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課程標準】了解遼宋夏金元時期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新變化。【學習目標】1.通過史料分析及探究,了解宋朝社會生活出現的新樣態。2.通過史料閱讀,說出遼宋夏金元經濟發展的新成就以及空間結構的轉移,認識社會新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3.通過探討各政權在經濟等方面的往來,理解統一多民族國家重構的經濟邏輯,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授課對象】高一年級【學習重難點】重點: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理解經濟發展與社會變化的關系。難點:宋元社會的新變化。【學習過程】【導入】(播放視頻《清明上河圖》)教師講解:談起宋朝,我們一般會說它“重文輕武、積貧積弱”,其實它還是社會相對開放、商品經濟特別繁榮的時代,那宋朝人民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我們可以一起觀賞《清明上河圖》,跟隨張擇端的畫筆看一看繁華的汴梁城。遼宋夏金元時期是由一個多民族共立到走向統一的時代,這一時期經濟蓬勃發展,社會也呈現出一種新的樣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一、相對開放談生活學生探究:閱讀課本63-64頁,并結合學案所給材料,聚焦于宋朝的人,奴婢、農民、商人、士人以及政府機構,他們與前朝相比,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用課本語言來回答。教師講解:1.圖片《清明上河圖》,聚焦于喧鬧的虹橋、繁華的城內街市,整體觀察它們有什么特點呢?材料:“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材料:民自以為私相貿易,而官反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訴論田業,只憑契照為之定奪。——(南宋)葉適《水心別集》卷二《民事上》材料:釋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擇其所樂而居之。——蘇軾:《策別安萬民》設計意圖:由《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場景切入,了解到宋朝民眾生活豐富、街市繁華熱鬧,再根據史料分析認識到土地流轉的合法性、民眾遷徙的自由性,由此看出政府管控松弛,圖文互證。2.問題探究:在這樣的時代里政府管控的松弛,寬松化、自由化的社會氛圍對人們的生活追求和價值觀念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材料:無問市井田野之人,由中及外,自朝至暮,惟錢為求。——(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臨安)湖山游人,至暮不絕。……至如貧者,亦解質借兌,帶妻攜子,竟日嬉游,不醉不歸。——(南宋)吳自牧《夢梁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詩》(薛元超)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二》宋朝后妃半數以上選自平民之家,余者又有近半數出自中小官僚。一般社會成員的婚姻觀念或貴進士,或求資財,至于望族門第云云,早已非世俗所重。——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設計意圖:由政府管控松弛的社會背景下,民眾價值觀念發生轉變,引出門第觀念的淡化,體現在“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3.材料:家仆與主人的關系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關系,而是經濟意義上的雇傭關系。——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宋朝租佃經濟十分盛行。租佃和買賣土地辦理法律契約即可,且佃農在約滿后可自由遷徙,地主不得阻攔。——張海鵬《中外歷史綱要(上)》教師用書設計意圖:由門第觀念的淡化引出社會流動性的增強、社會活力的增加,人人都不像之前那樣被固化在一個等級結構里,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上升的機會。以宋朝家仆與佃農的例子歸納出宋朝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人身依附關系不斷減弱。小結:一個堅固和組織嚴明的社會,已經為另一個活潑、重商、享樂的社會所取代了。——(法)謝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引人注目看經濟思考:宋朝社會出現這種變化的根源是什么?經濟的發展學生探究:自主閱讀課本并圈畫關鍵詞,并結合《遼宋夏金經濟分布圖》,梳理這一時期經濟領域中有哪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內容 成就農 業 耕種制度(一年兩熟稻麥復種制普及) 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 邊疆開發手工業 制瓷業(宋: ;元: ) 印刷業(作用: ) 礦冶業(煤的使用)商 業 城市興盛:(表現: ) 邊境榷場:(作用: ) 海外貿易: 貿易稅收 貨幣革命:設計意圖:以《遼宋夏金經濟分布圖》從空間結構展現宋元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領域引人注目的成就,落實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蓬勃的貿易經濟,突破了宋以前京師關于夜市的禁令。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朝著大街幾乎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坊市制度崩潰。當時開封以經商為業的有二萬多戶,囊括米、鹽、茶等各類商品貿易。號稱“正店”的大酒樓有170家,兼具飲食與商品貿易的多種功能,作為商人驗看商品質量、商定商品價格、簽訂契約的場所。酒樓、茶坊適應商業大潮,與娛樂場所瓦子,都通宵營業。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馮天瑜主編《中華文化史》問題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東京“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的表現?《遼宋夏金榷場分布圖》材料:朝廷創置榷場以通南北之貨,內足以專課息之源,外足以固鄰國之好。——《宋會要輯稿》《宋元海上交通路線圖》材料:廣南市舶,利入甚厚,庶藩商肯來,動得百十萬緡。——(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設計意圖:以地圖著手,再以文字史料互證,分析商業貿易范圍的擴大,基層城市市場、邊境榷場、海外貿易,由內及外、由近及遠展示商品經濟繁榮景象。問題探究:從宏觀角度,探究這一階段經濟發展在空間結構上,南方北方之間出現了什么新的變化?(通過圖例,從水利建設區、糧食主產區、手工業發達地區、商業城市、對外貿易等幾個角度來觀察,宋朝經濟分布在地理空間上已經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翻天覆地話南移【探究】根據以下材料探究經濟重心南移有什么表現及深遠影響?材料一:南北方人口分布表南 方 北 方朝代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比例西漢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問題1:從這張數據中,人口南北布局上有什么變化?材料二: 北宋元豐年間,絹、紳、絲棉無論在產量與質量、租稅還是上供數額,南方都成倍的超過了北方,尤其是絲棉的租稅南方承擔了北方的18倍還要多。——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上)》問題2:宋朝的財賦重心出現了什么變化?材料三: 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長途海運航線。——《中外歷史綱要(上)》問題3:元明清時期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分離,會推動什么發展?材料四: 宋室南渡,不惟文人學者從之而南,即將帥武人之生長西北者,亦多居于南方。舉各地優秀之人,皆居江、淮以南,宜江淮以北之民族,逐漸退化。——(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問題4:經濟重心推動文化中心南移,科考取士中南北不平衡現象突出,政府如何解決?材料五:兩宋時期的全國Ⅰ、Ⅱ、Ⅲ卷北宋后期,科舉考試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明宣德年間,科舉考試正式實行南北分卷錄取制度。問題5:如何認識北宋科舉考試中南北分卷的做法?南方考生如何應對?【案例】宋朝寄籍案材料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開封府落榜士子揭發,本年度開封府取中舉人25人,有13人系“寄籍取中”,其中10人來自兩浙路蘇州府。“寄籍”案在兩宋大量存在,屢禁不止。——(元)脫脫等《宋史》卷一《太祖紀》思考:為什么出現“寄籍”?如何認識“寄籍”案?總結:經濟重心南移表現及深遠影響①人口布局:②財賦重心:③交通、跨區域貿易:④文化中心: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實證分析經濟重心南移在人口、財賦、交通貿易、文化中心等方面的影響,并以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貫穿其中。課堂總結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本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社會生活上呈現出一種新的樣態,如門第觀念的淡化、社會成員身份的趨于平等、政府管控的松弛等,而這些社會變化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農工商領域引人注目的新成就決定了社會新態的呈現,而其中社會各階層的人更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所以這一時期雖處于政治分裂,軍事對峙,但經濟交流,卻超越了政治和軍事的界限,成為連接南北、溝通各民族的紅線。塑造中國的,不僅有歷史上的戰爭爭鋒、政治捭闔,更有經濟交往、商業交換,這推動了“小中國”到元朝統一后“大中國”的轉變。這就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重構的經濟邏輯。以此讓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內化于心,并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史料閱讀能力,但對史實的邏輯聯系、原因探析、效果影響上缺乏深層理解,還需深入學習。本節課多為歷史現象的認識,在教學設計中需要著重尋找一條線索貫穿全課,所以這節課以唯物史觀為引領,引導學生在認識社會新現象的基礎上探究經濟根源。但受內容所限,本課可深入思考的問題不多,學生的自主探究不夠,這是以后的課程教學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