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 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2022七上·蓮都期末)解讀地圖是認知時空的一種學習方法。結合所學,回答問題。1.甲地(140°E,0°)在經緯網示意圖中表示為( )A. B.C. D.2.從右側“乙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中可以讀出( )①a處為山谷容易形成河流②b處適合開發攀巖類運動③c與d相對高度是300米④乙地城鎮、村莊沿河分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小王的家鄉四季較分明,夏天很熱,冬天還比較溫和,降水比較多,但多集中在夏季,適合種植水稻。以下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與這段描述相符的是( )A. B.C. D.4.下列對大洲輪廓圖中序號所示的區域特征描述符合事實的是( )A.①處有世界上最高高原,被稱為“世界屋作”B.②處居民房子墻厚有壁爐,屋頂傾斜角度大C.③處有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流向為自北向南D.④處居民多為黑色人種,多數信仰伊斯蘭教5.右下圖為“中國原始農耕時代爪要遺址分們圖(局部)”。以下關于圖中早期人類的認識符合史實的有( )①A處出現了中國境內最早的早期人類②B處與C處的早期人類都會人工取火③D處人們住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④E處距今5000年左右已出現早期國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下列四幅地圖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按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2022七上·蓮都期末)運用示意圖是化繁為簡的一種學習方法。結合所學,回答問題。7.“國祚”指王朝維持的時間。參考右側年代尺,可計算出東漢王朝的“國祚”為( )A.195年 B.210年 C.226年 D.412年8.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圖冊中有一幅示意圖(見下圖)。請推測該示意圖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刺史制(2022七上·蓮都期末)主題研究是拓寬眼界的一種學習方法。結合所學,回答問題。9.某同學擬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以下選題合理的是( )①甲骨記事:文字可考自此開始②鐵犁牛排:社會變革重要動力③百家爭鳴:思想解放影響深遠④商鞅變法:奠定秦朝統一基業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某學習小組對中國古老傳說展開研究時,收集到《史記·五帝本紀》中的一些記載,包括黃帝、堯、舜等事跡,還有當時頻繁的戰爭,以及遠古初民治洪水、開良田、種嘉谷、觀測天文、編制樂舞等多方面的情況。學習小組成員對此紛紛發表以下觀點,你贊同的是( )A.小豆:揭示古老傳說背后故小要結合考古發現B.小王:大多數屬于傳說,基本上沒有歷史價值C.小李:《史記》在文學史上地位崇高但川無妨D.小美:《史記》以“信史”著稱,完全可相信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2七上·蓮都期末)認識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自然條件與人文特色是兩個最基本的著眼點。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兩個“著眼點”,請進行以下探究。材料一:材料二:地處東亞的中國,其最南部的海南省是重要的熱帶作物基地。這里全年平均氣溫高。充足的熱量資源對熱帶水果,如椰子、香蕉、荔枝、芒果和菠蘿等的生長十分有利,使海南成為中國的“菜籃子”“果盤子“。——摘編自人教版上冊《人文地理》教科書(1)依據“亞洲主要河流發源地示意圖”"寫出圖中①②③分別所示的大洋。描述亞洲河流流向特點且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這段文字的描述,繪制自然條件與人文特色的關系示意圖。(3)自然(人文)條件各要素間、自然條件與人文特色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請再舉一例加以說明。12.(2022七上·蓮都期末)某校開展“學會評述歷史人物對歷史進程影響”的項目化學習。703班同學們準備拍攝一部秦始皇、漢武帝跨時空對話的微電影來展示階段性學習成果,現邀請你一起探討。劇本內容 探討場景:漢武帝未央宮宣政殿 道具:案上擺放著一疊用“蔡侯紙” 撰寫的奏折 桌上放著一盤石榴 1)請你找出與此場景不相符的道具并加以說明。[第一場] 秦始皇:我,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皆由我一人任免。 漢武帝:始皇兄有始創之舉,為解決此番問題,我亦有創舉,請聽我細說…… 2)劇本中漢武帝所說的秦始皇的“始創之舉”是指什么?“我亦有創舉"又是指什么?說說這些創舉的共同作用。[第二場] 秦始皇:治國不易。筑長城都未根治匈奴問題。你為解決這一后悲的魄力讓我佩服! 漢武帝:哈哈哈……我與匈奴不斷“交手”中,倒有了一個意外收獲。看,這就是意外收獲帶來的。(漢武帝拿起桌上的石榴) 3)請結合所學知識,對漢武帝所說的“意外收獲”作出合理解釋。[第三場] 漢武帝:你我相談甚歡。我還得一賢臣,采納了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秦始皇:不可不可!那些儒生甚為討厭,對待他們我跟你的做法不一樣! (畫外音:________) 4)比較漢武帝、秦始皇對待儒學的態度,請為“第三場”寫一小段畫外音。(注:畫外音是指注解、補充題外話,以便人們對事實能更詳細、明確地理解)13.(2022七上·蓮都期末)704班用“三步復習法”開展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這一單元的復習,現邀請你一起參與。[第一步:時序梳理]同學們制作了一張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替示意圖(見下圖)。[第二步:重點突破]※為了全面分析該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同學們收集了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中國在魏晉之際正處于寒冷期,氣候變冷、過度開墾和戰爭的破壞,使黃河流域農業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相比之下,江南氣候酷熱的狀況有所緩解,尚待開發的資源極其豐富。——摘自人教版八上《歷史與社會》教科書材料三:“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摘自《晉書·食貨志》材料四: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當時的江南地區,不像北方那樣戰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經過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摘編自人教版七上《中國歷史》教科書材料五:在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并興修很多水利工程……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摘編自人教版七上《中國歷史》教科書(1)請將這一示意圖①②③處補充完整。(2)請選擇相關材料對應分析江南經濟發展的三個原因。※為了進一步認識該時期的民族融合現象,同學們選擇了一位人物,并將其生平進行了整理(見右圖)。人物履歷姓名:拓跋宏謚號:孝文生卒年月:467.10.13- 499. 04. 26事跡: (3)請完善拓跋宏的人物履歷來充分說明選擇理由。(4)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但分裂中孕育著 因素。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C3.D4.B5.B6.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經緯網;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點評】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1.向北增大是北緯,向南增大是南緯,向東增大是東經,向西增大是西經。從經緯網圖看出,140°E經線與0°緯線相交于甲點,所以甲點的經度為140°E,緯度為0°。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從右側“乙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中可以讀出①a處為山谷容易形成河流,錯誤,位于山脊,不會有河流發育。②b處適合開發攀巖類運動,當地是陡崖,正確。③c與d相對高度是300米,錯誤,等高距是100米,相對高度是400米。④乙地城鎮、村莊沿河分布,正確。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3.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A是地中海氣候,B是溫帶海洋性氣候,C是熱帶雨林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根據題意, 小王的家鄉四季較分明,夏天很熱,冬天還比較溫和,降水比較多,但多集中在夏季,適合種植水稻。 小王的家鄉是亞熱帶季風氣候,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4.根據給出的大洲輪廓圖可知, ①是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在亞洲。②是北美洲,北美洲北部緯度高,氣候寒冷, 居民房子墻厚有壁爐,屋頂傾斜角度大 ,正確。③是非洲,有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自南向北流。④是亞洲,圖中該處居民多是白色人種,多數人信仰 伊斯蘭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5.據圖分析可知, ①A處出現了中國境內最早的早期人類,云南元謀人,正確。②B處與C處的早期人類都會人工取火,錯誤,只有C處的人類會人工取火。③D處人們住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錯誤,該處不是南方地區。④E處距今5000年左右已出現早期國家,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6.下列四幅地圖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按先后排序 ③②①④ ,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答案】7.A8.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和世襲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著有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7.由時間軸及所學知識可知,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220年,漢獻帝被廢。故其“國祚”為220-25=195年。A項195年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8.禹死后,啟繼承了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A項禪讓制是堯舜禹時期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不符合題意;B項世襲制是題干示意圖反映的政治制度,符合題意;C項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D項刺史制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監察地方官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答案】9.D10.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傳說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9.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①錯誤,排除含①的選項。D項②③④選題合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0.傳說是指文字尚未發明時,人們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因此傳說不一可靠,考古實證能夠印證遠古傳說的真偽。A項小豆:揭示古老傳說背后故小要結合考古發現正確,符合題意;B項小王:大多數屬于傳說,基本上沒有歷史價值錯誤,傳說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不符合題意;C項小李:《史記》在文學史上地位崇高但川無妨錯誤,《史記》屬于文獻史料,有待實物的印證,不符合題意;D項小美:《史記》以“信史”著稱,完全可相信錯誤,《史記》屬于文獻史料,有待實物的印證,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11.【答案】(1)①北冰洋;②印度洋;③太平洋特點;由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原因: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2)緯度低→氣溫高→熱量充足→熱帶水果豐富。(3)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乳畜業→以肉蛋奶為主食;西亞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氣候→游牧→住帳篷,穿寬大袍子。(符合題意,舉一例即可)【知識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可判斷①是北冰洋;②是印度洋;③是太平洋;亞洲的河流流向特點是呈放射狀向四周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這說明亞洲的地勢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2)根據材料二這段文字的描述,繪制自然條件與人文特色的關系示意圖。 緯度低→氣溫高→熱量充足→熱帶水果豐富。(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形影響氣候,氣候影響河流數量、流量、流速;氣候影響民居特色,民居特色適應自然條件等,言之有理即可。【點評】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亞洲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亞洲大河多發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12.【答案】(1)案上擺放著一疊用“蔡侯紙”撰寫的奏折。說明:漢武帝是西漢王朝的皇帝,而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東漢時期。(2)“ 始創之舉”:建立郡縣制。“亦有創舉”:實施“推恩令”。共同作用: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3)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即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4)秦始皇為禁銦人們的思想言論,實行“焚書坑儒”。【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道具:案上擺放著-疊用“蔡侯紙”撰寫的奏折“與此場景不相符,因為東漢時候,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秦朝時不可能出現。(2)根據“秦始皇:我,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皆由我一人任兔”,聯系所學,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因此,秦始皇的“始創之舉”是指郡縣制。根據“漢武帝:始皇兄有始創之舉,為解決此番問題,我亦有創舉,請聽我細.....聯系所學,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了封國勢力,使其越分越小,無動與中央抗衡,從而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這些創舉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3)聯系所學,漢武帝所說的“意外收獲”是指絲綢之路的開通。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緊扣"秦始皇打擊儒學,漢武帝尊崇儒學,但在自己所處歷史時期都有利于思想統一,鞏固統治”寫畫外音,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案上擺放著一疊用“蔡侯紙”撰寫的奏折。說明:漢武帝是西漢王朝的皇帝,而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東漢時期。(2)“始創之舉”:建立郡縣制。“亦有創舉”:實施“推恩令”。共同作用: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3)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即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4)秦始皇為禁銦人們的思想言論,實行“焚書坑儒”。【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和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和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13.【答案】(1)①魏②西晉③北魏(2)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南北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三點即可)(3)他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第三步:點線結合](4)統一【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222年,孫權建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66年,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皇位取代魏國建立了晉朝,定都在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十六國后期北魏逐漸統一北方。(2)材料一反映了北民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材料四反映了江南社會秩序比較穩定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材料四、五反映了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材料五反映了統治者的重視;科技的發展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3)為了更好的學習漢族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為緙除鮮卑舊俗,采取一系列漢化措施,采用漢姓,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改穿漢服,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貴族服飾;學習漢語,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提倡與漢人通婚,鼓勵鮮卑貴族與漢貴族聯姻;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孝教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增強了北魏的實力。(4)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即使是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也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故答案為:(1)①魏;②西晉;③北魏。(2)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南北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等。(3)他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4)統一。【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及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 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2022七上·蓮都期末)解讀地圖是認知時空的一種學習方法。結合所學,回答問題。1.甲地(140°E,0°)在經緯網示意圖中表示為( )A. B.C. D.2.從右側“乙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中可以讀出( )①a處為山谷容易形成河流②b處適合開發攀巖類運動③c與d相對高度是300米④乙地城鎮、村莊沿河分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小王的家鄉四季較分明,夏天很熱,冬天還比較溫和,降水比較多,但多集中在夏季,適合種植水稻。以下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與這段描述相符的是( )A. B.C. D.4.下列對大洲輪廓圖中序號所示的區域特征描述符合事實的是( )A.①處有世界上最高高原,被稱為“世界屋作”B.②處居民房子墻厚有壁爐,屋頂傾斜角度大C.③處有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流向為自北向南D.④處居民多為黑色人種,多數信仰伊斯蘭教5.右下圖為“中國原始農耕時代爪要遺址分們圖(局部)”。以下關于圖中早期人類的認識符合史實的有( )①A處出現了中國境內最早的早期人類②B處與C處的早期人類都會人工取火③D處人們住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④E處距今5000年左右已出現早期國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下列四幅地圖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按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答案】1.A2.C3.D4.B5.B6.C【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經緯網;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點評】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1.向北增大是北緯,向南增大是南緯,向東增大是東經,向西增大是西經。從經緯網圖看出,140°E經線與0°緯線相交于甲點,所以甲點的經度為140°E,緯度為0°。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從右側“乙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中可以讀出①a處為山谷容易形成河流,錯誤,位于山脊,不會有河流發育。②b處適合開發攀巖類運動,當地是陡崖,正確。③c與d相對高度是300米,錯誤,等高距是100米,相對高度是400米。④乙地城鎮、村莊沿河分布,正確。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3.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A是地中海氣候,B是溫帶海洋性氣候,C是熱帶雨林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根據題意, 小王的家鄉四季較分明,夏天很熱,冬天還比較溫和,降水比較多,但多集中在夏季,適合種植水稻。 小王的家鄉是亞熱帶季風氣候,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4.根據給出的大洲輪廓圖可知, ①是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在亞洲。②是北美洲,北美洲北部緯度高,氣候寒冷, 居民房子墻厚有壁爐,屋頂傾斜角度大 ,正確。③是非洲,有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自南向北流。④是亞洲,圖中該處居民多是白色人種,多數人信仰 伊斯蘭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5.據圖分析可知, ①A處出現了中國境內最早的早期人類,云南元謀人,正確。②B處與C處的早期人類都會人工取火,錯誤,只有C處的人類會人工取火。③D處人們住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錯誤,該處不是南方地區。④E處距今5000年左右已出現早期國家,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6.下列四幅地圖所反映的歷史時期按先后排序 ③②①④ ,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022七上·蓮都期末)運用示意圖是化繁為簡的一種學習方法。結合所學,回答問題。7.“國祚”指王朝維持的時間。參考右側年代尺,可計算出東漢王朝的“國祚”為( )A.195年 B.210年 C.226年 D.412年8.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圖冊中有一幅示意圖(見下圖)。請推測該示意圖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刺史制【答案】7.A8.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和世襲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著有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7.由時間軸及所學知識可知,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220年,漢獻帝被廢。故其“國祚”為220-25=195年。A項195年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8.禹死后,啟繼承了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A項禪讓制是堯舜禹時期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不符合題意;B項世襲制是題干示意圖反映的政治制度,符合題意;C項分封制是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D項刺史制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監察地方官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2022七上·蓮都期末)主題研究是拓寬眼界的一種學習方法。結合所學,回答問題。9.某同學擬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以下選題合理的是( )①甲骨記事:文字可考自此開始②鐵犁牛排:社會變革重要動力③百家爭鳴:思想解放影響深遠④商鞅變法:奠定秦朝統一基業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某學習小組對中國古老傳說展開研究時,收集到《史記·五帝本紀》中的一些記載,包括黃帝、堯、舜等事跡,還有當時頻繁的戰爭,以及遠古初民治洪水、開良田、種嘉谷、觀測天文、編制樂舞等多方面的情況。學習小組成員對此紛紛發表以下觀點,你贊同的是( )A.小豆:揭示古老傳說背后故小要結合考古發現B.小王:大多數屬于傳說,基本上沒有歷史價值C.小李:《史記》在文學史上地位崇高但川無妨D.小美:《史記》以“信史”著稱,完全可相信【答案】9.D10.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解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傳說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9.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①錯誤,排除含①的選項。D項②③④選題合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10.傳說是指文字尚未發明時,人們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因此傳說不一可靠,考古實證能夠印證遠古傳說的真偽。A項小豆:揭示古老傳說背后故小要結合考古發現正確,符合題意;B項小王:大多數屬于傳說,基本上沒有歷史價值錯誤,傳說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不符合題意;C項小李:《史記》在文學史上地位崇高但川無妨錯誤,《史記》屬于文獻史料,有待實物的印證,不符合題意;D項小美:《史記》以“信史”著稱,完全可相信錯誤,《史記》屬于文獻史料,有待實物的印證,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2七上·蓮都期末)認識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自然條件與人文特色是兩個最基本的著眼點。為了進一步理解這兩個“著眼點”,請進行以下探究。材料一:材料二:地處東亞的中國,其最南部的海南省是重要的熱帶作物基地。這里全年平均氣溫高。充足的熱量資源對熱帶水果,如椰子、香蕉、荔枝、芒果和菠蘿等的生長十分有利,使海南成為中國的“菜籃子”“果盤子“。——摘編自人教版上冊《人文地理》教科書(1)依據“亞洲主要河流發源地示意圖”"寫出圖中①②③分別所示的大洋。描述亞洲河流流向特點且分析原因。(2)根據材料二這段文字的描述,繪制自然條件與人文特色的關系示意圖。(3)自然(人文)條件各要素間、自然條件與人文特色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請再舉一例加以說明。【答案】(1)①北冰洋;②印度洋;③太平洋特點;由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原因: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2)緯度低→氣溫高→熱量充足→熱帶水果豐富。(3)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乳畜業→以肉蛋奶為主食;西亞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氣候→游牧→住帳篷,穿寬大袍子。(符合題意,舉一例即可)【知識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可判斷①是北冰洋;②是印度洋;③是太平洋;亞洲的河流流向特點是呈放射狀向四周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這說明亞洲的地勢特點是中部高,四周低。(2)根據材料二這段文字的描述,繪制自然條件與人文特色的關系示意圖。 緯度低→氣溫高→熱量充足→熱帶水果豐富。(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形影響氣候,氣候影響河流數量、流量、流速;氣候影響民居特色,民居特色適應自然條件等,言之有理即可。【點評】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亞洲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亞洲大河多發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12.(2022七上·蓮都期末)某校開展“學會評述歷史人物對歷史進程影響”的項目化學習。703班同學們準備拍攝一部秦始皇、漢武帝跨時空對話的微電影來展示階段性學習成果,現邀請你一起探討。劇本內容 探討場景:漢武帝未央宮宣政殿 道具:案上擺放著一疊用“蔡侯紙” 撰寫的奏折 桌上放著一盤石榴 1)請你找出與此場景不相符的道具并加以說明。[第一場] 秦始皇:我,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皆由我一人任免。 漢武帝:始皇兄有始創之舉,為解決此番問題,我亦有創舉,請聽我細說…… 2)劇本中漢武帝所說的秦始皇的“始創之舉”是指什么?“我亦有創舉"又是指什么?說說這些創舉的共同作用。[第二場] 秦始皇:治國不易。筑長城都未根治匈奴問題。你為解決這一后悲的魄力讓我佩服! 漢武帝:哈哈哈……我與匈奴不斷“交手”中,倒有了一個意外收獲。看,這就是意外收獲帶來的。(漢武帝拿起桌上的石榴) 3)請結合所學知識,對漢武帝所說的“意外收獲”作出合理解釋。[第三場] 漢武帝:你我相談甚歡。我還得一賢臣,采納了他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秦始皇:不可不可!那些儒生甚為討厭,對待他們我跟你的做法不一樣! (畫外音:________) 4)比較漢武帝、秦始皇對待儒學的態度,請為“第三場”寫一小段畫外音。(注:畫外音是指注解、補充題外話,以便人們對事實能更詳細、明確地理解)【答案】(1)案上擺放著一疊用“蔡侯紙”撰寫的奏折。說明:漢武帝是西漢王朝的皇帝,而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東漢時期。(2)“ 始創之舉”:建立郡縣制。“亦有創舉”:實施“推恩令”。共同作用: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3)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即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4)秦始皇為禁銦人們的思想言論,實行“焚書坑儒”。【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道具:案上擺放著-疊用“蔡侯紙”撰寫的奏折“與此場景不相符,因為東漢時候,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秦朝時不可能出現。(2)根據“秦始皇:我,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皆由我一人任兔”,聯系所學,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因此,秦始皇的“始創之舉”是指郡縣制。根據“漢武帝:始皇兄有始創之舉,為解決此番問題,我亦有創舉,請聽我細.....聯系所學,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了封國勢力,使其越分越小,無動與中央抗衡,從而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這些創舉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3)聯系所學,漢武帝所說的“意外收獲”是指絲綢之路的開通。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緊扣"秦始皇打擊儒學,漢武帝尊崇儒學,但在自己所處歷史時期都有利于思想統一,鞏固統治”寫畫外音,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案上擺放著一疊用“蔡侯紙”撰寫的奏折。說明:漢武帝是西漢王朝的皇帝,而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東漢時期。(2)“始創之舉”:建立郡縣制。“亦有創舉”:實施“推恩令”。共同作用: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權。(3)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即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4)秦始皇為禁銦人們的思想言論,實行“焚書坑儒”。【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和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和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13.(2022七上·蓮都期末)704班用“三步復習法”開展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這一單元的復習,現邀請你一起參與。[第一步:時序梳理]同學們制作了一張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替示意圖(見下圖)。[第二步:重點突破]※為了全面分析該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同學們收集了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中國在魏晉之際正處于寒冷期,氣候變冷、過度開墾和戰爭的破壞,使黃河流域農業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相比之下,江南氣候酷熱的狀況有所緩解,尚待開發的資源極其豐富。——摘自人教版八上《歷史與社會》教科書材料三:“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摘自《晉書·食貨志》材料四: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當時的江南地區,不像北方那樣戰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經過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摘編自人教版七上《中國歷史》教科書材料五:在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并興修很多水利工程……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摘編自人教版七上《中國歷史》教科書(1)請將這一示意圖①②③處補充完整。(2)請選擇相關材料對應分析江南經濟發展的三個原因。※為了進一步認識該時期的民族融合現象,同學們選擇了一位人物,并將其生平進行了整理(見右圖)。人物履歷姓名:拓跋宏謚號:孝文生卒年月:467.10.13- 499. 04. 26事跡: (3)請完善拓跋宏的人物履歷來充分說明選擇理由。(4)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但分裂中孕育著 因素。【答案】(1)①魏②西晉③北魏(2)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南北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三點即可)(3)他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第三步:點線結合](4)統一【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222年,孫權建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66年,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奪皇位取代魏國建立了晉朝,定都在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十六國后期北魏逐漸統一北方。(2)材料一反映了北民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材料四反映了江南社會秩序比較穩定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材料四、五反映了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材料五反映了統治者的重視;科技的發展是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3)為了更好的學習漢族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為緙除鮮卑舊俗,采取一系列漢化措施,采用漢姓,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改穿漢服,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貴族服飾;學習漢語,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提倡與漢人通婚,鼓勵鮮卑貴族與漢貴族聯姻;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孝教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增強了北魏的實力。(4)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即使是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也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故答案為:(1)①魏;②西晉;③北魏。(2)北方人民南遷;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南北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等。(3)他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4)統一。【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及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