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 8 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課設計本課的說課設計以新課改理念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 年版)為依據,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面從說教材、說學生、說目標、說方法、說過程、說評價六個方面進行說課。一、說教材——資源怎么析本課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 8 課,上承兩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下啟戰后初期世界格局的變化。從時間上看,本課跨越了從 19 世紀后半期到戰爭結束的幾十年;從內容上看,包括一戰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性質及影響等。從全球史觀上看,一戰既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又對戰后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改變了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轉折點。二、說學生——學情怎么判我校九年級的學生多來自農村,他們活潑好動,個性鮮明,好奇心重,渴望求知, 關心國內、國際局勢。他們具備初步閱讀、理解和歸納史料的能力及簡單地分析問題的能力,但知識積淀較為薄弱,在挖掘歷史的現實意義方面上尚有欠缺。三、說目標——方向怎么定課程標準:《歷史課程標準》(2022 版)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其基本進程以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帝國主義掠奪性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史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通過對薩拉熱窩事件的學習,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學習凡爾登戰役,討論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堅定和平理念, 增強憂患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培育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影響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確定的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四、說方法——師生怎么做教法:針對學情特點,以史料為載體設置教學情境,以問題為引領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包括情境教學法、角色模擬法、合作探究法。學法: 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情境導入〗五、說過程——程序怎么走卡 塔 爾 足 球 世 界 杯 賽 俄 烏 軍 事 沖 突出示《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與《俄烏軍事沖突》的圖片:自卡塔爾世界杯開賽以來,人們盡情享受這場足球的饕餮盛宴,然而,世界的另一角落,慘烈的俄烏戰爭正激戰猶酣,戰爭與和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入新課。(設計意圖:通過圖片中兩種場景的鮮明對比,引導學生初步體味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美好,同時引發他們對戰爭原因的探究欲望。)〖探究新知〗(一)爭霸與結盟——和平之危矛盾突顯出示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材料,自主學習課本第 34-35 頁,思考:1870 年至 1913年列強工業產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有什么變化?出現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從材料中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材料一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列強實力對比變化一覽表材料二 德國向英國發起挑釁(漫畫) 材料三 讓別的民族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人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為自己謀求日光下的地盤。——德國外交國務大臣皮洛夫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德國后來居上, 經濟實力迅速超過英、法,后起的德國企圖重新瓜分世界,英、德矛盾突顯。(設計意圖:通過對材料的讀取、剖析,既構建了本課知識與德國統一的聯系以及與兩次工業革命的聯系,又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帝國主義的本性,增強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及邏輯思維的能力。)(過渡:為了實現重新瓜分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的野心,列強之間互相拉幫結派,組建同盟。)拉幫結派合作探究一:新聞追蹤播放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形成過程的視頻。請學生結合視頻及課本內容,(同桌合作)追蹤(探究)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原因。學生回答教師指導總結,歐洲列強間經濟與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設計意圖: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是本課的難點,針對我校的學情,通過視頻直觀地感受到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原因,有效地突破難點,為揭示一戰的性質做鋪墊。同時,培養學生以唯物史觀為統領,通過歷史解釋,提升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過渡: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沖突不斷,戰爭一觸即發。人類的和平面臨重大的危機。)(二)戰爭與災難——和平之殤“火藥桶”的點燃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時說,歐洲變成了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 35 頁并結合材料,說一說“火藥桶”、“火星”分別是什么?“火星”如何“引爆”“火藥桶”的。材料四 巴爾干半島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民族成分復雜,資源豐富,因此成為了各國爭奪的焦點。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插手巴爾干地區事務。材料五 1914 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為了向塞爾維亞炫耀武力,便到波斯尼亞視察軍事演習,并造訪其首府薩拉熱窩。6 月 28 日,當斐迪南大公夫婦乘坐敞篷轎車經過薩拉熱窩街頭時,一名名叫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青年舉槍射向斐迪南大公夫婦,二人在送往醫院不久后便不治身亡,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斐迪南夫婦離開薩拉熱窩市政廳材料六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現在不發動(戰爭),就永遠沒有發動的機會了。”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學生回答教師指導總結:薩拉熱窩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戰的導火線。(設計意圖:同時通過“火星”把“火藥桶”“引爆”過程的學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這一事件與一戰的關系,落實歷史解釋與時空觀念,又能讓學生初步了解一戰性質。)思考:“有人說一戰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引發的,假定斐迪南大公的司機在薩拉熱窩那個重要路口向左轉彎,而不是向右轉彎,兇手沒有下手的機會,那么一戰就不會爆發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同學們回答后教師引導總結:只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即使沒有薩拉熱窩事件,兩大軍事集團也會因為別的事件而最終爆發戰爭。(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探究,揭示了帝國主義好戰的本性這一歷史規律,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過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戰勝敵人,雙方在歐洲戰場上開辟了多條戰線,甚至于戰爭還擴展到亞洲、非洲等地區。)戰爭的進程(1)三條戰線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指導學生找出歐洲戰場的三條戰線, 并分析交戰雙方分別是哪些國家。材料七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形勢圖(設計意圖:通過對地圖的有效利用,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強化時空觀念, 增強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過渡:經過一年多的搏殺,雙方未能決出勝負,陷入僵局。為打破僵局,德國經過充分準備,向法國的軍事要塞凡爾登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2)重要戰役合作探究二——新聞報道(組內合作)請大家當個戰地小記者,根據下列資料及所學知識,以戰況報道為主題,寫一篇新聞通訊,要求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材料九 索姆河戰役在 1916 年 7 月 1日爆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參戰雙方傷亡約 134 萬人, 其中英軍 45 萬余人,法軍 34 萬余人, 德軍約 53.8 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材料八 遭到炮轟的凡爾登 ——新華網學生交流展示成果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凡爾登戰役,德國企圖打破僵局的妄想破滅,凡爾登戰役因而也是一戰的轉折點。另外,索姆河戰役也傷亡慘重,德國從此陷入被動。(設計意圖: 通過小記者的角色扮演,讓學生研讀史料,強化身臨其境之感, 充分感悟戰爭的破壞性及殘酷性,體味和平的珍貴,培育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過渡: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戰役,雙方精疲力竭,這為美國參與戰爭,搶奪勝利果實提供了良機,于是,美國找了個借口,參與了戰爭,使得戰爭形勢發生的重大變化。)(3)1917 年戰爭態勢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 37 頁并結合材料,介紹 1917 年戰爭態勢的重大變化及產生的影響。(設計意圖: 通過對美國等國的參戰和俄國退出戰爭等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也為戰后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埋下伏筆。同時,通過中國參戰的教學,構建了世界歷史與中國歷史的聯系,培養了學生全球史觀和時空觀念。)戰爭的結果由圖示及材料可知,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國代表在法國福熙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宣布投降。一戰正式結束。(設計意圖: 德國的參戰,從為掠奪開始、到被宰割結束,其爭霸世界的野心未能得逞,為 20 年后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涵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及歷史解釋素養。)(過渡:一戰結束后,人們不斷反思。)(三)分化和覺醒——和平之思戰爭的性質意大利為了自身利益,背信棄義地從同盟國轉到了協約國,再看其它國家參戰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材料十 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 奪取英、法的殖民地。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奴役巴爾干 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 法國的目的是 打垮德國,樹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干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日本的參戰,是為了 進一步侵略中國。美國的參戰目的:撈取戰利品,奪取戰后世界霸權。——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編》由上述材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列強參戰的目的是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世界。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設計意圖:通過列強參戰目的的學習,引導學生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和世界意識, 以史料實證,進一步認清帝國主義的本性及一戰的性質。)(過渡:為了取得戰場上的優勢,贏得戰爭的主動權,雙方竭力研發新武器。)科技的雙刃材料十一 一戰中出現的武器提問:大家認識這些一戰成名的新式武器嗎?請談一談科技與戰爭的關系。(設計意圖:通過“問中有境”“問中啟思”“問中育智”,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培養學生全面、客觀、辯證看問題的能力,增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的熏陶。)(過渡:高性能武器的使用,助推了一戰的結束。那么我們能不能說協約國方面就取得了“真正”的戰爭勝利呢?)人類之思——戰爭的影響合作探究三: 時事評論(分組合作)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 37、38 頁,分組把下列三段材料,分別擬定出一個主題,作為時事評論的標題。材料十二 摘自張建華《世界現代史(1900-2000)》在這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均人死亡共 1300 萬人……受傷、失蹤者超過 2000 萬人……雙方戰費開支共達 1800 多億美元,加上生產和財產等損失,全部經濟損失合計 2700 億美元。無數城鎮化為廢墟,各國財政經濟一片混亂。在一戰期間,英國失去了 1/4 的對外投資,法國失去了 1/3 的對外投資, 德國失去了全部對外投資。英國上司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這次大戰使四大帝國——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先后土崩瓦解。美國在戰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日本經濟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一戰中,所以百萬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為士兵或勞工加入戰爭, 這使得他們能夠利用在戰爭中所熟悉的軍事裝備和最新技術去反對帝國主和殖民主義者;另一方面,由于戰爭供應的需要和忙于相互廝殺,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控制……學生交流成果后,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大浩劫。二是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的動搖。三是一戰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創造了機遇。(設計意圖: 通過解析材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一戰給人類造成的劫難,也為理解戰后世界格局的改變作了鋪墊,培育全球史觀及唯物史觀。)(過渡:第一次世界大戰已過去百年,但戰爭的幽靈至今還在地球上游蕩)〖拓展延伸〗根據下列材料及所學的知識,談一談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啟示。材料十三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 ——老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歷史謹慎地揭示了自己的秘密,至此給我們上了重大的一課。人可以親手創造東西,也可以親手將它毀滅。 ——龐龍《人類的解放》(設計意圖:通過學習,強化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的理念,居安思危,反對戰爭,堅定和平理念,強化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 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課后作業〗選擇題“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 .薩拉熱窩事件B. 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C .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D. 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2)1914 年 7 月,德皇威廉二世借口“千載難逢的機會”向塞爾維亞宣戰。這個“機會”是指( )A.三國同盟成立 B.三國協約成立C.薩拉熱窩事件 D.凡爾登戰役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的最嚴重的后果是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加劇( )美德超過英法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最主要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后果是( )①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②改變了帝國主義的性質③解決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④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歷史小論文利用課堂上“時事評論”中自擬的主題為標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六、說評價——效果怎么樣〖板書設計〗(設計意圖:本課的板書設計,是通過和平之危、和平之殤、和平之思的主線索上揭示帝國主義本性及其造成的人類的劫難,同時通過新聞追蹤、新聞報道、時事評論三個探究活動,讓學生體味和平的珍貴這條暗線,增強憂患意識與維護國家利益的歷史使命,涵養家國情懷。)〖評教〗本節課遵循知識內在的邏輯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宏觀統籌、微觀解構,把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的思想貫穿于教學中,真正體現課堂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真正形成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評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指針,優化作業設計,減負增效,落實核心素養,著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