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新課標:通過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二、核心素養1.了解淝水之戰有關史實。了解東晉取勝的原因。(時空觀念,唯物史觀)2.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3.通過分析圖片,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三、學情分析學情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非常感興趣,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但是大部分學生對一些復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分析問題只是浮于表面,認識深度不夠。針對以上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基礎知識.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四、教學重難點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難點: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五、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以視頻《敕勒歌》導入。【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視頻,感受游牧民族的生活環境,回憶起小學時背過的詩歌《敕勒歌》,能更好的融入今天的學習情境。(設計意圖:通過短視頻,激發學生探究北方游牧民族生產生活風俗人情的興趣)(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淝水之戰【教師過渡】西晉滅亡后,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其中由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與漢族建立的東晉形成對峙。為了滅亡東晉,統一全國,前秦皇帝苻堅率領大軍南下,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下面由同桌兩人輪流說一說淝水之戰的概況。【學生活動】同桌兩人輪流說一說淝水之戰的概況(從背景、時間、雙方、結果、特點、影響等方面),涉及哪些成語典故?1、背景:4世紀后期,苻堅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局面。前期的疆域:東瀕大海,南抵漢水,西至龜茲,北大沙漠,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局面。2、淝水之戰:時間: 公元383年雙方: 東晉(8萬)VS前秦(80萬)經過:苻堅不顧一致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拼湊了步兵60萬、騎兵27萬、從長安南下,企圖一舉滅亡東晉,統一中國。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東晉團結一致,從容應對,以8萬精兵應戰,在淝水與前秦隔岸對峙。在決戰即將爆發時,東晉將領提出要前秦軍隊稍稍后撤,以便晉軍過河交戰。苻堅認為在晉軍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定能一舉獲勝,隨即命令軍隊后撤。不料,當前秦軍隊后撤時,有人在陣后大喊“秦軍被打敗了!”前秦頓時大亂,自相踐踏,一潰而不可收拾。晉軍乘機發動猛烈進攻,打敗前秦軍隊。苻堅中箭負傷,帶領殘兵敗將討回北方。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影響: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教師引導】出示三則關于成語典故: 投鞭斷流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 東山再起的材料,引導學生從指揮者心態的變化來分析前秦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指揮者的驕傲輕敵。【學生活動】學生看材料說出三個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再由三個成語分析前秦指揮者心態的變化。(同位交流討論,各抒己見。然后與同學們分享交流的成果:如:前秦苻堅驕傲自大(投鞭斷流)、軍心不齊(強征、風聲鶴唳)、指揮不當(后退)。由驕傲自大到害怕恐懼。驕傲輕敵是失敗的一個原因。)【學生活動】學生分析課文中關于戰爭的三個細節描述,逐步意識到前秦軍隊是無意愿、無斗志、無民族認同感的一支軍隊,進而認識到民族交融不充分,沒有獲得各族人民的支持是前秦失敗的最重要原因。(設計意圖:通過歷史故事,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本目主要闡述淝水之戰。通過圖片和史料,使學生明白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的原因,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教學過渡】前秦的失敗,讓我們認識到民族不團結,不消除隔閡只靠政治和軍事強力維持的北方統一是不穩固的,北方重新陷入割據混戰,各民族雜居相處,民族交融的步伐在前進,這時候我們學習的第二位主人公登場了,他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向著統一邁進。他就是----北魏孝文帝。目標導學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政權的建立材料: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于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游牧生活。拓拔氏對西晉王朝來說,可謂大大地忠臣,在匈奴人、羯人挑起反旗,威脅西晉的時候,鮮卑拓跋堅定地站在漢族皇室一邊,幫助西晉抵抗兇殘的游牧民族,因此,拓拔家族的首領被西晉封為代王。從誕生之日,代國周圍強敵環伺,終究沒有逃過被滅國的命運。公元376年,前秦大軍兵臨城下,代國滅亡。淝水之戰后,前秦土崩瓦解,以前被苻堅征服的各族紛紛獨立,建立自己的王國。386年,拓跋珪也趁機恢復了代國。改國號為魏。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的分裂局面。2、改革背景:材料:文獻記載:“拓跋貴族每有騎戰,驅夏人(漢人)為肉籬”。意思是每當北魏軍隊作戰時,都先將漢人驅逐在前,讓漢人充當肉盾,消耗敵軍,而騎兵則在后面不斷督促驅趕步兵,很多漢人都被鮮卑騎兵活活踩死,足以看出北魏視漢人如草芥,是隨時可以犧牲凌虐的對象。北魏初期對于漢人的歧視,也體現在文化上,鮮卑貴族嚴禁族人學習漢人文化,比如鮮卑貴族賀狄卡,就因為著裝頗似漢服而被北魏皇帝懷疑學習漢文化,下令將其斬首。北魏的殘暴統治激起了漢人的強烈反抗,起義像星星之火一樣無法撲滅。北魏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當時,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見。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經沒有明顯的區別。但是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不免困難重重。材料:北魏前期,吏治混亂,各級官吏貪污現象相當嚴重,北魏統治者和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北魏的統治舉步維艱。假如你是北魏統治者,面對這些困難,你會怎樣解決?3、北魏孝文帝改革:【問題】教師出示兩則材料,提問:1、通過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認為北魏改革的首要措施是什么?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分析為什么要這么做?【學生活動】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兩則材料,回答問題:1).孝文帝改革的首要措施:遷都洛陽2).根據材料一從自然環境分析遷都的原因:遷都洛陽,原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北,缺乏資源,不利于對中原的統治。3).根據材料二從社會環境分析遷都的原因:洛陽是中原統治中心,繁華,利于統治。目的是鞏固對中原的統治。【合作探究】同桌兩人合作探究: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材料:1: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詔書(選自《魏書》)材料2:材料3:原姓 現姓拓跋 元丘穆陵 穆賀蘭 賀賀樓 樓尉遲 尉材料4:孝文帝擇中原大姓(漢族貴族)女子作后宮,并分別為五個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摘編自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材料5:北魏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及諸卿設置齊備,設官一準南朝,以為永制。——選自張金龍:《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分析材料一至五,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則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材料1: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材料2: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材料3:改鮮卑姓為漢姓材料4:鼓勵鮮卑貴族和漢族貴族聯姻材料5:學習漢人的政治制度。【難點突破】想一想:聯姻對北魏的統治有什么好處呢?好處:(1)、把漢族地主和鮮卑貴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壯大了北魏的統治力量。(2)、血緣的交融,胡漢通婚,可以贏得漢人的信任愛戴,兩族在不斷的通婚之中逐漸融為一體,親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堅如磐石(通過“目標導學”的引領和“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明確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的學習目標與任務,激發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參與性,培養自學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地圍繞目標追求、探索新知。)3、閱讀材料一和二,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材料一:南朝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材料二:北魏遷都以后,洛陽再度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四面來的商人匯集在這里,交流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們中很多人說著夾雜鮮卑語的漢語,穿著和漢族一樣的服飾,他們一改往日不尊老,不養老的陋習,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顧。從他們身上,已經看不出鮮卑族和漢族的區別了。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鞏固其統治。目標導學三:北方民族大交融。1、民族交融的趨勢:1)生產、生活方面(經濟):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PPT出示材料:隋唐兩朝皇室均屬于漢胡混血統。隋唐建國者楊(堅)、李淵二氏是鮮卑化漢人,其母妻為漢化屠各人或鮮卑人……唐開國之君高祖及貞觀、開元盛世之主太宗、玄宗三人,皆為漢族與屠各、鮮卑族婚配的混血兒。——朱大渭《中古空前絕后的民族大融政治制度: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民族關系: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國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文化方面: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民族心理: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2、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歷史作用:材料:他們帶來的有戰亂,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極富生氣和極其活躍的。它為中華民族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北方少數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教師歸納】北方各民族在生活、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了大交融的高潮。(設計意圖:教師在“精講精導”時,借助課件,創設歷史情境、提出探究問題、開展史料研習、兼顧跨學科學習(地理、政治)。整個環節只講學生易錯、易混、易漏的知識點,以及講重點、講難點;不講學生已經懂的、能學懂的知識點。)3、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歷史意義:【學生活動】學生分析材料一和二,歸納總結出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意義。材料一:就保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角度看,鮮卑族消亡了,但他們像落葉一樣分解了自己,歸為泥土,化為養分,溶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中國民族報》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著名史學家陳寅恪(預設答案: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設計意圖:通過觀圖明史,引導學生了解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表現,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合作探究】魏晉南北朝為什么會出現民族交融的高潮?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內,民族之間密切交往,互相影響。具體原因:先進文化的吸引力,戰爭因素的影響,統治政策的強力推進。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內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民南遷開發江南:西晉末年至南朝,由于北方戰亂,大批農民南遷南方,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量的耕地,牛耕普及,促進了南方的開發。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學習:北方各族人民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漢族人民也學會了畜牧業生產技術,為民族融合奠定了社會基礎。少數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使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趨于安定,北方的經濟恢復和發展起來,江南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和恢復,又為結束分裂、重新統一提供了條件。六、課堂總結本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分裂、政權分立、民族大交融的具體史實。在長期的社會動亂中,各族人民雜居相處,相互影響,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斷融合在先進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通過學習,我們明白: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互不斷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華民族實際上是歷史上許多民族的融合體。七、課堂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