映了元朝疆域遼闊統一。故A符合題意;
題干未體現中央集權衰落、民族交融頻繁、對外交往活躍,故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元朝的疆域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16.【答案】A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康熙帝擊潰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叛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清朝乾隆帝時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設置哨所,駐扎軍隊,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等。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與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共同作用是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鞏固西北邊疆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17.【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故選項A符合題意;
B.澎湖,不符合題意;
C.琉球,不符合題意;
D.西域,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宣政院”,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
18.【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大業,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故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政權的是鐵木真。C符合題意;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排除A;
元昊建立西夏,排除B;
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19.【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元朝設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的事務和吐蕃地區的軍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設置的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機構,排除ABD,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朝管理西藏的相關史實。
20.【答案】B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宮府合一制”,結合所學可知,皇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削弱相權,直至明初廢除丞相制度,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專制制度空前強化,政治開明程度日益降低,故B符合題意。
宮府合一制加強了君主專制,故A不符合題意;
府合一制有利于提高中樞機構行政效率,故C不符合題意;
材料沒有反應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加劇,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強化中央集權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中國古代皇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削弱相權。
21.【答案】D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A.完善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題意;
B.建立行省制度,不符合題意;
C.設立軍機處,不符合題意;
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皇權,地方上,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職權,即權分六部;設內閣大學士輔助皇帝,又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監視官民,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看出這是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再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來分析備選項回答。
22.【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故選項C符合題意;
A.成吉思汗,不符合題意;
B.武則天,不符合題意;
D.松贊干布,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明顯的知識點,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3.【答案】B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對于吐蕃這樣的大行政區,元朝特意設立宣政院進行管轄,而且采取了特殊的管理制度,這體現了古代對邊疆因地制宜的治理,故選項B符合題意;
A.訂立盟約,不符合題意;
C.武力征服,不符合題意;
D.和親聯姻,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 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故元朝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是設置宣政院,選項A正確;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排除B;
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排除C;
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排除D。
故答案為A 。
【點評】 本題考查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5.【答案】C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建立年號是中原正統王朝的重要標志之一。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到元憲宗蒙哥,一直沒有建立年號。1260年,忽必烈建立年號‘中統’”可知,這反映了忽必烈統一中國的決心。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C項正確;
延續草原的傳統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建立元朝的壯舉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征服世界的野心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 本題考查忽必烈的相關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漢化政策的相關史實。
26.【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進一步強化了皇權,削弱了宰相的權力。因此,在洪武十年以后,“不奏而行”“先取奏章視之”被定為越權。C符合題意;
加強輿論控制,與題干無關,排除A;
加強中央集權,與題干無關,排除B;
緩解丞相壓力,表述錯誤,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君主專制的強化。難度適中,掌握明太祖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答案】C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宰相輔政制度的沿革趨勢體現了皇帝專制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和駕馭百官能力的不斷提升。”表明中國古代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結合所學知識,秦始皇在中央設立宰相,到宰相的權利被分割,再到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說明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廢除。故C正確,AB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在中央,明太祖廢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權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設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皇帝的權利空前提高,秦漢以來丞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最終以皇權的勝利而告終。
28.【答案】D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重視邊疆問題,能夠較好地處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清朝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最能體現這種理念的是冊封班禪額爾德尼,D項正確;
簽訂《尼布楚條約》是中俄之間的條約,排除A項;
元朝時為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而設置了北庭都元帥府,排除B項;
平定噶爾丹叛亂與“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內容無關,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9.【答案】B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對西藏加強管轄,使之成為正式行政區而設置的中央機構是宣政院。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將這一地區劃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B項正確;
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西漢在西域設西域都護,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蒙古統一、元朝的建立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
30.【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這反映了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A符合題意;
形成了國家認同,題干未體現,排除B;
推動了經濟發展,題干未體現;排除C;
維護了國家統一,題干未體現,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的民族融合。難度適中,理解題意,明確元朝統一的疆域內,各民族的來往促進了民族融合即可作答。
31.【答案】(1)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置的。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2)西藏。
(3)承德避暑山莊。乾隆帝為班禪六世修建的。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1)圖1是伊犁將軍府.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西北地區的管轄.
(2)根據“清王朝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可知反映的是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清朝在管轄西藏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冊封達賴、班禪,設立駐藏大臣等。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禪為慶賀乾隆帝70大壽,從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啟程,長途跋涉2萬余里歷經13個月來到承德。乾隆帝為隆重迎接六世班禪的到來,仿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特建須彌福壽之廟供六世班禪講經和居住,所以,此廟又稱“班禪行宮”。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相關知識。
32.【答案】(1)正確
(2)正確
(3)未涉及
(4)正確
(5)錯誤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清朝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在康雍乾時期(1662年-1795年)至于完備”可知清朝前期較為積極的治邊思想主要形成于康熙初年,后日益完備,故正確。
(2)根據材料“如清朝在西北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并統一天山北路和南疆;在東北地區清朝加強對俄國蠶食行為的抵抗,通過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中俄的東段邊界,雍正帝在西藏始設駐藏大臣”可知,康雍乾時期,清朝在安定邊疆和抵抗外來侵略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故正確。
(3)17世紀八十年代,清政府統一臺灣,設置臺灣府,鞏固了中國的東南海防的說法材料中沒有涉及,故未涉及。
(4)根據材料“在康雍乾時期(1662年-1795年)至于完備,這一時期清廷把較多的精力用于鞏固和經營邊疆地區,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知,17、18世紀,清朝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故正確。
(5)根據材料“自鴉片戰爭以后,清朝統治者的治邊思想及治策均有重大改變”可知清朝統治者在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上有了改變,故“清朝統治者在治邊思想及其治策上,始終保持了一致性”違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故錯誤。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對全國的統治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康雍乾時期,清朝在安定邊疆和抵抗外來侵略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清朝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3.【答案】(1)冊封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2)說明了漢藏文化的融合,體現了民族團結。
(3)回部貴族大、小和卓叛亂。新疆。西漢政府在今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
(4)派兵平叛。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違背民心,破壞統一;清政府采取正確的平叛政策,順應民心。
(5)平定叛亂;反抗外來侵略;設置機構,加強管轄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1)順治帝以后,清政府冊封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順治帝以后,康熙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并規定以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規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2)這種漢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現,說明了漢藏文化的融合,體現了民族團結。
(3)據材料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小和卓誘殺清朝將領,小和卓自立為巴圖爾汗,發動了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叛亂。他們號召各城起兵反清,一時協從的有幾十萬人,叛軍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方。”可知,這是位于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亂。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今新疆地區設置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4)清政府派兵平叛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清政府能夠解決這一事件的原因是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違背民心,破壞統一;清政府采取正確的平叛政策,順應民心。
(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有:平定叛亂,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反抗侵略,如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的侵略;設置機構,如對西藏的管轄,通過加強管轄,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
34.【答案】(1)元朝;A:宣政院;B:澎湖巡檢司
(2)設立中央機構理藩院,直接歸皇帝領導;強調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協調民族關系,處理民族事務;民族立法兼顧了普遍性和區域性
(3)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
(4)鼓勵,歡迎;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材料一所示的疆域是元朝時期的;依據材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處是西藏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轄,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B處是臺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2)依據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清朝統治多民族大一統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設立中央機構理藩院,直接歸皇帝領導;強調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協調民族關系,處理民族事務;民族立法兼顧了普遍性和區域性;
(3)依據材料三信息“ 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總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意思是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對西藏的管理措施有: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
(4)依據材料四信息“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可以看出, 清朝皇帝對于少數民族的愛國義舉是鼓勵、歡迎等;青少年要怎樣做,屬于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等;
故答案為:(1)元朝;A:宣政院;B:澎湖巡檢司;
(2)設立中央機構理藩院,直接歸皇帝領導;強調民族立法,利用法律協調民族關系,處理民族事務;民族立法兼顧了普遍性和區域性;
(3)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
(4)鼓勵,歡迎;隆重接待;妥善安置等;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等(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即地圖,找出關鍵地名,把它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第二問是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依據材料即地圖,結合所學知識看懂兩處的地區,再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
(2)本題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時,緊貼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對這些語句進行概括回答;
(3)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讀懂其含義再進行概括回答;第二問是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
(4)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緊貼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進行理解回答;第二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35.【答案】宣慰使司。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轄,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
故答案為:宣慰使司。
【點評】本題考查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課本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漯河市| 宜兰县| 辽阳县| 安顺市| 蒙自县| 长武县| 清河县| 长白| 潜山县| 大化| 远安县| 常熟市| 灵台县| 岳西县| 普安县| 务川| 大宁县| 中山市| 志丹县| 娄烦县| 仪征市| 宝山区| 惠安县| 巢湖市| 龙岩市| 霸州市| 乌拉特前旗| 合作市| 红原县| 柳州市| 巴彦淖尔市| 河津市| 新河县| 凤翔县| 南乐县| 宜君县| 手游| 朔州市| 清苑县| 馆陶县| 汉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