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末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 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從教材整體上看,《中外歷史綱要(上)》的中國古代史部分,按照歷史時序和時代特征,設計了4個單元和15個單課。在此,十分有必要從單元界面的通觀視角,對這種布局和表述再做審視。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 上述布局和表述,雖貌似常規,卻內藏玄機。凝神細琢,不難發現,在單元標題中貫穿始終的兩個關鍵詞一一“多民族”和國家”(第四單元“中國版圖的莫定”的內涵依然是“多民族和“國家”)。這不僅與課程標準高度契合,而且進一步影顯了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學術思想。這也從長時段和單元界面,為我們確定“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的核心知識和核心目標提供了重要遵循。 從單元結構上看,本單元的內容主旨都應該聚焦于中華文明起源后,國家形態和治理體系的演變這一核心話語之下。進一步說,就是從“早期國家”形態及其國家治理模式(尚未完全打破“血緣關系的紐帶”),向“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態及其國家治理模式的轉變。縱觀第一單元4課內容,第1課的重心是“早期國家”的產生與完善:第2課的重心是“早期國家”的解體與新的國家形態與治理模式的解化:第3課的重心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態與中央集權體制的首創與奠基:第4課的重心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態與中央集權體制的再建與鞏固。 本課的重中之重,無疑應該定格于“大一統”一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央集權治理體系的首創。在這個主軸之下,核心內容就應該“掘井及泉”(如皇帝、三公九卿、郡縣制度);相關內容就應該“路轉峰回”(如文字、貨幣、度量衡):外圍內容就應該“節略從簡”(如農民起義、楚漢戰爭):甚至有些已知知識就應該“速寫掃描(如初中已知道的常識或故事)。 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三課,面向的是高一學生。學生還未系統全面的學習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史知識,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與初中相比,也會在知識深度和廣度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 高一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思維和理解方式還停留在初中那種全面接受老師觀點灌輸的模式,缺乏發現問題和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一學生正處于十五六歲的階段,心智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部分學生由于在從前的學習中對老師和家長的依賴性太重,思想不夠活躍,面對問題很難有自己的思考。面對新知識,更習慣于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探索。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過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通過學生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原因的探究,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掌握秦朝統一的過程與時間,知道從戰國到秦朝的這一社會轉型過渡期的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搜集歷史上有關秦朝中央集權制建立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歸納和分析,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以獲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的能力。 歷史解釋:根據相關史料和所學知識,能進行獨立的歷史解釋。 家國情懷:通過本節的學習,認識秦朝統一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進步作用,逐步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二)教學難點 秦王朝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原因和內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PPT展示: 回顧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建立與完善、春秋戰國時期對舊秩序的破壞和新秩序的建立。并提問為什么是秦朝一統天下,引入本課。 聆聽教師的講述 通過展示圖片并設置疑問,吸引學生的興趣,并且引入本課的內容一·秦為何統一 (一)秦統一的原因 1、“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戰國時代,秦國又兼并了巴蜀地區,四川盆地成為了第二個“天府之國”。戰國后期,秦國又在關中、巴蜀修建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使得秦國的糧食產量大大提高。 隴西地區也是秦國的大后方。秦國在擊敗了犬戎、義渠之后,就得到了隴西地區,這里的馬匹成為了秦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戰國后期,秦國利用隴西地區的優質馬匹裝備了精良的騎兵。 2、受封較晚,宗法制不發達,昏君少;貴族實力不強大,可以廣納賢才 材料一:根據林劍鳴先生的研究,自秦襄公建國(前778年--前776年在位)至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共九代君王,兄終弟及著三人,以次子立者一人,以孫立者二人,不明嫡盛者一人,而真正以長子身份即位的僅有武公、宣公二人。穆公之后,秦國君位繼承,亦無定制。......秦國傳位的原則是“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擇勇猛者立之” 材料二:宋人洪邁也曾把六國和秦國的用相情況作過對比:“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如齊之田忌、田嬰、田文,韓之公仲、公叔,趙之奉陽、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為相。獨秦不然,其始與之謀國以開霸業者,魏人公孫鞅也。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然、范雕,皆魏人;蔡澤,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 秦國尚功利的文化傳統,以及變法的徹底性 秦國在早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戰、重功利而輕倫理、宗法觀念相對淡薄、注重實際、講求實效的文化傳統。商鞅變法充分順應了這種文化傳統,制定了以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為核心的改革措施。由于這些措施和秦文化觀念非常一致,從而使它的改革阻力相對較小,改革措施能夠深入持久地推行下去。 ---王紹東《輪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的順應與整合》 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各地域經濟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二)秦統一的過程 播放PPT,簡單了解。 學生看地圖和材料解答問題。 學生從課本中找出答案 學生觀看PPT,生動形象 提供地圖和史料,使學生處于當時的時空條件下分析問題,這樣印象更加深刻。二、秦如何管理 (一)創建皇帝制度 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朕”、印稱“璽”。 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與上。上至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史記》 (二)鞏固中央集權 (三)推行郡縣制 王綰李斯之爭,秦始皇最終采納了里斯的建議,廢分封,行郡縣。 其他措施 統一車軌、修馳道、直道;統一文字(小篆);統一貨幣(秦半兩)、度量衡;制定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密不可分,凡是專制主義皇權加強的時候,往往也是中央集權比較有效的時候。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的強弱并不是正比例同步發展的關系。專制獨裁的強化,必然導致權力過度集中,從而破壞中央與地方的正常關系,最終反而削弱中央集權,以至于亡國。 “專制”就是獨裁,“專制主義”是指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個人或極少數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體現君主與臣民的關系。凡是實行專制主義制度的地方,不僅權力由個人或極少數人獨攬,而且整個統治表現得極其專橫殘暴。 “中央集權”則是要從政體層面理解,是指中央能夠有效控制地方,它體現的是中央同地方的關系。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和局限 歷史功績: ①結束分裂,天下歸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 ②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增強了華夏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③推動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加強了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為后世制度建設提供借鑒。 歷史局限: ①專制統治,易形成暴政;嚴刑酷法,壓迫人民,激化階級矛盾,導致了秦的短命; ②國家和民族認同不夠深入。三、秦為何速亡 (一)秦的暴政 統一后的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他花費巨額錢財求仙訪藥,以求長生不老,興師動眾出外巡游、封禪,加上開拓邊疆和筑長城,修馳道、直道等工程,征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秦法刑法嚴苛,史稱“赭衣塞途,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對持不同政見的士人的殘酷鎮壓,造成了文化上的巨大損失。通過焚書坑儒,秦朝限制了儒生可閱讀的書籍及可討論的話題,加強了思想控制,是有利于穩定當時的社會和鞏固封建統治的。但從發展的觀點看,也摧毀了許多文化典籍,毀滅了許多寶貴的先秦文化,更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創新和發展,對后世造成惡劣的影響。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繼位。他密織刑網,加重人民負擔,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尖銳化 都達到極點,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 (二)秦的速亡 秦朝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最終被劉邦擊敗。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 于是乎,一個強大的秦王朝在統一中國僅僅 15 年之后就如同阿房宮一樣,“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了,秦的統治結束了。 楚漢戰爭中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朝滅亡后,反秦隊伍中勢力最大的兩個軍事集團——劉邦和項羽進行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這場戰爭不再是農民起義戰爭,而是轉變為爭奪全國統治權的戰爭,也可以說由秦末割據戰爭轉化為統一戰爭,是戰國后期統一全國戰爭的延續。以項羽為首的楚軍起初居于絕對優勢,但由于項羽缺乏政治遠見,企圖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據時代,違背了統一的歷史潮流,加之他剛愎自用,不能用人,殘忍暴虐,將優勢轉為劣勢,最后兵敗自殺。劉邦則順應秦王朝以來的統一形勢,加之他善于納諫,知人善任,遂由劣勢轉為優勢,最后打敗項羽,取得了對全國的統治權。 教師補充背景知識,學生認真聽講課堂小結 學生梳理秦建立到滅亡的時間軸,并列出思維導圖 強化學生總結能力,加強學習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