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設計一、課程標準新課標: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二、核心素養1、立足史料實證與家國情懷,識記造紙術的發明及其偉大意義,知道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料實證、家國情懷)2、立足史料實證,知道司馬遷和《史記》,了解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史料實證)三、教學重難點重點: 蔡倫與造紙術;司馬遷與《史記》;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難點: 蔡倫與造紙術。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賀辭中稱,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同學們想知道東漢時期中醫的領軍人物,及他們有哪些貢獻嗎,一起來學習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造紙術的發明1、古代書寫材料的變化:原始社會 商周時代: 甲骨文 金文。 戰國時代:竹簡、帛以上書寫材料有哪些缺點?竹木簡太笨重,攜帶不方便;帛的價錢昂貴,不能大量使用.在紙問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畫在、書寫在甲骨和簡帛上面,或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據史書記載:一次,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向漢武帝上了一個奏本,竟然用了三千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動。秦漢時期的公文往來、私人書信以及典籍等都是用簡帛寫成的。后人用“冊”、“編”、“卷”來稱書籍的篇幅,就是從簡的變連方式和保存特點得來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帛雖然輕,但是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2、紙的發明: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術的基本方法。紙本地圖西漢早期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出土。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繪有地圖的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紙。3、蔡倫改進造紙術:東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的經驗,改進造紙術工藝。“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范曄的《后漢書》從記載中,蔡倫用什么原料造紙? 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這種紙有什么優點?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相關史事:考古學家在陜西西安、甘肅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麻紙,有的紙上面還有文字和地圖。這證明西漢時期已生產紙,但是這種紙質地粗糙,使用不便。蔡倫在此基礎上改進工藝,擴大造紙原料,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材料研讀:《后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焉,故天下咸稱‘蔡候紙’。”查查看:元興元年是公元前多少年?4、造紙術的傳播與影響材料一:“紙對后來西方文明整個進程的影響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分”。──(美國)德克·卜德材料二: “沒有紙的發明,就不可能有現代文明。……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么樣。造紙術改變世界面貌。──(美國)M.H.哈特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目標導學二、張仲景和華佗1、背景:中國的傳統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兩漢時期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診斷和治療的手段更加先進,并建立起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相關史事:春秋之際的名醫扁鵲,已經懂得針刺、按摩、湯藥等多種方法治療疾病。他總結出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一直被中醫沿用。戰國問世、西漢編訂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2、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張仲景 (150--219年)東漢南陽人,著名醫學家。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于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后,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也為他后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虛心向名醫求教,四處奔走,廣泛搜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理論和治療方法,提出辯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提出“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評價: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3、華佗:華佗(145--208年)東漢末年安徽人。著名醫學家。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東漢末年的另一位名醫華佗,不僅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而且能實施外科手術。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制的用于外科手術的麻醉藥。《后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后來失傳。華佗模仿猿、鹿、熊、虎、鳥等五種禽獸姿態的健身操——“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相關史事:《后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對他的學生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俗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戶樞不朽也”。他還傳授吳普“五禽戲之戲”, 吳普常練五禽之戲,長期堅持,年高九十多仍耳聰目明,牙齒完堅。目標導學三、歷史巨著《史記》《史記》的作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漢朝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少年受業——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壯年游歷——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50歲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觸怒漢武帝、受了“腐刑”的司馬遷做了中書令,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問題思考:司馬遷曾經遭到關押,又受到腐刑,而在命運的災難面前卻堅韌不拔地寫出史記巨著。他的這種精神對我們有什么教育意義?材料研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想一想,司馬遷的這句名言的含義是什么?2、內容:《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紀傳體:以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皇帝的傳記稱為“紀” ,一般人的稱為“傳”。記述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史記》被稱為“實錄、信史”。司馬遷在《史記》中揭露夏桀、商紂、秦始皇的殘暴行徑;頌揚了陳勝、吳廣起義的作用;還大膽抨擊當代最高統治者的丑惡行為,“不虛美,不隱惡”,如揭露了漢武帝晚年搜刮人民的情況,抨擊他迷信、夢想會仙人的荒唐事。《漢書》“司馬遷傳”評論《史記》的文筆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即秉筆直書,實事求是。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柳宗元:樸素凝煉、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司馬遷在《史記》中,還為許多下層人物寫了傳紀。他公正記事,愛憎分明,秉書直筆,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文筆優美、所記載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目標導學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的產生:背景:東漢末年,極度苦難的人民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寄托,為道教的興起提供了土壤。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會上的一些神仙方術,以治病來傳道。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主要在漢中、巴蜀地區;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教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別,在教義和傳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青城山 白馬寺2、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城釋迦族的王子。佛教的教義: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滅各種欲望和煩惱,才能得到解脫。宣揚“眾生平等”,“忍耐順從”; “因果報應”,因此得到傳播。3、佛教的傳播: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洛陽龍門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云岡石窟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知識鏈接:佛教經書中的一些用語,逐漸融匯到漢語中。如“五體投地”“現身說法”“皆大歡喜”“大千世界”、“在劫難逃”“因果”“懺悔”等,都源自佛經。五、課堂總結兩漢時期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給中國人留下了強烈的心理和文化印記,由此可見,一個真正強大的民族一個能長久發展的民族,一定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民族,所以,今天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時候,要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批判吸收外來文化,增強我們民族自信,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國文化的實力。六、課堂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