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歷史教學設計授課教師:課題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課時 2課時課標要求 了解當代中國的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教 學 目 標 唯物史觀:認識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時空觀念:了解新中國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的過程,理解法治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性。 歷史解釋:認識法治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作用。 史料實證:通過史實論證依法治國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的重要性。 家國情懷:通過了解法治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感受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認識什么是用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重難點 教學重點: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成就 教學難點: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的理解基礎上,加深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性認識。教學方式 問題探究式、閱讀歸納法課前預習 閱讀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初步認識新中國法治建設成就。重難點突破【情境創設】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講授新課】 第1課時 一、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 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和體現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1.開始建設: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1948年4月30日) ①背景:新中國即將成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即將建立;全國各界認識期盼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國。 ②成就: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等重要文件,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的歷程。 2.初創時期:20世紀50年代: 1950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社會建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起,我國已經按照社會主義的目標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因此我們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綱領的基礎上前進一步,制定一個向現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這樣的憲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國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肯定下來。 ——1954年憲法草案序言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3.遭到嚴重破壞:文化大革命時期 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指出:“種種歷史原因又使我們沒有能把黨內民主和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雖然制定了法律,卻沒有應有的權威?!薄皩τ邳h和國家集體中確實存在的某種陰暗面,當然需要做出恰當的估計并運用符合憲法、法律和黨章的正確措施加以解決,但絕不應該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方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所謂‘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既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基礎,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設性的綱領,而只能造成嚴重的混亂、破壞和倒退?!?“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大規模平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大量冤假錯案,有步驟的妥善處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調整好各方面社會關系,是實現安定團結、實行改革開放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重要前提和條件。在平反冤假錯案工作中,影響最大的是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平反昭雪,根據事實,完全推翻了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恢復了劉少奇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名譽。劉少奇冤案的平反,使受到這一冤假錯案牽連的近3萬人得以昭雪。這一“文化大革命”中最大冤案的平反推動了平反冤假錯案的進程。經過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到1982年底,全國大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基本結束。在此期間,全國有300多萬名干部的冤假錯案得到糾正,47萬多名共產黨員恢復了黨籍,他們心情舒暢的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或擔任新的職務,數以千萬計無辜受株連的干部群眾由此得到解脫,他們放下包袱,精神振奮的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在進行這項工作的過程中,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得到恢復和發揚。所以,我們論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深遠意義時,其中之一就是“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 4.:改革開放后 (1)20世紀80年代: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①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中說:“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胡,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現在起,應當把立法工作擺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程上來。監察機關和司法機關要保持應用的獨立性;要忠實于法律和制度,要忠實于人民利益,忠實于事實真相;要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權。” ②成就:1982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前后,我國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填補了我國刑法制定的空白,幾部經濟法反映了法律為改革開放服務的巨大作用。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2)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①背景: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十五大報告 ②成就: 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999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法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读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認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 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③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思考1: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改為“治”。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 區別: 一,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的范疇;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與人治相對,是指一種治國的理論、原則、方法和理念。 二,法制是本質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法治的本質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 四,法制的產生與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聯系,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產生與發展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兩者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強調的是“制度”,“法制國家”的重點是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它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的是治理,“法治國家”更完善、更全面,包括了立法、司法、公民守法等環節,它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發展;國家法治建設工作由立法為主進入立法與執法并重階段。 (3)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 ①背景: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年10月23日)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②措施: 一,強調黨的領導地位: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二,強調依憲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 三,依法治國: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強調的是依法治國的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體系一場深刻而廣泛的革命。 四,依法治國方針:我國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國方針,被稱為“新十六字方針”。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一個新階段。從修改環境保護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到頒布反恐怖主義法、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立法工作全方位回應民生關切。 五,國家指導思想: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將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實現了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會共同意愿。此次憲法修改,把憲法宣誓制度確定下來,健全憲法實施制度成為一個亮點。 六,民法典頒布: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之所以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因為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通過確立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等民事總則規則制度,確立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分責制度,來調整各類民事關系。民法與國家其他領域法律規范一起,支撐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保證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正常有效運行的基礎性法律規范?!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③影響:近年來的法治建設成就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趨完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2課時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教化在當代中國體現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提出的建設目標。但是,從起到的追求和精神實質看,改革開放后與改革開放前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其具體內容和價值稟賦有所不同。 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 (1)背景:面對百廢待興、物質匱乏的困難局面,中國人民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譜寫了無數重整山河的壯麗詩篇。 (2)表現: 中國社會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全國勞動模范孟泰、時傳祥,“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華羅庚等是杰出代表。 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 (3)作用:極大的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和干勁。 2.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20世紀80年代,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 中共中央頒布有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號召并鼓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即“五講四美三熱愛”。 (2)20世紀90年代,三大系列創建活動 我國又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系列創建活動,包括推廣文明服務用語,制定市民村民公約,百城萬店無假貨,社會服務承諾制,文明上崗優質服務等各種形式,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 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 2001年,中共中央在總結以往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 問: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什么作用與影響? 2.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領導和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做貢獻上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團結奮斗。 …… 4.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愛國主義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和各國人民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做出貢獻。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年8月23日) 愛國主義是個歷史范疇,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應突出愛國主義的時代精神和要求。愛國主義教育是激勵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旗幟,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我們需要凝聚人心、團結全部力量去攻堅克難,為更高的目標努力奮斗。愛國主義始終是凝心聚力的興國強國之魂,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體現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澄清關于愛國主義問題的思想是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公民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于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由上可知,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性工程,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思想道德建設解決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問題,具體包括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普及道德教育,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的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一切都有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進入21世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①背景: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中共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②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是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③影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出楊善洲、黃大年等一批大批熱愛祖國、奉獻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全國道德模范。他們的事跡說明,只要每個人都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由易到難,由近及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思考2:結合材料,運用唯物史觀,闡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和地位。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進一步發揮出來。同時,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到精神生活中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緊密結合改革和發展的實踐,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自主和監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 (1996年10月10日)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社會意識,其產生與社會存在密切相關,其發展也影響著社會存在。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物質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它的發展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凝聚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總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必然要求。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建設社會主義。課后作業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