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教學設計: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教學設計: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表格式)

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授課教師
課題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時 2課時
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和監察制度
教 學 目 標 唯物史觀: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制度適應了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發展。 時空觀念:以歷史發展順序為脈絡,了解從世官制、薦舉制與軍功制,到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演變過程和官員的管理制度。 歷史解釋: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試內容變化,以及對官員考核和監察的加強,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鞏固中央集權和封建統治。 史料實證:通過圖文材料把握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 家國情懷:通過認識中華優秀傳統制度文化的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制度文化的自信。
重難點 教學重點:各主要歷史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的核心。 教學難點: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演變。
教學方式 問題探究式、閱讀歸納法
課前預習 閱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初步認識這一歷史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演變過程。
重難點突破
【情境創設】 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師春還秋住,烏聚云合。"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之一。一個國家的制度實施和社會治理都離不開官員,官員的道德水平和能力不同,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制度和社會治理的效果。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政治制度對官員的要求不同,官員的選拔和管理方式也不同。
【講授新課】 第1課時 一、先秦時期的官員選拔 隨著農業革命的到來,所有這一切都起了變化。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口不斷增加,村莊拓展成城鎮,城鎮由擴張成擁有巨大的宮殿和廟宇以及聚斂來的財富的帝國。 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成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后來軍事首領和行政首腦統治的城市。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上)》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丕)顯亦世”。 ——(先秦)佚名《詩經·大雅·文王》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 ——《禮記》 ①特點:官位依據血緣世襲,貴族世代壟斷高官。世官制與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合,擔任周王室或諸侯國官職者,都是各級貴族,他們不僅世代掌握著政權,也擁有所封土地上的人口和財物。世官制度下,普通庶人是不可能當上高級官員的。 ②影響: 進步:世官制的推行與西周國家治理方式有關,在當時有歷史進步意義。 局限性:重血緣、輕才能,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在世官制下,無論個人才能如何,都可以憑借宗法血緣關系擁有高官厚祿,其腐敗不言而喻。 2.春秋戰國時期:薦舉功勞制 選練舉賢,任官使能。 ——《史記·趙世家》 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 ——《戰國策·燕策二》 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 ——《韓非子·定法》 ①原因: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政治秩序開始瓦解,各諸侯國走上了爭霸之路,為爭霸圖強,需要選拔有才能之人,與往日的世官制形成矛盾,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紛紛鼓勵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 各國變法就是一場爭奪人才、富國強兵的運動,變法的一項核心內容就是廢除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的政策,這一時期出現的薦舉制、客卿制、軍功爵制等新的選官制度,就是這一政策的體現。其中以秦國的選官制度最為典型、最為完備。 ②內容: 薦舉,把自身或他人所擁有的才能推薦給君主,供君主選用。分自薦和他薦兩種,如毛遂就是自薦,鮑叔牙舉薦管仲就是他薦。 功勞制,主要指軍功爵制,即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獲得爵位,再憑爵位高低,獲得不同等級的官職,故被稱為官爵合一制度。 ③影響:廢除貴族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利于地主階級力量壯大;官僚制代替了世官制。 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選官制度 (1)秦統一后:“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 “明主之國,無書簡以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戰國)《韓非子》 標準: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后者負責宣講法律和君主的意志。 影響: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專制,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實質:摒棄諸子學說,專任法家思想,是文化教育上的專制。 (2)漢武帝:察舉制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撕?,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①背景:薦舉功勞制是春秋戰國至西漢初期的官員選拔制度。薦舉功勞制是一種適合戰爭狀態和臨時狀態的官員選拔方式。薦舉比較散漫,不是一種制度;軍功也只適合戰爭狀態,且殺敵與為官本就不相匹配。當漢朝大一統王朝建立并鞏固后,這種官員選拔方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了。于是,漢武帝時期,察舉制應時而生。 ②內容:察舉指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察舉分常科和特科。??茷闅q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樂府詩集·雜歌謠辭·后漢桓靈時謠》 東漢后期,隨著政治的腐敗,察舉不實的現象漸趨嚴重。……大族出身的官吏們為了維持本家族的利益,“朋黨結私,背實趨華”。士人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權門。 ——白壽彝《中國通史》 ③特點:察舉制在形式上吸收了薦舉的因素,但又有兩個重大變化:一是察舉的權利掌握在皇帝和各級主要長官手中,察舉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查舉的人必須以信奉和踐行儒家思想為主;二是察舉有固定的時間、地域、名額規定。這樣察舉制成為一種較薦舉制更為健全完善的官員選拔制度,適應了漢武帝時代加強大一統中央集權需要,保障了官員的來源渠道,也成為此后漢朝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當然后來察舉也有不斷變化,如東漢時有了年齡限制,考試科目規定的形式上更加健全。 ④影響: 進步:察舉與考試相結合,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德才兼備人才;開儒學取士之先河,注重德行,有利于改善社會風氣;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局限:易任人唯親,滋生腐??;選官權被世家大族操縱,后期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 (3)征辟制 ①征召:皇帝直接下詔征求士人并拜任其為官的制度。征召的對象一般是“隱居嚴穴之 士”重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的特征是“德舉”。 武帝自為太子聞(枚)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 ——(東漢)班固《漢書·枚乘傳》 ②辟除:各級國家機關及地方政府的屬吏可以由其長史自行選拔與任命。 漢初,掾吏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後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十九《選舉考十二》 (4)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東漢末年,察舉制出現了嚴重問題,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人權。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其原因有三:一,察舉主要靠地方輿論評價,由于漢末中央集權削弱,豪強勢力興起, 地方輿論被豪強名士壟斷,國家在地方的選人權淪喪;二,察舉制本身腐敗重重,察舉中的沽名釣譽、營私舞弊、選舉不實被社會詬??;三,漢末大亂,察舉所原所依賴的鄉里社會秩序被破壞,人員流動雜亂,察舉失去了所依托的社會基礎。 ②內容: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中正根據家世、 道德和才能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狀”。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九品中正制既解決了漢末察舉制的危機,也滿足了漢末興起的豪強大族在政治上的要求,從此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的主要是官員選拔制度。 ③影響: 關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晉段灼在上晉武帝表中指出: 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 ——《晉書·段灼傳》 進步: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局限: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成為維護門閥氏族政治利益的工具,阻礙社會階級流動。 2.管理制度 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尚書 夏書 胤征》 中國古代官員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考核、審計、監察制度等,從先秦到秦漢經歷了從禮制向法治的轉變過程。夏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官員管理的意識和初步方法;戰國時期,出現了考核官員的上計制度,監察制度的萌芽也開始產生。秦漢大一統國家建立后,官員管理制度更加法治化,突出特征是以上計為代表的官員考核制度,以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監察體系的完備。 (1)考核: 有道之主,聽言督其用,課其功,功課而賞罰生焉。故無用之辯不留朝。 ——《韓非子·八經》 ①秦漢:上計制 對象:地方行政長官 內容:每年歲末,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稱為“上計”。御史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 功能: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 ②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多流于形式。 (2)監察: 彰善癉惡,激濁揚清,御史之職也。政之理亂,實由此焉。 ——《唐大詔令集·政事·官制上》①秦朝: 中央:建立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監察體系。 地方:設郡監御史。其特點為自上而下垂直監察;監察官員由皇帝任免;監察機構及其職能尚未專門化。 ②漢朝: 中央:監察體系沿襲秦制 地方: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品級不高,但權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此后,巡視監察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東漢晚期,刺史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集權。 第2課時 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1.選官制度:科舉制 (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本質是與漢末以來大族妥協的結果,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門閥士族子弟憑借門第高貴“平流進取,坐至公卿”,根本不需要任何努力,中正對人物的品評也流于形式。門閥士族雖出身高貴,但只知道崇尚清談,毫無實際行政能力,致使國家必須要啟用寒門庶族管理要務。南北朝后期,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為適應這一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 (2)演變過程: ①隋唐, 確立: 隋文帝,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選拔人才;同時廢除了由來已久的各級長官私人自辟屬官的制度,一律改為中央任命。 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 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唐科舉制特點: 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 ——《新唐書·選舉制上》 一是允許“投牒自進”,應舉者不限財產、門第,只要沒有犯罪或其他不適行為,不必通過官府薦舉而投遞文書,自由報考,一切以考試結果決定去留。 二是考試有具體科目。分為制舉和常舉兩大類:制舉不是常設性科目,皇帝自設科目和時間考試選人,普通士人和官員都可以參加,制舉科目眾多,如文詞、吏治、儒學、賢良、方技等,為統治者網絡特別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考試是先帖文,然后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進士科最初內容包括貼經、詩賦和政論,考試難度大,但考中進士最為榮耀,有的官至宰相。“不為進士出身,終不為美”。 三是考試有具體的程式。只有通過州、縣考試者,方可到京城參加省試。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的資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思考1:為什么說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善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之前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質上還是一種推薦制度。推薦者的主觀因素對官員選拔影響比較大,而科舉制是一種考試制度,以考試成績取人,官員選拔標準相對客觀??婆e制下允許符合條件者“投牒自進”,不需要其他條件,官員選拔的社會基礎更加廣泛??婆e制把官員選拔的權利收歸中央,鞏固了中央集權。 ②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北宋“取士不問家世”原則的確立,堪稱我國封建選士制度史上的一大變革。至此,魏晉隋唐“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的時代始告終結。 ——張邦煒《論北宋“取士不問家世”》 一是“取士不問家世”,嚴厲清除科舉制中的薦舉因素,嚴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試; 二是嚴格考試制度,考場布置、進場搜身、“鎖院”“回避”“糊名”“謄錄”等制度,保障考試的公平性; 三是考試程序完善:創立南北分卷制度、形成了州、省、殿三級考試、形成了三年一考的考試周期。 四是考試內容有了變革:以經義取代詩賦,注重真才實學。 ③元朝:時斷時續 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如世襲、軍功。 隨著上層統治者漢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元朝在1313年頒科舉詔,宣布次年開考,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 ④明清:科舉制走向繁榮的同時也步入衰落 特點: 一是與學校制度相結合,國子監與各府州、縣學是人才儲備的搖籃,其學習內容與科舉科目對應,二者呈現出合流趨勢。 二是形成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制。鄉試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及未仕的儒生和低級官吏的考試,每三年秋八月在南北兩京和各省省城進行,考中者稱為“舉人”。會試是由禮部在京城主持的考試,于鄉試次年春三月舉行,鄉試中舉者皆可應考,考中者稱為“貢士”。殿試名義上由皇帝主持,會試錄取者皆可參加。殿試試題一般由皇帝圈定,中者稱為“進士”,又稱甲榜、甲榜、分三等。其中一甲榜有3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三是考試采用八股文。八股文專從四書五經中命題,以理學家的注解為標準答案,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組成,格式固定。 影響: 進步:科舉仍是選官的主要途徑,選拔了一批文化素質較高的官員。 局限:明清時期,世界正發生著巨大變化,科舉制仍固守一端,在考試形式與內容上更加僵化,其走向衰落也是無可挽回的。 (3)影響:科舉制度在科目名稱等方面雖然與秦漢以來的制度有相似之處,但去掉了很多人為的主觀因素、貴族因素,且一切以考試為準繩,有力推動了社會公平與社會流動,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2.管理制度 (1)考核: ①隋唐;吏部考核 擢授監察御史,由是知名。嘗謂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 ——《舊唐書·韋思謙傳》 方式:設尚書省吏部考功司專門負責中央到地方官員的考核; 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 唐代:一是覆蓋廣泛,把所有的官與吏均納入考課范圍;二是等級與標準明確、客觀,便于執行:分為品德和才能兩部分。德指“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項標準。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能指“二十七最”:將官員職掌分為二十七各方面,確定其考核標準,分別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種、下下九個等級,根據考核等級確定獎懲黜陟。三是制度嚴密,既有專門負責此事的機構,又有明確的考課時限,既有??际?,又有監校使,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②宋朝,稱為“磨勘” 方式: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力官。 標準: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標準,定期勘驗官員以定升遷。熙寧元年,頒行了考核州縣官員的《守令四善四最》,其中“四善”沿用唐制,為德義、清謹、公平、勤恪?!八淖睢笔菙嗒z平允、賦人不擾;均役屏盜、勸課農桑;賑恤饑窮、導修水利;戶籍增衍、整治簿書。 ③明清兩朝:官員考核制度嚴密 明朝:考核有考滿和考察。考滿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官員任現職滿三年稱“初考”,滿六年稱“再考”,滿九年稱“通考”??己私Y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疾彀ㄍ獾毓賳T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 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思考2:結合材料,談談你對考核制度的看法。 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奏疏三《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積極:一定程度起到了監督官員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員素質,推動吏治清明和提高行政效率等。 局限:本質是維護君主專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僚體系中的腐敗、低效、論資排輩等問題。 (2)監察制度進一步完善 ①隋唐: 中央: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輔佐是御史中丞,御史臺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負責中央到地方的監察。 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設按察使作為州刺史的上級,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 問:閱讀材料,談談隋唐時期地方官員任用上的變化對中央集權有什么樣的影響。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縣的主要官員,屬官則由長官自己選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皆由中央任命,加強了中央集權?!端鍟㈧艂鳌份d: 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界之跡,皆屬考功。 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封建官僚制建立后,中央直接任命的官一般只到縣一級。中央任命的官在縣一級只有縣令(長)縣丞、縣尉為長史,其他屬吏稱為少史,中央不任命,都由各級長官在所任地選用,一般為當地人。魏晉南北朝以降,官品制度形成,有品級的是官,無品級的是吏。但屬吏任用大體延續秦漢,由長官自己辟除舉薦而產生。屬吏不歸中央管理,由此也帶來許多危害,他們或營私舞弊,或結成朋黨。隋朝改變這個制度,各級長官的僚屬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對吏的管理更加嚴格,這無疑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宋朝 宋代中央沿襲唐制,并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稱“月課”;上任后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要罷點為外官或受罰俸處分,名為“辱臺錢”。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 中央監察機構承唐制設御史臺。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 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設四司職能分割,對其下屬府、州、軍監既掌行政,又掌監察。 ③元朝:監察機構嚴密 中央設有御史臺。 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 ④明清兩朝:監察機構主要有督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 十三道監察御史,出則巡視方岳,入則彈壓百僚,雖與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屬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專達,都御史不得預知也。 ——張萱《西園聞見錄》 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給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員,品級雖低,但權力很大。 清朝,將六科并入督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督察院作為皇帝“耳目風紀之司”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 思考3:結合課文,分析中國古代對官員“德”“才”的要求有何特點。 中國古代官員選拔重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敝煸耙筮x拔官吏“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滴醯壅f:“朕觀人必先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 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龔(恭)做多讓。五者畢至,必有大賞。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 既重才又重德,但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前面
課后作業
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东县| 得荣县| 封开县| 凤城市| 方城县| 泽库县| 公安县| 贵港市| 会宁县| 宁化县| 宜都市| 五莲县| 当涂县| 唐海县| 博乐市| 施甸县| 沂源县| 油尖旺区| 犍为县| 界首市| 东宁县| 简阳市| 城固县| 根河市| 五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广东省| 宜章县| 新田县| 岳池县| 色达县| 白朗县| 武安市| 资源县| 大石桥市| 城步| 阿克苏市| 图们市| 怀宁县| 江口县|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