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大河流域孕育了異彩紛呈的世界文明。讀右圖:四大文明古國位置圖。下列關于區域文明描述正確的是( )A.甲處陜西省境內的宮殿建筑,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B.羅馬人征服乙處后,在這里創立了佛教、發明了數字符號C.丙處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法典,維護著封建主和貴族的利益D.丁處曾留下阿拉伯侵略者的足跡,但這里也是公歷的源頭【答案】D【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地圖可知,甲處是古中國,乙處是古印度,丙處是古巴比倫,丁處是古埃及。據所學知, 古埃及被阿拉伯所滅;公歷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A項甲處陜西省境內的宮殿建筑,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描述錯誤,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開創了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先河,不符合題意;B項羅馬人征服乙處后,在這里創立了佛教、發明了數字符號描述錯誤,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不符合題意;C項丙處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法典,維護著封建主和貴族的利益描述錯誤,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不符合題意;D項丁處曾留下阿拉伯侵略者的足跡,但這里也是公歷的源頭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適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的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2.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歷史延續數千年而未中斷的國家,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時代特點,下圖這個時期的時代特點可以概括為( )A.開放革新與繁榮昌盛 B.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C.禮崩樂壞與社會動蕩 D.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題干圖片反映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結合所學知識,中國歷史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西晉滅亡后,黃河流域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南方則處于東晉的統治下。此后,南北方進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時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方人的南遷,中國歷史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因此,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是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A項開放革新與繁榮昌盛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點,不符合題意;B項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是漢朝的時代特點,不符合題意;C項禮崩樂壞與社會動蕩是周朝時期的時代特點,不符合題意;D項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時期的時代特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時期的時代特點及學生的識圖和歸納能力。注意掌握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3.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為后世王朝提供了各種治國思想。從秦朝到漢初再到漢武帝時期,依次被統治者重視的是哪一學派的治國思想( )A.墨家、儒家、法家 B.儒家、法家、道家C.法家、道家、儒家 D.道家、法家、儒家【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用了韓非子的法家學派思想鞏固統治;漢初采用道家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武帝時采用儒家,“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AB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法家、道家、儒家是從秦朝到漢初再到漢武帝時期,依次被統治者重視的治國思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從秦朝到漢初再到漢武帝時期,依次被統治者重視的治國思想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4.《墨子 告子》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該史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王室衰微C.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D.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據“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可知,這段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分封制下,諸侯有向周王述職的義務,不述職將受到懲處。A項西周初期的分封制是題干史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分封制的相關知識。5.下列對古希臘文化成就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希臘神話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奇葩②埃斯庫羅斯被譽為“喜劇之父”③《荷馬史詩》是世界聞名的長篇文學作品④阿基米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等學科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悲劇之父”,他的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阿里斯托芬是著名的喜劇作家,被稱為“喜劇之父”。 亞里士多德是希臘科學家,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②④錯誤。B項①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文化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準確識記古希臘文化成就。6.下列圖示表示三國鼎立的示意圖,其中大致準確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區;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主要控制東南地區。ABD三項示意圖不準確,不符合題意;C項示意圖大致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鼎立。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魏蜀吳的控制區域,注意讀圖原則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7.公元165-180年,地中海地區發生黑死病瘟疫,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下列說法最符合這一時期的是( )A.羅馬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 B.雅典城邦向公民發放津貼C.亞歷山大東征滅掉了波斯 D.羅馬共和國是地中海霸主【答案】A【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公元2世紀安敦尼王朝時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 ,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皇帝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公元117年) ,帝國疆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A項羅馬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說法最符合這一時期,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不符合這一時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馬帝國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8.中國古代某一王朝被譽為“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下列史實中,發生在該王朝的事件是( )A.漢初和親 B.安史之亂 C.澶淵之盟 D.郾城大捷【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材料敘述的王朝是宋朝,宋朝的和平之所以需要購買,主要是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導致國家軍力不足。ABD三項分別發生在漢朝、唐朝、宋金戰爭中,不符合題意;C項澶淵之盟發生在該王朝,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宋朝的統治政策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準確解讀材料并分析理解所學知識。9.要了解中世紀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以下著作中,最適合查閱的是( )A.《圣經》 B.《天方夜譚》C.《古蘭經》 D.《馬可·波羅行紀》【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ACD三項和阿拉伯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天方夜譚》可以了解中世紀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天方夜譚》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識記《天方夜譚》的相關知識。10.《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城州橋夜市每天熱鬧非凡,買賣交易直到凌晨。夏天賣的飲食品種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統一國家的建立 B.商品經濟的繁榮C.民族政權的并立 D.江南地區的開發【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由《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可知,該材料描述的是北宋東京城夜市繁華的狀況,夜市的繁華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商品經濟的繁榮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朝時期社會風貌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史料的分析能力。注意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聯系所學作答。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撤別屬漢郡。——摘編自班固《漢書》材料二:唐末以來五十多年間,更換了五個朝代、八姓十三君。時人眼中,趙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終宋無強臣之患”。今人眼中,趙匡胤是三百多年趙宋皇朝的立國者。——摘編自鄧廣銘《宋史十講》材料三:元統治者為了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設置地方區域,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摘編自李懷孔《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1)材料一所描述的皇帝采取了怎樣的舉措?這種做法起到了怎樣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二指出趙匡胤成為“第六代皇帝”前的政治形勢。針對這種情況,“三百多年皇朝立國者”是如何應對的?(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哪一政治制度?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展史。【答案】(1)推恩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或加強了中央集權)(或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2)政局動蕩。(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3)行省制度;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或地方權力逐漸削弱)【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材料一“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撤別屬漢郡”反映的是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自己封地分給其他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歸郡統轄。這樣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加強了中央集權。(2)根據材料二中的“唐末以來五十多年間,更換了五個朝代、八姓十三君”可知,趙匡胤成為“第六代皇帝”前政局動蕩。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宋太祖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擔任地方州縣的長官,陸續取代原來藩鎮手下的爪牙。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宋太祖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宋太祖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可知,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故答案為:(1)推恩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或加強了中央集權)(或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2)政局動蕩。(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3)行省制度;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或地方權力逐漸削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2.探究下列民族交融的方式,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期,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漢書》材料二: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漢書 張騫傳》材料三:魏晉南北朝民族流動趨向示意圖。(1)指出春秋時期首霸所采取的政治謀略。并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這件事件為什么稱之為“鑿空之旅”。(3)東漢魏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在內遷的民族中,哪一個民族統一了黃河流域?根據材料,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內遷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4)綜合以上問題的探究,分別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答案】(1)尊王攘夷;諸侯爭霸戰爭。(或兼并戰爭)(或暴力沖突)(2)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為西域歸屬中央政權創造了條件。(3)氐族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的開發。(4)和平交往;民族遷徙。【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根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期,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可知,諸侯爭霸戰爭是春秋戰國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2)材料二“然騫鑿空……”指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國認識到漢朝的富足與強大,紛紛派使節來到長安,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前秦迅速強大起來,消滅了北方的其他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的開發。(4)材料二反映了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是和平交往;材料三反映了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是民族遷徙。故答案為:(1)尊王攘夷;諸侯爭霸戰爭。(或兼并戰爭)(或暴力沖突)(2)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為西域歸屬中央政權創造了條件。(3)氐族;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的開發。(4)和平交往;民族遷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首霸采取的政治謀略,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張騫出使西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內遷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春秋首霸采取的政治謀略,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張騫出使西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內遷的相關史實。13.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古代)中國向外界開放……主要有兩個大出口:一個是海洋,一個是沙漠。——費爾南 布羅代爾《文明史》材料二:隨著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學界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觀點內容學者1: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學者2:絲綢之路中“絲綢”一詞,已不再是中外商業史上交流的商品“絲綢”之狹義,而是一個文化象征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包括商業、文化和民族遷徙交融這三大功能。材料三: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極其輝煌的成就,其中許多成就通過絲綢之路向外傳播,促進了世界的發展。因此,這些成就是劃時代的,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歷史教學問題》(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國“沙漠出口”指什么?并指出中國古代中外交往的交通特點。(2)依據學者1的觀點回答,當時在絲綢之路上往來的主要是哪兩類人?他們的目的有何不同。(3)用史實說明學者2所說的“商業功能”和“文化功能”。(4)根據材料三,列舉宋元時期一項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推動作用的發明。并闡述其對世界的影響。(5)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請概括今天中國重振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現實意義。【答案】(1)陸上絲綢之路;海陸并舉。(2)商人以獲利為目的;僧侶以傳播宗教為目的。(3)商業功能:在絲綢之路上,漢朝的絲綢等貨物運到西域、歐洲;西域的物產運到中國。(能列舉一例物產交流的史實也得分。)文化功能: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了西域;西域的樂器、歌舞等傳到中原。(能列舉一例技術、文化交流的史實也得分。)(4)指南針。指南針傳入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5)利于促進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經西域,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古羅馬帝國),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材料一中古代中國“沙漠出口”指絲綢之路。根據材料一“(古代)中國向外界開放……主要有兩個大出口:一個是海洋,一個是沙漠”可知,中國古代中外交往的交通特點是海陸并舉。(2)根據學者1“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可知,當時在絲綢之路上往來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侶;商人以獲利為目的,僧侶以傳播宗教為目的。(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開辟后,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絲綢、漆器等物品,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過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如:香料、玻璃、寶石、核桃、葡萄、石榴等運到中原,這體現了絲綢之路的“商業功能”。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這體現了絲綢之路的“文化功能”。(4)宋朝時期,我國發明了指南針,并廣泛應用于航海事業,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推動作用。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還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5)今天中國重振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中國與沿線國家實現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或實現國家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故答案為:(1)陸上絲綢之路;海陸并舉。(2)商人以獲利為目的;僧侶以傳播宗教為目的。(3)商業功能:在絲綢之路上,漢朝的絲綢等貨物運到西域、歐洲;西域的物產運到中國。(能列舉一例物產交流的史實也得分。)文化功能: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了西域;西域的樂器、歌舞等傳到中原。(能列舉一例技術、文化交流的史實也得分。)(4)指南針。指南針傳入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5)利于促進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并識記絲綢之路的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1.大河流域孕育了異彩紛呈的世界文明。讀右圖:四大文明古國位置圖。下列關于區域文明描述正確的是( )A.甲處陜西省境內的宮殿建筑,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B.羅馬人征服乙處后,在這里創立了佛教、發明了數字符號C.丙處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法典,維護著封建主和貴族的利益D.丁處曾留下阿拉伯侵略者的足跡,但這里也是公歷的源頭2.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歷史延續數千年而未中斷的國家,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時代特點,下圖這個時期的時代特點可以概括為( )A.開放革新與繁榮昌盛 B.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C.禮崩樂壞與社會動蕩 D.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3.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為后世王朝提供了各種治國思想。從秦朝到漢初再到漢武帝時期,依次被統治者重視的是哪一學派的治國思想( )A.墨家、儒家、法家 B.儒家、法家、道家C.法家、道家、儒家 D.道家、法家、儒家4.《墨子 告子》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該史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王室衰微C.春秋時期諸侯爭霸 D.戰國時期兼并戰爭5.下列對古希臘文化成就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希臘神話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奇葩②埃斯庫羅斯被譽為“喜劇之父”③《荷馬史詩》是世界聞名的長篇文學作品④阿基米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等學科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下列圖示表示三國鼎立的示意圖,其中大致準確的是( )A. B.C. D.7.公元165-180年,地中海地區發生黑死病瘟疫,帶來重大的人員傷亡。下列說法最符合這一時期的是( )A.羅馬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 B.雅典城邦向公民發放津貼C.亞歷山大東征滅掉了波斯 D.羅馬共和國是地中海霸主8.中國古代某一王朝被譽為“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下列史實中,發生在該王朝的事件是( )A.漢初和親 B.安史之亂 C.澶淵之盟 D.郾城大捷9.要了解中世紀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以下著作中,最適合查閱的是( )A.《圣經》 B.《天方夜譚》C.《古蘭經》 D.《馬可·波羅行紀》10.《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城州橋夜市每天熱鬧非凡,買賣交易直到凌晨。夏天賣的飲食品種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統一國家的建立 B.商品經濟的繁榮C.民族政權的并立 D.江南地區的開發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撤別屬漢郡。——摘編自班固《漢書》材料二:唐末以來五十多年間,更換了五個朝代、八姓十三君。時人眼中,趙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謂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夫節鎮之強,非宋強也,強干弱枝,自是立國大體……終宋無強臣之患”。今人眼中,趙匡胤是三百多年趙宋皇朝的立國者。——摘編自鄧廣銘《宋史十講》材料三:元統治者為了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設置地方區域,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摘編自李懷孔《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1)材料一所描述的皇帝采取了怎樣的舉措?這種做法起到了怎樣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二指出趙匡胤成為“第六代皇帝”前的政治形勢。針對這種情況,“三百多年皇朝立國者”是如何應對的?(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哪一政治制度?綜合上述三則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發展史。12.探究下列民族交融的方式,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期,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漢書》材料二: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漢書 張騫傳》材料三:魏晉南北朝民族流動趨向示意圖。(1)指出春秋時期首霸所采取的政治謀略。并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這件事件為什么稱之為“鑿空之旅”。(3)東漢魏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在內遷的民族中,哪一個民族統一了黃河流域?根據材料,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內遷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4)綜合以上問題的探究,分別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13.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古代)中國向外界開放……主要有兩個大出口:一個是海洋,一個是沙漠。——費爾南 布羅代爾《文明史》材料二:隨著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學界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觀點內容學者1: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學者2:絲綢之路中“絲綢”一詞,已不再是中外商業史上交流的商品“絲綢”之狹義,而是一個文化象征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包括商業、文化和民族遷徙交融這三大功能。材料三: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極其輝煌的成就,其中許多成就通過絲綢之路向外傳播,促進了世界的發展。因此,這些成就是劃時代的,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歷史教學問題》(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國“沙漠出口”指什么?并指出中國古代中外交往的交通特點。(2)依據學者1的觀點回答,當時在絲綢之路上往來的主要是哪兩類人?他們的目的有何不同。(3)用史實說明學者2所說的“商業功能”和“文化功能”。(4)根據材料三,列舉宋元時期一項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推動作用的發明。并闡述其對世界的影響。(5)通過以上問題的探究,請概括今天中國重振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現實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地圖可知,甲處是古中國,乙處是古印度,丙處是古巴比倫,丁處是古埃及。據所學知, 古埃及被阿拉伯所滅;公歷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A項甲處陜西省境內的宮殿建筑,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描述錯誤,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遺址開創了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先河,不符合題意;B項羅馬人征服乙處后,在這里創立了佛教、發明了數字符號描述錯誤,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不符合題意;C項丙處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法典,維護著封建主和貴族的利益描述錯誤,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不符合題意;D項丁處曾留下阿拉伯侵略者的足跡,但這里也是公歷的源頭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適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的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2.【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題干圖片反映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結合所學知識,中國歷史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西晉滅亡后,黃河流域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南方則處于東晉的統治下。此后,南北方進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時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方人的南遷,中國歷史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因此,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是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A項開放革新與繁榮昌盛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點,不符合題意;B項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是漢朝的時代特點,不符合題意;C項禮崩樂壞與社會動蕩是周朝時期的時代特點,不符合題意;D項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時期的時代特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時期的時代特點及學生的識圖和歸納能力。注意掌握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3.【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用了韓非子的法家學派思想鞏固統治;漢初采用道家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武帝時采用儒家,“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AB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法家、道家、儒家是從秦朝到漢初再到漢武帝時期,依次被統治者重視的治國思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從秦朝到漢初再到漢武帝時期,依次被統治者重視的治國思想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4.【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據“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可知,這段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分封制下,諸侯有向周王述職的義務,不述職將受到懲處。A項西周初期的分封制是題干史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分封制的相關知識。5.【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悲劇之父”,他的代表作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阿里斯托芬是著名的喜劇作家,被稱為“喜劇之父”。 亞里士多德是希臘科學家,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②④錯誤。B項①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文化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準確識記古希臘文化成就。6.【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區;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主要控制東南地區。ABD三項示意圖不準確,不符合題意;C項示意圖大致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鼎立。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魏蜀吳的控制區域,注意讀圖原則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7.【答案】A【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公元2世紀安敦尼王朝時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 ,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皇帝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公元117年) ,帝國疆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A項羅馬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說法最符合這一時期,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不符合這一時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馬帝國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8.【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目材料敘述的王朝是宋朝,宋朝的和平之所以需要購買,主要是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導致國家軍力不足。ABD三項分別發生在漢朝、唐朝、宋金戰爭中,不符合題意;C項澶淵之盟發生在該王朝,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宋朝的統治政策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準確解讀材料并分析理解所學知識。9.【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ACD三項和阿拉伯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天方夜譚》可以了解中世紀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天方夜譚》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識記《天方夜譚》的相關知識。10.【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由《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可知,該材料描述的是北宋東京城夜市繁華的狀況,夜市的繁華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商品經濟的繁榮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朝時期社會風貌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史料的分析能力。注意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聯系所學作答。11.【答案】(1)推恩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或加強了中央集權)(或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2)政局動蕩。(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3)行省制度;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或地方權力逐漸削弱)【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材料一“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撤別屬漢郡”反映的是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自己封地分給其他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歸郡統轄。這樣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加強了中央集權。(2)根據材料二中的“唐末以來五十多年間,更換了五個朝代、八姓十三君”可知,趙匡胤成為“第六代皇帝”前政局動蕩。在中央,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宋太祖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擔任地方州縣的長官,陸續取代原來藩鎮手下的爪牙。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宋太祖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宋太祖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可知,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故答案為:(1)推恩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或加強了中央集權)(或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2)政局動蕩。(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解除地方節度使權力;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采取崇文抑武的策略,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武將兵權。(3)行省制度;中央集權不斷加強(或地方權力逐漸削弱)。【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2.【答案】(1)尊王攘夷;諸侯爭霸戰爭。(或兼并戰爭)(或暴力沖突)(2)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為西域歸屬中央政權創造了條件。(3)氐族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的開發。(4)和平交往;民族遷徙。【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根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交融的初步發展期,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可知,諸侯爭霸戰爭是春秋戰國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2)材料二“然騫鑿空……”指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國認識到漢朝的富足與強大,紛紛派使節來到長安,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4世紀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為丞相,勵精圖治,前秦迅速強大起來,消滅了北方的其他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內遷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的開發。(4)材料二反映了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是和平交往;材料三反映了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是民族遷徙。故答案為:(1)尊王攘夷;諸侯爭霸戰爭。(或兼并戰爭)(或暴力沖突)(2)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為西域歸屬中央政權創造了條件。(3)氐族;促進了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區的開發。(4)和平交往;民族遷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首霸采取的政治謀略,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張騫出使西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內遷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春秋首霸采取的政治謀略,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張騫出使西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內遷的相關史實。13.【答案】(1)陸上絲綢之路;海陸并舉。(2)商人以獲利為目的;僧侶以傳播宗教為目的。(3)商業功能:在絲綢之路上,漢朝的絲綢等貨物運到西域、歐洲;西域的物產運到中國。(能列舉一例物產交流的史實也得分。)文化功能: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了西域;西域的樂器、歌舞等傳到中原。(能列舉一例技術、文化交流的史實也得分。)(4)指南針。指南針傳入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5)利于促進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經西域,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古羅馬帝國),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材料一中古代中國“沙漠出口”指絲綢之路。根據材料一“(古代)中國向外界開放……主要有兩個大出口:一個是海洋,一個是沙漠”可知,中國古代中外交往的交通特點是海陸并舉。(2)根據學者1“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可知,當時在絲綢之路上往來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侶;商人以獲利為目的,僧侶以傳播宗教為目的。(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開辟后,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絲綢、漆器等物品,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過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如:香料、玻璃、寶石、核桃、葡萄、石榴等運到中原,這體現了絲綢之路的“商業功能”。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這體現了絲綢之路的“文化功能”。(4)宋朝時期,我國發明了指南針,并廣泛應用于航海事業,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推動作用。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還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5)今天中國重振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中國與沿線國家實現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或實現國家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故答案為:(1)陸上絲綢之路;海陸并舉。(2)商人以獲利為目的;僧侶以傳播宗教為目的。(3)商業功能:在絲綢之路上,漢朝的絲綢等貨物運到西域、歐洲;西域的物產運到中國。(能列舉一例物產交流的史實也得分。)文化功能: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了西域;西域的樂器、歌舞等傳到中原。(能列舉一例技術、文化交流的史實也得分。)(4)指南針。指南針傳入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5)利于促進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并識記絲綢之路的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