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牧 歌大漠之夜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教學目標1、通過演唱、欣賞不同民族的歌曲、樂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2、由聽唱法引人視唱法學唱歌曲,引導學生積累對音樂的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3、引導學生用悠長的氣息演唱歌曲《牧歌》,提升學生的演唱技巧。了解少數民族音樂的不同種類,感知其主要的表現手段和形式特征。新知導入說一說圖片上是哪個少數民族?十四世紀發源于意大利,是一種聲樂體裁,我國民歌中的“牧歌”屬于山歌性質,是牧民放牧時唱的歌,內容多為贊美勞動,歌頌家鄉和抒發情感。牧 歌新知講解《牧歌》的原型,是呼倫貝爾盟的長調民歌。是蒙古族經典的民歌之一,也是蒙古族長調代表曲目,它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新知講解蒙古族民歌蒙古民歌大體可以分為“長調”和“短調”兩種旋律形態。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主要流傳于牧區。與長調民歌相對而言“短調”則流行于半農半牧區。短調在蒙古語中稱之為“寶古尼道”,曲調短小、具有明確節奏節拍。旋律簡潔,裝飾音較少,旋律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新知講解1954年,翟希賢以蒙古民歌《牧歌》為主旋律運用和聲變奏手法將其改變為一首無伴奏合唱曲,著意于木,牧民對故鄉的眷戀,對幸福生活的贊頌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創作背景新知講解瞿希賢(1919~2008)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國音協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電影音樂學會顧問、 中國音協兒童音樂學會名譽會長。代表作有大合唱《紅軍根據地大合唱》電影音樂《青春之歌》,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飛來的花瓣》、無伴奏合唱《牧歌》等新知講解歌曲描寫了什么場景?描繪了游牧人民在草原茫茫無際放牧的場景。新知講解這首歌曲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速度緩慢、節奏自由 、旋律舒展、曲調悠揚新知講解換氣符號“V”呼吸: 緩呼緩吸新知講解歌曲的曲式是幾段體?一段體新知講解歌詞里描繪了哪些景色?藍藍的天、潔白的云、碧綠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們帶進了一幅很有詩意的畫里 。新知講解跟著伴奏音頻完整演唱歌曲。新知講解聽歌曲,說一說他們的音樂特點,并完成以下表格。特 點 長調民歌 短調民歌節 奏旋 律速 度自由而悠長明 快起伏較大起伏較小稍 慢稍 快新知講解想一想 :無伴奏合唱和獨唱的《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相 同 不 同1、主旋律基本相同2、表達的情緒、速度、節奏差不多1、演唱形式不同2、歌詞也不完全相同新知講解新知講解《大漠之夜》描繪了一幅“月色徇朧、星光閃爍”的寂靜而遼闊的西部大沙漠里,駝隊緩緩行進、駝鈴叮咚作響的畫面。借助大漠中不畏艱難,執著行進的駱駝形象,以此來激勵人們克服困難、不斷進取,對生活充滿信心。新知講解●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混聲合唱 混聲合唱混聲合唱是合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由女聲(或童聲)與男聲混合組織的合唱。具體一般說來是由女高音聲部、女低音聲部、男高音聲部和男低音聲部)四個基本聲部組成的;每個基本聲部又可分為第一、第二兩個分聲部(甚至更多)其中第一女高音為譜面上的最高聲部,第二男低音為譜面上的最低聲部。新知講解邵永強邵永強是甘肅省最高音樂獎“黃鐘獎”(音樂文學創作獎)獲得者。1956年始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寓言等作品。在他創作的作品中,歌詞數量居多,經作曲家譜曲的歌詞,40多首在全國性歌曲評選中獲得大獎。新知講解尚德義尚德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2年生于沈陽,50年代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吉林藝術學院教授,1998年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長期從事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教學工作至今,培養了為數眾多的作曲人才。除創作有部分器樂、鋼琴作品外,主要致力于藝術歌曲、花腔藝術歌曲及合唱歌曲創作等。新知講解新知講解●這首歌曲速度怎樣,表現了怎樣的音樂情緒?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它運用了“行板”的音樂速度,顯得情緒緩慢而優雅。引子模仿了什么聲音?描繪了什么畫面?新知講解由遠至近,若隱若現仿佛駝鈴的聲音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合唱部分由女聲哼鳴開始,描寫夜色、星光、沙漠,勾畫出一幅自然風光的畫面,音樂中隱藏著悲壯的情感基調。呈示部A●樂隊的伴奏織體有什么變化?●聲部的安排是怎樣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樣的?描繪了什么畫面?●旋律進行有什么特點?新知講解呈示部:可分為上下兩句,上句呈示歌曲主題,由男聲演唱,聲區處在其非常富于表現力的音域,舒展的旋律,黯淡的小調式色彩,通過擬人化的創作手法,把駱駝堅韌執著的本質引申至贊美人的內在品質。新知講解展開部B聲部的安排是怎樣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樣的?描繪了什么畫面?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新知講解展開部B:連接句琶音伴奏織體推動了音樂的進行,也讓人們感覺駱駝隊的走近,聲部交錯對駱駝發出的贊嘆加強了聲音上的藝術效果。聲部的次第加入也使力度逐漸加強,為過渡到展開部做很好的鋪墊。展開部力度加強,速度稍快,使全曲形成了第一個小高潮。新知講解隨音樂哼唱主題,感受主題所描繪的意境。新知講解再現部A′●這段音樂與陳述部A是完全重復還是變化重復?●演唱的力度是怎樣的?再現部不斷強化主題,與前面的織體相比更具有流動性,旋律在三度疊置及悠揚的起伏間,帶有大調因素,使音樂更加明朗,透明度有所增加,再現部用較長的篇幅抒情,動機音型穿呼應。而后兩小節速度則要放慢,為后面的再現做鋪墊。 新知講解《大漠之夜》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千百萬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的高貴品格,以高大的藝術形象體現出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人生哲理。該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創作的源泉來源于此。新知講解新知講解說一說這些畫面是通過什么音樂表現手段來描繪的?速度、音色、力度等課堂練習分析《牧歌》的音樂特點:節奏——( )1、自由而悠長 2、明快旋律——( )1、起伏較大 2、起伏較小速度——( )1、稍快 2、稍慢自由而悠長起伏較大稍 慢課堂總結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是歷經千年昌桑而不滅的文化,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豐厚的民間音樂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民族的,也應該是世界的。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特征把這些優秀的資源傳承發展下去。板書設計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3課時《牧歌》《大漠之夜》教學設計課題 《牧歌》《大漠之夜》 單元 4 學科 音樂 年級 八年級教材分析 《牧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歌詞兩句一段,共四句,形象淳樸且富有詩意,字里行間處處都流露出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全曲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上句悠揚飄逸的旋律仿佛是藍天中飄著朵朵白云;下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進,低回婉轉的旋律,猶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銀的羊群,展現了草原牧區美麗、壯闊的景象。許多作曲家為其動人的旋律所傾倒,痣希賢曾把它改編為無伴奏合唱曲。《大漠之夜》描繪了一幅“月色徇龐、星光閃爍”的寂靜而遼闊的西部大沙漠里,駝隊緩緩行進、駝鈴叮咚作響的畫面。學習目標 1、通過演唱、欣賞不同民族的歌曲、樂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音樂體驗,引導學生建立起對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2、由聽唱法引人視唱法學唱歌曲,引導學生積累對音樂的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聆聽具有不同地域音樂特色的樂曲、歌曲,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3、引導學生用悠長的氣息演唱歌曲《牧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演唱技巧。了解少數民族音樂的不同種類,并能感知其主要的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征。核心素養描述 審美感知:感受蒙古族長調的音樂特點——民族調式、大跳音程、悠長的旋律、自由的節奏特點。通過欣賞與學唱,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藝術表現:以歌曲為切入點,從演唱、欣賞入手,通過演唱、對比欣賞、討論、分析判斷等手段,讓學生了解中國“牧歌”的起源,感受長調民歌的音樂特點,從而進一步讓學生了解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創意實踐:引導學生開擴藝術視野,感受多種藝術形式帶來的美感。文化理解:學唱歌曲,了解蒙古族長調音樂的特點,加深對祖國音樂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意識。重點 了解中國“牧歌”和無伴奏合唱的小知識。了解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難點 感受蒙古族長調的音樂特點。開擴藝術視野,感受多種藝術形式帶來的美感。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蒙古族民族風情圖片。 說一說圖片上是哪個少數民族? 激發興趣,引出課題。講授新課 1、牧歌: 十四世紀發源于意大利,是一種聲樂體裁,我國民歌中的“牧歌”屬于山歌性質,是牧民放牧時唱的歌,內容多為贊美勞動,歌頌家鄉和抒發情感。2、《牧歌》的原型,是呼倫貝爾盟的長調民歌。是蒙古族經典的民歌之一,也是蒙古族長調代表曲目,它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3、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大體可以分為“長調”和“短調”兩種旋律形態。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主要流傳于牧區。 與長調民歌相對而言“短調”則流行于半農半牧區。短調在蒙古語中稱之為“寶古尼道”,曲調短小、具有明確節奏節拍。旋律簡潔,裝飾音較少,旋律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4、創作背景:1954年,翟希賢以蒙古民歌《牧歌》為主旋律運用和聲變奏手法將其改變為一首無伴奏合唱曲,著意于木,牧民對故鄉的眷戀,對幸福生活的贊頌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5、作者介紹:瞿希賢(1919~2008) 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國音協第四屆副主席、中國電影音樂學會顧問、 中國音協兒童音樂學會名譽會長。代表作有大合唱《紅軍根據地大合唱》電影音樂《青春之歌》,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飛來的花瓣》、無伴奏合唱《牧歌》等。6、歌曲欣賞:教師播放歌曲視頻并講解:描繪了游牧人民在草原茫茫無際放牧的場景。7、教師范唱:教師跟著伴奏音樂頻唱歌曲并講解——速度緩慢、節奏自由 、旋律舒展、曲調悠揚。8、旋律學唱:教師伴奏,指導學生視唱旋律。講解換氣符號“V”呼吸要求:緩呼緩吸9、歌詞學唱:教師伴奏,指導學生唱詞,并講解歌曲是一段體結構。 藍藍的天、潔白的云、碧綠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們帶進了一幅很有詩意的畫里 。完整演唱歌曲:教師播放伴奏音頻,指導學生完整演唱歌曲。總結長調和短調的特點。對比欣賞:教師播放兩種形式的《牧歌》并指導學生填表。 學生聽老師介紹“牧歌”這種音樂體裁。學生聽老師介紹歌曲《牧歌》了解這首歌曲的創作根基和流行地區。你知道蒙古族民歌可以分成幾種旋律形態嗎?學生聽老師介紹長調的旋律和節奏特點,內容和流傳地區。學生聽老師介紹短調的節奏和旋律特點。學生聽老師講授歌曲的創作背景,了解歌曲的表現手法和表達的情感。學生聽老師介紹作者,了解作者生平簡歷和代表作品。學生欣賞歌曲視頻并回答:歌曲描寫了什么場景?學生聽老師范唱歌曲并回答:這首歌曲給你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學生跟著老師的伴奏視唱旋律。學生跟著伴奏,自己填詞練唱并說一說歌曲的結構怎樣的?11、學生跟著伴奏音頻帶著合理的情緒完整演唱歌曲。12、試著總結長調和短調的特點,填好下面表格。13、學生對比欣賞并想一想:無伴奏合唱和獨唱的《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1、積累音樂體裁相關知識。對作品有個初步的了解。積累蒙古族民歌的兩種旋律形態“長調”和“短調”的節奏旋律特點、內容和流傳地區。進一步了解歌曲,對學唱好歌曲做好鋪墊。積累我國著名作曲家相關知識。初次欣賞,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再次欣賞,加深主題旋律印象。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11、檢驗學唱成果。12、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13、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新課講授《大漠之夜》 1、作品欣賞:教師播放歌曲視頻并講解——《大漠之夜》描繪了一幅“月色徇朧、星光閃爍”的寂靜而遼闊的西部大沙漠里,駝隊緩緩行進、駝鈴叮咚作響的畫面。借助大漠中不畏艱難,執著行進的駱駝形象,以此來激勵人們克服困難、不斷進取,對生活充滿信心。2、復聽歌曲:教師播放歌曲音頻并講解——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混聲合唱。3、知識積累:混聲合唱是合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由女聲(或童聲)與男聲混合組織的合唱。4、作者介紹:教師介紹詞曲作者邵永強和尚德義。5、教師播放樂曲音頻讓學生邊哼唱邊感受樂曲的速度和情緒:這首曲子最突出的特點就在于它運用了“行板”的音樂速度,顯得情緒緩慢而優雅。6、分段賞析:(1)引子:由遠至近,若隱若現仿佛駝鈴的聲音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合唱部分由女聲哼鳴開始,描寫夜色、星光、沙漠,勾畫出一幅自然風光的畫面,音樂中隱藏著悲壯的情感基調。(2)呈示部A:可分為上下兩句,上句呈示歌曲主題,由男聲演唱,聲區處在其非常富于表現力的音域,舒展的旋律,黯淡的小調式色彩,通過擬人化的創作手法,把駱駝堅韌執著的本質引申至贊美人的內在品質。(3)展開部:連接句琶音伴奏織體推動了音樂的進行,也讓人們感覺駱駝隊的走近,聲部交錯對駱駝發出的贊嘆加強了聲音上的藝術效果。聲部的次第加入也使力度逐漸加強,為過渡到展開部做很好的鋪墊。展開部力度加強,速度稍快,使全曲形成了第一個小高潮。教師伴奏指導學生哼唱展開部旋律。再現部A′:再現部不斷強化主題,與前面的織體相比更具有流動性,旋律在三度疊置及悠揚的起伏間,帶有大調因素,使音樂更加明朗,透明度有所增加,再現部用較長的篇幅抒情,動機音型穿呼應。而后兩小節速度則要放慢,為后面的再現做鋪墊。主題思想:《大漠之夜》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千百萬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的高貴品格,以高大的藝術形象體現出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人生哲理。該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創作的源泉來源于此。教師總結畫面是通過速度、音色和力度來描繪的。 學生欣賞歌曲視頻并聽老師對作品進行介紹。2、學生欣賞歌曲音頻并回答: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3、學生了解什么是混聲合唱,四個基本聲部組成的。學生聽老師對作者進行介紹。學生邊跟著音樂哼唱邊思考:這首歌曲速度怎樣,表現了怎樣的音樂情緒?學生邊欣賞邊分析(1)模仿了什么聲音?描繪了什么畫面?(2)學生欣賞呈示部并回答:樂隊的伴奏織體有什么變化?聲部的安排是怎樣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樣的?描繪了什么畫面?旋律進行有什么特點?聲部的安排是怎樣的?演唱的力度是怎樣的?描繪了什么畫面?產生了怎樣的藝術效果?學生跟著伴奏唱一唱展開部的旋律。這段音樂與陳述部A是完全重復還是變化重復?演唱的力度是怎樣的?7、學生說一說這首歌曲的主題思想。8、說一說這些畫面是通過什么音樂表現手段來描繪的? 對歌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再次欣賞,加深印象。積累混聲合唱知識。積累音樂家相關知識。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緒。通過分段賞析可以更細致的分析歌曲。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總結的能力,和對音樂的感受力。熟悉主題旋律。7、挖掘歌曲更深一步的內容。8、概括速度、音色和力度的作用。課堂練習 教師指導選擇填空。節奏——( )自由而悠長 2、明快 旋律——( )1、起伏較大 2、起伏較小速度——( )1、稍快 2、稍慢 學生分析《牧歌》的音樂特點: 檢驗學習成果。課堂小結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是歷經千年昌桑而不滅的文化,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豐厚的民間音樂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民族的,也應該是世界的。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特征把這些優秀的資源傳承發展下去。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內容。 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大漠之夜》 .mp4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3課時《牧歌》欣賞《大漠之夜》.doc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3課時《牧歌》欣賞《大漠之夜》.pptx 人教音樂八下《牧歌》 .mp4 歌曲伴奏:《牧歌》_128k.mp3 歌曲聽賞:《大漠之夜》_128k.mp3 歌曲聽賞:《牧歌》(無伴奏合唱曲)_128k.mp3 歌曲范唱:《牧歌》_128k.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