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高一年級下冊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教學設計課題名 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核心素養目標 1.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結構和社會運動的主要表現,加深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理解,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干預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的主要舉措及變化,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曲折歷程及發展趨勢,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4.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科學技術新發展的主要內容,理解其產生的背景及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發生的新變化。學習目標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結構和社會運動的主要表現,加深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理解。 2.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干預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的主要舉措及變化。 3.認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曲折歷程及發展趨勢。教學重點 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科技、經濟、社會結構等方面的新變化教學難點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曲折歷程及發展趨勢教學方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材料分析法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學案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先看兩幅照片:柏林在二戰后發生了哪些變化? 生:城市從廢墟中重建,城市經濟高度繁榮。 師:是什么原因推動了以柏林為代表的遭到破壞的資本主義國家城市的復興與繁榮?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圖片設疑,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二、講授新課 第一目:國家宏觀的調控 師:閱讀教材,思考從工業革命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愛的經濟政策發生了什么變化? 從自由放任到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 師:閱讀教材,為什么二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 ①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 ③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 師:這種政策有什么突出特點? 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 師:閱讀教材,歸納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取得的成果。 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 ②制訂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③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等等。 效果: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增長一度較快。 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資本主義經濟史上,出現過兩個“黃金時代”,1850—1914年是第一個“黃金時代”經濟高速發展;1950—1973年是第二個“黃金時代”,在此期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 4.9%。 師:20世紀70年代初以后資本主義經濟出了什么問題? 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 1950年—1973年1974年—1982年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6%2.4%通貨膨脹率3.4%9.9%——摘編自齊世榮主編《當代世界史資料選輯》第二冊 滯脹 滯脹全稱停滯性通貨膨脹,“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與高通貨膨胩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典型代表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當時因為中東戰爭以及對美石油禁運,受此影響,美國經濟產能減少;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價格上漲,且當時盛行凱恩斯主 義、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得通貨膨脹率也同時走高。 師:資本主義國家愛采取了怎么樣的政策? 采取的對策是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師:閱讀教材,指出二戰后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怎么樣在國際上進行宏觀調控的? 組成: A.金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B.投資:世界銀行; C.貿易: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作用:通過大國相對平等的協商,采取市場干預行動,協調利益,維護經濟秩序。 二戰后初期世界經濟調節機制的三大支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針對的是在國際收支中出現暫時困難的國家,一般為短期貸款,屬于“救急”性質的機構世界銀行針對的是全球性的發展援助,是長期貸款,屬于 “扶貧”性質的機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是一個有關關稅及貿易政策的國際性多邊貿易協定,而非一個正式的國際組織,但是它一直發揮著國際組織的作用。1995 年被世界貿易組織取代一個中心(美國或美元)、兩個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貿易體系)、三大支柱 設計意圖: 本部分的主題是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主要內容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行及再一次調整和調整的影響;通過文字史料、圖片史料、數據史料等對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提升分析解釋能力,落實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第二目: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如何? 原因①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展。 ②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問世,為技術革命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持。 ③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表現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意義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師:有人稱二戰后的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當然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閱讀教材,歸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是什么? 材料 從20 世紀40 年代末起,開始了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航天空間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這場新科技革命發源于美國,爾后迅速擴展到西歐、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涉及科學技術各個重要領域和國民經濟的一切重要部門。從70年代初開始,又出現了以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型材料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是在20世紀自然科學理論最新突破的基礎上產生的。 生:以計算機、核能、航天技術、微電子、生物工程技術。新材料為標志;從美國擴展到全球;理論基礎是20世紀自然科學理論的突破。 師:關于當今人類正經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有人稱為“第四次科技革命”,也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也被稱為 “工業4.0”。對這次新科技革命,沒有一個統一認可的概念,基本上認為它是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量子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智能化時代。 材料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層出不窮。 ——《第四次工業革命什么樣?習近平這樣描繪藍圖!》 師:鄧小平同志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對推動經濟發展作用越來越明顯,對社會變革的作用越來越大。 設計意圖: 本部分只有一個主題:二戰后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通過閱讀教材和補充的史料、概念,探究科學技術新發展的原因,了解其表現,通 過感知記憶來掌握基本知識,通過分析史料和概念來提高分析解釋 能力。 第三目:社會結構的新變化 師: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結構出現怎樣的新變化?推動出現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結構的新變化 材料二 在美國,現在構成白領階層的主要是辦公室職員、推銷員、教師。美國中產階級已從以資產為特征衍化為以職業為特征。從事運輸、信息、市場營銷、金融、貿易的白領階層的擴大與科技的高速發展有很大關系。據調查,在美國社會中專業和技術人員在1940年有390萬人,到1964年就上升到860萬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增長率是勞動人口增長率的3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專業與技術人員人數自1950年以來已增長近 300%,達到2 100 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1/5。專業與技術人員將日益擴大而處于主導地位,成為中產階級的主要構成。 ——《美國中產階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經濟研究參專》 生: 原因:隨著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表現: (1)就業人口比重:農業和工業就業人口比重下降,服務業人口比重增加。 (2)“中間階層”增加 ①特點:“中間階層”一般不擁有生產資料,但有較高的收入,有可觀的生活資產,如住房、汽車、股票等。 ②趨勢:20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中間階層的發展趨于穩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設計意圖: 本部分就是一個主題: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結構的新變化。通過教材上的統計數據和補充的史料,更深刻了解新變化的具體 表現和影響,提升分析解釋能力;同時聯系上一任務的內容,認識變 化的原因。 第四目:“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 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國家”政策的含義和作用如何?又有何調整? “福利國家” 含義: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 作用: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是,這些社會福利畢竟由國家財政負擔,加重了財政負擔,也降低了民眾的工作積極性。 材料 如果自由社會不能幫助眾多的窮人,就不能保全少數富人。 ——美國總統肯尼迪 (我們的)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 在歐洲社會保險投入度中,法國排在第一位,占了GDP的32%。福利包括:公民從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400多個名目的福利保險。3歲之前的孩子上政府補貼的托兒所;失業者在失業兩年間,可以領取每月最高5000歐元的失業金;失業的單親媽媽政府每個月固定發“工資”、租房補貼,另外還有“家庭開支補貼”;產婦可以自己決定要休一年產假還是兩年;員工生病請病假,按照《勞工法》工資全發等。 材料 英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了公共支出總額的 50% 。瑞典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在各國社會福利開支仍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各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聯邦德國從 1970年到 80年代中期,領取維持日常生活救濟的人數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國人反對政府在福利救濟方面花更多的錢。 評價: (1)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2)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當 70 年代發生“滯漲”后,西方國家減少社會福利。 階段時間成功實踐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日漸完備20世紀60——70年代縮小規模20世紀80年代以后合作探究 社會福利政策 史料一 英國稅收與福利對家庭收入的影響(1983—1984年度)(英鎊)。 月收入(四口之家)5080200兒童津貼13.013.013.0其他津貼50.130.10納稅0-7.9-43.8國民保險-4.5-7.2-18.0實際收入108.6108.0151.2——摘編自李培鋒《英國診治“福利病”》 史料二 (英國)社會福利計劃的各項開支占到了公共支出總額的50%。……(瑞典)主要靠借債和赤字預算來維持社會福利的各項開支。……在各國社會福利開支仍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各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聯邦德國從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領取維持日常生活救濟的人數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國人反對政府在福利救濟方面花更多的錢。 ——陳銀娥《現代社會的福利制度》 思考: (1)根據史料一,分析英國福利政策的積極作用。 (2)根據史料二,歸納西方國家調整福利政策的原因,指出政府在社會福利體系中扮演的角色。 (1)救濟低收入者(縮小貧富差距);保障兒童利益。 (2)原因:福利開支大(政府不堪重負);經濟增長速度降低;貧困人數增加;社會不滿。角色:福利制度的決策者;福利政策的調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擔者。 西方福利國家的評價: ①“福利國家”制度實質上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為各國社會成員謀得許多福祉。它促進了社會平等,縮小了貧富差距,緩解了因貧困引發的許多社會問題。 ②“福利國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會惰性,降低社會發展效率,并成為國家的沉重財政負擔,進而引發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 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運動有何表現? 事件原因目的成果黑人民權運動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仍廣泛存在,如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用文化測驗的辦法剝奪黑人的選舉權等為了爭取自己的平等權利迫使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婦女運動資本主義國家對婦女的歧視也長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婦女運動興起爭取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在婦女運動的推動下,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些國家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學生運動反對越南戰爭結束越南戰爭黑人民權運動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 婦女運動 學生運動 師: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如何評價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這些新變化? 評價: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這些新變化,所觸及的主要是統治的手段和方法,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發展; (2)但是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端。 設計意圖: 通過填寫表格對必備知識進行梳理,認識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重大社會運動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爆發的表現。 三、課堂小結: 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采取了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政策;同時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等來協調各國的經濟,維護經濟秩序;二戰后,新科技革命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這推動了20世紀 50—70 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黃金時期”推動了 “福利國家”的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三產業比重增加,“中間階層”崛起。但在20世紀 70 年代以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脹”現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被迫再次進行經濟政策調整,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增加市場的成分,削減福利開支,“混合經濟”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在2008 年出現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又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經濟。在20世紀60—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發展,出現了美國黑人的自由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反越戰為主的學生運動,不同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有化”“經濟發展計劃”等名詞不斷出現,與此同時政府通過財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購私人企業產品,政府的職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表明當時( A ) 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盛行 B.政府采取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C.采取混合經濟的模式走出“滯脹” D.逐步走上計劃經濟的發展模式 2.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D ) A.生物工程 B.航天技術 C.原子能技術 D.計算機技術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國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以其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關鍵因素是當時的美國( D ) A.工業產值在世界上占絕對優勢 B.黃金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C.是世界最強大的政治軍事大國 D.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比較重要,是考查的重點區域。本課教學設計突出對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必備知識方面,主要依靠學生自主學習來建構知識體系,用問題教學的方式給學生提示信息;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處理重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運用多種形式的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加強概念教學,加強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這節課也可以打破原有教材結構重新梳理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