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天臺縣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道德與法治?歷史?人文地理期末測試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天臺縣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道德與法治?歷史?人文地理期末測試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天臺縣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道德與法治 歷史 人文地理期末測試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小嘉正在進行環球航行,他向朋友介紹自己現在的位置正處于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上,請問以下哪幅圖最有可能是他所在的區域(  )
A.
B.
C.
D.
2.小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右圖文物。利用歷史課堂學到的知識進行解讀,正確的是(  )
①該文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②表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夏朝開始
③表明我國當時已經出現嚴格的等級界限
④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面對新冠疫情,某校七(3)班同學模擬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對疫情以及疫情防控發表看法,其中符合法家主張的是(  )
A.小霞:“人民至上”,無論是封控還是放開,都應該以有利于人民為標準
B.小歡:要嚴格防控新冠病毒擴散,嚴厲打擊違反防疫政策的行為
C.小凱:“大疫不過三年”,人類干預還是不干預,三年之后病毒自然消失
D.小吉:各國應該交流、共享防疫經驗、防疫資源,合力戰勝新冠病毒
4.歷史材料是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幫手,下列對歷史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
選項 歷史材料 解讀
A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遺址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 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保存火
B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項羽注重收攬民心
C 《漢書·張騫傳》載:“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 張騫開辟通往西藏的絲綢之路
D 考古學家在陜西、甘肅等地多次發現西漢時期的麻紙 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
A.A B.B C.C D.D
5.下列戰役中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的是(  )
A.
B.
C.
D.
6.下邊“課堂筆記”的▲處可填入的合適內容是(  )
A.《傷寒雜病論》 B.《史記》
C.《齊民要術》 D.《大明歷》
7.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下列關于都江堰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
B.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水利工程
C.它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D.它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8.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漢武帝的朋友圈中最可能出現的信息是(  )
A.今天看了董仲舒寫的文章,真棒
B.早上朕耍了一套“五禽戲”,身體倍棒。
C.欣賞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超贊。
D.昨天西域都護給朕送了核桃,真香。
9.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下列與之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史實是(  )
A.武王伐紂 B.國人暴動
C.陳勝吳廣起義 D.黃巾起義
10.一個優秀的主題設計有助于理清相關學習概念和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適合下圖的主題是(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示意圖)
A.中國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社會動蕩與百家爭鳴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有3大題,共30分)
11.2022年當地時間11月20日,第二十二屆世界杯足球賽在卡塔爾舉行。這是歷史上首次在冬季、首次在中東地區舉行的世界杯足球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一:中東地區及卡塔爾的位置 圖二:多哈氣候圖
(注:卡塔爾首都多哈年平均降水量僅75毫米,氣溫最高曾達45℃。)
(1)根據圖一可知,卡塔爾位于   洲,位于   (南/北)半球。
(2)下圖是通過圖一所示輸油管道從中東地區輸往美國的石油運輸路線示意圖,請將序號所表示的海域名稱補充完整。
(3)根據圖二概括卡塔爾的氣候特征。世界杯一般在夏季舉行,請說說本屆世界杯放在冬季舉行的好處。
(4)卡塔爾人日常穿長袍、戴頭巾,防曬防風沙。這對我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何啟示?
12.秦漢時期建立的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西)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引自唐·柳宗元《封建論》
材料二:漢武帝繼續完善各項制度,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漢武帝時,規定諸侯王死后,必須把土地分封給所有子弟,令王國的領土分裂。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秦分別實行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漢武帝時實施了哪一制度?該制度與漢初的分封制有哪些不同?
(3)概括上述這些制度的共同作用。
13.從古至今,提高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一直是我們不懈的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夫農,天下之本也。”
——漢文帝
“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其令郡國務勸農桑。”
——漢景帝
材料三:
(1)請結合所學,說說圖一的農具最早可能出現在什么時期?請列舉圖二變法中推動經濟發展的措施兩例。
(2)材料二體現了漢文帝、漢景帝具有怎樣的相同思想?該思想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依據材料三,歸納東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的社會經濟狀況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有哪些因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
【解析】【分析】 讀圖可知,A圖是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B圖是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C圖是位于南美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巴拿馬運河,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D圖是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海峽通常位于兩個大陸之間、大陸與鄰近的沿岸島嶼以及島嶼與島嶼之間的狹窄水道。其中有的溝通兩海,有的溝通兩洋,有的溝通海和洋。
2.【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這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夏朝出現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商朝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和軍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①③解讀正確。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故②錯誤。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故④錯誤。
A項①③解讀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司母戊鼎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青銅器、文字的演變的相關知識。
3.【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末期的韓非,他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要嚴格防控新冠病毒擴散,嚴厲打擊違反防疫政策的行為” 符合法家主張。
A項小霞:“人民至上”,無論是封控還是放開,都應該以有利于人民為標準符合儒家主張,不符合題意;
B項小歡:要嚴格防控新冠病毒擴散,嚴厲打擊違反防疫政策的行為符合法家主張,符合題意;
C項小凱:“大疫不過三年”,人類干預還是不干預,三年之后病毒自然消失符合道家主張,不符合題意;
D項小吉:各國應該交流、共享防疫經驗、防疫資源,合力戰勝新冠病毒和法家主張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并靈活運用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4.【答案】A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A項A解讀正確,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保存火,符合題意;
B項B解讀錯誤,劉邦入咸陽后,廢秦苛政,“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贏得了民心,不符合題意;
C項C解讀錯誤,張騫通西域后,各國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至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不符合題意;
D項D解讀錯誤,“考古學家在陜西、甘肅等地多次發現西漢時期的麻紙”表明西漢時期,人們懂得了造紙術的基本方法;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歷史材料的正確解讀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
5.【答案】C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展開激烈的交戰,周瑜用火攻打敗曹軍。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赤壁之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與識記赤壁之戰的相關史實。
6.【答案】B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ACD三項和題干“課堂筆記”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史記》是“課堂筆記”的▲處可填入的合適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史記》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史記》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
7.【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設計科學合理。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AB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C項它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說法不正確,修筑于秦朝的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都江堰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8.【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方面,漢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A項今天看了董仲舒寫的文章,真棒最可能出現,符合題意;
B項早上朕耍了一套“五禽戲”,身體倍棒不可能出現,“五禽戲”是東漢華佗編創的,不符合題意;
C項欣賞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超贊不可能出現,王羲之是東晉的書法家,不符合題意;
D項昨天西域都護給朕送了核桃,真香不可能出現,西域都護是公元前60年設立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與漢武帝的相關史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9.【答案】D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反映出東漢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會混亂的狀況。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公元184年,經過精心策劃,太平道創立人張角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爆發,起義軍在全國各地向東漢王朝發動猛烈進攻,腐敗的東漢政權迅速處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A項武王伐紂發生在西周,不符合題意;
B項國人暴動發生在西周,不符合題意;
C項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秦末,不符合題意;
D項黃巾起義與題干童謠有直接因果關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及學生準確理解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并識記相關知識。
10.【答案】C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歷史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西晉滅亡后,黃河流域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南方則處于東晉的統治下,此后,南北方進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時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方人的南遷,中國歷史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因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特征為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A項中國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
B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
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適合題干示意圖的主題,符合題意;
D項社會動蕩與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
11.【答案】(1)亞洲;北半球
(2)地中海、大西洋
(3)終年高溫(或:5-10月高溫,11-次年4月相對較溫和),全年降水較少、十分干旱(或:1-4月有一些降雨,其他月份十分干旱)。
好處:因為北半球的冬季卡塔爾氣溫相對較低,有利于足球賽事的進行。
(4)略
【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
【解析】【分析】(1)、根據圖一可知,卡塔爾位于亞洲,位于北半球。
(2)、下圖是通過圖一所示輸油管道從中東地區輸往美國的石油運輸路線示意圖,油輪從波斯灣沿最短線路到達地中海沿岸,其路徑是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然后經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最后到達美國。
(3)、根據圖二可知,卡塔爾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卡塔爾的氣候特征是終年高溫(或:5-10月高溫,11-次年4月相對較溫和),全年降水較少、十分干旱(或:1-4月有一些降雨,其他月份十分干旱)。
本屆世界杯放在冬季舉行的好處:因為北半球的冬季卡塔爾氣溫相對較低,有利于足球賽事的進行。
(4)、卡塔爾人日常穿長袍、戴頭巾,防曬防風沙。阿拉伯人的服飾和當地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阿拉伯地區的氣候屬于熱帶沙漠氣候,極其的炎熱。所以,在沙特阿拉伯,男子的傳統打扮是著長袍、戴頭巾,十分寬大,具有通風的效果,十分涼爽;同時,之所以選用白色,是從光學的角度來說,白色能反射光線(即太陽光)達到祛熱降署的作用,以此來幫助適應酷熱的氣候;長袍可以阻擋強勁的風沙。
【點評】卡塔爾是一個半島國家,位于波斯灣西海岸的中部。卡塔爾東、北、西三面環海,海岸線全長563千米;南部陸地與沙特阿拉伯接壤,陸地邊界約87千米;地理位置為北緯24°27′至26°10′;東經50°45′至51°40′,國土面積11521平方千米。卡塔爾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分夏、冬兩季。全國地勢低平,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截至2022年9月,卡塔爾總人口為265.8萬,屬于阿拉伯民族,伊斯蘭教為卡塔爾國教,本國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在當地也使用廣泛。
12.【答案】(1)周:分封制;秦:郡縣制
(2)漢武帝時實施“推恩令”,漢初實行分封制時諸侯王擁有很大的封地的情況,由嫡長子繼承王位;推恩令將諸侯國分封給各子弟,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
(3)有利于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
人類的生活要適應自然環境(人類要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西周建立后,為鞏固統治,實行了分封制。秦統一后,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奠定了我國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2)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勢力逐漸膨脹,他們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原來的王國被分割成許多小諸侯國,實力大大削弱,無力和中央抗衡,有效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的勢力,使漢代的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3)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漢武帝的推恩令都有利于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人類的生活要適應自然環境(人類要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
故答案為:(1)周:分封制;秦:郡縣制。
(2)漢武帝時實施“推恩令”,漢初實行分封制時諸侯王擁有很大的封地的情況,由嫡長子繼承王位;推恩令將諸侯國分封給各子弟,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
(3)有利于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人類的生活要適應自然環境(人類要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13.【答案】(1)春秋后期(或春秋時期,或春秋戰國亦給分)。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
(2)注重農業生產(或提倡以農為本;或休養生息)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增強了國力,出現了“文景之治”
(3)江南地區原來經濟落后,到東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人民辛勤勞作;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充足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4)生產技術改進;政策激勵;社會安定;勞動力充足;人民辛勤勞作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1)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因此圖一鐵農具最早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商鞅變法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推動了經濟發展。
(2)材料二“夫農,天下之本也。”“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其令郡國務勸農桑。”體現了漢文帝、漢景帝注重農業生產的思想。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3)依據材料三,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4)綜合三則材料可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因素有生產技術改進;政策激勵;社會安定;勞動力充足;人民辛勤勞作。
故答案為:(1)春秋后期(或春秋時期,或春秋戰國亦給分)。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
(2)注重農業生產(或提倡以農為本;或休養生息);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增強了國力,出現了“文景之治”。
(3)江南地區原來經濟落后,到東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人民辛勤勞作;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充足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4)生產技術改進;政策激勵;社會安定;勞動力充足;人民辛勤勞作。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農具的出現,商鞅變法,文景之治,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鐵農具的出現,商鞅變法,文景之治,江南地區的開發的相關知識。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天臺縣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道德與法治 歷史 人文地理期末測試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小嘉正在進行環球航行,他向朋友介紹自己現在的位置正處于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上,請問以下哪幅圖最有可能是他所在的區域(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
【解析】【分析】 讀圖可知,A圖是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B圖是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溝通北冰洋和太平洋;C圖是位于南美洲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巴拿馬運河,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D圖是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海峽通常位于兩個大陸之間、大陸與鄰近的沿岸島嶼以及島嶼與島嶼之間的狹窄水道。其中有的溝通兩海,有的溝通兩洋,有的溝通海和洋。
2.小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右圖文物。利用歷史課堂學到的知識進行解讀,正確的是(  )
①該文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②表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夏朝開始
③表明我國當時已經出現嚴格的等級界限
④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這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夏朝出現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商朝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和軍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①③解讀正確。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故②錯誤。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故④錯誤。
A項①③解讀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司母戊鼎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青銅器、文字的演變的相關知識。
3.面對新冠疫情,某校七(3)班同學模擬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對疫情以及疫情防控發表看法,其中符合法家主張的是(  )
A.小霞:“人民至上”,無論是封控還是放開,都應該以有利于人民為標準
B.小歡:要嚴格防控新冠病毒擴散,嚴厲打擊違反防疫政策的行為
C.小凱:“大疫不過三年”,人類干預還是不干預,三年之后病毒自然消失
D.小吉:各國應該交流、共享防疫經驗、防疫資源,合力戰勝新冠病毒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末期的韓非,他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要嚴格防控新冠病毒擴散,嚴厲打擊違反防疫政策的行為” 符合法家主張。
A項小霞:“人民至上”,無論是封控還是放開,都應該以有利于人民為標準符合儒家主張,不符合題意;
B項小歡:要嚴格防控新冠病毒擴散,嚴厲打擊違反防疫政策的行為符合法家主張,符合題意;
C項小凱:“大疫不過三年”,人類干預還是不干預,三年之后病毒自然消失符合道家主張,不符合題意;
D項小吉:各國應該交流、共享防疫經驗、防疫資源,合力戰勝新冠病毒和法家主張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并靈活運用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4.歷史材料是幫助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幫手,下列對歷史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
選項 歷史材料 解讀
A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遺址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 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保存火
B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項羽注重收攬民心
C 《漢書·張騫傳》載:“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 張騫開辟通往西藏的絲綢之路
D 考古學家在陜西、甘肅等地多次發現西漢時期的麻紙 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A項A解讀正確,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保存火,符合題意;
B項B解讀錯誤,劉邦入咸陽后,廢秦苛政,“約法三章”: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贏得了民心,不符合題意;
C項C解讀錯誤,張騫通西域后,各國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至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不符合題意;
D項D解讀錯誤,“考古學家在陜西、甘肅等地多次發現西漢時期的麻紙”表明西漢時期,人們懂得了造紙術的基本方法;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歷史材料的正確解讀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
5.下列戰役中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208年,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展開激烈的交戰,周瑜用火攻打敗曹軍。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赤壁之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與識記赤壁之戰的相關史實。
6.下邊“課堂筆記”的▲處可填入的合適內容是(  )
A.《傷寒雜病論》 B.《史記》
C.《齊民要術》 D.《大明歷》
【答案】B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ACD三項和題干“課堂筆記”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史記》是“課堂筆記”的▲處可填入的合適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史記》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史記》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
7.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下列關于都江堰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
B.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水利工程
C.它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D.它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設計科學合理。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AB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C項它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說法不正確,修筑于秦朝的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都江堰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8.如果古代有微信,那么在漢武帝的朋友圈中最可能出現的信息是(  )
A.今天看了董仲舒寫的文章,真棒
B.早上朕耍了一套“五禽戲”,身體倍棒。
C.欣賞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超贊。
D.昨天西域都護給朕送了核桃,真香。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方面,漢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A項今天看了董仲舒寫的文章,真棒最可能出現,符合題意;
B項早上朕耍了一套“五禽戲”,身體倍棒不可能出現,“五禽戲”是東漢華佗編創的,不符合題意;
C項欣賞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超贊不可能出現,王羲之是東晉的書法家,不符合題意;
D項昨天西域都護給朕送了核桃,真香不可能出現,西域都護是公元前60年設立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與漢武帝的相關史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9.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下列與之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史實是(  )
A.武王伐紂 B.國人暴動
C.陳勝吳廣起義 D.黃巾起義
【答案】D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反映出東漢中期以后政治腐朽,社會混亂的狀況。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公元184年,經過精心策劃,太平道創立人張角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爆發,起義軍在全國各地向東漢王朝發動猛烈進攻,腐敗的東漢政權迅速處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A項武王伐紂發生在西周,不符合題意;
B項國人暴動發生在西周,不符合題意;
C項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秦末,不符合題意;
D項黃巾起義與題干童謠有直接因果關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及學生準確理解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并識記相關知識。
10.一個優秀的主題設計有助于理清相關學習概念和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系。適合下圖的主題是(  )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示意圖)
A.中國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社會動蕩與百家爭鳴
【答案】C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歷史在三國時期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西晉滅亡后,黃河流域進入了十六國時期,南方則處于東晉的統治下,此后,南北方進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時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北方人的南遷,中國歷史出現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因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特征為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A項中國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
B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
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適合題干示意圖的主題,符合題意;
D項社會動蕩與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征。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有3大題,共30分)
11.2022年當地時間11月20日,第二十二屆世界杯足球賽在卡塔爾舉行。這是歷史上首次在冬季、首次在中東地區舉行的世界杯足球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一:中東地區及卡塔爾的位置 圖二:多哈氣候圖
(注:卡塔爾首都多哈年平均降水量僅75毫米,氣溫最高曾達45℃。)
(1)根據圖一可知,卡塔爾位于   洲,位于   (南/北)半球。
(2)下圖是通過圖一所示輸油管道從中東地區輸往美國的石油運輸路線示意圖,請將序號所表示的海域名稱補充完整。
(3)根據圖二概括卡塔爾的氣候特征。世界杯一般在夏季舉行,請說說本屆世界杯放在冬季舉行的好處。
(4)卡塔爾人日常穿長袍、戴頭巾,防曬防風沙。這對我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何啟示?
【答案】(1)亞洲;北半球
(2)地中海、大西洋
(3)終年高溫(或:5-10月高溫,11-次年4月相對較溫和),全年降水較少、十分干旱(或:1-4月有一些降雨,其他月份十分干旱)。
好處:因為北半球的冬季卡塔爾氣溫相對較低,有利于足球賽事的進行。
(4)略
【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
【解析】【分析】(1)、根據圖一可知,卡塔爾位于亞洲,位于北半球。
(2)、下圖是通過圖一所示輸油管道從中東地區輸往美國的石油運輸路線示意圖,油輪從波斯灣沿最短線路到達地中海沿岸,其路徑是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然后經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最后到達美國。
(3)、根據圖二可知,卡塔爾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卡塔爾的氣候特征是終年高溫(或:5-10月高溫,11-次年4月相對較溫和),全年降水較少、十分干旱(或:1-4月有一些降雨,其他月份十分干旱)。
本屆世界杯放在冬季舉行的好處:因為北半球的冬季卡塔爾氣溫相對較低,有利于足球賽事的進行。
(4)、卡塔爾人日常穿長袍、戴頭巾,防曬防風沙。阿拉伯人的服飾和當地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阿拉伯地區的氣候屬于熱帶沙漠氣候,極其的炎熱。所以,在沙特阿拉伯,男子的傳統打扮是著長袍、戴頭巾,十分寬大,具有通風的效果,十分涼爽;同時,之所以選用白色,是從光學的角度來說,白色能反射光線(即太陽光)達到祛熱降署的作用,以此來幫助適應酷熱的氣候;長袍可以阻擋強勁的風沙。
【點評】卡塔爾是一個半島國家,位于波斯灣西海岸的中部。卡塔爾東、北、西三面環海,海岸線全長563千米;南部陸地與沙特阿拉伯接壤,陸地邊界約87千米;地理位置為北緯24°27′至26°10′;東經50°45′至51°40′,國土面積11521平方千米。卡塔爾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分夏、冬兩季。全國地勢低平,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截至2022年9月,卡塔爾總人口為265.8萬,屬于阿拉伯民族,伊斯蘭教為卡塔爾國教,本國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在當地也使用廣泛。
12.秦漢時期建立的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西)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引自唐·柳宗元《封建論》
材料二:漢武帝繼續完善各項制度,鞏固了大一統局面。
漢武帝時,規定諸侯王死后,必須把土地分封給所有子弟,令王國的領土分裂。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秦分別實行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漢武帝時實施了哪一制度?該制度與漢初的分封制有哪些不同?
(3)概括上述這些制度的共同作用。
【答案】(1)周:分封制;秦:郡縣制
(2)漢武帝時實施“推恩令”,漢初實行分封制時諸侯王擁有很大的封地的情況,由嫡長子繼承王位;推恩令將諸侯國分封給各子弟,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
(3)有利于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
人類的生活要適應自然環境(人類要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西周建立后,為鞏固統治,實行了分封制。秦統一后,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奠定了我國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2)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勢力逐漸膨脹,他們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還可以推“私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皇帝封這些子弟為侯。新封的侯國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原來的王國被分割成許多小諸侯國,實力大大削弱,無力和中央抗衡,有效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的勢力,使漢代的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3)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漢武帝的推恩令都有利于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人類的生活要適應自然環境(人類要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
故答案為:(1)周:分封制;秦:郡縣制。
(2)漢武帝時實施“推恩令”,漢初實行分封制時諸侯王擁有很大的封地的情況,由嫡長子繼承王位;推恩令將諸侯國分封給各子弟,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
(3)有利于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人類的生活要適應自然環境(人類要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共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13.從古至今,提高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一直是我們不懈的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夫農,天下之本也。”
——漢文帝
“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其令郡國務勸農桑。”
——漢景帝
材料三:
(1)請結合所學,說說圖一的農具最早可能出現在什么時期?請列舉圖二變法中推動經濟發展的措施兩例。
(2)材料二體現了漢文帝、漢景帝具有怎樣的相同思想?該思想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依據材料三,歸納東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的社會經濟狀況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有哪些因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答案】(1)春秋后期(或春秋時期,或春秋戰國亦給分)。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
(2)注重農業生產(或提倡以農為本;或休養生息)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增強了國力,出現了“文景之治”
(3)江南地區原來經濟落后,到東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人民辛勤勞作;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充足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4)生產技術改進;政策激勵;社會安定;勞動力充足;人民辛勤勞作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1)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因此圖一鐵農具最早可能出現在春秋時期。商鞅變法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推動了經濟發展。
(2)材料二“夫農,天下之本也。”“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其令郡國務勸農桑。”體現了漢文帝、漢景帝注重農業生產的思想。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
(3)依據材料三,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越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4)綜合三則材料可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因素有生產技術改進;政策激勵;社會安定;勞動力充足;人民辛勤勞作。
故答案為:(1)春秋后期(或春秋時期,或春秋戰國亦給分)。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
(2)注重農業生產(或提倡以農為本;或休養生息);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增強了國力,出現了“文景之治”。
(3)江南地區原來經濟落后,到東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人民辛勤勞作;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充足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4)生產技術改進;政策激勵;社會安定;勞動力充足;人民辛勤勞作。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農具的出現,商鞅變法,文景之治,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鐵農具的出現,商鞅變法,文景之治,江南地區的開發的相關知識。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津县| 北海市| 双牌县| 哈尔滨市| 平乐县| 达日县| 固始县| 巴东县| 九龙城区| 利津县| 贵港市| 瑞丽市| 定襄县| 梅河口市| 南溪县| 祁连县| 当雄县| 紫金县| 图们市| 安丘市| 肃南| 建水县| 长兴县| 东兰县| 仙居县| 青神县| 共和县| 大同县| 缙云县| 宁都县| 临湘市| 横峰县| 东至县| 阳泉市| 东乡县| 凉城县| 开江县| 陆良县| 临汾市| 永康市|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