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歷史教學設計授課教師:課題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課時 3課時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教 學 目 標 唯物史觀:區別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認識我國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建立的政權與中央王朝的關系,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 時空觀念:認識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逐漸形成、發展和鞏固的歷程,了解中國在歷史上的國際交往中的地位。 歷史解釋:認識中國歷朝歷代面臨的民族關系;分析朝貢體系對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起到的作用。 史料實證:通過史料了解歷朝歷代的民族政策及邊疆管理機構、不同時期對外關系的特征。 家國情懷: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歷史的主流。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體制 教學難點: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的區別。教學方式 問題探究式、閱讀歸納法課前預習 閱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初步認識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治理措施。重難點突破【情境創設】 譚其驤在繪制《中國歷史地圖集》時即強調,以“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的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范圍”,“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范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講授新課】 第1課時 一、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1.先秦時期,華夏認同形成,華夷之別初步形成 周景王派詹桓伯責備晉國:“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左傳·昭公九年》 在周朝的疆域觀念中,已然包括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些少數民族雖被稱為蠻夷戎狄,與華夏相區別,但分別與秦、晉、燕、齊楚等國產生錯綜復雜的關系。 到春秋戰國時期,西北和北方各少數民族大舉內遷中原,造成了各族交錯相處的局面,原來的語言、服飾、習俗差異也逐漸消失。 2.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1)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 周邊生活著眾多民族,如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等。 秦朝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 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在河套地區設九原郡;南撫夷、越,在今天的兩廣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在今福建一帶設置閩中郡。 (2)漢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①設立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 ②民族關系: 北方,與匈奴的和戰:漢初朝廷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取得大勝。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后,刻銘燕然山。北匈奴數敗之后,西遷遠方。 西北,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東北,漢武帝設護烏桓校尉 ③屯戍政策: 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無系虜之患;利施后世,名稱圣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 ——(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 漢朝政府在邊疆推行,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以屯戍為主的向北方民族邊疆地區移民,與當地民族共同開發邊疆,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徑。 3.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遷徙、大交融,漢文化得到了更多民族的認同,也受到各民族的影響,文化內容得到豐富。 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楊銜之《洛陽伽藍記》 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于是,斗牛之野,郡有青、徐;吳越之鄉,州編冀、豫。” ——(唐)劉知幾《史通·邑里》 (1)五胡內遷: 東漢以來,西部、北部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到西晉時,內遷的主要民族有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他們在西晉滅亡后開始建立政權,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各民族間彼此頻繁接觸、通婚雜居,相互影響。 5世紀,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北方,推行漢法,進一步推動民族交融。 (2)北民南遷,開發江南 三國時期的吳、蜀兩國,以及東晉、南朝的經濟開發,加強了南遷中原人民與東南、西南地區人民的交融。 4.隋唐時期:各民族在大一統條件下大交融、大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1)隋朝結束了統一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 ①民族關系: 北部,突厥及西部的吐谷渾、黨項相繼歸附。 嶺南地區,隋朝也加強了統治。589年,百越首領冼夫人迎接隋軍統帥進入廣州,被冊封為譙國夫人,為隋朝治理嶺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朝加強了與琉球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琉球。 ②邊疆管理:隋朝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但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信任郡守、縣令。 (2)唐朝:由于國力強盛,對周邊民族有巨大的經濟和文化吸引力,不僅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吐蕃、南詔、渤海等保持著良好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而且各民族文化在唐朝也得到包容和發展。 ①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禮部及鴻臚寺 ②民族關系: 北方,與突厥的和戰:唐太宗貞觀初年,唐軍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西北邊疆各族同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唐高宗時滅西突厥。 西南吐蕃: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 西南南詔: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 ③羈縻政策: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 “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也。” “羈,馬絡頭也;縻,牛蚓(牛繩)也。” ——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西北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北方設安北、單于都護府,東北設安東都護府,南方設安南都護府。都督府都督與羈縻州刺史主要由少數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 特點: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作用: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邊疆的穩定、民族融合、經濟文化交流。 第2課時 5.兩宋: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 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 即使在相互征戰中,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也從未中斷。 6.元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與發展 元明清三個王朝都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并對邊疆實行有效的管理。元明清時期,雖然存在一定的民族矛盾,各民族之間以彼此交融為主。例如:大批來自西域的色目人在元朝時進入中原,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之內。明朝時大批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歸附明朝。滿族入主中原后,盡管試圖保持自己民族的特點,但毫無疑問也繼承了明朝的政治與文化。 (1)元朝 疆域遼闊,統治者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 西南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 東北、西南等地,設行省進行管理,征發賦役。 西北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 東南臺灣: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省,履行行政管理職能。 (2)明朝 ①管理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禮部、鴻臚寺、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提督四夷館。 ②民族關系 北部,與蒙古的和戰:明初蒙古分為韃靼和瓦拉兩大集團,威脅明朝北部的邊境。明朝在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陸續修筑長城,防范蒙古騎兵入境襲擾,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1449年瓦剌首領大舉南擾,在土木堡包圍殲滅明軍主力,俘獲明英宗。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接受明朝冊封為“順義王”,雙方恢復貿易往來。 西南的西藏: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理,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 ②邊疆治理: 衛所制度:明朝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赤金、蒙古、沙州、哈密等衛。 土司制度:在西南設土司。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署,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 馬市:明朝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馬市,與蒙古族開展貿易。在開原、撫順開設馬市,與東北女真等族貿易。自西漢有互市以來,即有馬的交易。唐朝與突厥、吐蕃互市,初“以金帛市馬”,后擴大到茶葉。宋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榷場互市,物品更廣泛,而且將馬市范圍逐漸推廣到西南某些少數民族。明朝最初在遼東的開元南關、開元北關和北寧三地開設馬市,與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蒙古的朵顏三衛進行交易。 (3)清朝 ①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 ②民族關系: 北方蒙古: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加強與漠南蒙古的控制,并設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1757年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維吾爾族貴族大、小和卓叛亂,穩定了新疆局勢;1762年設伊利將軍總領軍政事務,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了西北邊疆。 西南西藏:清政府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 西南云貴:沿襲土司制度;后逐步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 思考1:結合所學,探討歷代各民族之間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第一,政治上的隸屬關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區設立郡縣或者羈縻性質的機構、進行冊封、和親聯姻、會盟和議等措施。 第二,經濟上的往來,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來的馬市,宋代的榷場等,而且受漢族影響,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也會發生變化。 第三,在歷史上,民族沖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軍事沖突中,斗爭與交融是同時并進的,斗爭結束的時候也就是交融完成了。而且在民族沖突中,不少民族作為雇傭軍也會加速民族交融的進程。 第四,社會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間的大雜居、往來通婚、生活習俗的影響等。 第3課時 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1.對外交往的歷程 中國是亞洲東部的文明古國,在歷史上與世界許多地區有過程度不同的交往。 (1)先秦時期,對外交往萌芽,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了廣泛的交往交流。 中國與朝鮮半島、日本群島、中南半島已經有了某些聯系,中國的絲綢也可能遺傳到波斯甚至更遠的地方。但總體而言,先秦時期的中外交往還是間接的、偶發的。 (2)秦漢時期,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擴大,并在之后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 秦漢時期,中國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居于世界前列。 ①秦始皇時期,據說徐氏東渡到了日本。 ②漢朝是中外關系的開拓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逐漸展開。 與近鄰的朝鮮、日本有直接交往,例如漢武帝征服朝鮮半島北部,并且設立了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東漢時,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賜“漢倭奴國”王金印。 打通了通往西方的陸海通道。陸路的開辟得益于漢武帝時期張騫鑿空西域的努力,匈奴也做出了貢獻,溝通了歐亞草原之路。東漢時期的甘英作為出使大秦的使臣,最遠抵達波斯灣。海路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經由南海最遠可以通往印度南部。大秦國王安敦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象牙和犀角就是經由中南半島到達中國的。 (3)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交通繼續發展,表現為綠洲之路的發展,以及海道的成熟。 西北綠洲之路:經長安過河西走廊,穿過西域,翻越蔥嶺,進入中亞、西亞、歐洲、南亞、非洲等地。東晉法顯是第一位到天竺求真經的大師,走的就是西北綠洲之路。 西南絲綢之路:由中原向西南經云貴進入了古緬甸、古印度,也叫做“蜀身毒道”。 海上絲綢之路分南路和東路:南路由南中國海穿馬六甲海峽向西抵達印度洋沿岸;東路由中國東部沿海向東北航行直達朝鮮半島和日本。 (4)隋唐時期,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活躍 ①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炬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宜。 ②隋朝雖然存在時間短,但在中外交通方面有所開拓。其中常駿出使赤土國是中國南海航行的重要一步。 ③盛唐開啟了大一統王朝盛世外交的新局面,與中國交往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多。 與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交往。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學生、學問僧隨船而來。人數少則近百人,多則有650余人,將唐文化帶到日本。 向西的陸上絲綢之路也有了新的發展,不但沿襲了前代的綠洲之路,也有草原之路,而且支線更多、更加發達。唐朝時,蔥嶺以西的許多國家,包括昭武九姓國、拂菻(東羅馬帝國)、天竺、大食(阿拉伯帝國)都與中國有直有聯系,使節與商旅往來不絕。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是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 唐朝的海路交通也得到發展。從8世紀起,中國陶瓷開始由海路大量外銷,廣州開始成為貿易大港,陶瓷之路興起。 (5)兩宋,因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 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 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 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6)元明清,中國對外交往的規模繼續擴大,并且開始出現重大轉變。 ①元朝,由于蒙古西征而建立的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等都奉元朝為宗主國,與元朝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元朝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之間的陸海通道都很暢通。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經西亞、中亞地帶抵達中國,在中國生活17年,然后由泉州經海路回到威尼斯,后來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 ②明清 與朝鮮保持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 明朝15世紀初,經鄭和下西洋的一番開拓,與明朝交往的東南亞及印度洋沿岸國家激增。 受大航海時代的沖擊,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在此之前,中國與歐洲、非洲的交往非常有限。然而,從16世紀起,西方殖民者紛紛東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在16—17世紀陸續來到東方,要求與中國通商。因此,明朝、清朝也不得不與西方的傳教士、商人、使節接觸。在接觸中,中國逐漸對歐洲有更清楚的認識,在對外關系的處理上也有一定的改變。例如,清朝在1689年與俄國簽訂關于雙方邊界的《尼布楚條約》,這是清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也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簽訂的平等條約,表明清朝對外關系正在轉型。當然這種轉型是緩慢的。 明清兩代的統治者始終致力于維護對外關系中的朝貢體制,仍然視中國為天下的中心,拒絕平等的交往,以政治上向中國“朝貢”為進行貿易和前提條件。18世紀后期,英國使臣馬戈爾尼出使中國,試圖建立自由貿易關系打開中國市場,清朝皇帝堅持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不需要與外界貿易,拒絕英國使團的請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 2.處理外交關系的體制:朝貢體制 (1)理念來源: 傳統中國……建立的貿易體制不在于貿易而在于其政治性,即“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屬內以制夷狄,夷狄屬外以奉中國”的“華夷秩序”。……在儒家的眼中,天下秩序應該是以“仁”為精神、以“禮”(宗法倫理秩序)為架構。“禮者,天地之序也。’” ——駱昭東《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視角看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的成敗》 體制源于理念。中國作為東亞的文明大國,資源豐富、文化進步。長時間里,中國的國家觀念其實就是天下觀念,認為自己處于天下之中,文化優越,視四周為 文化相對落后的蠻夷戎狄。 先秦以來視中國為天下之中的觀念,構成了中國傳統對外關系的基本理念,決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在對外關系中的角色,也決定了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 (2)內容: 朝貢體制指以古代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關系網絡。朝貢制度建立在雙向交往的基礎上,包括朝貢一方的“稱臣納貢”和宗主一方的“冊封賞賜”雙重內容,故稱“朝貢——封賞制度”。 ——朱漢國、何成剛《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朝,就是指臣下覲見君主;貢,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獻上禮物。 先秦時期,朝貢是天子與諸侯之間隸屬關系的表現;秦漢以后被廣推廣運用到處理與域外關系上,成為歷代王朝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漢朝時,中外交往中的“朝貢體制”便已形成。在史籍中,漢朝這種“貢”“獻”的例子不少,例如,“武帝時,身毒國獻連環羈”,“(漢武帝)元封三年,大秦國貢花蹄牛”,“(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屈滿復獻獅子及條支大鳥”,“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等等,這些記載都將外國使節的到來稱為“朝貢”。此后,歷代王朝都秉持這種朝貢體制。 按照朝貢模式,外國使節來華,被視為前來朝貢,既承認中國為宗主、自己是藩屬;外國使節覲見中國皇帝時,也必須行臣屬之禮;他們的禮物被視為貢品,而中國君主會冊封那些國家的統治者各種名號,回賜各種禮物;中國派往各國的使節的主要任務是冊封名號和賞賜禮品,以建立宗藩關系;與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國家可以到中國進行貿易。因此,朝貢體制也可以稱為“封貢體制”,反映到經濟上,便是“朝貢貿易”。古代中國對存在朝貢關系的國家并不干涉其內政,在經濟上也往往給予優厚的賞賜。 (3)不利影響:以天朝上國自居,視其他國家為朝貢國,按朝貢儀式處理國與國的關系,妨礙了古代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在明初、清初實行海禁政策后,中國更是力求將對外貿易納入“朝貢貿易”的范圍,即使開放海禁,也會在時間、地點、人數上加以嚴格限制。統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不過朝宮體制模式并不能涵蓋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所有的對外交往。 3.對外交往的特點: 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海外貿易。 由開放走向封閉:明清以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 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陸上絲綢之路→隋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舉→宋元時期(海路為主)。 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漢朝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課后作業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