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年級歷史教學設計授課教師課題 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時 3課時課標要求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說明西方國家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 學 目 標 唯物史觀:通過對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演進與變化,進一步理解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 時空觀念:了解西方國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歷程。 歷史解釋:理解政治制度的變化與社會形態變化的因果關系,認識政治制度的變化的社會形態變化在政治領域的反映,統治階級不得不變革政治制度回應社會發展的訴求,從而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 史料實證:通過對文獻、實物、地圖等歷史資料的解讀,了解西方主要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進歷程,對西方主要國家的政治制度運作模式形成初步的認識。 家國情懷:理解政治體制的演變與社會形態之間的關系,感悟國家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是在本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重難點 教學重點: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教學難點:古希臘和羅馬的城邦政治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民主因素,但本質上是某種程度的寡頭政治;中古時期歐洲政權與教權分立的狀態,以及王權發展和走向統一國家的進程。教學方式 問題探究式、情境創設式、史料分析法課前預習 閱讀中華文明的起源,初步認識“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特征重難點突破【情境創設】 “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作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古希臘)伯里克利【講授新課】 第1課時 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凡是有權參加議事或是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可以說他是哪一城邦的公民。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1.古希臘:公元前8——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國家發展起來,城邦的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實際實行的制度千差萬別。 (1)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 ①內容:國家權力掌握在公民大會、議事會、官員和陪審法庭手中。 公民大會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決定國家法律和政策; 議事會議員從公民中抽簽產生,主要負責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并參與國家日常管理; 官員由選舉產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時需接受監督,隨時可以被罷免和審判; 陪審法庭是主要司法機關,陪審員全體達6000人之眾,組成規模不等的法庭審理大小案件。 ②影響:開創民主政治先河,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雅典城邦國家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的民主;直接民主使不同素養的人享有國家管理權,導致權力濫用。 (2)斯巴達:是希臘城邦國家中寡頭政治的代表。 (斯巴達的)君王們希望城邦長存,因為他們在臣民中享有應有的榮譽,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長老職位本身是對德性的一種獎勵),平民則安于監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顏一等譯《政治學》 公民大會,名義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國王,王位世襲,壟斷了軍事統帥權; 長老會,議員僅30人,且終身任職; 監察官,從全體公民中選舉產生,擁有主持公民大會、審判國王等重要權利,但他們一年一任,一般不得連任,因而不利于他們充分發揮作用。 (3)羅馬共和國的國家權力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掌握,政體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 執政官有兩人,一年一任,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擔任軍事統帥,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并執行相關決議。 保民官,最初為2人,后來增加到10人,從平民會議中選出。保民官人身不受侵犯,享有一種特殊權利——否決權。保民官其權力之大甚至可以否決羅馬元老院的決議。但其權力只限于羅馬的城區和近郊。保民官在羅馬共和國時代的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中曾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到帝國時代,它已形同虛設。 元老院,由現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負責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 公民大會,有權立法、宣戰、媾和和審判,是羅馬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都受到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 所有官職均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出任。 思考1:雅典、斯巴達和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相似:只有公民能夠參加國家政權管理;公民都是少數,由成年男子組成;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部分官員由選舉產生,且有任期。 不同:國家政體不同:雅典為民主制,斯巴達是寡頭制,羅馬共和國是貴族寡頭制;公民大會的權力有所不同。羅馬共和國最終演變成帝國,皇帝成為獨裁者。 (4)羅馬帝國 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共和國崩潰,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實際掌握國羅馬國家大權,形成君主政治。戴克里先(284—305)在位時期,徹底拋棄共和外衣,實行公開的君主統治 皇帝(元首)控掌控羅馬國家的權利,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 軍隊聽命于皇帝,是實行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 屋大維┄┄首先用慷慨的賞賜籠絡軍隊┄┄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級長官乃至立法的職權都集于一身。 ——(古羅馬)塔西佗著、王以鑄等譯《編年史》上冊 問:與羅馬共和國比較,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君主集權,實行獨裁統治 (5)評價: 積極: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都適應了當時國家發展的需要,也都蘊含了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要素,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消極:無論是希臘城邦,還是羅馬共和國,公民都是少數。民主范圍有限,婦女、外邦人和奴隸不僅沒有資格參與政治,還受到剝削和多種壓迫;本質上都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工具。 第2課時 二、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 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法蘭克王國的首任君主克洛維確立了與羅馬教會結盟的傳統,持續擴張。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龐大帝國,包括今天西班牙北部、意大利北部、法國、低地國家和德意志東部,在公元800年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查理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中央權力,但封建制度的形成與統治階級內部爭斗使法蘭克王國最終瓦解。843年,國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歐三個主要國家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雛形。 1.封君封臣制: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們征服的地區視為私產,分封給兒子和隨從,形成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 ①實質:是封建貴族等級制度 ②特征:以封土為紐帶,形成獨立王國;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雙向契約(相互權力義務);只對直接領主負責。 2.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又斗爭: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 早期日耳曼人征服者文化落后,進入羅馬帝國后,需要利用教會人士的支持,教會和世俗政權相互需要,共同維護統治。自法蘭克王國形成的基本傳統,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打擊反對派或異端。 羅馬教會在西歐迅速擴張勢力,形成以羅馬主教(稱“教皇”或“教宗”)為首的西歐基督教會。教會擁有大量土地和修道院,是當時唯一從上到下、范圍覆蓋整個西歐的有組織的力量,還掌控著人們的信仰和思想,實力非常強大。當世俗政權因封君封臣制度限于分裂時,教會仍能保持統一,成為混亂的西歐社會中唯一有組織的力量,足以與世俗政權分庭抗禮,由此形成教權與政權并立的基本格局。 3.西歐封建制度的演變 11世紀,城市興起,王權開始強化,新興王權國家勢力逐漸強大。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國王與教會多次發生沖突。 ①法國等級君主制 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公然向教會征稅,引起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不滿,法王召開了由教士、貴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的代表分別來自教會神職人員、世俗貴族和富裕市民,代表了當時法國主要的幾種社會力量,市民代表進入三級會議,表明城市及其居民在當時的地位已經達到國王無法忽視的重要程度。腓力四世利用三級會議的支持,公開挑戰教皇的權威,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的原則,在與教會的斗爭中贏得勝利。在三級會議上,國王與各個等級的代表協商國務,就征稅等重大問題進行討論,從而擴大了王權的基礎,使法國從割據時期進入等級君主制時代。國王與貴族、教會、市民通過三級會議相互合作,有利于進一步強化王權。 在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雖多次遭遇嚴重失敗,但最終基本逐出了英國國王在法國境內的勢力,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在此過程中,以巴黎方言為基礎的法語逐漸在法蘭西推廣,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日益成長,近代的法蘭西民族國家逐漸萌生和發展起來。 ②英國議會君主制 英國在中古時期主要指英格蘭,它在古代曾被羅馬征服,成為羅馬帝國行省。5世紀末期,安格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逐漸建立一系列國家。9世紀,丹麥人多次入侵不列顛。在與丹麥入侵者的斗爭中,英格蘭逐步統一。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入主英國,加冕為英國國王,英國初步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但因為諾曼底公爵原本是法王封臣,在歐洲大陸上有大片領地,所以英王與法王為爭奪領地不斷爆發戰爭。 13世紀初,英王約翰奉行的內外政策失敗,遭到貴族、騎士和市民反對,他們迫使國王簽署《大憲章》。《大憲章》肯定了國王的合法地位與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保障封建主的特權,并適當照顧騎士和市民的利益。《大憲章》樹立了兩條基本原則:臣民對自己財產和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權;在臣民與君王的契約中,臣民有反抗暴君的權利。《大憲章》規定除明確規定的封建義務以外,國王若沒有得到封臣們的一致同意,便不得征稅。一旦需要征稅或者額外的捐助,國王必須召集大小貴族開會,尋求他們的支持。對于反抗者,《大憲章》規定,任何自由人如果沒有經過同級貴族依法裁判,或經過國法判決,都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對于商人和市民,《大憲章》也給予一定關注,明確規定要保護商人在英國安全。所以大憲章的原則包含了議會具有征稅權,國民有權參與國家管理等要素。 1265年1月,在封建主與國王的斗爭中,英國召開了由教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組成的議會。騎士和市民作為代表出現,表明教俗貴族需要向城市尋求支持。 英王愛德華一世意識到議會是一種溝通王權與社會各階層關系的有效工具,有助于國王維持統治。因此,在其35年的統治時間內,先后52次召開議會,主要討論征稅問題。13世紀中后期,英王多次召開議會,議會權力逐漸加強。1343年,議會正式分成上下兩院。 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國王通過議會為自己的政策尋求支持,議會以向國王請愿的形式,要求國王改善統治。 《大憲章》規定: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經其同級貴族之依法裁判,或經國法判決,皆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損害。 (41)除戰時與予敵對之國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舊時之公正習慣,皆可免除苛捐雜稅,安全經由水路與陸路,出入英格蘭┄┄ ——周一良、吳于廑主編,郭守田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集·中古部分》 問:閱讀材料,想一想,《大憲章》對王權的限制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體現:限制國王的軍事權、司法權和隨意抓人、處置民眾和對被統治者征稅的權利。 目的:限制王權,維護封建貴族利益,尤其是規定貴族未經合法審判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等,即國王不得隨意處置貴族。對商人利益的保護,說明商人當時已經相當重要,另一個方面說明此前國王曾對商人征收苛捐雜稅。 政治傳統:王在法下 ③神圣羅馬帝國的選帝侯制度 962年,德意志國王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德意志王國逐漸演變為神圣羅馬帝國。但德意志國內封建勢力強大,許多諸侯實際成為獨立的君主。 1125年,一部分德意志諸侯選舉薩克森公爵羅退爾為“羅馬人民的國王”,羅退爾以承認他們的選舉權為代價換取支持。此后,國王由諸侯選舉成為制度。他們選舉的國王在經過羅馬教皇加冕,正式稱神圣羅馬國皇帝。 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為了能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發布“黃金詔書”,確認由七大封建諸侯選舉“羅馬人民的國王”的合法性,這七大諸侯被稱為“選帝侯”。但是,皇帝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被解散,選帝侯也變成了榮譽稱號。 第3課時 三、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近代資產階通過革命和改革,確立了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其中以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和法國的共和制最為典型。 1.英國君主立憲制 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內戰中,英國一度處死國王,建立共和國,但共和國基礎并不穩固,克倫威爾成為事實上的獨裁者。英國的動蕩,使查理二世在1660年復辟。但詹姆士二世的倒行逆施,尤其是復辟天主教的威脅,引起英國上下反感,荷蘭執政威廉趁機在英國登陸,詹姆斯眾叛親離,只好逃亡。1689年《權利法案》規定,廢除國王詹姆斯二世,威廉和瑪麗共同登上王位;只有議會可以征稅;臣民可以自由請愿;議會應當定期召開會議,議員可以自由發表意見。議會通過一系列法案,規定國王維持常備軍的時間不得超過半年;確立宗教寬容;每屆議會的任期最長不超過三年,必須重新選舉;規定王位繼承順序,確保王位不會回到詹姆士的男性后代手中。這一系列規定有效限制了王權,確定了主權屬于議會的原則,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確立。在這種制度下,英國資本主義獲得快速發展,率先開始和完成了工業革命。經過19世紀的三次議會改革,英國基本實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1928年實現公民民主,最終形成了當代英國的政治制度。 18世紀,英國逐漸形成內閣制度。國王的權力限于任命議會多數派領袖出任首相,并批準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內閣實際掌握政府權力。 1689年,關于詹姆士二世的王位繼承問題,英國議會中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派別——輝格黨和托利黨,它們是資產階級政黨的雛形。內閣形成后,兩黨在英國長期輪流執政。19世紀,輝格黨和托利黨分別演變為自由黨和保守黨。20世紀20年代以后,自由黨衰落,工黨和保守黨成為英國議會中的兩大主要政黨。 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凡未經議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出議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向國王請愿,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愿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英)《權利法案》(又名《國民權利與自由和王位繼承宣言》) 2.美國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 美國在北美13個英國殖民地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繼承了歐洲的古典文化和啟蒙思想,但少了歐洲的貴族階級。 1775年,在北美的13個英國殖民地發起獨立戰爭。1776年,宣布獨立,美利堅合眾國建立。獨立后的國家面臨一系列內外問題。1787年,美國在費城召開會議,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制定了憲法。 憲法吸收了古典民主共和因素和啟蒙思想家的設想,明確宣布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聯邦政府對外代表國家主權,實行三權分立。總統是政府首腦,由選舉產生,享有行政權,兼任陸海軍總司令,四年一任;總統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但如果國會再度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則法律自動生效。國會分為參眾兩院,議員由選舉產生;國會議員代表名額的分配兼顧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其中參議員名額固定,每州兩名,眾議員根據人口比例選舉產生,并定期改選;國會主要享有立法權和批準稅收的權利;根據一定程序,國會有權彈劾總統,有權設立最高法院以下的法院。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國會規定設立的下級法院。 美國憲法確立了近代以來美國的基本制度框架,為美國政治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制度保證。但憲法有明顯的精英政治色彩,常備軍、職業官僚體系等的存在,使人民除了擁有選舉權,基本被排除在直接參與國家層面的政治之外。憲法還承認了奴隸制的合法地位,因此憲法引起了強烈的批評。為此,美國第一屆國會通過10條憲法修正案,確認人民的某些基本權利。19世紀中期,美國通過內戰基本廢除了奴隸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民權運動使黑人贏得了基本平等的政治權利;1920年,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婦女獲得公民權。其他諸如總統的兩屆任期的規定和選民投票制度等也逐漸完善。 我們,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確保我們自己及我們后代能安享自由帶來的幸福,乃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和確立這一部憲法┄┄ 本憲法所規定的立法權,全屬合眾國的國會,┄┄行政權力賦予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合眾國的司法權屬于一個最高法院以及由國會隨時下令設立的低級法院。 ——(美)《合眾國憲法》(1787年) 3.法國共和制 近代法國經歷了多次革命和復辟,直到1875年,通過新憲法,共和政治才基本穩定下來。法國封建專制統治延續時間較長,當英國國民廢除國王建立共和國時,法國正處于路易十四“朕即國家”時期,專制完全達到頂峰。因此1789年開始的法國革命中,資產階級面對的是強大得多的封建政權。同時,英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法國的干涉,迫使法國革命者采取更激進的手段。但內部的反叛和外部勢力的干涉使法國新生的共和國始終處于內憂外患之中。 1799年,拿破侖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后,公開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基本肯定了大革命的成果,并繼續與反法同盟作戰。1815年,拿破侖戰敗,波旁王朝復辟。1830年,法國發生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但七月王朝的統治不得人心。1848年歐洲革命中,七月王朝被推翻,法國再度建立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但路易拿·拿破侖·波拿巴利用自己伯父的聲望當上總統后,又通過多次改組議會和政府,于1852年正式成為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第二帝國在與普魯士的戰爭中遭遇失敗,巴黎爆發革命,第二帝國被推翻。此后經過數年共和派與君主派的斗爭,法國最終在1875年制定了共和制憲法, 憲法確定了兩院制,即參議院和眾議院,立法權由兩院行使。總統任期七年,且有權任命軍政要員,甚至在參議院支持下可以解散眾議院,總統權力明顯過大。此時法國的共和制尚未完全穩定下來,君主派勢力仍然非常強大。1877年的議會選舉中,共和派成功取得了眾議院的多數席位,組成了共和派內閣。1879年,共和派又贏得了參議院的多數,君主派的總統麥克馬洪被迫宣布辭職,共和派的格列維當選總統。至此,參眾兩院、內閣和總統都被共和派掌握,共和政治才得到真正鞏固。 人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一律平等,社會差別只能建立在普遍的利益之上,一切政治結合均旨在維護人類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是自由、財產、安全與反抗壓迫。 ——(法)《人權宣言》 4.局限性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部分實現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理想,但它仍有歷史局限,如英國婦女長期沒有選舉權,美國憲法一度承認了黑人奴隸制的合法地位。經過19-20世紀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漸走向穩定和成熟。 思考2:了解英、美、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談談它們各自的特點。課后作業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