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歷史教學設計授課教師:課題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課時 2課時課標要求 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實行情況。教 學 目 標 唯物史觀:認識基層治理作為上層建筑的主要內容,是由其特點的經濟基礎決定的。 時空觀念:了解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時空背景。 歷史解釋:了解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發展脈絡和表現,總結歸納其主要特點。 史料實證:了解社會保障制度對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作用。 家國情懷:感受西方和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對當今中國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與責任感。重難點 教學重點: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教學難點: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教學方式 問題探究式、閱讀歸納課前預習 閱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初步了解古希臘羅馬、中古時期的西歐的基層治理措施。重難點突破【情境創設】 在中古時期的西歐,無論是結婚還是離婚,都必須獲得教會的許可。右圖出自1330年前后海德堡的一冊手抄本,它反映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離的場景。【講授新課】 第1課時 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 1.古希臘時期:依靠村社進行 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18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當他們登記之時,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做出決定……如果投票結果認為他們沒有自由民身份,他們得向陪審法庭申訴…… ——亞里士多德著《雅典政制》 在古希臘的城邦國家中,最多的居民是鄉村農民。即使是工商業最發達的雅典,自由農民仍然是公民的大多數。在雅典,公民被劃分為10個地區性部落,每個部落管轄3個三一區,三一區之下是基層村社。 村社實行自治。村社里,自由農民身份平等。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物,包括登記公民、抽簽選舉議事會議員等。 2.中古西歐社會:莊園是最主要的基層單位 ①中古時期,西歐進入封建社會。隨著封君封臣制的出現和發展,出現了封建主和莊園。 莊園是地方事務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規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審判者。從范圍來看,真可謂事無巨細在它的視野之內,一些法庭不僅能夠處理鄰里吵架、小偷小摸、亂倒垃圾、財物丟失、債務糾紛、土地的轉讓繼承等極為具體瑣碎的事情,而且也能處理審判諸如殺人放火、盜竊之類的重大案件。 ——齊世榮主編《西歐封建社會》 當時各個封建主的領地是地方政權,享有獨立的權力;莊園則成為中古西歐最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同時也是基層的社會治理組織。莊園主幾乎能決定莊園的所有事務。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他們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因此,分權和自治成為中古時期歐洲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莊園治理的主要特點。 ②10至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市通過斗爭或贖買的方式,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部分城市獲得了完全的自治權。享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司法和財政權。市民選舉產生的市議會是城市最高權力機關,有權選舉城市管理人員、制定法令,并對城市的經濟和軍事活動進行組織和管理。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巴黎商人行會的會長擁有廣泛的權力,他的司法審判權不但及于商會成員,而且及于全體巴黎市民,他負責城防建設,監督道路橋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務及糧食供應,并征收賦稅,可見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齊世榮主編《西歐封建社會》 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行會或者商會,規范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經營活動。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大學也大致如此。 因此中古時期的歐洲,無論是封建領地、農村莊園還是新興城市、大學,都體現了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當然這種自治并不是基層居民平等參與,封建領主、莊園主和城市上層人士是基層自治的主導者。 ③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古時期,基督教會在歐洲的影響巨大,無論是在封建領地、基層莊園、還是在城市,都有教區、教堂和教士的存在。教會對人們的日常行為發揮了指導作用,有很大的世俗影響力。因此,教會在中古時期歐洲基層治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教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世界性”體系,各個地區的教士都要受到上級教會的控制,他們代表教會的意志對歐洲的地方和基層治理施加影響。 3.近代以來: (1)近代民族國家的基層治理 ①背景: 中古晚期特別是近代以后,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出現,中央集權日益加強,教會的權力逐漸被排除在世俗社會治理之外,國家把對基層的治理納入政府管理范圍。 封建莊園逐漸解體,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被市場化的資本主義農業取代;在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打破了行會的治理模式。工業革命后,出現了更多的工業城市,推動了城市格局的變化。 國家的社會治理不斷加強,在繼承基層治理自治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治模式對基層治理進行改造。 ②概況: 由于歷史發展情況的不同,特別是近代民族國家形成方式的差別,近代西方各國基層治理的自治情況各有特色。例如,法國中央政府對基層治理的監管和指導相對較多,而英國和美國的地方治理則更強調地方自治。 英國:1835年,英國頒布法律,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是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 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美國由于憲法規定了聯邦制的國家體制,各州的自治權比較大,各級地方政府和議會由當地居民選舉產生,并對當地選民負責。 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 (2)工業革命后的社區自治 工業革命造成數目龐大的農村人口離開了原先的社會網絡,流入城鎮,形成都會底層的無產階級,陷入貧困、愚昧、臟亂、疾病、失業以及各種墮落、犯罪的生活狀態,已經不是昔日的教會、慈善事業或者濟貧法所能因應。 ——錢永祥《自由主義如何看見“底層”》 背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導致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各國不得不探索社會救濟的新方法。 社區組織: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社區組織開始形成。社區后來逐漸成為城市的基層社會治理單位。在工業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大多處于相互脫離的狀態。在生產活動中,工廠或其他生產組織通過近代的企業制度對員工進行管理。在不同企業或生產部門工作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區域,他們形成了一個小型社會,有共同需要處理的問題。這些區域就是社區,社區不是一級地方政府建,但是承擔了許多基層治理的功能,特別是社會救濟和日常生活管理。社區自治成為工業革命后地方治理模式的一個新變化。 4.二戰后:西方各國的基層自治進一步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社區自治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①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政府都認識到,要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單靠政府,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 1955年,聯合國頒布了《通過社區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報告》,倡導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共同參與社區事務,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聯合一致,合理利用社區內外資源,共同為蓋上社區的經濟、文化和 社會狀況而努力。 ②概況:社區很快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不僅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 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的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為了提高政府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國紛紛在社區管理中引入企業管理辦法,還把原先由政府承擔的很多事務交給市場和社會,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實現社會的有效分工。例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頒布法律,把醫院管理、社區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 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和運用最佳方式來達到這些標準,并將提共服務和戰略責任加以區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傳統模式。 ——英國《競爭求質量》白皮書(1991年) 根據社區自治和政府管理程度的差別,社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自治型,如美國、加拿大和德國,小政府、大社會,政府基本不干預社區自治;混合型,如日本和澳大利亞,政府撥款并對社區進行指導和監督,社區組織和居民參與,共建共管;政府主導型,如新加坡,大政府、小社會,政府直接對社區進行管理。 思考1:你怎么看待這種基層治理方式? 地方治理是基層治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地方政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引入市場化手段,是一種基層治理手段的變革,可以提高基層治理的社會化程度和效率。 第2課時 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自古有之,這是穩定社會秩序、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西方國家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開始于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時期。近代以前,歐洲國家的社會救濟主要靠依靠富裕的貴族地主或者教會的施舍。近代以后,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發展,各國的社會治理范圍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1.西方國家 (1)17世紀初,英國建立濟貧制度 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后,偷盜者、乞討者等日益增多,社會不安定因素急劇增加。1601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救濟辦法因類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者,在家接受濟貧;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做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1834年,新濟貧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失業者必須進“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而那里的條件比最低工資收入的自由勞動者還要惡劣得多。 ——摘編自陳曉律《英國福利制度的由來與發展》 ①背景:17世紀初,隨著圈地運動的開展,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同時農業欠收造成糧食不足,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②內容: 1601年,伊麗莎白女王頒布了濟貧法,這部濟貧法對以前的救濟政策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在管理制度和內容范圍上都有比較大的變化。比如:它明確規定,地方的治安法官可以教區為單位進行社會救濟、征收濟貧稅和核發救濟費用等,這就是正式確定救濟貧民是政府的職責;對確實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進行救濟,有勞動能力的人通過做工獲得救濟,對好吃懶做的人或無賴進行嚴懲;建立習藝所和濟貧院進行技能培訓、收容貧病孤寡之人。 ③影響: 該法首次正式確認了政府負有對沒有工作能力的貧困者提供幫助,幫助貧困的孩子做學徒,給身體健全者提供工作以及保障窮人的最低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賀葸葸《評析中世紀晚期英國濟貧法》,載在《政法論叢》(2013年第六期) 英國濟貧法確定了后來濟貧法的基本原則,被很多人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社會保障法。此后,英國又對濟貧法進行了多次改革。同時歐洲各民族國家發展后,也陸續建立并完善各自的濟貧制度。 (2)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 ①背景: 工業革命后,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一方面社會財富的積累增加,另一方面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增加,原有的濟貧措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19世紀80年代,德國在普法戰爭勝利后,獲得了大片土地和巨額賠款,工業發展又非常迅速,經濟實力急劇增強,這些都為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 當時工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待遇較差,他們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日益增加。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來,運動迅速發展,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有見識的資本家認為要獲得長遠,立即有必要適當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麥為代表的德國統治者,認為,要防止社會主義運動的擴展,僅僅依靠武力鎮壓還不夠,還需要用溫和手段緩解工人的對抗情緒,以保證正常的社會秩序。于是俾斯麥的推動下,德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社會福利的改革,在保證資產階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適當改善工人和廣大下層群民眾的待遇。 ②措施: 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頒布諭告,宣布工人因工傷事故、傷殘和年老而出現經濟困難時應該獲得生活保障,有權得到政府的救濟。 1883年頒布的《疾病保險法》是德國影響最大的改革措施。這部法律規定,工人生病時,醫療費用由雇主和工人自己承擔,比例分別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這部法律的意義在于改變了慈善式的救濟方式,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了保障對象的權利和義務,并由政府進行監督管理,民眾以繳費作為享受保險的條件,保險費用由多方共同負擔。作為具有強制性效力的法律,它保障的范圍比以前更廣,從而奠定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1884年頒布了《意外傷害保險法》,規定雇員因工受傷,由雇主負擔全部醫療費用及生活費。 1889年《傷殘老年保險法》,規定雇員因年老不能勞動時,其生活費由雇主與雇員平均負擔。 ③影響: 德國通過構建社會保險制度,對工人的權利進行保障。相較于伊麗莎白時期的濟貧法,“事前參與保險”比“事后接受救濟”更加具有前瞻性;新的社會保險由工人、雇主、國家各自承擔相關部分,承擔者發生變化,國家參與了對工人的保險,社會保障意義凸顯;對工人的安全、健康、養老等諸多方面的權利進行保障,保障的內容更加廣泛。德國的社會保險制度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穩定了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國的社會保險體系成為其他國家效法的榜樣。此后,西歐各國紛紛建立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 以德國為代表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主要面向產業工人,很多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享受不到社會保障;政府承擔的責任相對較小,費用籌集等許多職責由社會和個人負責;只有年滿71歲和繳費30年以上的人才能享受養老保險等等。 (3)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 過去百年來到文明社會,由于它的驚人的工業變化曾經趨向于使得生活越來越不安全,年輕人開始擔心他們將來的老境如何,有工作的人則擔心他們的工作能保持多久。 ——(美)錢羅斯福總統(1935年) ①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和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經濟發展的風險越來越全局化,當經濟出現全局性風險時,社會保障制度主要依靠社會和個人或僅僅面向特定人群的做法,就不可能再持續。 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后,成千上萬的企業倒閉,數千萬工人失業,社會經濟崩潰,很多人一夜赤貧。 美國實施新政期間,羅斯福總統采取了以政府干預為特征的改革。在社會保障方面,羅斯福意識到社會保障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實現全民的“普遍福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措施:1935年,羅斯福簽署《社會保障法》,它規定,凡是在就業期間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失業養老保險金的失業者和年老者能夠獲得保障和津貼。 ③影響: 這部法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會保障”概念,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保障制度,使社會保障的程度更深,范圍更廣。這就意味著對失業或貧困人員的社會救濟,已經不純粹是一項救濟行為,而是保證社會穩定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也極大的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保障理念和制度的發展。 (4)二戰后:歐洲出現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達到新的高度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各國對社會治理加強干預,事關民生和社會穩定的社會保障制度得到特別的重視;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同時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競爭和相互借鑒,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②發展: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全面。 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此后,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③評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但是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 思考2:談談你對上述現象的看法。 社會保障制度在救濟貧困、維護社會公正、實行財富再分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持續增加的社會福利開支讓很多國家的財政入不敷出,英國、美國等社會保障發達的國家也不得不逐漸削減福利的規模,引入市場因素,北歐國家卻逆向而行,繼續擴大社會福利。 任何一種政策只要適應具體的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就能推動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否則就會起阻礙作用。因此,各國政府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政策是正常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先是大力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歐洲很多國家建立了福利國家,為國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福利。但是,在后來的發展中,有些國家的福利制度已經影響了國家經濟發展,不得不做出調整,力圖在獎勤罰懶和保證福利兩者之間保持平衡,以保證社會的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北歐一些國家繼續擴大社會福利,目的也是如此。 2.社會主義國家: (1)蘇聯 列寧認為“最好的工人保險形式是國家保險”。后來蘇聯逐步對士兵、工人、農民等全體公民實行國家保障。 根據1977年蘇聯頒布的憲法,蘇聯實行全民社會保險制度,國家支付社會保險金、個人受保情況與其貢獻和地位相關聯。蘇聯的社會保障制度除了退休養老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保障,還包括補助金制度,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暫時不能工作的勞動者提供物質保障,以及為生育或死亡造成的開支進行補助。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大致繼承了蘇聯的社會保障制度。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①逐步確立: 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我國建成世界上最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99億人、2.17億人、2.68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超過13億人,覆蓋94.6%的人口。 ②影響: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與中國的國情吻合,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建立,是中國現代社會治理水平提高的表現。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也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思考3: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什么重要作用? 完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加快落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結算制度,規范社保基金管理,發展商業保險。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促進男女平等、婦女全面發展的制度機制。完善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10月31日)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在醫療、養老、就業、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保障,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課后作業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