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職業 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基本進程和殖民者的罪行過程與方法 圖片講解、解讀史料情感態度 價值觀 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 了解列強的侵略戰爭教學難點 理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問答式教學課題名稱 第13課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教 學 過 程教學 環節 教 學 內 容 師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復習 導入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強侵華的屈辱史,同時也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和中國社會各階層救亡圖存的探索史。西方列強的侵略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它也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屈不撓、不畏強暴的民族。2014年12月13日中國設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5年9月3日,是中國第二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紀念日的最大價值就是讓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牢記歷史,敬畏生命,珍視和平。 教師導入 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授課 過程 一、列強的侵略 (一)、鴉片戰爭(1840.6——1842.8) 出示圖片,講述:19世紀40年代初,中英兩國家發生了一場以鴉片為名的戰爭,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成為了這場戰爭的導火線,鴉片扮演了改變兩個國家形象的重要角色。為什么會是鴉片呢? 教師活動:介紹鴉片戰爭的背景及主要經過 學生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概括以下知識點 1、根本原因(根本目的):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2、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硝煙 3、開始標志(爆發):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進行挑釁。 4、《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 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5、影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0——1860.10)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侵華罪行: (1)、英法聯軍洗劫北京并火燒圓明園。 (2)、俄國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三)、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出示圖片,講述:釣魚島位于臺灣東北,距基隆港只有190公里,距日本沖繩島西南約420公里,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律依據。但是,日本卻聲稱是它的“領土”。這一爭端與1894年的一場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相關。 教師活動:介紹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及主要經過;列表比較《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的內容 學生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概括以下知識點 1、背景:日本為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 2、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3、中日《馬關條約》 時間1895.4,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增辟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等。 4、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侵華罪行:旅順大屠殺 (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出示圖片,提問:同學們,這幅漫畫所畫的八個國家聚集在一起,你們知道它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嗎? 講述:這是20世紀初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提問:為什么會爆發這場戰爭呢?請同學們結合甲午戰爭的影響思考一下甲午戰后的中國社會的狀況。 講述: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列強侵華野心進一步膨脹,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后,列強肆無忌憚地侵略,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義和團運動打起“扶清滅洋”的旗號,奮起抗爭。為撲滅義和團,列強組建了八國聯軍。 教師總結以下知識點: 1、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直接原因),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根本原因) 2、《辛丑條約》:時間1901年 , 簽訂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傷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侵華罪行:攻占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出示圖片,講述 學生概括 出示圖片,講述 出示圖片,提問 引導學生理清戰爭背景,打開歷史的視野 從割地面積大大增加、通商口岸更加深入、巨額軍費、開設工廠等條款的比較中,理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認識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 通過條約的內容了解清政府已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中國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鞏固 練習 沒有虎門銷煙,就不會有鴉片戰爭。這樣的說法對嗎? 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只是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僅僅只是個導火線罷了 即使沒有這件事,英國還會找其他借口打開國門,因為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國要打開中國市場,進行商品傾銷積累原始資本,為此,它采用了三件武器:商品,鴉片和炮艦.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英國處于不利地位,于是轉向鴉片走私,遭到中國人民抵制.為了打開中國大門,英國不惜使出第三件武器——炮艦.因此虎門銷煙只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借口. 學生思考回答 引導學生區別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教學 小結 這節課主要講了18世紀晚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使得西方列強為尋求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而進行了新一輪的侵略擴張。19世紀40年代,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世紀90年代,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0世紀初,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列強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辛丑條約》,至此,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掌握重點知識 理清清代歷次被列強侵略的事件布置 作業 完成13課同步訓練 學生完成 鞏固知識板書 設計教學 后記 學習本單元要引導學生有清晰的時序意識,創建“時空隧道”,將相關史事納入19世紀40年代、19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等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中,看到侵略與抵制侵略的兩個歷史面相,這是縱向梳理的歷史思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