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1.執教者: 學校 老師2.授課章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3.課型:新授課4.課時計劃:1課時( 分鐘)5.授課對象: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新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認識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了愛國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等優秀品質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列表格的方法掌握相關歷史知識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歷程中,體會“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句話的含義,啟發學生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光榮傳統,進一步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心和信心。二、教學重點“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推廣的意義、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三、教學難點了解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的突出事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四、教學工具多媒體、課本五、教學方法引導法,探究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六、教學時間七、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我們今天說到科學技術成就,大家會想到信息化、數字化等。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會想到的是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等。因為當時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這些頂尖技術。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美國的“核訛詐”,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緊褲腰帶,也要搞出我們的原子彈。可想而知,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多么險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二、新課講授(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1.圖片展示:教師提問:圖中兩位科學家對我國哪一方面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學生回答:國防科技。2.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找出新中國成立后在國防科技這一領域取得的成就。學生回答: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3.教師提問:新中國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研制出“兩彈一星”的,這與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的奮斗是離不開的,我們應該從他們身上學習哪些精神 學生回答: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愛國敬業、甘于奉獻,嚴謹細致,團結協作、敢于創新等。4.教師提問:國防科技領域的這些成就的取得有哪些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5.教師提問:閱讀教材內容,說說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學生回答: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實驗;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圖片展示:教師提問: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的意義 學生回答:為解決我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教師補充:為此,袁隆平成為獲得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他還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2.教師提問: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有什么醫學價值 學生回答: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教師補充: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文化事業的發展教師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94~95頁“文化事業的發展”的內容,回答我國指導文藝工作的方針是什么。我國在文藝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學生1回答: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生2回答: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教師總結:“雙百”方針為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國科學文化工作遵循的方針原則。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課堂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一起了解了新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認識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了愛國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等優秀品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源泉。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品質。讓科技創新成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源泉。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品質。讓科技創新成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板書設計:課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