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課時 時間: 課型:新授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學目標: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教學重點:美蘇冷戰下國際關系的特點教學難點: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板書課題二戰后,美蘇冷戰形成兩級格局,具體情況如何,這節課來學習。二、出示目標,明確任務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三、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學生認真讀書、獨立思考,找出知識點、重難點、困惑疑難點、。四、自學指導,緊扣教材(一)自學指導一閱讀第一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5分鐘什么是冷戰?冷戰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美蘇各自的戰略意圖?冷戰發生和發展的具體情況如何?產生了什么影響?冷戰兩極格局正式形成的標志是什么?兩極格局有何特點?(二)自學指導二閱讀第二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3分鐘后比誰能準確作答。1、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關系有何特點?具體表現有哪些影響怎樣?2、二兩極格局下世界發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具體表現,產生了什么影響呢?(三)自學指導三閱讀課本第三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3分鐘美蘇關系走向緩和的背景是什么?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有何特點?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是什么?對于瓦解的原因和特點有哪些有何重要影響?五、自學展示,精講點撥(一)冷戰與兩極格局冷戰: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冷戰發生的根本原因:二戰結束后,共同敵人法西斯的消滅,使美蘇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兩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尖銳對立。美蘇各自的戰略意圖:美國:戰后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將社會主義蘇聯視為其建立世界霸權的最大障礙。蘇聯:希望戰后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恢復經濟發展,社會極其關心自己的安全,特別是西部邊界的安全,為確保東歐國家對蘇友好,蘇聯努力擴大自己在東歐的影響,與美國發生激烈矛盾。2、美國(率先) 蘇聯(反擊)政治 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發表,冷戰開始的標志 1947.9蘇聯和東歐國家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 馬歇爾計劃,鞏固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地緣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國分裂軍事 1949年北約成立 1955年華約成立影響:逐漸形成了政治、經濟、地理和軍事上的兩極格局兩極格局正式形成的標志: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華約建立,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終于形成面冷戰對峙局面。特點:兩極格局是否對稱和不完全的。美國及其盟國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二)冷戰的發展與多級力量的成長1、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關系的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也有激烈的冷戰對抗;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發展趨勢。具體表現:美、蘇開展對話出現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影響: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國際關系的新變化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有力沖擊。2、兩極格局下世界深刻變化 形成原因 具體表現 影響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逐漸分化 歐共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起飛及“政治大國”追求 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 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破裂新中國的和平崛起 兩彈一星;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尼克松訪華 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和發展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不結盟運動形成 “萬隆精神”;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走向緩和的背景: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美國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主要表現: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裁軍取得重要進展,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1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德國統一與中國關系正?;鹊?。特點:美蘇關系走向緩和,主要是以蘇聯的退讓和妥協為前提的。2、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瓦解原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特點:蘇聯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消失。重要影響:導致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也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六、課堂小結:板書呈現七、整理知識,背誦記憶冷戰原因、表現及瓦解原因八、當堂訓練,鞏固運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