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大改造1.執教者: 學校 老師2.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3.課型:新授課4.課時計劃:1課時5.授課對象: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農村土地改革后的情況和在農村走集體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對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和意義。掌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過程與方法:綜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對比三大改造方式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讓學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改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同時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并在過渡中,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教學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義教學難點三大改造的實質教學工具課件、視頻等資料等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分組討論法相結合教學時間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影片《大宅門》片段,大宅門展現的是新中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的情景。除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國家還對哪些部門進行了改造,結果怎樣呢?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材料:“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說,這是一次最徹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陶魯笳(當時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思考:通過上述材料我們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改是成功還是失敗?過渡: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對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來說,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然而,我們在享受巨大歡喜的同時,也有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確實存在。材料一:農村土地改革后農村出現的情況:土地買賣。土改后部分農民因天災受損,或家中有人重病,或無力耕作等出賣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對49村農民調查,在被出賣的718公頃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調查,出賣土地的農戶占農村總農戶的1.29%,出賣土地面積占農村上地總面積的0.22%。材料二:經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村生產力從封建制度束縛下解放出來,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起來了,但農民絕大多數還是靠人畜經營……正因如此,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制了它,約束了它。——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提問:通過上述材料,結合課本,思考在土改農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解決。教師講述:土改完成后,農民遇到了缺乏生產工具、資金、水利和自然災害等困難;更別說承擔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貧困農民不得不賣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那么,如何對農業進行改造呢?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都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而這場改造運動我們稱之為“農業合作化運動”。那么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對于農民來說到底好不好呢?請同學們看看下面幾幅圖片?材料: 農業生產合作社成果通過圖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農民們參加農業合作社,品嘗到了甜頭,欣喜若狂的心情。提問: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改造的情況如何?學生討論活動: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也是引導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百分之九十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教師過渡:黨和政府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采取了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這個做法一方面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改變了個體經濟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夠得到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的支持,從而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工業化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真是“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在農業、手工業改造同時,黨和政府對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也采取措施進行改造。目標導學二:公私合營1.公私合營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舉。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教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進行探討。思考:國家何時開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何時出現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偉大創舉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過渡小結:所謂公私合營是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即國家資本主義。這種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2.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意義提問: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對我國的發展有什么意義呢?其實質是什么?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解決。教師講述: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提問:俗話說金無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有什么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教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功大于過,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中國步入正確的軌道。思維拓展: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堅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近代以來的歷史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最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保證各項事業順利開展的制度體系。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歷史性勝利的重要標志。三大改造私有制 公有制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公私合營課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