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課時 時間: 課型:新授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學目標: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教學重點: 一戰爆發的原因及性質教學難點: 戰后國際秩序的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板書課題20世紀初,世界形成密切聯系的整體。帝國主義的各種矛盾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今天先來學習一戰。二、出示目標,明確任務三、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學生認真讀書、獨立思考,找出知識點、重難點、困惑疑難點、。四、自學指導,緊扣教材(一)自學指導一閱讀第一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5分鐘資本主義什么時候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其主要背景是什么?這對世界形勢產生了什么影響?為什么會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全面爆發的標志是什么?戰爭的性質如何?3、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哪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有哪些?其矛盾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么?兩大軍事集團的具體組成如何?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有何影響?(二)自學指導二閱讀第二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3分鐘后比誰能準確作答。1、一戰在歐洲主要有哪幾條戰線?有何特點?2、一戰的演變進程如何?有哪些主要戰役?結果如何?(三)自學指導三閱讀課本第三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3分鐘1、一戰后,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國際新秩序是什么?這一新秩序是如何構建起來的?這一新秩序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這一新秩序對國際局勢有何影響?2、國際聯盟的性質是什么?其地位如何?其成立的目的和宗旨是什么?為什么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3、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何重要的影響?五、自學展示,精講點撥(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時間: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主要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影響:帝國主義國家競相奉行殖民擴張,建立帝國主義政策,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亞洲諸國很快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幾乎被瓜分殆盡。2、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矛盾逐漸激化,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國際局勢日益緊張。全面爆發的標志: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德俄法英相繼參戰。戰爭性質: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3、20世紀初,歐洲形成的兩大敵對軍事集團:同盟國和協約國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英德矛盾(主要矛盾):德國開始尋求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法德矛盾: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爭奪北非殖民地;德俄矛盾:貿易摩擦,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歐洲火藥桶。本質問題: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兩大軍事集團的具體組成: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法俄組成協約國;影響: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對薩拉熱窩事件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德俄法英相繼參戰,導致一戰全面爆發。(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在歐洲的主要戰線:西線:英法軍隊與德軍對陣,東線:德奧聯軍與俄軍廝殺,南線:奧軍與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爭斗。特點:西線是決定性戰場,形成了長期陣地戰的僵局,傷亡慘重,變成了傾注全部國力的總體戰,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的防線,迅速取勝極為困難。(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一戰后,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國際新秩序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建:一戰結束后,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主要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成立了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的性質: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地位: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和宗旨:維護戰后國際政治秩序,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無法發揮作用的原因: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3、一戰的重要影響: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六、課堂小結:板書呈現七、整理知識,背誦記憶一戰的原因及影響八、當堂訓練,鞏固運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