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教學設計: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與改革(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教學設計: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與改革(表格式)

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歷史教學設計
授課教師
課題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課時 3課時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歷代重要變法和改革的內容,理解改革的必然性和作用
教 學 目 標 唯物史觀:立足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認識改革的歷史必然性,理解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進步與民族交融。 時空觀念:認識不同歷史階段的變法與改革。 歷史解釋:了解不同階段變法與改革的原因及作用,認識改革充滿了曲折與艱辛。 史料實證:通過梳理教材,閱讀史料,了解歷代改革的基本內容,分析改革的作用。 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深刻認識中國自古就有改革的傳統,從而了解中華民族政治制度不斷與時俱進、求變求新的變革精神。
重難點 教學重點:變法和改革的歷程、內容及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對歷代變法和改革的評價;改革的歷史必然性
教學方式 問題探究式、閱讀歸納法
課前預習 閱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初步認識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
重難點突破
【情境創設】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 系辭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主張“變”,突出強調事物發展到極致就要變革,變革就會通達,通達了就會保持長久。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不斷與時俱進、求變求新的變革精神。
【講授新課】 第1課時 一、中國古代的變法和改革:富國強兵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之變 (1)背景: 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起,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漢書·藝文志》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戰國)商鞅 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 政治:這一時期,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戰國的商鞅都主持了變法,其中以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思想:私學興起,士階層活躍,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學術思想空前繁榮。法家思想順應時代的需要,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2)商鞅(約公元前390—前338)變法: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戰國)李斯《諫逐客書》 內容:秦國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等。 作用:這一系列措施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弱國一躍成為虎視群雄的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了基礎。 法家代表人物順應時代需要,成為歷史發展的推動者,這就是所謂“時勢造英雄”。 2. 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之變 (1)背景:由西部和北部內遷的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實力強大的前秦一度統一北方,但淝水之戰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權,于439年重新統一北方。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了苦難,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改革: “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則……”慶之因此羽儀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競相模楷,褒衣博帶, 被及秣陵 ——(東魏)楊銜之《洛陽伽藍記》 創新制:實行俸祿制(推行俸祿制和官吏考核制度;嚴懲貪污)、推行均田制(國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調制(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租),帛或布一匹(調)。)三長制(廢除宗主督護制,設鄰、里、黨三長,直屬于州郡,負責清理戶口、田畝和征役)等。 移風易俗:孝文帝親政后,又采取了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改革措施。 實質:少數民族政權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原因,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與人口的數量上都處于領先地位或主導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層建筑的少數民族政權就必然要適應當地的經濟基礎。那么,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的就不可以避免。 影響: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加快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和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統一國家的分裂常常伴隨著民族的遷徙與交融,而民族交融又為統一國家的的重建和經濟的繁榮準備了條件,進而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長期民族交融中形成的,要充分理解和尊重給你住的傳統,學習和汲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 3. 北宋中期:革除祖宗之法弊端 (1)背景: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熹《朱子語類》 北宋建立后,統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導致分裂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但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問題,產生了積貧積弱的弊端。 今則西戎已叛,屢喪邊兵;北虜愈強,且增歲幣。國用殫竭,民力空虛,徭役日繁,率斂日重,官吏猥濫,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嘗省察,百姓無告,朝廷不與為主,不使叛而為寇,復何為哉? ——《樞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 (2)慶歷新政: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但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僅推行了一年多。 (3)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啟用了王安石主持變法。 王安石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王安石)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民無貧富,兩稅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緣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蘇轍《欒城三集》 依照當時情況,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問題,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國內新政全無頭緒的當日,卻同時引起挑釁,對外便開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斂,而忽略了為國家的百年大計。 ——錢穆《國史大綱》 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但王石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有些措施也欠妥當(用人不當,執行中危害百姓利益;過于急進,忽視客觀規律等)。新法實施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罷職,變法措施被廢止。 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反對改革的呼聲下,范仲淹的改革失敗了,三冗問題越來越嚴重,積貧積弱的問題仍在加深,統治危機四伏,改革的呼聲再度高漲。這時,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給宋仁宗呈送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針砭時弊,從改革的政治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原則和措施。到宋神宗即位后才被采納,但新法施行五六年后也被廢止,說明改革是時代需要、歷史的選擇和歷史的必然,但改革充滿了艱巨性。 4.明朝:緩和社會矛盾之變 (1)背景: 其大者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疾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虧,其他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舉,而五者乃其尤大較著者也。 ——張居正《論時政疏》 隆慶五年,全年財政的總收入只有250萬兩,而支出達到400多萬兩,赤宇超過三分之一。 ——摘選自劉志琴《張居正評語》 明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府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紛起反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1572年,明神宗繼位,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進行改革。 (2)張居正改革: 內容:考成法,大力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一條鞭法,清丈土地,改革稅制;整飭武備,實施邊防新政策,內修防備 及攬大政,登首輔,慨然有任天下之志。…… 十年來海內肅清。用李成梁、戚繼光,委以北邊,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蠻累世負固者,次第遣將削平之。力籌富國,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余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一時治績炳然。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影響:張居正輔政十年,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 “務在強公室,杜私門” “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編氓,不利于士夫” “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身后” 結果:豪強地主反對;與皇權形成矛盾。他死后除一條鞭法,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 張居正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認識到改革國家政治是解決財政困難和吏治腐敗的根本手段,面對明朝中后期,政府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不斷下降的問題,張居正提出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并對政治、經濟體制作出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使萬歷初期形成了“一切不敢飾非,政體為肅”的政治局面。但結果卻是人亡政息,這是因封建制度固有弊端,改革僅能緩解王朝危機,無法根本性解決。 第2課時 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救亡圖存 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 1.志士救亡之路——戊戌變法 (1)背景: 喚醒吾國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啟超 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同,萬國蒸蒸,日趨于上,大勢相迫,非可闕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政治上: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加深; 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思想上: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他們提倡西學,議論時政,認為“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主張學習日本、俄國變革政治,避免像波蘭那樣亡國的命運。 (2)百日維新: 1898年6月開始,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 (3)影響: 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從這時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這些人,或脫胎于洋務運動;或驚醒于民族危機。他們處多災多難之世,懷憂國憂時之思……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在變法期間,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行不通的。 (4)失敗: “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 ——“戊戌六君子”之一康廣仁 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低,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缺乏全面領導改革的素質。維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策略上均不成熟。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造成那個民族危機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機的路徑,未能明確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張,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沒有實權的皇帝;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也沒有堅強的組織領導;缺乏實際的政治操作可能,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急于求成,舉措失當,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敵對陣營的工作,使得特權和利益遭到觸犯的守舊勢力迅速團結起來抵制變法。 直接原因:頑固派掌握實權,實力強大,抵制變法。 2.王朝自救之路——清末新政 (1)背景: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 庚子這一年,有三種不同的力量挾著武器,次第發難于南北之間。……武裝“滅洋”,武裝“勤王”,武裝革命。不同的階級力量和政治力量在相近的時間里用暴力斗爭的方式操刀一割,為自己和中國尋找出路。暴力手段是改造社會的最后一種手段。當眾多的人們呼喚這一手段的時候,中國社會便陷入了岌岌乎不可終日的境地。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世有萬祀不易之常經,無一成不變之治法。窮變通久見于大易,損益可知著于論語……總之,法令不更,錮習不破,欲求振作,難議更張。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祥悉奏議以聞……" ——《申報》1版《本館接奉電音》(1901年2月6日) (2)內容: 新政自強: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 預備立憲: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1906年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皇帝仍然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1906年成立“皇族內閣”。 (3)影響: 作為早期現代化終結點,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現代化潮流不可抗拒性,歷史終于走到這一步。它以自身毀滅為代價,為適應開放的新形勢而培植了現代化的動力,為中國人全面擁抱現代化創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條件” ——忻平《清末新政與現代化進程》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說明,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找到中國的希望。 3.民國革新之路——民國改革 中華民國建立后,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后來的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如建立五院制、廢兩改元、推行學制改革等。 但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說明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是改革的重要前提。 第3課時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1.過渡時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 (2)內容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全國新解放區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實現“耕者有其田”。 民主制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立了新中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 經濟體制:1953—1957,實施“一五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確立。 (3)意義: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思考1: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已占絕對優勢,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伴隨著社會經濟制度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變化,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建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 (1)階段性成功探索:1956年,以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和為標志,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共八大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左”傾錯誤: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 (3)糾正錯誤: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是對探索時期錯誤的糾正。 (4)成就:這一時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3.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12月18日) (2)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 思考2:綜合上述重要論斷,談談為什么說兩次三中全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這兩次三中全會,都是在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這次全會深刻剖析了中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走向,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力量,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 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越來越多,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思考3: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經過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的漸進式改革,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前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利益格局更加復雜多樣,既有安于現狀、不愿改革的群體,也存在擔心風險、不敢改革的心態,還有急功近利、貿然推進的現象,這都是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表現。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改革進入了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3)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中共十九大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經過長期的努力,國家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4)改革開放的成就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實推進,各項便民、惠民、利民舉措持續實施,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40多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思考4:40多年來,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它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 第一,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第三,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第四,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五,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 第六,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 第七,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八,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第九,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
課后作業
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雷山县| 会东县| 余姚市| 南郑县| 双流县| 紫阳县| 纳雍县| 辽宁省| 土默特左旗| 刚察县| 武强县| 亚东县| 克什克腾旗| 华亭县| 纳雍县| 同仁县| 容城县| 阿拉善盟| 星子县| 永川市| 龙州县| 芒康县| 泸西县| 惠水县| 永兴县| 新沂市| 石家庄市| 班玛县| 九龙坡区| 金湖县| 南丹县| 龙南县| 彩票| 内江市| 新郑市| 西藏| 德清县| 泉州市| 武邑县| 当雄县| 临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