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第 11 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舉措,認識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成就和主要問題教學目標 構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間軸,引領學生在歷史情境中開展學習;梳理沙俄、蘇維埃俄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俄羅斯的演變過程?!緯r空觀念】 通過新經濟政策、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等重要史實,認識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成就和主要問題。 【歷史解釋】 引導學生從可信史料中提取信息,充分認識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論從史出” 的歷史分析能力?!臼妨蠈嵶C】 引導學生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中感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同“中國式現代化”模式,涵養愛國主義情操,發揮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炯覈閼选?通過了解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舉措,引導學生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要從本國國情出發,尊重客觀規律”“國家發展應重視人 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觀點?!疚ㄎ锸酚^】教材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社會主義的理想變為現實。本課主要介紹了列寧和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根據蘇俄國情實施新經濟政策,緩解了危機, 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隨后斯大林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政策,形成蘇聯模式。這一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弊端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本課接續十 月革命史實,與一戰后資本主義經濟建設形成鮮明對比,從時空整體上深遠影響了世界格局的發展。學情分析 本課學習對象是九年級學生,在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后,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并具備了一定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夠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知識架構歷史知識體系,但理性思考能力有待提高,對歷史學習活動 的參與度和求知欲仍有開發空間,且從男女同學的心理特點出發,樂于進行合作探究。教學重點 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 突破策略:通過創設情境、分組討論開展學習活動教學難點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成就和主要問題 突破策略:開展辨析對錯、合作探究突破難點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展示神舟十五號宇宙飛船飛天場面,教師由此過渡到講述宇航員加加林航天事跡,設問:你知道這位宇航員是哪個國家的嗎? 將歷史與學生的已有認知聯系, 設置問題,激發其學習興趣。【單元總覽】教師展示單元知識結構思維導圖,播放《蘇聯成立》視頻,展示時間軸,學生觀看,初步認知蘇俄(聯)的發展過程。學生整體感知新 本課知識在單元結課 構中的地位,培養推 時空觀念。進一、 實施1.背景【創設情境】合作探究(一)以人物“斯達漢諾夫”為情境線索,展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內容,結合當時蘇俄的社會現狀,學生分組開展活動,為蘇俄領導人提供政策建議,理解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新課推進第一篇謀 2.內容發 【分析歸納】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 47 頁,歸納新經濟政策的內容。結合史料,展 理解新經濟政策的特征。∣∣ 新經濟政策3.特征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 。—1921 年列寧《論糧食稅》特征: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二、評價【分析歸納】教師展示《農民踴躍交納糧食(1922 年)》圖片和《蘇俄(聯)工農業生產情況表》,學生仔細觀察,總結新經濟政策的作用。教師適時補充講解新經濟政策實施后,蘇俄(聯)的工農業發展仍然很落后,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施埋下伏筆。創 設 歷 史 情境,開展分組活動, 突破教學重點,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學生合作分析知識內容,突破教學難點。展示圖片, 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構建知識的前后聯系,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本課的知識體系。一、背景【創設情境】教師補充史料并展示斯達漢諾夫在新經濟政策實施后的“煩惱”,引導學生思考“煩惱”說明當時蘇聯的社會現狀,進而得出蘇聯實施工業化的背景。【聯系所學】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課本 48 頁相關史事,指出斯大林為快速實現工業化采取怎樣的戰略方針?引導學生回顧兩次工業革命西方國家工業發展中道路,而蘇聯則選擇了與之不同的道路。二、實施【辨析改錯】合作探究(二)第教師出示某同學有關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筆記,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第 48—50 頁二篇 有關蘇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內容,學生接龍找出與不符合史實的部分,并加以改正。圖崛起∣∣ 蘇聯工 1.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實施兩個五年計劃。 業 2.農業集體化:農民加入集體農莊,組建拖拉機站?;?br/>和 三、評價:農 1.工業化:一方面,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短時間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另一方業 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固定,致使后來蘇聯經濟體制僵化。集 2.農業集體化:支持工業化,損害了農民利益。體化 【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柱狀圖,比較工農業產值的增長情況并思考得出蘇聯經濟發展出現的問題。得出經濟的結構出現嚴重失衡,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特別是農業相對落后的結論。【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 50 頁第一則相關史事,指出農業生產長期停滯的原因。通 過 情 境 創設,讓學生在新經濟政策實施后的時空背景下,對蘇聯國情和政策進行觀察和分析。通 過 分 組 合作,讓學生對蘇聯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和經濟建設的成就有更加客觀準確的認識,形成歷史解釋,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數據圖, 揭示經濟建設中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原因,理解蘇聯實施農業集體化的國情需要。新課推進 第三篇 成體制 ∣ ∣ 蘇聯模式 一、 內容 【分析概括】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示意圖,結合課本第 50 頁第一段,指出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使蘇聯社會哪些方面發生根本性變化,明確蘇聯模式形成的背景。指導學生結合課本第 50 頁第二則相關史事,解釋蘇聯模式。 二、評價 【情境創設】合作探究(三)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斯達漢諾夫的經歷,結合史料,根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對蘇聯模式進行評價。 依據材料分析蘇聯模式有利方面 材料:實行蘇聯模式后,蘇聯用十多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對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趕超,成為世界第二號工業化強國。蘇聯模式的實行為日后打敗法西斯奠定基礎,使蘇聯具備了堪與美國抗衡的軍事力量。 ——沈宗武《蘇聯模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利: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依據材料分析蘇聯模式弊端 材料: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 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 忽視農業和輕工業。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弊: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經濟結構比例失調。 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史料和直觀圖表不斷探究蘇聯模式,開展合作探究,形成歷史解釋, 同時不斷進行唯物史觀的滲透,突破本課難點。教學總結 【知識架構】教師帶領學生回顧并鞏固本課知識體系,學生自主構建本課時間軸。 通過構建時間軸幫助學生理清蘇俄(聯)事件時間線,培養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課堂延伸】合作探究(四) 使學生從蘇俄 (聯)經濟政策的調整中,理解生產關系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重點培養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學生理解并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放眼世界, 培養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從蘇俄(聯)經濟政策的調整中,讓學生分組談一談有關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啟示教師補充文字和圖片材料說明中國在汲取和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經驗礎上,通過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材料: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br/>知識鞏固 思路比較好,換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課后作業】 基礎訓練知識點訓練 1-5 題 (必做題) 基礎訓練能力點訓練第 8 題 (必做題) 閱讀《母親》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事梗概,感受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愛國者的情感。 (用時 15 分鐘) 落 實 雙 減 政策,使學生及時鞏固本課所學知識。(選做題)板書設計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清 晰 形 成 本課知識體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